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死屋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01 01:2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死屋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死屋手记》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屋手记》精选点评:

  ●不予评分了,翻译不怎么样,出版社也很马虎,有几个错别字。索尔仁尼琴在写《古拉格群岛》时引用了很多该书的内容,读后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代还是一个充满温暖和人性的时代,在很多罪犯身上还能发现美好,而在我们声称最先进的制度下的时代,人性被扭曲成了什么样子。感觉这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的题材,不太喜欢。

  ●流水账了,虽然可以体会到老陀的一往情深……

  ●人类社会由不同的俱乐部构成,监狱是其中一个。俱乐部代表着身份,人性在不同的身份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但其内核却是一致的。“他也是有母亲的”。

  ●两星绝不是给老陀的,而是给出版社、责编和校对的。圈钱也请稍微认真点,这种不需要给作者和译者任何费用的书,到处是错别字和莫名其妙的标点符号,你们好意思要钱?

  ●这个版本的错字真的是多到不能忍

  ●错别字太多

  ●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里也经常祈祷上帝吧,平平淡淡的叙述,可那毕竟是十年的时光,这代表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他的苦难真的放下了

  ●如果看到这版本,千万别买,错别字太多。纸张和封面都是垃圾。

  ●错别字太多 来晚了...

  ●老实说之前那个王健夫是个什么鬼

  《死屋手记》读后感(一):亚马逊也有盗版书?

  《死屋手记》错字太多了……迄今为止,我看到的错字最多的译本。

  我想这应该不是耿先生的问题,书的封面上有“凌永放 校”四字,但是很显然这位仁兄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啊。至于出版社的编辑杨春燕同志,也是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编辑任务,以至于这些错误永远地留在了书本上,读者的脑海里。

  现在出版物粗制滥造的不少,这本外文出版社的译本成为其中的一员,对于该社、该编辑、耿先生、《死屋手记》的作者都是极为不利的,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恶劣的。

  外文出版社的书,我以后应该很少或者不再买了。

  今天,我跟亚马逊客服联系后,已申请退货了。赞一下客服态度。

  :该书没有条形码,估计是盗版

  《死屋手记》读后感(二):无目田 失目田

  主人公出狱后以教育儿童为生,无比抗拒与成人往来,却总能在面对孩童时笑逐颜开。最后他在三十六岁左右的秋天孤寂的死去了。那个年代在这年纪死于肺病的才子可真不少。

  圣诞夜囚犯们一块唱歌时,平日的怨仇烟消云散,最凶恶、最阴郁、最不近人情的人竟都奇迹般携手舞蹈起来,令我想起香港《监狱风云》系列电影里的周润发等人,和周星驰经典的歌声「我无自由,失自由,伤心痛心眼泪流」……

  《死屋手记》看完了上卷。文首伤感的《最初印象》,主人公忽的置身完全陌生的环境,遭受鄙视排挤——就因为他是贵族;文中伤感的新年和【海报】。情节没有预想中的起伏,牢狱生活也没有像影视节目那样总是遭受暴力人身伤害,却更加伤人。

  「他們唱的多半是一些囚徒之歌,而且都很著名。其中有一首叫做《過去的時光……》——是一首幽默歌曲,它描寫一個人過去如何享樂,過着逍遙自在的老爺式生活,如今卻身陷囹圄;他過去如何用『香檳酒給奶油凍調味兒』,可現在卻是: 頓頓給我白菜加涼水, 我吃起來也是狼吞虎嚥。」

  视频:http://t.cn/SUUZJS

  「也有少數人已去過酒保那裡了,這都是一些性情急躁的人。一般說來,大家都舉止端正,態度溫和,而且顯得格外彬彬有禮。平時的謾罵和爭吵聲,這時都聽不見了。人人都明白今天是一個重要日子,是偉大的節日。有些人到別的獄室去向自己的獄友祝賀節日。似乎表現出一種類似友誼的東西。」《死屋手記》

  《死屋手记》读后感(三):死屋中的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仿佛是一个来自地下的人,有着源泉式的天才,一切小说都那么的顺理成章。 早年的陀氏即以《穷人》知名,他清楚,贫穷之足以扭曲灵魂;然而,更足以扭曲灵魂的则是囚笼式的“极限体验”,在失去了自由后,陀氏饱尝自由的甜美,几乎进行的枪决使他对死亡的看法更加血淋淋,死,便是“血如泉涌”,是很常见的而非渺远的事物。生命远非陀氏笔下人物最重视的;他们有更可贵之物去索取。这种索取并不是空手无凭的,相反,他的人物充满了力量,奥勃洛莫夫式人物是不被允许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一座火山,即使是那些最温和的角色。这种力量生机勃勃,却未必值得赞美。《死屋手记》中,陀氏的人物,这些囚犯们,力量无穷; 卡金—喝了酒可以抵过十几条汉子的铁人—就是一个代表。陀氏并不崇拜肌肉。这力量远非肌肉的;这是野蛮的力量,也是纯洁的力量,那么也就是爱的力量。这样 ,陀氏抛弃了文明的矫饰,回到一切的源泉去了。 但野蛮的暴力毕竟与爱不同;陀氏以冷峻的眼光与笔触,摩写着死屋里的家伙—这些为弄死蚤子愉快的粗人!为了几个小钱的打斗!人在这种囚笼中,被扭曲成了兽(可以提一句的是,在20世纪俄国文豪索尔尼仁琴看来,这囚笼与古拉格以比,根本不是死屋,而是天堂!)。但是,陀氏不满足于此。这仍只是肤浅的论调);倒不如说,在囚笼中,人才真正显现出来。社会乃至文明的外衣被去除了,露出赤裸的魂灵。陀氏热爱构建囚笼,也热衷于暴露灵魂。如果不是他眼光足以穿透无数人的灵魂的话,那么他的作品中灵魂,只能出自他自己。陀氏实在是在解剖一个伟人的心。至于囚笼,自然不仅有监狱;地下室也是足以禁锢人的。《地下室手记》塑造了“地下室人”的形象:狂躁的活力与内心的敏感。内心敏感,是因为心灵丰富,有可被伤害处。当然,他是一个病人,一个肝炎患者。这毒害了他的肉体而刺激其心灵。实际上,肝炎并不典型,更为陀氏钟爱的是肺病。很多小说里,都有肺病患者,他们无力地因病困死去,引发阴柔的哀怜,但是,陀氏笔下的病患却是充满火力的行动者。肺痨激发了他们的行动,而且使他们更尖刻了。他们咳出了血,而射出了毒箭—比如伊波利特的对污浊世界的控诉。这些病人(真正有病的未必是他们)多是地下室人的后裔,而地下室人简短地表现了陀氏大部分主题。侮辱与反侮辱;金钱;崇高的女人;疾病与苦难与幸福。地下室人受到了世界的侮辱,他要报复;因此他便宣判人的尊严为无物。人的所谓尊严不过是强力意志下的可怜的鸡蛋壳。他感到屈辱,却无力回击;他只能有满脑子计划(可以想象到他狂躁地在地下室踱步!),行动时则总是败下阵来—即使打了两个胜仗也会归于失败。失败是必然的命运,因为地下室人受着无穷的压迫。他是穷的,这却是个金权世界;他想要自我的价值,可这却是一个工具理性的世界。牙痛中的快感并不是一种疼痛美学,而是绝望且扭曲的反抗。在和理性的对抗中,他得到了快感,一种释放后的自由感与对自然的回归。 但这远远不足以补偿他。他的言论是很愤激的,熊熊的火焰带着毁灭式的智慧,将要焚毁意识的水晶宫。那是人类的脆弱的理性的产物,现在却将人类罩了起来。人们在里面寻求幸福。地下室人却不要:他很苦闷,宁愿将意识与廉价的幸福一起毁灭。 但是,地下室人不是大公无私的革命者。相反,他极端:他从未为别人考虑。但他终于突破了自我的藩篱,而且也未落入舍己为人中去。相反,他是舍己为己的。他放弃对生活的抗争—着本身就是巨大的痛苦—你怎么能压住火山呢?但是,女性们似乎可以,当然,必须是圣母与圣子的凡人版本,比如丽莎,她们以地下室人得以升华。生活的苦难与对苦难的选择使地下室人崇高,升到死屋之上。

  《死屋手记》读后感(四):《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观察室

  《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西伯利亚往事”,也是他的“苦难回忆录”。

  19世纪40年代,青年时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腔热血,参加了一个叫做彼得拉夫斯基的社会主义激进组织,这个组织的主旨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但在1949年,这个组织成员因为政治原因遭到当局政府的逮捕。陀本来是要被处以死刑,但在将对他行刑前的几分钟,他看着身边已经有刑犯被处死的时候,陀被一道急旨所免死,判改为流放西伯利亚。陀在小说《白痴》中极力描写了这死亡降临头顶的时刻,“你把头放在刀子下面,听见刀子从你的头上滑下来,这四分之一秒是最可怕的。”

  对世界来说,这道赦免降临是无比幸运的时刻。陀得以活下来,得以创作。

  在西伯利亚陀遭受了四年的苦役犯生活,并六年的充军生涯。1859年他才被允许回到彼得堡,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在1861年陀写成《死屋手记》。

  死屋即监狱。《死屋手记》的创作是对其十年流放生活、监狱生活的记述。“我只想用一幅明显的、鲜艳的图画把所有我们的牢狱和我在这些年来生活的情形表现出来。”

  这部书带有一定的纪实性,作家在书中通过主人公彼得罗维奇说“这些感触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甚至不会生出类似的概念来”,这样苦厄的经历,给作者的内心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是通过对彼得罗维奇,写到他在面对“我”时,表现出的慌乱和极端的恐惧,恐怖、压抑这可以看作作者自己对于这段往事回看时所映照出的心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经历之前的主要作品有《穷人》、《白夜》,这两部作品,《穷人》为书信体,《白夜》为男主人公的自白独说,当时的陀已经开始对于人的内心进行深度刻画,但这两部作品之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个性是纯粹的、小说的基调是着彩的,远非阴暗。

  小说《白夜》的主人公是一位纯洁爱情的追求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样的爱恋刻画的十分细腻,动人。

  西伯利亚经历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著作中的主人公不再是纯粹的,单调的,而是深刻复杂的、多重的,混乱的,超越善与恶,他们有着人性的深刻的两面性。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存在于人性、宗教、理性、人伦各种意识夹缝里,游走于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之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四兄弟,《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他们都是极其复杂、超越好坏评判的人物。

  在艺术创作来说,西伯利亚苦役经历让陀对于人的理解得到了升华。他在《死屋手记》甚至写到,“有时,我甚至感谢命运,因为它把我送到这里,赐给我这份孤寂,如果没有这份孤寂,便绝不会有自我批判和严格地检查以前生活中的事情。”

  在死屋之中,陀得以近距离接触太多罪囚,这些人往往具有残忍、怪异的个性。形形色色的囚徒让他看到了太多人性上演的荒诞怪谲的戏剧——有的走私犯怀着一种特殊激情来做这件事,就像是诗人对待写诗;有的人残忍的就像是一块带着牙齿与肠胃的肉;有的人只愿意做乞丐,带着奴性的个性,任何自主的生活会叫他们茫然无措,而必须依附于他人;有的人弑父之后依旧能够笑呵呵讲述着这件事,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有罪;管理监狱的少校,飞扬跋扈,残暴冷血,却在丢掉职位以后变得懦弱胆怯,与最普通的囚犯无异。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成了陀陀体察人性最好的样本。而死屋便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观察场,陀就像是走进人性迷宫的最底层,深刻窥见了最根层的人性,使他认识到,“认识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在相交多年之后。”

  同时因为西伯利亚苦难的经历,使得陀能够更容易怜悯到世人的疾苦,而在这之后陀的作品中,常常能够写出入木三分、深刻彻骨的人世苦难,像《死屋手记》中的阿库莉卡,《被侮辱与被伤害的人们》中的小涅莉,《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柳沙,陀将这些人物命运的无常,他人疯狂的残害,凄惨的境遇跃然纸上,令人万分怜悯,对于苦难既心生恻隐,又能升起无限愤恨,坏人怎么能够存活,而人间的苦难怎么会有这么多,怎么会如此沉重?

  陀的《死屋手记》这部作品,是文学作品里最为独特的一类,它是很少有人涉足的类型,很少人能够把握的题材。因为很少有人经历陀一般的死里逃生,也没有人能够像陀一般,能够对着一群刑事犯将人的心灵刻画。陀的经历是非凡的,彰显着大海一般的壮阔与深沉,它塑造了世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死屋手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