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7 00:5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1000字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是一本由塔塔尔凯维奇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精选点评:

  ●没有想象中这么好啦,更像娓娓道来的历史读物

  ●是一本好书。有些观点不谋而合。也有可能是我从别人哪里剽窃了别人剽窃他的观点QAQ。

  ●精彩精彩精彩

  ●我读过的啊!读过的。但是忘了,所以没法评分…

  ●译者是台湾的学者,翻译是挺好的。书的内容也是十分好的范畴史,这是需要十分的功力写出来的。最好有其他的美学史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综合。

  ●太扎实了……

  ●从另一个角度梳理了美学的相关内容,通俗易懂。

  ●关于美的一系列相关重要观念如艺术、美学、美感经验的历史梳理,有点琐碎,但可以作为概念地图的参考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不过这个版本翻译不如老版本,虽然老版本错误实在是多。

  ●顶好的书!将形而上的美娓娓道来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一):很棒的一本书

  作者属于知识极为渊博型,对于了解西方一些美学观念形成过程非常有帮助。将涉及这些观念的争论,历史进程都讲述出来,使得抽象而内容繁杂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还是抄网上一句话,塔塔尔凯维奇“不单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并且在航行的中途,还用他累积起来的智慧向我们讲解天上的星座、海底的珊瑚,以及在这片海洋上发生过的许多故事”。

  不过……这本书还是偏专业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基础或者不习惯学术写作,可能会觉得读之无味。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二):简单梳理

  定义与学说之区别 艺术:自由之艺术(美术)与机械之艺术(工艺) 18世纪具有现代“美术”概念的概念产生,艺术窄化 六种“艺术”的定义都不完满,作者以选言命题组合之 “艺术”之由:本能,快乐,无知,等等 现况:诅咒、斗争、胜利的先锋派 艺术史:作艺术的区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期(艺术独立)、近代(作艺术分类)。作者认为艺术分真实的和语言的比较温和可信。 希腊人认为诗歌是灵感的非技艺的,是高级知识,剔除在艺术之外。诗歌与视觉艺术分野。 希腊人的“美”:匀称,合节——缺乏审美的观念 希腊人忽略工作者——缺乏创造性的概念 希腊人对审美的态度不清:幻觉,净化,模仿。事实上它们构成完整的诗学。 柏拉图:灵感性(迷狂),技巧性(模仿) 亚里士多德:将视觉艺术和诗歌关联在模仿性艺术这一单一范畴 之后的发展在心理学和形而上上使得诗歌和艺术更亲近(非理性主义下) 中世纪诗歌和艺术再度分离,基督教观下,科学成为自由的艺术,雕刻和绘画成为机械的艺术,诗歌沦为祷告和告解的形式。 文艺复兴,视觉艺术(绘画)拔高到诗歌甚至有人认为在诗歌之上;机械艺术上升到自由艺术 诗歌和绘画的分离:它们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基本差异。 美:伟大理论(比例)、补充理论,相关理论的反驳是为美的主观化和相对化铺路 18世纪美的划分,雄伟的独立,第一次危机 19世纪,美的一般理论又有发展。黑格尔、赫尔巴特。美学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美”遭到二次危机,它的地位被“审美的”取代。 趋向:1.广义之美到纯粹审美的概念 2.一般性的美到古典美的概念 3.从世界之美到艺术之美 4.理性所了解之美到本能领会之美 5.客观理解到主观领会(18世纪) 6.由盛转衰 美的范畴 美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论在各个时期都存在,只能说之前客观主义占优势,近代主观主义领先 形式甲:各部分的安排 形式乙:事物的外表(20世纪最受重视) 形式丙:轮廓 形式丁:本质 形式戊:先验的形式(康德):时间、空间、实体、因果 其他形式: 形式己:用以产生形式的工具,范式 形式庚:常规 形式辛:种类,样式 形式壬:艺术品之精神的因素 新的形式概念两种。 创造 希腊除诗人外,只制造(模范)无创造 中世纪有创造,但限于上帝 文艺复兴,从拘谨到大胆,“创新”出现,但还是属于诗人。17世纪末才突破窠臼。18世纪有所发展但又遇到阻力。19世纪一反之前,并且艺术“唯独创造性”。20世纪,科学和自然的创造性。 无中生有→限于艺术家(某种虚构的存在的创作)+新奇性与心灵的能力(人类主动)〔19世纪〕→泛创造性 模范与实在、自然、真理的关系 四世纪之前模范有四种含义,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流行而且混淆。模仿流行到20世纪。 写实主义的概念史。“写实主义”歧义。 自然:能生的自然(法则)和所生的自然。 真理:艺术中有/没有。“真理”也有诸多变相。 真与美的多种关系。 美感经验:概念史 美感经验的界说和理论 移情和观照可以说是对立的 美感经验学说的不同主题:审美态度、审美产生过程、审美对象、美感经验的条件、元素…… 它不是个明确的概念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三):我将你置于世界之中心

  真的,是,一本巨作吧。好崇拜。(残酷的现实是:阅读起来好吃力呀_(:3 」∠)_。我来歇息一会儿,把书中间隔页上单独引出来的话做个整理。大多位于六大美学观念论述前。)

  乔凡尼·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的演讲》: 我将你置于世界之中心,如此,你便可以更容易地环顾四周并看到那存在的一切。我将你作为存在者创造出来,此存在者即非天上的,亦非尘世的…… 如此,你便可以塑造亦战胜自己。

  昆提利安: 学者理解艺术之道理,不学之人只凭喜好。

  M·德索尔《美学与一般艺术科学》(1905): 似乎并无一切期待皆满足之艺术体系。

  圣奥古斯丁: 绘画看起来与文字并不相同。

  洛伦佐·吉贝尔蒂: 只有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性质。

  乔尔丹诺·布鲁诺: 美的性质是多元的。

  尤里乌斯·凯撒·斯卡利哲《诗学》: 在任何一种事物内,只存在一种惟一的首要的和正确的东西,其他一切都要遵循这个法则或者道理。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世上本无善恶之事。思维使然也。

  吉尔伯特·波雷: 形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道出。

  卡西奥德: 制作和创作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制作东西,但却不能创造东西。

  皮埃尔·德·隆萨《颂歌》前言: 没有一首诗可以被称赞为完美,假如它与自然不相像的话。

  波万的文森特: 自然可以通过双重方式道出。

  C·W·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 不存在一种独特的情感,我们可将之标注为审美情感。

  乔尔丹诺·布鲁诺《记忆的艺术》: 世界有不同部分。世界的不同部分也有不同种类。在不同种类的不同个体之间,其形状也是不同的……自然有多种改变方式,在任何事物中都会有变化,在持有方式上,在大小上,在形式上,在形状上,在习性上,在界限上,在方位上,以及相应的多种分割变化,即主动的,被动的,赠予的,获取的,减少的,增加的等等其他我们所说的变化方式。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四):对美学概念的系统整理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的作者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在导论的开头就提到:为了在内心掌握复杂多变的现象,人们便将它们分类在一起,当按照极其普遍的范畴,将它们纳入大类之时,便在他们之中建立了广大的秩序和条理。可以这样说,本书写作的初衷,是为了对美学观念史进行归类总结。将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审美经验,这六大观念进行重新梳理。最后呈现的是两千多年来这些观念的发展与演变。

  从导论部分入手。在导论中作者通过对真-善-美、理论-行动-创造、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学问-道德-艺术、自然-人造、客观性质-主观性质、理智-感觉、元素-形式、事物-符号和类、名词、概念、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释义和最基本的区分。在导论的最后,作者提到,美学史的形成,并非是定义和学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是二者逐渐形成,并且也在逐渐改变。这样美学家就必须同一些极易混淆的概念做斗争,必须在丛林中开辟出路。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美学观念史上的六大定义重新进行梳理,按照概念史、关系史、分类史的方式对六大美学观念进行独立的总结,并且佐以大量的史料。同鲍桑葵的《美学史》和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又有所不同。在鲍桑葵和朱光潜的书中,其逻辑顺序还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从古代—近代的一种模式。当然二者的写作模式各有千秋。一个是注重单个观念内部的逻辑关系,而另一种则是理清不同时代下的思想的变化。

  本书的题目定为《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所以内容便是将过去所流传下来的美学观念按照作者的逻辑进行总结整理。作为一部“历史”,在其研究的领域就包括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维度,所以有必要在进行归纳之前,对事实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去观察? 获得关于现在的情况的客观、全部资料尚有难度,更何况关于过去。过去既然已经过去,就不会重现。由于我们研究的是美学的主要概念,并没有提出任务的机会,而且在绝大多数的概念和定义大多被固定下来,并且已经使用过,所需的仅仅是注释而已。所以,作者提出了先将实例详加检查,从中挑出各种可能的不同的例样。这样,就使得分辨史料的难度大大降低,因为所有相关的史料都是和某一个概念相互联系。从纷繁庞杂的史料中抽取有用的资料构成结构化的线索,不仅需要对信息的整理能力,而且要求美学学家必须是某种程度上的通才,而不仅仅是“人才”,因为信息的呈现会以不同面貌出现,涉及到远远不限于美学的其他众多领域。

  就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来看,“定义”和“学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定义只不过是有关事物的初步的知识,而学说这是将定义按照所属的类孤立起来之后,建立区分这些属性的命题。也就是说,关于某一类知识,包含一个单独的定义,和数量大小不等的学说。费力克斯·杰隆斯基举过这样一个在解说定义和学说之间的差异时的例子:当我们说到空气是“围绕地球的气体”之时,那是一个定义;当我们说道他是氢和氧的混合物时,它则是一种学说了。同样的在美学中定义和学说也是有所不同的。当我们说“美的事物乃是那些教人赏心悦目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提供了一个定义,在此之后,我们在解释“美有赖于完美、比例和光辉”的主张时,我们就是在发展一套有关美的学说了。只有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和康德这样极少数的思想家讲究方法,在界定美和艺术的时候将定义和学说区分开。事实上,当现代的美学史家在研读早期的文献史料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关美和艺术的思想,大多缺少孤立的定义,所以必须要靠自己去重新定义。于是,在此定义和学说就有了一种不定性。在今天关于美和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见解,都是经过多次尝试的结果,也出自不同观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多样的考虑,多方尝试,日趋复杂。概念相互重叠,结果使最初理论的轮廓变得不清不楚。再则,由于概念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的来自于哲学,有的来自于艺术家,有的来自艺术批评,有的来自文学批评,在不同领域之中,相同的说法常常会有不同的意义。而且,众多思想家、艺术家喜欢将自己印记加在概念之上,而且显得彼此之间各有千秋。也正是这样,塔塔尔凯维奇在之前所提出的面对纷杂的史料要重新进行“清理”,以留下最原始的东西。而这也正是美学史家必须面对的事情,并对这样产生的材料明察秋毫。

  经过了十一章对六大美学概念的进行了系统的解析和梳理之后,我们已经确切的知道了某一观念的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但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六种概念的历史,事实上,它涉及了众多与美学相关的概念。在当今美学中,充斥着争辩与变革。每当概念看上去像是已经变得稳妥的时候,名词却产生了变化;而当名词被建立起来后概念本身也往往产生了改变。在概念与名词有如此大的分歧的状态下,又如何去建立一种更好的学说?虽说,前人所从事的争辩到今天已经逐渐减少,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在经历欧洲两千五百年的演进之后,概念和学说上皆已经到达了相当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的形式是不可预料,而且也不能维持多久。而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的成因,一是,历史的进程:概念被过度的使用之后,在表现力上必然的衰弱,此时就会有新的概念取而代之。其二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时期:人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改革,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样的改革。尽管概念和学说的变更是如此的频繁,但在它们的历史还是显示出某些不易变化的主张:有的经久,在不同的时间之中重现,有的经历了很多世纪也不曾改变,而其他的则惊颤遭受到部分的改变与革新。在此时,列举出这些主张就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有人就会指出,美学主张的列举,单单只是让不同主张同人名相连,这不免是一种繁琐的“消遣”,但在这一工作在记忆上产生出来的价值则是有益的。而且,这样的工作理清了概念和学说形成的渐进过程。也许在将来,在致力于建立美学的概念、观念及学说的刚要上,会产生出更好、更完备、更有系统的成果。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五):笔记整理:观念史——读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的作者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Wladyslaw Tatarkiewicz,1886-1980)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美学史研究方法——以美学观念的角度。他创造了“美学观念史”这一专门术语,用以概括西方美学观念的演变历史,即以“美学观念”的演变代表美学史的发展。

  随着时间流逝,美学观念自身不断变更和更正,这是其自律过程。而其他律过程,是指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下它的生存状态。因此,美学观念史的含义就是某一美学观念或者是某一审美意识形态的起源、发展、变更的生命史。

  历史上,美学学科的名称 Aesthetica,是1750年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来的。而西方美学的历史并不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塔塔尔凯维奇等人认为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开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柏拉图之前就开始探讨美学问题,但是柏拉图是第一个将美学观念中的美和艺术引入到哲学思辨的哲学家。在美学领域的某一个时间内,有一些美学观念会存在缺陷,需要加以更正和补充。因此,塔氏认为可以把“美学观念史”比作成一个修理厂,其中的美学观念有些部分需要被修理,有些部分需要被换新。对于西方美学观念史的研究需要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开始,它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总体上处于变化之中。

  西方美学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开始,发展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 2600 多年的西方美学史长河中,有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理清西方美学的演

  变过程,特别是它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线索。有关美学史的研究,或以美学领域中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家为中心,或以美学领域中探讨的问题为中心,又或以研究者自身美学理论体系为中心。而塔塔尔凯维奇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深厚的理论为根基,根据以往的美学史研究,对美学观念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美学史看成是美学观念发展的历史,将问题探讨和史料分析相结合,选取在美学研究中被频繁使用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六大美学观念:“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美感经验”为研究主线,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总结整理,开美学史写作模式风气之先。

  在塔氏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美学观念”是他研究西方美学的主线之一。尽管美学观念具有易变性,但他认为这些观念的历史还是会显示出恒常性:美学观念“有的很经久,有的则在不同的时间里一再重现,有的经历了好些个世纪尚能保持不变,而其他的则常遭受到部分地改变与创新”。塔氏的美学观念理论就是将原本错综复杂的美学观念规整成类,将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审美经验这六大观念进行重新梳理,最后呈现出两千多年来这些观念的发展与演变。

  在导论开头,塔氏这样说:“为了在内心掌握复杂多变的现象,人们便将它们分类在一起,当按照极其普遍的范畴,将它们纳入大类之时,便在他们之中建立了广大的秩序和条理。”之后,他对真-善-美、理论-行动-创造、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学问-道德-艺术、自然-人造、客观性质-主观性质、理智-感觉、元素-形式、事物-符号和类、名词、概念、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释义和最基本的区分。他提到,美学史的形成,并非是定义和学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是二者逐渐形成,并且也在逐渐改变。这样美学家就必须同一些极易混淆的概念做斗争,必须在丛林中开辟出路。

  本书按照概念史、关系史、分类史的方式对六大美学观念进行独立的总结,与鲍桑葵的《美学史》和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不同,在鲍桑葵和朱光潜的书中,其逻辑顺序还是按照古代—近代的一种模式进行梳理。一个是注重单个观念内部的逻辑关系,而另一种则是理清不同时代下的思想的变化。也与作者本人的三卷本《美学史》不同:前者以时间为线索,研究内容止于十七世纪,以开辟美学领域的学者为研究中心;后者则以美学探讨、研究的问题为出发点,按照概念史、关系史、分类史的方式对美学史中的美学观念进行独立的归纳和总结。

  塔氏理论最基本的六大观念,不仅存在于美学的研究中,同样也存在于美的发展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六大观念又和艺术创作等审美活动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塔氏选取这六个美学观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基础性:美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将六大美学观念看作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任何美学问题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以上六大观念,并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二、广泛性:在美学领域中,这六个美学观念的历史几乎就能形成一部美学史;三、重要性:这六大美学观念十分重要,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论及,只要思考美学问题就无法绕过它们。

  塔氏试图改变人们对美学观念的关注方式和研究思路,不再以理论家或时间为主线,而是以观念本身出发。以《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为代表,他的研究超出了人们对之前美学观念、美学史的传统认识,既利用了观念本身,又利用了观念的历史性。在塔氏看来:“也许在将来,在致力于建立美学的概念、观念以及学说的纲要上,它会产生出更好、更完备、更有系统的成果。”

  这种研究模式打破了美学观念的客观性和永恒性。其中集中显现了他的美学史观的三大特点:

  第一,问题意识。塔氏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的美学史家的研究模式,他开创了一个新式的研究思维——以关键词为主的研究路径。这体现了他的“美学观念史”理论的第一个特点,即:鲜明的问题意识。塔氏关注到六大观念在美学研究中被频繁地使用,并且每一个观念都可以视为西方美学发展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但是研究者却很少去考察它们在美学的发展史中的成长历程。在他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一书中,他认识到了美学观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使用关键词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人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清楚的问题或者是观念,同时会产生强烈的疑问、探究和求知的心理状态。因此,他为了掌握复杂多变的美学观念,他便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条理,将它们归纳在一起。他认为:“所有这些相对于世界的思想界,或至少是西方的思想界而言,都算得上是基本的区分和范畴,而其中主要的是:美、创造性、美学、艺术和形式。”他发现在西方美学史自古希腊时期以来,这些主要的美学观念蕴藏在各种类分之中,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发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第二,分类意识。塔氏最初创作《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的想法是:这个世界本是错综复杂的,人类创作的世界,其错综复杂的情形,并不下于自然界,它所包含的相似的物象中,搀杂着一些不相似的物象。正如他所说:“它并不像一座库房,其中贮藏的事物都是经过整齐划一的选择品。然而人类的心灵却是需要秩序和清晰的,为了达成二者,它便整理世界,也即是在其自身的作品与自然之中,将类似的物象归纳成类。”研究者面对的美与艺术、创造性与模仿等等这些广泛性极大的观念时,其实同样预示着它们的来源领域也很广泛:有的来自哲学,有的来自艺术,有的来自文学,还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因此,可以看出它们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难以掌握。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完善地掌握这些观念及其内容,就需要为这些让人纠缠不清的观念进行系统的分类。塔氏的美学史观就是将美学领域错综复杂的美学观念进行系统的分类,使得研究者可以全面、清楚地了解和运用这些观念。他还说过:“为了用我们的心灵掌握到它们,我们将类似的现象安置在一起,使它们形成团体,或是像逻辑学家那样将它们称之为类。”在美学众多的观念、名词中,它们用意不一且很难界定究竟属于哪种范畴之中。因此,塔氏认为美学观念的分类意识意义重大,他将相似或相关联的观念从众多美学观念中孤立出来,并将它们集合成类。他的分类意识是对“美学观念史”本质特征的独特诠释,对美学史状况的清楚理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历史意识。尽管美学的观念特别容易改变,但是它们的历史还是显示出恒常性。其中,有的观念历史很悠久,有的则是暂时在某一时间段内出现、发展,有的则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重复出现。所以,为了全面掌握和运用西方美学中的观念,对西方美学的悠久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也要有所了解。因此,塔氏认为研究美学需要具备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指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学科意识和专业意识。他还指出研究美学观念要从历史实际出发,充分注意到西方美学发展的复杂过程和美学观念发展的阶段性。塔氏利用历史意识作为他认识、观察和整理美学领域各种观念的方法与手段。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解和反思带入到“美学观念史”研究中,传达人们一种选择取舍后的美学史观。他认为美学史的形成,不是要将相同的观念和定义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二者都是在改变中成长、完善,没有任何一个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在美学史中,没有哪一个观念是能够经久不变的。塔氏说过:“模仿性长久把持着高高在上的地位。现在已经沦入末位。创造性在先前根本无人留意,至今却已跃升至第一位。”除此之外,“形式”、“美”、“艺术”等观念都是在纷争和质疑的情况下被使用,而且对它们的研究仍在不断地探索之中。以上是塔氏对美学观念的理解和反思,也是他的历史意识的体现,其中反映了他思考问题的方法。研究过程中,他以丰富的美学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选择后,把一切观念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他还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现状来对美学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运用历史辩证法深入研究和阐明在不同时间段里美学观念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塔氏对“美学观念史”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证明了他对美学史和美学观念的再现能力。

  经过了十一章对六大美学概念的进行了系统的解析和梳理之后,我们已经确切的知道了某一观念的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但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六种概念的历史,事实上,它涉及了众多与美学相关的概念。在当今美学中,充斥着争辩与变革。每当概念看上去像是已经变得稳妥的时候,名词却产生了变化;而当名词被建立起来后概念本身也往往产生了改变。在概念与名词有如此大的分歧的状态下,又如何去建立一种更好的学说?

  虽然前人所从事的争辩到今天已经逐渐减少,经历欧洲两千五百年的演进之后,概念和学说上皆已经到达了相当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的形式是不可预料,而且也不能维持多久。而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的成因,其一是历史的进程:概念被过度的使用之后,在表现力上必然的衰弱,此时就会有新的概念取而代之。其二,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时期:人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改革,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样的改革。尽管概念和学说的变更是如此的频繁,但在它们的历史还是显示出某些不易变化的主张:有的经久,在不同的时间之中重现,有的经历了很多世纪也不曾改变,而其他的则经常遭受到部分的改变与革新。在此时,列举这些主张就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事情。

  从西方美学史的变化来看,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的大文化语境为美学史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是近代阶段的完成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创新。这些变化促进了人们要求革新、渴望革新的意识。就像塔氏所言:“我们生活于其间的,乃是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时期,人们要求改革,并且相信他们自己足以完成他们所希冀的革新”。与此同时,西方现代美学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学家们为了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不断冲破传统观念的约束,追求主观精神的释放和美学观念的革新。这一时期,各种观念、流派相继产生,旧的不停地被新的所取代。不论是何种领域的观念学说,都会在其早期的形成中发现不足,甚至到了该观念学说成熟期也会依旧发现不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需要对“艺术”、“美”、“形式”、“创造性”等美学观念加以整理并作适度的概括。也正是这样,塔氏认为美学史家对纷杂的史料和美学观念进行整理,才会给人们留下最清晰的美学发展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