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死屋手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29 00:4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死屋手记》读后感精选

  《死屋手记》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5元,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屋手记》精选点评:

  ●最朴素深刻的杰作。书里有最根本的人性。

  ●侯华甫译,上海译文1986年版。陀氏在描写一个囚犯的时候引了旁人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说“他也是有母亲的”。又想到福音书中耶稣说,你们爱你们的亲友甚过我的,不配当我的门徒。因为先看了陀氏后期的作品,再回头看《死屋手记》,对于里头如此浓厚的人本思想,觉得不可思议。

  ●以赛亚-伯林说读这人的书,会让人沮丧。就像用放大镜在阳光下照耀纸,陀也这么看社会病症。?

  ●需重读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更像是一块展示的画卷而不是照明的灯,那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求…… 另外,2.55元太便宜了……

  ●洗澡那场印象特别深刻

  ●揭露和表现都在其次,更吸引我的是人性的不安与逃逸

  ●很佩服那些,简单的事情能长篇大论的描述,还不觉得是废话的人。

  ●还是赫尔岑理解这部书理解得好。

  ●翻译一般。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声,身处囹圄的极端体验。但或许是各类五迷三道的小说看多了,此书没能劈开卡夫卡所谓的我内心冰封的海洋。

  《死屋手记》读后感(一):苦难并不遥远

  看了弗洛伊德对陀斯陀耶夫斯基的心理学分析,就总觉得他怪怪的。但看到这本书时,那些东西一下子都抛到脑后了。我看的这个本子比较早翻译的,所以在前言免不了又马列一下。这让我赶到强烈地不适,因为,这理论根本用错了地方。

  我们没有理由用意识形态标准去衡量每个人的行为,那本不适解决问题、解放自身的最佳途径。

  作者在书中的情绪是焦灼、恐惧、孤寂、悲怆、绝望,在异质的人群中发狂。“世上没有比生活在不适自己人中间更可怕的事了。”“一个有教养的人,按照法律,和一个普通人受同样的刑罚,他所丧失的常常要比普通人多得无法比拟。”

  对于十二月党人的浪漫憧憬就是这样被陀斯陀耶夫斯基打碎的。

  现实的残酷本来就不需要文学的美化,如果一定要这么做,产生的就是欺骗。

  《死屋手记》读后感(二):写尽苦难,不朽神作。

  作为一名工科生,自从读了陀氏的《罪与罚》,就喜欢上他的小说。计划把他的小说都读一遍。

  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死屋手记》,由于期间太忙,读的时间不连续,这本小说,花了我两个月。

  膜拜陀氏,一两页就可以把一个人性格、心态呈现给读者,能感受到里面的人承受的苦难。

  不同的人,在苦难中的追求、心理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努力赚钱,然后在某一天把钱花光,来个酩酊大醉,在监狱里炫耀。陀翁承受牢狱之苦,在出工的时候,背对着监狱,望向额尔齐斯河对岸的广阔的大草原,蔚蓝的蓝天,能体会到大自然之美带给心灵的一丝慰藉。

  体会到陀氏从入狱到出狱的心理历程,在监狱里,在那恶劣的环境里,那要承受多大的苦难阿,读着读着,不禁眼睛湿润。我在想,人生不也是一所监狱吗?人生就是一部悲剧,无法避免痛苦,痛苦是必然的。但即使是身处悲剧中,我们还得继续前进。

  读到出狱那段,泪水涌出眼睛。身处监狱的陀氏,与书绝缘了几年。当再次接触到书籍的时候,陀通宵达旦,如饥似渴地阅读。与书绝缘几年,对陀氏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写尽苦难,写尽人生百态。苦难、悲剧,最容易打动读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悲剧。这是陀氏转型前的一本小说,个人认为,这本小说比《被伤害与被侮辱的》要好,比肩《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心中的一位大神。继续膜拜大神,下一本,《群魔》。

  《死屋手记》读后感(三):西西弗斯的石头和强制群居的生活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

  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

  1850年1月23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送至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军事监狱,开始了四年的漫长苦役生涯。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他将服苦役期间的感受和见闻记在了《西伯利亚笔记》中,里面的很多素材被写进了《死屋手记》和其他作品中。

  可以说,在这四年的苦役生涯,陀氏凭借留存的擅长观察与记录的习惯孕育出一本《死屋手记》,并在这个基础上萌生出一种更为理性、自由及怜悯的精神,才有了后续的流传之作。

  《死屋手记》在结构上,是从对监狱的初印象、狱中人的初印象渐渐深入讲解狱中事。

  因为是纪实文学,记述(较之小说)较为平淡、琐屑,小说是一惊一乍,一个爆竹惊爆天,而纪实则更像是路上的泥泞坑,在泥水里越是挣扎,越是无法呼吸,最后平和地待在里面,直至阅读完毕。

  监狱中有两种痛苦,强制的劳动和群居。

  如果要彻底制服一个、压垮一个人——那么只要是劳动具有毫无益处、毫无意义的特点即可。西西弗斯的传说里,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后往边跨一步,让石头滚下山。他必须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人为没有比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监狱的这种惩罚与此竟然惊人的相同。狱中人白天完成了这些重复勿忘的劳动后,晚上会接一些城里的手工制作以获得酬劳。除了获得酬劳外,也是一种延续无望生命的行为吧。

  强制的群居,更是精神上的痛苦。彼得洛维奇在狱多年,竟没有一次是能够独处的,群居的苦役犯大概都有这种痛苦吧。回想过往,我们在哪个阶段最容易与同伴有争执吵闹?不外乎就是群居时候。高中和大学宿舍随机、强制地和这么多人一起在窄小的空间群居,与舍友各种生活习惯和个人品性的不合,引发的冷战、争执、吵闹历历在目。毕业后即使是合租,每人都有个人的房间,种种不合大大减少。

  监狱的种种怪现象以及罪犯的心理,也让彼得洛维奇(作者)感到疑惑、深思及接受——书中的怪现象和罪犯心理后续被陀氏沿用到《罪与罚》及《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在狱中人之中没有看到一点悔罪的迹象、一点对自己罪行的沉痛反思,而且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是真心实意地人为自己完全无罪——受到了社会的惩罚,经过了这样的赎罪,我们已经净化了。监狱中极其繁重的苦役只会加剧犯人的仇恨,使他们更渴望得到被禁止的享受,更危险的轻举妄动。

  平民和贵族之间不可翻越的距离。即便贵族已经沦落到同样是苦役犯的身份,平民也不会改变对他的看法。无论是主动做彼得洛维奇仆人的苦役,日常无法融入的氛围,还是要求其离开的请愿运动。

  囚犯在很多方面就是彻头彻尾的孩子,他们劳心劳力、千辛万苦赚来的钱,只为在某一天全部花光买醉。对告密习以为常,并且不认为告密者卑劣。

  从前越是窝囊的人,越是想要强烈地炫耀一番他的犯罪,使人恐惧。他欣赏这种这种恐惧,喜欢他在别人身上所激起的厌恶感。他装作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但却盼着被人干掉,因为他自己终于觉得,这假装的无所畏惧是不可承受之重。但很奇怪的是,这种装模作样会一直持续到走上断头台,然后突然中断。这时他突然屈服、萎缩,重新变成了窝囊废。

  在面临惩罚时,很少有人能保持冷静,甚至那些已经屡次挨打而且打得很重的人也不例外。在惩罚的前夜,他们会显出某种程度的迟钝、一种反常的心神不定。

  人性有多恶,人性就有多善。一个有教养的人,按照法律,和一个普通人受同样的刑罚,他所丧失的常常要比普通人多得无法比拟。更多的罪恶、恐惧和善之光,请在书中寻找。

  《死屋手记》读后感(四):最深刻的人道主义

  荣如德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译后记中说:“我们读这本书的体验是什么滋味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掩卷时的感受与开卷时相比,恐怕已判若两人。读者不得不对许多问题进行思考,争取解决,因为这也是读者自己的问题。”我想这句话适用于陀氏的所有作品,也适用于所有的伟大的经典著作,这也是我们争取阅读经典的原因吧。

  精神上的贫乏比一切肉体上的痛苦还要难以忍受。陀氏在不能阅读、没有私人空间的牢狱生活中,做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内省和观察自己的难友们了。他慢慢开始喜欢孤寂的内省生活——

我还是感到在孤寂中过日子,最后,我竟终于喜欢上了这种孤寂的生活。我在精神上处于孤寂状态之中,重新审核了过去的全部生活,对一切做了细微之至的分析,对过去的生活加以沉思,严格而好不容情地批判自己,甚至有时还感谢命运给我带来这与世隔绝的机会,否则就不会有对自己的批判,对昔日生活的严格的审核。

  死屋里的苦役犯们简直涵盖了可以想象的世上所有性格的人,从陀氏对他们的分析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自己性格的一部分,这就促使我们反思和审视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陀氏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读者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举几个例子——

·俄罗斯性格中有那么多积极而又清醒的观点,内心里有那么多首先针对自己的嘲笑……也许因为这些人在内心里总是对自己感到不满,他们在日常彼此关系中才有那么多的不耐烦,那么多的不妥协,那么多的互相嘲笑。· 这些人的性格特征是:几乎永远在所有人面前到处羞辱自己的人格,而在共同的事业中甚至不能扮演二流角色,而只能是三流角色。这一切性格特征都是他们天生就有的。· 这些人生下来就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永远无意识地推动着他们浪迹天涯;他们就这样一辈子东跑西颠,直到他们给自己找到完全合乎心愿的工作为止;到那时即使赔上性命,他们也毫不在乎。· 他有点奇怪,生性好疑,总是默不作声,板板六十四的样子;他在缝纫车间干活,显然,他竭力过着孤芳自赏的生活,不与任何人交往。·还有几个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人,他们被剃光了头,个个被弄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默默无言,又贪婪,又嫉妒,总是满怀仇恨,阴险而狐疑地望着周围的一切,还打算长年累月地在他们服苦役期间,一直这样望着,紧锁着眉头,沉默寡言,仇恨别人。

  陀氏尽量用纯粹的、不带偏见的目光来观察自己的难友们,渐渐地,他开始理解他们、了解他们自身的苦楚。他说:“这么清楚地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苦楚,以致你们的眼睛似乎张了开来,在最初的时刻,甚至不敢相信你们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

只要把表面的、非固有的硬皮剥掉,并且不怀任何偏见地、更仔细地靠得更近一些看看内核,——有的人就会在人民身上看到一些他过去所不曾预料到的东西。我们的圣贤们能够指教我们人民的地方并不多。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好的还得向人民请教。他们从表面上被一层令人厌恶的皮壳包裹着,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些善于思考和富有感情的人。在那些恶毒的话语中,我往往觉察不到温和的、表示关切的话语,这些话语之所以可贵,就因为它们不含有任何用意,而是常常直截了当地从那也许比我所受的痛苦更多更深的心灵深处说出来的。

  书中对苦役犯们失去自由后的心理分析入木三分,使读者对苦役犯们的痛苦仿佛感同身受,这种对他人悲剧的同情和理解往往可以引出人内心深处的对全人类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读陀氏的书,我总可以感受到他始终痛苦着的伟大心灵,仿佛能看穿所有悲剧的本质,始终怀有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态度——这态度在字里行间弥漫,以致作为最铁石心肠的读者也不免会被感染,会想去了解自己的同胞的内心和苦难。陀氏的书可以敲碎很多人心中坚硬的外壳,扫除心中的偏见,打开自己的心扉,让一丝温暖的、亲切的光透进来。他说——

世上无论哪个人,不管他是什么人,不管他是本能地或无意识地忍受屈辱,但他还是要求人们赋予他以人的尊严的。囚犯自己知道,他是一个囚犯,一个被抛弃的人,因此知道自己在长官面前的地位。但是,任何烙印,任何脚镣都不能迫使他忘却他是一个人。因为他确实是个人,所以就应该以对待人的态度来对待他。我的上帝啊!人道主义的哲理,甚至能使那些连上帝的形象都在心中早已变得暗淡无光的人们也会重新恢复人性。对待这些“不幸的人”,也应当采取最人道的态度。这是他们重新做人之道,是他们得到快乐的源泉……对囚犯们说上几句亲切的话——他们几乎就在精神上苏醒了。他们象小孩似的高兴起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囚犯们苦心经营圣诞剧场的部分,这种经营,让他们感觉自己“就像个普通人那样”,仿佛自己不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仿佛是个自由人——

这幕幔是用大家随意捐助的新旧亚麻布拼凑起来的;它是用囚犯们那破旧的包脚布和衬衫好歹缝成的一幅大布,临了,亚麻布不够的地方,干脆用也是从各种各样办公厅和官府衙门零零碎碎讨来的纸片补上。……你们瞧瞧,监狱、脚镣、不自由、日后漫长而悲惨的岁月,这些受压制的坐牢的人们突然获得恩准,可以舒展,可以寻欢作乐,可以暂时忘记沉重的恶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剧团,而且是怎样建立的啊:可以使全县城感到自豪和惊愕。……大家似乎感到异乎寻常地满意,甚至仿佛感到很幸福,因此不象往常那样,而是差不多怀着平静的心情沉入梦乡的,——这都是因为什么呢?但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幻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些可怜的人只被允许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一会儿,和一般人一样快活一会儿,哪怕能过上一小时非牢狱的生活——人在精神上也会发生变化,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好……

  苦役犯们在教堂里可以尽情想象自己也是个自由人,想象主也会宽恕自己这样的人——

囚犯们都很卖力地祈祷着,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每次都给教堂带来他那可怜见的一戈比作为买一支蜡烛或捐助教堂之用。“要知道,我也是一个人呀,”他一面献出戈比,一面心里可能这样想或这样觉得,“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呀……”做过早弥撒以后,我们接受圣餐。在神甫手持圣餐碗念叨着:“即使我是强盗,也求主接受我吧”的时候,大家几乎全都趴到地上,弄得脚镣发出一片叮当声,似乎把这句话当作针对自己说的。

  大自然对于失去自由的囚犯们来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而这种对自由的渴慕往往在春夏季节,万物复苏和繁盛时最为明显——

往往在什么地方劳动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不管什么人的若有所思而执拗的目光,只见他正凝视着远方蔚蓝的景色,远眺着额尔齐斯河彼岸,从那儿铺展开长达一千五百俄里的吉尔吉斯大草原,象一块广阔无垠的地毯;还会发现不管什么人正挺起胸膛,在做深呼吸,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那遥远的自由空气,从而减轻一下受尽压抑、失去自由的心灵的痛苦。“唉!”——一个囚犯最后终于发出一声叹息,继而忽然象是要摆脱心中的幻想和沉思似的,他们不耐烦地、怏怏不乐地抓起铁锹。可是在河岸上却可以忘怀一切:有时,你眺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荒无人烟的草原,就好像一个囚犯从他那监狱的窗口里望着窗外的自由一样。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可贵和亲切的:那高悬在深邃的蔚蓝色空中的明亮而炎热的太阳,那从吉尔吉斯人的彼岸传来的吉尔吉斯人的隐约可闻的歌声。你审视良久,最后,你终于看清楚某一个吉尔吉斯人的可怜而被烟熏黑了的帐篷;看清楚帐篷旁边袅袅升起的炊烟和一个正围着两头绵羊忙得团团转的吉尔吉斯妇女。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既寒酸又粗狂,但却是自由的。你还看清楚一只什么鸟儿在蔚蓝色的清澈的天空中飞翔,你老是一个劲儿地注视着它飞翔:它忽而略过河面,忽而隐没在蔚蓝色的空中,忽而又显露出来,象一个黑点,在天际一闪而过……甚至连我早春时节在河岸石头缝里发现的那朵可怜的、业已枯萎的野花,也仿佛引起了我的注意。

  还有一章十分令人痛苦的囚犯死亡的场景,篇幅很长,但这场景太震撼,不得不在此提出来。

  《死屋手记》读后感(五):摘录

  剃光的脑袋,打了烙印的面孔,破衣烂衫,都是些被诅咒和被侮辱的人……唉,人的生命力无比强大!人是一种最能适应一切环境的动物,我认为,这是人的最好的定义。

  我无论如何不能想象:在整整十年苦役期间,我将不会独自一个人待着,一次也不会,连一分钟也不会。还有什么比这种处境更令人寒心、更令人苦恼的呢?

  金钱和烟草使得他们不受坏血症和其他病痛的折磨。工作使得他们不犯罪:没有工作,囚犯们就会象玻璃瓶里的蜘蛛那样互相吞噬。

  人们如果想彻底摧毁和消灭一个人,对他施以惨绝人寰的酷刑(这种酷刑就连最凶狠的杀人犯看到,也会被吓得浑身发抖,魂不附体),只要使他的劳动具有毫无益处和毫无意义的性质就可以了。

  后来我才懂得,除去丧失自由,除去强制性劳动以外,在苦役生活中还有一种苦难,比任何别的都要可怕的苦难。那就是:强制性的共同生活。……而我相信,每一个苦役犯都感觉到了这种苦难,不过,大多数人自然是无意识的。

  已经本能地感觉到,一个可怕的生物正待在您的身旁。但是使我不寒而栗的还是他在精神方面的愚钝。肉欲在他身上绝对地战胜了他的一切精神特性,致使您一眼就可以从他的脸上看出,他身上只剩下疯狂追逐肉体上的享受和骄奢淫逸的渴念了。……奥尔洛夫则和他截然不同。那可真是精神完全战胜了肉欲。显然,这个人能够绝对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鄙视一切痛苦和刑罚,他可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您在他身上只看到无穷的毅力,渴望工作、渴望报仇、渴望达到预定目标的坚定意志。顺便说说,他的奇特的傲慢却使我感到惊愕。他高傲地看待一切,到了有点难以置信的程度,但全然没有丝毫矫揉做作的成分,相反倒有点自然。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单凭威望对他产生影响。他看待一切事物都显得有点意外的冷静,好象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他感到惊诧似的。

  确实,不论在什么环境里,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在我们人民中间永远存在着,而且将来还会存在着一些奇怪的人,他们驯顺,也并不很懒惰,但命中注定要当一辈子叫花子。他们永远孤苦伶仃,他们永远邋里邋遢,他们看上去永远象是受着某种压制,露出心头十分沉痛的样子,一辈子听从某一个人呼唤,受某一个人差遣,通常就是受那些游手好闲或突然发财和飞黄腾达的人的奴役。任何一项创举,任何一种主动精神,对他们来说,都是忧愁和累赘。他们仿佛生下来就不能有所作为,而只能侍候旁人,不能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而只能当别人的傀儡。他们的使命仅仅是执行旁人的吩咐。他们永远是一贫如洗的叫花子。我发觉,这样的人不单单在人民大众中有,而且在所有社会团体、阶层、党派、新闻界和协会里也有。

  显然,他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人,就像左右呆笨的、鼠目寸光的人一样。

  有些人的性格生来就美好得如同上帝赋予的一般,甚至连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变坏的念头,您都会觉得是不可能的。

  精神上的贫乏比一切肉体上的痛苦还要难以忍受。

  还有几个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人,他们被剃光了头,个个被弄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默默无言,又贪婪,又嫉妒,总是满怀仇恨,阴险而狐疑地望着周围的一切,还打算长年累月地在他们服苦役期间,一直这样望着,紧锁着眉头,沉默寡言,仇恨别人。

  谁知道呢?这些人兴许压根儿不比那些还待在监狱外头的人坏。我心里虽是这样想着,可对自己的想法却摇头不已,其实呢——我的老天哪!——我当时倘若知道这个想法正确到某种程度就好啰!

  这些人的性格特征是:几乎永远在所有人面前到处羞辱自己的人格,而在共同的事业中甚至不能扮演二流角色,而只能是三流角色。这一切性格特征都是他们天生就有的。

  斯库拉夫显然是自顾取笑逗乐一类的人,或者不如说是小丑一类的人,这一类小丑似乎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使他那些闷闷不乐的难友们乐上一乐,不消说,除了挨骂以外是任什么也得不到的。

  每一个苦役犯都感觉到,他不是住在自己家里,却仿佛在外做客。他把二十年看得象两年一样短暂,并且完全相信,他在五十五岁出狱时,还会象现在三十五岁那样的年轻力壮。

  冬天,尤其是碰到阴天,眺望着河面和远处的彼岸,一种寂寞而沉闷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空旷荒凉的景色中,似乎有一种什么勾起人们愁绪万端的东西。但是当耀眼的阳光照射在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雪地上时,人们大概会更加感到忧郁些。

  他确实谨小慎微,甚至显得唯唯诺诺。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强烈的情感,甚至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炽烈的情感;但炽烈的木炭却经常覆盖在灰烬下面静静地阴燃着。

  这些人生下来就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永远无意识地推动着他们浪迹天涯;他们就这样一辈子东跑西颠,直到他们给自己找到完全合乎心愿的工作为止;到那时即使赔上性命,他们也毫不在乎。

  囚犯们都会本能地把人看得十分透彻。

  世上无论哪个人,不管他是什么人,不管他是本能地或无意识地忍受屈辱,但他还是要求人们赋予他以人的尊严的。囚犯自己知道,他是一个囚犯,一个被抛弃的人,因此知道自己在长官面前的地位。但是,任何烙印,任何脚镣都不能迫使他忘却他是一个人。因为他确实是个人,所以就应该以对待人的态度来对待他。我的上帝啊!人道主义的哲理,甚至能使那些连上帝的形象都在心中早已变得暗淡无光的人们也会重新恢复人性。对待这些“不幸的人”,也应当采取最人道的态度。这是他们重新做人之道,是他们得到快乐的源泉……对囚犯们说上几句亲切的话——他们几乎就在精神上苏醒了。他们象小孩似的高兴起来。

  囚犯们还无意识地感觉到,仿佛通过恪守节日的举动,就和整个世界贴近了,因此他们还不完全是为社会所唾弃的人,不完全是堕落的人,而是能够自立的人,尽管在监狱里,却也和外面的人一样过节。

  他有点奇怪,生性好疑,总是默不作声,板板六十四的样子;他在缝纫车间干活,显然,他竭力过着孤芳自赏的生活,不与任何人交往。

  在他们那公正的自我判断中全然不存在妄自菲薄的心绪,有的只是自尊心。我们人民的最崇高、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正义感和对正义的渴望。……只要把表面的、非固有的硬皮剥掉,并且不怀任何偏见地、更仔细地靠得更近一些看看内核,——有的人就会在人民身上看到一些他过去所不曾预料到的东西。我们的圣贤们能够指教我们人民的地方并不多。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好的还得向人民请教。

  这幕幔是用大家随意捐助的新旧亚麻布拼凑起来的;它是用囚犯们那破旧的包脚布和衬衫好歹缝成的一幅大布,临了,亚麻布不够的地方,干脆用也是从各种各样办公厅和官府衙门零零碎碎讨来的纸片补上。……你们瞧瞧,监狱、脚镣、不自由、日后漫长而悲惨的岁月,这些受压制的坐牢的人们突然获得恩准,可以舒展,可以寻欢作乐,可以暂时忘记沉重的恶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剧团,而且是怎样建立的啊:可以使全县城感到自豪和惊愕。……大家似乎感到异乎寻常地满意,甚至仿佛感到很幸福,因此不象往常那样,而是差不多怀着平静的心情沉入梦乡的,——这都是因为什么呢?但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幻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些可怜的人只被允许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一会儿,和一般人一样快活一会儿,哪怕能过上一小时非牢狱的生活——人在精神上也会发生变化,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好……

  挨过多次拷打的人似乎在精神上和脊背上都变得坚强起来,终于以狐疑的眼光看待刑罚,几乎就像看待一次小小的不舒服一样,因此已经不再把它放在心上了。一般说来,这是真实的。

  我们这里的人,也许和全体俄罗斯人一样,随时随地会为了一句体贴温存的话而忘却一系列的痛苦;我把这一层是当做事实来讲的,因为这一次没有从各个方面来分析他们。要博得这样的人民的欢心,并取得他们的爱戴,并非是一桩难事。

  事情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人当中甚至有全然不善良的人,但有时也获得极大的人望。他们对属员不嫌恶、不厌弃,——我觉得原因就在这里!从他们身上看不出他们是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也闻不到有贵族老爷的香味,而是一种普通老百姓生来就有的特别的气味,我的天哪,老百姓对这种气味有多么敏感啊!

  已经到了四月初,复活节也即将来临了。夏天的活儿也渐渐开始了。太阳一天比一天温暖和明亮起来;空气里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刺激性地影响着人的身体。即将来临的美好的节日也使那些戴着脚镣的人们感到激动,使他们心中产生某种愿望、意向和烦恼。在艳丽的阳光下面,人们似乎比在阴冷的冬天或秋天更加强烈地思念自由,而这在所有囚犯身上是一目了然的。……往往在什么地方劳动的 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不管什么人的若有所思而执拗的目光,只见他正凝视着远方蔚蓝的景色,远眺着额尔齐斯河彼岸,从那儿铺展开长达一千五百俄里的吉尔吉斯大草原,象一块广阔无垠的地毯;还会发现不管什么人正挺起胸膛,在做深呼吸,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那遥远的自由空气,从而减轻一下受尽压抑、失去自由的心灵的痛苦。“唉!”——一个囚犯最后终于发出一声叹息,继而忽然象是要摆脱心中的幻想和沉思似的,他们不耐烦地、怏怏不乐地抓起铁锹。

  春天也影响到了我的身上。我记得,我有时贪婪地从木桩栅缝隙里朝外张望,把头靠在栅栏上,久久地伫立着,执拗而不知满足地注视着我们要塞围墙上的青草如何发绿,远方天空的蔚蓝色如何变得越来越深。我心中的不安和烦闷日甚一日。

  囚犯们都很卖力地祈祷着,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每次都给教堂带来他那可怜见的一戈比作为买一支蜡烛或捐助教堂之用。“要知道,我也是一个人呀,”他一面献出戈比,一面心里可能这样想或这样觉得,“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呀……”做过早弥撒以后,我们接受圣餐。在神甫手持圣餐碗念叨着:“即使我是强盗,也求主接受我吧”的时候,大家几乎全都趴到地上,弄得脚镣发出一片叮当声,似乎把这句话当作针对自己说的。

  但一个人因为完全没有希望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于是他就给自己想出一个办法,那便是自觉自愿地、几乎是人为地去殉教。……没有一个人能够生活下去,如果他没有目标和为达到目标而作的努力。一个人若是失去了目标和希望,那他往往会因为忧郁而变成一个恶魔……我们全体囚犯的目标,就是自由和摆脱苦役。

  这种观念的根据是正确的,合乎人情的——大家都是人,大家全都一样。但是这一观念太抽象了,它忽略了许许多多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可能理解的实际条件。……要给当前不论什么样水平的人找到判断他的精神及其发展的根据,并非易事。甚至教育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衡量的标准。我愿意首先证实,就是在那些最无学识、最受压抑的受难者中间,我也碰见过一些在精神发展上表现得最细腻不过的人。

  不是自己人,仅此而已。世上没有比生活在不是自己人中最可怕的事了。

  我要在新的斗争中重新考验自己。

  由于耽于遐想和长期地改变习惯,我们监狱里囚犯们所想象的自由似乎比真正的自由,也就是实际上的自由还要自由一些。囚犯们喜爱夸张实际的自由的概念,这对每个囚犯来说,是自然的,是他们所固有的特点。军官身边任何一个衣衫褴褛的勤务兵,在我们那里几乎被认为是国王,和囚犯们相比,他几乎是自由人的典范,因为他不剃光半个头,不戴脚镣,没有人押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死屋手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