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记》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元,页数:3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屋手记》精选点评:
●囚犯们往往夸大了想象中的自由,这是自然而然的,这是每个囚犯的特点。怎么一个人能够写虚构的作品写得那么深沉,但回忆真实的生活倒写得像故事会呢?
●有关怎样活着
●2010.11.24 悲悯,老陀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这本也不例外
●和这本书相比,肖申克的救赎成了童话。网友言:发现了我孤独的理论基础。
●太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对我而言再陌生的人,他也能把他们的心拨开给我看。俄国的犯人——被百姓称作可怜的人——识字率比全国高。众生相:邪恶的军官,害怕受刑的犯人。。越狱时分出阶级流派。要是这本书更像小说一点就更好了。
●译后记:“陀关于宗教信仰的空洞说教,他所宣扬的逆来顺受、超阶级的人类之爱等不健康思想,早已被革命人民所摒弃……”今天看来时代意味浓厚。但即便是现在被认为“人性”“进步”“文明”的超阶级的兼爱,在非常远的将来回看,会否也透露着局限于时代的愚蠢和狭隘?
●1860
●同译不同版
●大学时读的。
●没看完
《死屋手记》读后感(一):笨拙是老陀的优点
非常能理解有人会读不下去,老陀的文笔与其说是“啰嗦”,倒不如说是“笨拙”,笨拙、执拗、勇猛... ...,说到勇猛,想起从前读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好像是谭嗣同给熊十力的四个字:勇猛精进。唯其勇猛方能不顾及是否笨拙,唯其勇猛方能凝视本心。所以,笨拙是老陀的优点。本书脱胎于《西伯利亚笔记》,是老陀四年(?)苦役生活的记忆,因之写起来真挚生动,是为经典。另:本书引言里明明说主人公是因为杀死自己的妻子而被判苦役的,后面却突然来了一句“我们这些*正致饭*”云云,大概老陀自己也忘记当初的人物设定了?
《死屋手记》读后感(二):死屋
对于伊凡·杰尼索维奇来说,主人公仿佛生活在天堂,这算什么死屋,这还能算是监狱,相比起苏联的古拉格,哪怕是《第一圈》这里也算是天堂了。
但做为作者的亲生经历来说,这段生活显然不是幸福的。关键的问题是书中所写的,作者是个贵族,他没办法与狱中的难友们融为一体,且不说关于身体受苦的劳动之累。更多的心灵之累。这在不看书的人中怕是难以理解,但如果真正读书之人就很容易理解了。心灵的孤独才是真正的死屋。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这种经历,才使得作者创作出此书,并且以后创作出一系列的巨著,命运真有意思。我反正是很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死屋手记》读后感(三):凝视着那个不幸的群体
这本《死屋手记》,细细体会犯人的痛苦和犯人之所以犯罪的心理根源,心底重新涌起对作者的敬佩。伟大的作家从来不把犯罪就当做简单的犯罪,从来不说什么“加强法制建设”的混账话,他们把所有的犯人都看成“不幸的人”和“可怜的人”。犯人之所以成为犯人,一是社会公正的欠缺,使一部分人遭受伤害后永远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补偿;二是个人心理机制的异常,他们因为成长过程中的某种挫折而一直渴望得到某种补偿。于是当这种越轨的补偿被实施,就成为了法律学意义上的“犯罪”。而犯人如果只是得到了“惩罚”而没有得到曲折的抚慰和补偿,那么这种惩罚就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成为引发更大的越轨行动的种子。瘦头陀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犯人群体的可恨又可怜的生存状态,越是惩罚,他们就越自以为是英雄。他们心底永远不会承认自己不对,永远觉得自己是追求公正的先驱。作家仿佛凝视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凝视着那个不幸的群体。(摘自孔庆东博客《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死屋手记》读后感(四):死屋
读书笔记244:死屋手记
1860年第一次发表在期刊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因为参加进步青年团体,被沙皇俄国判处了死刑,行刑前又被改判西伯利亚服苦役,命是保住了。
在西伯利亚的四年,固然身心受到了摧残,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深入到监狱角角落落,和形形色色的罪犯交往,有波兰的进步贵族,逃兵,农民,强盗,小偷等等,平日里的消遣就是写西伯利亚笔记。出狱后,根据这个笔记创作了一个虚构的莫斯科贵族彼得洛维奇,他因为杀死自己的妻子被判了十年苦役,全文没有讲述他的过往,只是隐隐暗示这是个桃色世间。
在狱中的生活很枯燥,除了干活就是赌博喝酒吹牛打架,彼得洛维奇作为观察者把他们一一记录下来,即便都是罪犯,贵族和贫民之间依然有着巨大鸿沟,贫民害怕他们又刻意嘲笑他们在劳动中的无能,而唯一的犹太佬从事着走私和放高利贷的工作,他唯一的乐趣是用蒸汽洗澡,直到被热气喷晕过去。
彼得洛维奇出狱后在当地小镇做家庭教师,生活的不错,然而常年的监狱生活还是摧毁了他的身心,不久他就死去了。
这本监狱题材的小说同其他同题材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故事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多年后他重新整理出来,或许又会想起西伯利亚草原那凛冽的冬天吧。
《死屋手记》读后感(五):“死屋”
记得刚读完此书之时,心想这种监狱算得了什么,称得上“死屋”(先读《古拉格群岛》),多好的生活,劳动可以挑选,吃得不错,竟然有牛肉,圣诞还有烤鹅与乳猪。但写得还是非常生动的。 随着重复的阅读和年龄的增长,我终于明白了,这确实是死屋,不在于物质条件有多好?而在于人的自由与精神受到的压迫。有些穷人一辈子还没有在牢里吃得好,活也比犯人重,但那是吃自己的面包干自己的活。任何生物都需要自由,只有人类在用非自然的手段剥夺自己。 至于沙俄时期监狱的表现不如古拉格时期,只说明人类在进步,人类的罪恶与卑鄙也在进步。沙俄政权的封建性,决定了它无法全面控制国家与人的心灵,在社会底层以及部份精英阶级还有着“良知”。对犯人(特别是贵族犯人)还保有着善良的本性。还没有被专制摧毁。 天才在任何时候都是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就是的。此书是他自身的经历。但他没有沉沦,反而静下心来活着,并收集着材料,最终写成此书。 而且此书有一种特别的意味,俄国革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革命,都是由贵族们发动的,当然人是真诚的,可是他们真正才解农民吗?农民们又真正理解而明白贵族们的活动吗?显然在作者之前不存在了解。而作者的书显然也反映了这一点,从书中《请愿》那一章节以及其他零星之处可见。这似乎预示着俄国革命的前景与悲剧所在。 我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 (写于2006年2月3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很令人费解与争议的伟大俄国作家。有人说他的作品极其反动,如《群魔》;又有人说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沙俄政权的攻击,如《死屋手记》。当然人们只好说是由于年纪大了,保守了。反正理由总是找得到的。 《死屋手记》是他的成名作之一。书中记叙了沙俄苦役犯的生活,由于他自己当过苦役犯,所以可以认为是自述性作品。书中描写的至少我看了没什么痛苦的。当然法律不是为了惩罚罪犯,而是为了防止犯罪和改选罪犯。从这点上说,沙俄政府是没什么好的。但与前不久读的《古拉格群岛》比起来(两者都是做完牢后写的,出奇的相同经历)陀氏过的简直是天堂生活,比《第一圈》还好。无言以对,惟有泪两行。伟大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伟大的斯大林。上帝也许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