《罗素回忆录》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素回忆录》精选点评:
●【收尾】2017.7.24开始看,罗素家庭显赫,祖父甚至当过首相,意外他竟然不止搞哲学,还精通数学等学科,厉害的人哪里都厉害。周围都是文化杰出人士,故而说明人以类聚,或说,要先优异自然进入那个圈子。他挺喜欢中国人,评价也很高,他是一位崇尚自由,平等,又善良,理智客观的伟大哲学家。
●嗐,还以为是自传了,基本是罗素对自己学术朋友的一些评价外加一些演讲稿,看到最后一篇罗素眼中的中国人我简直要笑翻了,,,,,
●囫囵吞枣
●思想大哲的思想高度很好玩,不过就是离我太遥远了
●这不是一本让人惊艳的书,看完甚至有点乏味,本急切寻求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找到答案
●谁说不可兼得,罗素做到了
●精彩的人
●攒的书,妈的
●很可爱的老人家!
●平实而坦诚
《罗素回忆录》读后感(一):生命的意义何在
知道罗素是因为余杰的《香草山》,
“支持我们生活的动力便是罗素所说的三种单纯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然而在这种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的,无助的,近于绝望的孤独......
《罗素回忆录》读后感(二):烂翻译
翻译的是很差,而且很多文章没头没脑,明显是乱截取的,注释不知所云,看完了注释,不对看懂文章有任何帮助。
总之是本烂书,有辱罗素的在天之灵。
里边最有意思的文章就是那篇讨论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文章,天,这才是哲学嘛,受到的教育把这么有趣的东西弄成面目可憎的模样,除了说明它把我当傻子,说明不了别的
《罗素回忆录》读后感(三):或许我也该回忆了
知道罗素是因为王小波.这家成天把罗素挂在嘴上,所以在奉小波为我的偶像的同时,罗素简直成了神明!一直想找他的《西方哲学史》来看看,没曾想先买了这本书。
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理解能力真的很差,又或是翻译比较欠扁。反正这本书让我读起来很是费劲!远未达到我想象中的阅读乐趣。也可能最近心态比较浮躁,需要些时间收束心神,才能和大师灵魂交汇。只有书中一篇《如何老去》,读来甚为亲切。源于当年自考时学的《当代英文散文选读》中有这么一篇。当时还费劲吧拉地全文翻译了一遍。不管怎样,冲着“罗素”这两个字,有兴趣的还是应该看看。现代这样有思想又不做作的达人似乎不多了。
《罗素回忆录》读后感(四):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谈到罗素
今日的西方文学没有表现甚么学术成就。相反,那些所谓有质素的报章只注重煽情的报导。还有很多书本肯定是由那些从地狱来的撒旦之徒写下来的。人们如何接受这毁灭的东西,甚至去享受它,实难以理解。人类再没有道德感,或道德的判断力,知道甚么对人类是好是坏。很多在毛姆(Somerset Maugham)和康尼(Cronin)之辈的作家写下很多美妙优良的著作。即使在他们之前,我们有萧伯纳(Bernard Shaw),罗素(Russell)和很多其它作家,描写人们尊严的美丽及生命的纯洁。他们开首是痛恨那些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描述那些人如何不道德,但却乔装作好人。但现在的作家却写那些十分坏的英雄,如何成功及受到荣耀。——锡·玛塔吉(Shri Mataji),霎哈嘉瑜伽的创始人
《罗素回忆录》读后感(五):罗素回忆录
伯兰特.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及作家,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小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英国贵族家庭的孩子,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学校环境,浓重的政治氛围对罗素日后的兴趣及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他对数学的热爱及描述中可以看到一个致力于追求正解的青年,不满足于模棱两可的说法,想要得到切确的证明过程及严谨的因果关系,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连自己的老师都解答不了一些看似正确的数学逻辑,这未免令他有些失望。因此,在剑桥的最后一年,罗素转向了哲学领域。在书中,罗素介绍了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及某个阶段的志同道合之人。他们的观念和思想对他有着不可否认的指导和影响。即使后来的他们因见解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却不能否认他们都是真正的才华横溢之人。在回忆录中,罗素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表达自己”反战“、”反氢弹“的观点和立场,即使在一战和二战时面临着大家的质疑和反对,罗素也没有动摇过自己坚信的信念,那就是反对战争,无论是什么样性质的战争,即使是冷战也不可取,从这方面看来,罗素大师可谓是一个坚定和平主义者。他相信快乐和幸福,相信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他就站在悲观主义者的对面,期待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