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记》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死屋手记》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苦役犯们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监狱生活。作者借主人公亚历山大 · 彼得罗维奇 · 戈梁奇科夫的手记,用小说的形式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九年流放苦役再现了出来。
这部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趣。作者非常擅于讲故事,特别是通过囚犯们之间的对话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字里行间闪现着如火花一般的灵感,开篇之后诙谐幽默的语调给标题带给人的晦暗感觉增添了许多意外的惊喜。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像一个个鞭炮似的串联在一起,让读者开始阅读之后就很难再停下来。读完整部小说之后,我想起一部题材类似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的一些桥段可能也借鉴了这部小说,甚至电影中的希望和自由的主题也来自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声。“希望越是无法实现,幻想着自己就越是感到无法实现的苦恼,越是顽强而严格地把希望深藏于内心,但决不会放弃。” 小说中出现的这些内心独白无不感人至深。“失去目的和希望,人往往会苦闷得变成一个怪物……我们所有人的目的就是自由和出狱。”
人在被剥夺自由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里想要探讨的中心问题。作者构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监狱模型,试图对这个问题提出来自社会、道德、宗教和人性层面上的理解。
这些苦役犯和普通人的差别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苦役犯都是被标签化的,头发被剃光一半,脸上还有烙印,带着沉重的脚镣,这和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里描述的囚犯待遇非常相似。有趣的是,小说中的苦役犯很多也都称得上是好汉。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一些苦役犯出身贵族,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被判流放。还有很多苦役犯是因为宗教或军事方面的罪名而锒铛入狱的。他们在服刑期间还保留着过去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都很得体甚至称得上雅致。阿基姆 · 阿基梅奇是这些好汉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在讲述这些人的故事时,作者无不流露出同情、理解和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气愤。这种对社会的批判在第二卷中讲述军医院生活的章节里达到了顶点。因病住院的囚犯们在夜间一律不能上厕所,而且必须一直带着脚镣。无论他们得的是什么样的病,无论他们是不是有能力逃走,无论军医院中夜间的守卫力量是多么的充足,这样不合理而且没人性的规定多年来一直被无情的沿用着。
苦役犯们的生活是悲惨的。他们要参加强制性的劳动,他们会受到严刑拷打,他们穿着以前囚犯们留下来的服装,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拥挤肮脏的。在小说中通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的警卫队士官,即使他们看到死去囚犯的惨像也会做祈祷并且说“他也是人生父母养的!”这种人性化的表达当然更多的夹杂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亲身经历中所体会过的痛苦、悲哀和气愤。第一卷的第九章中描写的是囚犯们在公共澡堂洗澡的经历,那种蒸汽弥漫下的拥挤肮脏的画面是小说中对悲惨不堪的监狱生活的极致描绘,让人感叹这就是人间炼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面对这样的悲惨现实时,并没有选择颓废。除了那些冷幽默以外,作者的心中还有着坚强的意志和生命力,他不断地试图调整自己的视角和感觉去学习适应这种悲惨和痛苦,甚至觉得这本身也是享受和快乐——“‘我的漂泊终于结束了:我在监狱里啦!’我不时地自言自语,‘这就是我将度过漫长岁月的栖身之地了,我是带着那样不信任的痛苦的心情踏进了这个角落……谁知道呢?也许多年后要离开的时候,我还会依依惜别呢!……’我加了一句,不无幸灾乐祸之感,这种感觉有时会变成一种欲望,要故意地触动自己的创伤,仿佛想欣赏一下自己的痛苦似的,仿佛对不幸处境的充分领悟真的有一种快感。”
在描写极致的痛苦之后,作者在第一卷的最后两个章节讲述了监狱里的圣诞节,这却是极致的快乐。这两个章节也是这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小说里最精彩的一个高潮。作者有意安排了这样大悲大喜的对比,表现了生活里的戏剧性。文学评论中一直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作是俄罗斯的莎士比亚,这两个章节的构思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趣的是,监狱里在圣诞节的主要活动正是戏剧表演,囚犯们就在拥挤肮脏的环境中搭起了自己的剧院。圣诞节的戏剧演出是所有囚犯一起参与创造出的快乐,令主人公都感叹这是大城市的剧院演出都不能媲美的。演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即兴的,负责伴奏的乐队也是非常简陋的,但读者仍然能透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触体会到那种极致的快乐。这快乐来自于无法束缚的生命力,穿透了冰冷的围墙,震撼人心。
这让我想起在1989年纪念柏林墙倒塌的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指挥家伯恩斯坦建议把合唱部分的歌词“欢乐”改为“自由”。在德语中,两个词语的发音也较相近。那是一场永载史册盛况空前的音乐会,也是《第九交响曲》的一个经典版本。其特殊意义毫无疑问在于当时的历史事件,宣示着一种制度和价值的胜利。可是在我阅读《死屋手记》中圣诞节戏剧演出的时候,我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贝多芬心中所理解的欢乐相比起来,自由可能显得更像是一个外在于生命的概念,更像是一种价值观,而欢乐则更直接的来自于人性和生命力。也许可以说,与欢乐相比,自由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
当一部小说被列入经典的行列,作者一定是在特殊的人物和事件中挖掘着更加广泛的意义,《死屋手记》也不例外。阅读小说的时候我时常感觉,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不止是西伯利亚监狱中的犯人,他写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束缚住的时候,我们也难免会借酒浇愁;在窘境与苦难中,同理心也会让我们去做出不可思议的施舍;在我们与别人进行交往的时候,我们最希望获得的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我们都会在身边出现的小动物身上表达自己的爱心和投射对自然的向往;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更可以理解,为什么小说中这座监狱里有免费、管够而且好吃的面包,但是钱依然还是最重要的(为了钱,囚犯们坚持着自己的各项手工艺劳动,甚至还有造假币者)……小说中还有不少的篇幅记述在复活节里囚犯们的祈祷仪式。另外,在囚犯们日常的对话中,经常出现上帝的字眼,特别是在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之时。这些关于道德、宗教与人性的内容,便是这部小说具有普遍意义的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进行道德的说教以及宗教的审判,这些内容的笔调是冷静客观的。这部小说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人性,我想这也是作者对人被剥夺自由的这一宏大命题给出的最多的解释。正是因为有这种不自由的环境,才让人性中很多被忽视的部分彰显了出来。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工作也好,家庭也罢,我们大部分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围墙的束缚。我们像《死屋手记》中的苦役犯一样,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对自由的向往,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财务自由。正是这部小说启发我对自由进行了更广泛的思考。我虽然也不喜欢束缚,虽然也把自由当作一种崇高的价值甚至于主义,但我开始意识到也许自由在生命的层面上并不存在,这不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可以改变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出生与死亡都有着时间的强制性,生不由己,死也必然。尽管和监狱里的囚犯不同,我们的确在很多时刻里体会并追求着一些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自由感,但我们何尝不是无一例外的被囚禁在一生有限的时间当中。生命本来就是不自由的,这也许并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本意,然而这种想法却带给我释然,让我对一些自由不再抱持着病态的执念。
除了自由的主题以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探讨了孤独,这也是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感兴趣的一个题目。主人公亚历山大 · 彼得罗维奇 · 戈梁奇科夫的生活原型可能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出身贵族,修养很高。即使在日常的生活里都显得与众不同,在监狱中就更是格格不入。主人公为了能够摆脱孤独,做出了很多观察和努力去适应监狱里的同伴。作者对这种孤独的刻画在第二卷中苦役犯们为改善伙食而发动请愿的章节里达到了极致。在监狱中,曾经的身份是一种原罪,即使和其他一般的苦役犯表达同样的诉求,贵族总是被另眼相看而难以融洽相处的。这是监狱的围墙脚镣之外的另一层更加令人痛苦的束缚。妥协还是坚持,这个问题就像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内心。主人公有时候羡慕和敬佩那些始终我行我素的同伴,但他更进一步观察到每个苦役犯内心深处的孤独。“我忌妒他们,是因为他们毕竟是在自己人和伙伴之中,能互相理解,其实他们和我一样,对这种鞭子和棍棒下的伙伴关系、这种被迫的群居生活是深恶痛绝的,人人都暗自把目光转向一旁而避开所有的人。”在小说中,那些数以千计的棍棒惩罚不是最可怕的,常常还是苦役犯们吹嘘自己和逗乐他人的谈资。相比起来,即使监狱的生活环境是拥挤肮脏的,最让苦役犯们恐惧的还是孤独。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孤独又何尝不是生活里最让人恐惧的呢?
自由与孤独是这部《死屋手记》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主题,两者的对位也一直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乐章的进行。人的一生就像一个钟摆,在有限生命的牵引束缚中,不断的靠近又远离孤独,在这条弧线轨迹上交集着悲与欣。
《死屋手记》读后感(二):西伯利亚苦役监狱的浮世绘
陀翁的思想之深邃和厚重,心理分析的细致入微让人咋舌!那种俄国式的有时甚至歇斯底里的描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于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等等同时期俄国作家,陀翁出身没落的小贵族,后因为政治活动在枪决执行前数分钟获知流放西伯利亚、之后政治的迫害、经济的窘迫并伴以间歇性癫痫症的身体摧残,终究将其画风定格在了夸张的人性描写,直击十九世纪俄国的惨痛现状并且有相当多色彩鲜明的阴暗人物和阴暗性格。然而就是这一切的“冲突”“撕裂”造就了托翁的浩瀚巨著。
《死屋手记》在个人描写上显然平淡不少,也没有大的历史社会意义,但却给读者展现了活脱脱一幅近在眼前的西伯利亚苦役场景。有时候从读者的自私角度来看,坠入牢狱之灾的幸亏有陀翁这样的大师,才能锁定那个时代的特定场景画面;因此托翁的苦役对拜读其著作的人们反倒成了一种幸运。
《死屋手记》读后感(三):打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你我的百叶扇
在读《死屋手记》以前,很好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会如何处理这一段牢狱生活。陀早年参加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反对农奴制,被沙皇判处死刑,行刑前一秒钟被赦免,改为西伯利亚十年流放。《死屋手记》是以一位贵族流放犯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的,结合陀的实际遭遇,很难将作者的感情和观点从作品中剥离开。很多虚构作品,事件也许不真实,但情感和道理是真的、普遍的,遂引发读者共鸣。而这部作品,从事件、感受到心理剖析和观点,都不免有切切实实之感,如同揭开了一个模糊新奇世界的面纱后,露出的熟悉的带着鲜血的窥视人心的百叶扇。
作品篇幅不长,远不是后期《卡拉马佐夫兄弟》似的皇皇巨著,也无法从中确切地窥探十年流放生涯到底给作者带去怎样深远的影响;但作者精妙成熟的人物心理和场景描写,有意切割事件时间顺序的技巧安排,成功地引导读者跟着作者走过一次四季轮回,对十年积累下的感受和所闻所见有全面和立体的感知。尤其陀对人精神和心理的深刻剖析,在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中,蔓延出来,横陈在眼前,你无法不去直视它们,进而撼动神经,或者流泪、或者沉思或者愤愤难平。
陀花了很多笔墨讲述监狱中一些暗中进行的买卖,贩卖伏特加、放高利贷还有偷鸡摸狗……金钱的价值被推上一个难以置信的地位。冒着被惩罚的风险积攒许久的金钱,只是为了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全部用来买酒喝,一醉方休。第二天起来,又低沉地埋头咬牙坚持几个月,期待下一次买醉。如果没有这种荒唐近乎毫无意义的目标和期盼,每天每月繁重的苦工、混着蟑螂的菜汤、爬满跳蚤的床铺和千万个数不到头的重复枯燥的日子会轻而易举地将一个体格健壮的汉子逼疯、击倒。陀说,如果人,没有目标和希望,哪怕是一丝一毫,那将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会变成怪物。监狱里,没有一个囚徒不抱着重新获得自由的希望,即使是被判无期徒刑的重犯,也心怀得到命运女神眷念的幻想。大部分的人靠着对酒精的期盼和自由的向往,熬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有时候作品之所以被人反复阅读和解读,也许在于它揭示出一些普遍的真理。这些真理超越了时代、个人和民族的特殊性、偶然性,它自在自为,无论是被否被认识到或意识到。陀说人不能没有目标,就像兰晓龙在《士兵突击》里借由一个老兵之口说的“人总归要有个盼头”,草原五班在许三多到来之前,就是一群失去了目标非人的怪物。而一旦生活被无聊和枯燥充塞,芝麻绿豆的事件就被无限放大,把人拖来拖去。像囚犯们为了完成给监狱买马的任务,显露出的煞有介事。初看起来,这很让人惊异,人人都那么一本正经、严阵以待,好像挑选监狱担水的马匹,是重大的国家事务和民主选举一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福祉和利益,大家热烈的讨论着、观望着、不同见解的人之间激烈地争论着,然而不过是买一匹枣红色的马而已。
当然,作品中还有悲剧和苦难。监狱里的人其实并不时常开口讲自己的故事,监狱有自己的一套人际关系伦理和法则,大家互相交谈、赌博、做买卖、吵架、辱骂甚至偶尔打架,但就是不会敞开心扉,人们有意掩饰自己真实的希望。军医院让陀看到了悲剧故事、看到了死亡,一个得到肺病的骨瘦如柴的囚犯,痛苦万分、脱得一丝不挂、张着嘴睁着眼睛死在病床上。死亡这么具体和真切,不是概念、不是抽象;而是体现在生活枝枝叶叶中,在一张具体的脸一具有血肉的身体上。陀在自己的写作后期时常在处理苦难和救赎这个命题,跟《死屋手记》差不多同时写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二者在悲剧性这一面中,有一定程度的呼应。《死屋手记》花了一个章节以“阿库莉卡的丈夫”为题,来讲一个少女惨遭侮辱与毁灭的故事。少女阿库莉卡被一位男青年诬陷,说她失贞放荡,从而受到父母鞭挞、村民唾弃,毫无立身之处,父母花重金倒贴把她嫁给一个无赖,无赖成亲后证明阿库莉卡的清白,但经不出那个散布谣言的男青年的怂恿,将自己命运的不济、生活的捉襟见肘怪罪在阿库莉卡头上,开始日复一日的虐待,打得不成人形,连阿库莉卡的父母都于心不忍,出面求情,哀求无赖“你要让她看到光明啊”;求情丝毫没有改变改善阿库莉卡悲惨的命运。散布谣言的男青年后来要顶替别人去当雇佣兵,临行前找到阿库莉卡向她忏悔和告白,自己一直以来多么爱她,为了她不嫁给别人才散播谣言。说完跨马而去。而阿库莉卡最后被砍死在出于嫉妒和臆想的无赖的刀刃下。无赖后来进了监狱,就是“我”在军医院碰见的青年,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激昂地给病友回忆这段往事。陀对这个听来的故事的处理,很冷峻,章节结尾没有评判没有观点,事件本身对话一结束章节就结束了。读者会不太确定陀对这个少女遭遇的本身有什么态度。也许将无辜的生命赤裸裸地撕碎在人们眼前,全部真实地展现其中的矛盾、不合理,这本身已超越了言语控诉的所能达到的力量。
西伯利亚十年流放给陀带去的东西,可能远不是这本《死屋笔记》能够涵盖和呈现的,但死亡、悲剧和一个一个来自不同地方由曾经的农民、商人、士兵、牧师、地主甚至贵族组成的囚犯狱友,无疑是一次对作者精神的巨大、深远地冲击和洗练。
《死屋手记》读后感(四):死屋何处寄
看这本书着实花了不少时间,主要是由于近期杂事儿比较多,在这种环境下阅读自然和“死屋”的意味相差甚远,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感触并没有很深刻。死屋是要创造一个逼仄的空间,一种难以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在这个基础上,自然要观察一下同处该处的人的行为和思想状态,这本书囊括的也即是这两个方面,作者用超乎常人意料的能力精准地描写着整个监狱的种种事端,至少在这一点上,我是十分敬佩他的。这些事端中,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类的小事,是啊,封闭的环境中哪里能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作者的睿智在于他从这些小事中体味这些个体,以小见大,甚至将他们分类······同样是被囚禁,境界似乎出现了差异。作者提到,当一个囚犯进入这个环境两个小时以后,他与其他人就完全没有不同了,得出的这个结论是让人绝望的,甚至让我有些疑问,真的那么厉害吗?监狱?
另外,这本小说的写作手法很特别,引子的目的是要透过旁人的好奇来揭开这本手记,至于“我”好奇的原因,有点神秘了,难道一个常居于狱中的人真的那么特别吗?他变得不会和“自由人”交往,这似乎是一件可怕而又残忍的事情,这个引子另一方面也是作为结局存在的,我们的亚历山大出狱后做了一名不与人深交的家庭教师,数年后死于旅馆中。值得寻味的是,这样一个不善表达的人,竟然绘声绘色地在本子上记了那么多丰富的文字。
我为什么会读这样一本书呢?自然是想找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来看,而最富盛名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篇幅实在太长,我不想让过长的篇幅打消了我的好奇心,于是乎选来这本分量不那么大的来读,轻松了不少,速度也挺快,只是,整本书的基调都比较沉郁,叙述的东西是很散的,而贯穿这些小事的东西大约仅仅是“监狱”“我的见闻”等标签了,所以,除了一些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之外,很难让人记住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而记住的东西因人而异,自然是对各读者最有震撼的内容了),作者似乎也志不在此,他的目的并非是要让他忠诚的读者们记住太多东西,他所描绘的细节铸造的图景基调已经展现在读者眼前,他想要传达的,也许仅仅是探讨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死屋,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人们活下去?死屋里的阶级?鸡毛蒜皮的必要性?自欺欺人是最佳的自卫武器?罪名的繁复甚至?人的两面性——才华与黑暗并存?······我试着用并不精准的想法来回答我的问题:人们的生存状态,大约也就是——食色性也,在这种情况下——逼仄和绝望并存,他们仍然会关心面包的好坏、食物的丰盛度,甚至会因为不满意伙食而抗议,这是一场声色俱佳的大型运动了,在监狱中当然算是一个“轰动”了,但这也许只是一个聒噪的闹腾而已——明知毫无结果而不忘实现“自身价值”和争取“权利”的运动,当然,酒是少不了的,即使掺了水,做酒水买卖的人不在少数,所以让我尤为惊讶的是监狱中这伙人做生意的热情,这股在绝境中仍然“欣欣向荣”以赚取享乐资本的行为的确不同凡响,性在这本小说中描述不多,却也有,毕竟监狱是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很难与女子接触,但一些长袖善舞的囚犯仍然有机会寻花问柳甚至由押送人跟着去嫖妓;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力量,更多的是幻想,给自己希望,最朴实的,莫过于一天天的数着出狱的日子,他们交谈和吹嘘的本能是不容小觑的,这也给他们的生存增添了不少色彩,挨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是一种对抗,对抗也是人求生的催化剂之一,我觉得是这样;死屋里的阶级,自然是平民高于贵族,毕竟平民在数量上更占优势,他们恨透了这些贵族,他们的潜意识里,大约也信奉“天下的乌鸦一般黑”这句话,在这里,也许有那么一点“民粹主义”,再说远一点,或许又和当时沙俄的黑暗统治有关了,不过大谈政治和历史并不是我的初衷;鸡毛蒜皮的必要性,当然很有必要,无所事事怎么行,总得找点事情,再不济也得没事找事,所以吵嘴打架是很必要的;自欺欺人,想象着自己被改判为无罪,被某位极具声望的将军赦免······此类意淫是很常见的,也是支撑人走下去的因素;罪名,里面当然有很多错案,也有很多是因为一些可笑的罪名关进去的,有些人,放在今天兴许是无罪的;才华,作者一再强调这群人很有才华,才华被淹没种种,高手在民间,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黑暗的一面······
读这本书千万不要和《肖申克的救赎》联系起来,就我的感觉,二者相似度极小,所探讨的主题也大有出入。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又何尝不是“死屋”?
《死屋手记》读后感(五):苦难与救赎
其实这篇文章取名为《苦难与救赎》并不合理,因为苦难难免使人想起灾难与横祸,而死屋中的人大多罪有应得,此外,大多数死屋中的苦刑犯不思悔过,算不得得到了救赎。
《死屋手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苦刑犯的生殉道者活——太苦太悲以至于不知从何说起。死屋就像一个大熔炉,苦刑犯在熔炉中苦苦煎熬着,还好,死屋外的人并没有对他们加以责难。死屋里的人同大千世界中人一样,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有虔诚信教且一意孤行、不加悔过的殉道者,有自尊独立、孤傲离群的硬汉,有供人取乐、玩世不恭的小丑……而作者受好奇心驱使,自入狱起便贪婪的注视这一切,以期研究分析出其他苦刑犯的心里。
苦刑犯中有一位老者,使我印象深刻,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殉道者。他一生虔诚信教,入狱前也算得富甲一方。但他与其他地主不同,他从不苛责贫农,甚至乐善好施。入狱的原因约莫是参加了教内的起义运动,最终被捕。在狱中,他仍然虔诚信教、常常诵经。苦刑犯们钦佩他,也相信他的人格,因此常常请求这位老者帮忙保管钱财,而老者也不负众望。老者安详、虔诚,但仍然是世俗中人——有一天,老者泪流满面,在想念自己远在故乡的妻女。每个有信念的人,当他心中的信念为世俗所弃,他总会是痛苦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需要得到认同,也是因为这样,孤独和不合群才总会带来痛苦。
死屋中描写了许多苦役犯的行为,然而繁杂之下,所念者甚少。死屋给我的印象不同于读之前设想的那么死寂,相反,它像赌场一样:喧嚣、吵闹、肮脏,充满了谩骂、与歧视。死屋中的人大多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法律可以束缚他们,所以他们盗窃,甚至不顾朋友间的情谊。
除了苦刑犯,作者还描写了死屋中的军官和死屋外的平民百姓。与我想想的不同,俄国的百姓对死屋内的苦刑犯充满了怜悯。他们不仅在圣诞节给苦刑犯烤面包圈、送来美酒,平常遇到在外劳役的苦刑犯也会施舍一两个戈比,即使他们也很贫穷。
苦役犯的军官们可就良莠不齐了!有的军官与苦刑犯打成一片,乃至于最无情的苦刑犯也会认为他是自己人。而有一位军官常常鞭打苦刑犯,乃至于监狱里最温和的人也试图在面见时,用匕首刺杀他。作者提到了这位军官的一个故事:军官有一条极爱的狗,然而狗生病了,县内的兽医都束手无策。恰在此时,军官得知监狱里的一位苦刑犯入狱前是一个兽医,于是请他来为爱犬医治。面对尚有一丝希望痊愈的狗,苦刑犯却说实在是没得救了。后来别人问及才知道,即使救活了狗,军官会给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但由于军官太过暴戾,倘若不慎治死,苦刑犯以后恐怕生不如死。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说是没救了。这大概是因果报应最好的证明。
书中写“我”入狱是因为杀妻的罪名,而直到全书结束,作者也没有进一步为自己辩解。但到最后,死屋中的人大多认为作者是一个有教养、品德高尚的人。全书结束,作者也没有一次做违反道德之事,相反,作者常请人喝茶(监狱里边茶很难得)、即使知道对方不会还,仍然愿意借钱给别人。这难免使人怀疑杀妻之罪的真实性。后来我翻阅前言,发现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由于改革运动被捕入狱。为了真实还原死屋中的真实生活,作者不得不编造一个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入狱的罪名。
我读陀氏的书,多少乏味。不仅因为缺乏俄国农奴改革相关背景知识,也因为陀氏写书虽然深刻隽永,却难免不善裁剪。以《死屋手记》为例,全书没有根据时间推进,而只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展现出来,给人以扑面而来之感。若不进行梳理,难免思维混乱。
《死屋手记》读后感(六):书写真实
2017-01-03 译心
摘要:这不是陀神最值得书写的小说,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过,可是看过之后,再回首看序言介绍里赫尔岑对该部小说的评价,会觉得没有更恰切的语言来形容该书了,他说:“以戴着镣铐的手为自己的难友画像,竟然将西伯利亚一座牢狱的风尚习俗,创作成米开朗基罗式的壁画”,屠格涅夫更是把它比作但丁《神曲》的《地狱篇》。
《死屋手记》读后感(七):在地狱中仍未泯灭的人性
在引言之后,第一章“死屋”,里的描写,就给人感觉,这里是地狱的入口,这里没有忏悔和救赎,只有惩罚和仇恨。
这部不是小说,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去写在狱中的经历,也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而是从一个服苦役的贵族眼中,观察在西伯利亚监狱中的一切:各式囚犯,劳作,人际关系,如何打发“空闲”时间,节日,演出,医院,医生,为争取伙食改善而进行的情愿,伙伴,越狱……
作者是贵族,即使在监狱里面,他和平民的囚犯还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便他说在监狱里的囚犯,彼此间不可能成为朋友,告密出卖是家常便饭,但是他(和那些贵族囚犯们)还是被明显地孤立了。这正好给了敏感的作者一个机会,冷静地、仔细地观察监狱里的各个囚徒,思考、剖析人性。
在西伯利亚严酷的环境和监狱恶劣的条件下,人性如何?
囚犯是失去自由的人,是被迫进行集体生活的人,失去自由是对人最大的打击,即使他们表现出来无所谓甚至乐呵呵的样子。在监狱里的“闲暇”时间做的事情就可以说明,他们要么就是不停地劳作(干私活),攒了一些少得可怜的钱之后,就买走私的酒喝个酩酊大醉,或者在赌博中输个精光。只有不停地(为自己)劳作,他们才能忘记自己是失去自由的人;只有在酗酒和赌博中花掉赞起来的钱(在被偷掉之前),才能让他们感到一丁点可怜的自由:“这些钱是我仅有的,我还有花掉它的自由”。即便他们会因为要毛皮儿杀死一只可爱的流浪狗,也会因为对自由的向往,放生一只受伤的鹰。即使已经白发苍苍,还有10年的刑期,也还惦记着出狱和出狱之后结婚。
自由是人的本性,被强制限制自由后,只能痛苦的痉挛。
囚犯们过圣诞节,只有节日,才能让他们记起他们还没有被遗忘,这些“可怜的人”接受城里人的布施,洗个澡,安安静静的过节,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他们仿佛才记起自己还是个人。
囚犯们自编自演戏剧,演的认真的演,看的认真的看。没有人闹事。“只要稍微让这些可怜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像人一样娱乐,哪怕一个小时能不像犯人那样度过--人的精神就起了变化,虽然只是几分钟的改变……”
自由意志是不可剥夺的,即便在监狱这种可怕的环境中,依然存在。
医院虽然要比监牢好不少,但仍然是个可怕的地方。即使对需要救治对犯人,惩罚依然存在,并且严苛。从书中可以看出,也许医生,是整本书中难得的好人,在他们眼里,只有病人,病人是需要救治的。即使是装病的人,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书中对一些特殊人进行了分析,刑吏。寥寥数语,让人看到了暴行背后的扭曲的人性,对这种嗜血的人的分析,对扭曲嗜血的人格之所以能形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尝试了以极其侮辱性的形式凌辱另一个同样具有上帝形象的生物的权力和无限可能性,那么他就不由自主地丧失了支配自己情感的能力。施暴时一种习惯;它天然地能发展,最终会发展成一种病态。我坚信,最优秀的人也可能由于习惯粗野、愚钝到兽类水平。鲜血和权力使人迷醉:粗野和腐化会得到发展,极其反常的现象也渐渐地为理智和情感所接受,乃至甘之如饴。暴君心中的人性、公民性彻底毁灭,对他来说,回归人的尊严,回归忏悔和新生几无可能”。想象纳粹在集中营中的暴行,还有上个世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就知道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言非虚。
写得有写驳杂,这本书给人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法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印象。
觉得这本书的介绍里应该加上,“地狱入口,胆小者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