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的摇篮》是一本由柳美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边的摇篮》精选点评:
●有关生活与成长的真实的哀伤,令人心碎。
●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特别感同身受。感谢作者能写出来。感恩能有机会重读。
●不知道怎么说,感人
●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不易的事情。
●看过两本觉得第一次读她写的书,觉得有点意思,读第二本就索然无味
●成长故事,有点阴暗又有点无奈,反映了很多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样的人生,塑造了柳美里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看的一本书
●歇斯底里的女人
●最近总是读到一些纠结的作品……
《水边的摇篮》读后感(一):自传作家
第三次一口气看完了柳美里的小说,《命》、《私语词典》之后是《水边的摇篮》——记录了她充满戏剧冲突的成长历程。整本书似乎是真实日记的合并、被催眠后一气呵成的口述史——复杂的家族背景、矛盾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学校里的挣扎和欺辱、进入剧团后的自我觉醒。
柳美里跟三毛有很多共同之处:数学成绩糟糕透顶;从小就显示出美术和写作的天分;不适应学校,厌学、逃学以致辍学;逃学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墓地;多次企图自杀未遂;遇到伯乐后,人生逐渐开阔,慢慢走上写作之路。
在剧团的表演课上练习“哭”“笑”时,老师说她“自我意识过剩”,“还在为知道自己是谁而旅行”,一语中的,指出了她多年以来的症结。
被家庭、学校、社会包围的我们,有时候,需要的只是这样一针见血的一句话。
《水边的摇篮》读后感(二):水边的摇篮
为什么选择在地铁里还读那本《水边的摇篮》里,大概是想彻底搞清楚一些事情,
至少地铁里收获里一丁点儿印象,在第几页的时候,她写也许她真正的家人都是榻榻米下面——嗯,这和涨潮海岸与潘神的迷宫是一个道理,有时候一句话就是一个主题,看你自己怎么发现与铺陈。
我吃惊自己的粗心大意,没有发现那文字里罕见的真实,
对发生的事情没什么看法似的,平平地讲出来,却有了最深的情感。
里面还穿插了成年之后的段落——交插着进行,这样的结构。
再看的时候,就可以随便翻一页看。
还有一点收获是讲到父亲这个角色,坏血,父亲对于自己的厌恶,波及到了孩子。
厌恶这种情感,无法抵挡吧。她对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分析,让人窒息,我特别受不了一个人把自己剖得这么开,一点儿也不羞涩,一幅你们怎么看关我鸟事的轻蔑,如果一个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是否会得到相对更多的宽广。
《水边的摇篮》读后感(三):天空是蔚蓝色
上次去图书馆的时候,寻思着拿一本日本作家的书看看。在村上春树的那本奇谈与柳美里的《女学生之友》之间徘徊了好久,决定借字儿多的那本,于是把前者放回架子上去了。往下一看,哟,还有这个作家的另外一本书,叫《水边的摇篮》,心想先不要借又厚又沉的比较好,于是最终拿下这本。
书看得很流畅,因为是作者在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没有太多晦涩的语言。这个长相被认为酷似美国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的韩裔日籍女作家,拥有用黑色封闭着的童年。这个黑色是她特别的家庭:不相爱的父母两个人,父亲拥有不正常的性格,母亲从不关心儿女的心理,此外还有弟弟妹妹,外公以及外公那边的舅舅阿姨(这些在文章中都是用韩语来称呼)等等。但是她总是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对于一些非同一般的不幸事件,在描述之后就不加评论地转到另外一个空间去了,那些伤害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吧,旁观者静观事件的发生与经过,后果便是她之后的整个人生。
一本书,总共三个部分,稍微有一些穿插。总得来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结构这方面,对我这个本身就没什么逻辑感的人来说不是重点,也不会花太多的心思去体会。我只是对文中一句话印象颇为深刻,所以书看完之后,我拿出上课用的笔记本,在书中查找那句话(我清楚地记得那句话在页面上的位置,是处在偶数页的上方),然后抄写在本子上。
窥视着我的天空是没有虚假同情的遥远的蔚蓝色。
——柳美里 《水边的摇篮》·榻榻米下的海峡
初次看这句话,由于没分清楚主谓语,还以为是有语病的句子,再仔细看一遍方明白“天空”才是主语。
非常喜欢这句话,是那种我喜欢的直接,与悲哀。
我突然想起安妮宝贝也曾用一句话来写天空的蓝。她好象说,天空的蓝是一种病。
记得昨天还是前天,一个人躲在一家小饭馆里边等菜边吃着免费赠送的一盘葵花籽看这本书,看完了一部分之后,久久走不出小说的世界,吃完饭后走了很久的路,却仿佛梦游一般。也不知道到底那是个怎样的世界,就是在里面转了好久才渐渐从没有意识到的出口中逃出来了。
今天匆匆看完了书的最后一部分,在后记里作者说之所以叫水边的摇篮,是因为她曾经在海边的沙滩上看到(或者是幻觉)一只手推摇篮,已经有半个部分埋在沙子里,钢管也已经生锈。作者(也许是在幻觉中)坐进这架摇篮中,用身体感受着那些坚硬的钢管。她说,她的童年回忆就像这水边的摇篮。
《水边的摇篮》读后感(四):躲和不躲,都一样
书很薄,140多页,读得却不快。不光是因为最近染上的读写障碍症,还因为在书里看到了大半个自己。
一个人到底在躲避什么?不敢正视的是什么?小说的结尾很仓促,就像以前读《傲慢与偏见》那样,觉得出作者似要刻意给一个光明的尾巴,却又不能给得尽兴,因为这本有违作者的本心。但是柳美里对自己的认识看来还是清楚,她借东氏之口说出,她是在躲避她自己。原因是她“自我意识过剩”。她在这里很矫情地(是我认为全篇最为矫情的段落)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种种经历,认同了东氏的看法。也许在这里不去回顾会更好,留下山的轮廓,空,但是有回音,回音是读者的想象。
这样的想象或许总会选择逆向的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柳美里不去躲避自己,没有“自我意识过剩”,会怎样?在她几乎是白描出来的那些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会不会看到一个努力尝试去扭转他人看法的孩子,在游泳池里,她会不会忍住不哭而是坚持游完了全程,即使不得名次?在听完班主任野田转述的那个“迷失的羔羊”故事之后会不会不再旷课逃学,安安稳稳读完了她的书?在演戏时会不会分得清真打与假打?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这些所发生的事件对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就会几乎没有影响,她将变成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一个淡然的叙述者,少了许多代入感,《水边的摇篮》也许会成为一本轻描淡写的青春小说。
而事实上也可以算是轻描淡写的。即使在被男人猥亵的时刻,柳美里的笔触依然是宁静的,吝啬于任何浓重的刻画。写到男人用手脱掉了她的内衣,她的笔就停了,只是记录下男人的话:下面的这件事情,回去不要告诉爸爸,也不要告诉妈妈。不要跟任何人提起。这段隐藏在小说里大段大段日常描写中的猥亵少女事件,看似浮光掠影其实触目惊心。是出于作者的隐忍,不愿重提的畏惧,还是出于别的?
对眼前发生的灾难的淡化叙事,看过的印象最深的是福克纳。写一个杀了人的庄园工人,在杀人后的心理,只写他看到的一切。天光云影,静默一如往昔的大地。时间的缓缓流动,不为人所察。就在这突然的一个停顿里,读者比之前几十页的叙述更加接近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不知道人物的反应和动作,颤抖、惊恐抑或后悔?正像我们所有成功地活着的人永远无法体察一个自杀者最后一秒钟的意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通过这个老工人所看到的一切去感受他的心跳。比平常更慢一些,或是更快一些。
柳美里这一段空白和停顿也是这样的效果。但是出发点却值得怀疑。福克纳更多地是出于小说的技巧,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而我质疑柳美里的是她的文字洁癖。被爸爸从背后用瓶子打中,她只写了“哭”;喜欢和真弓在一起的感受她只说了“我不能够做到把她赶走”。她同时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描写上花上最多的笔墨:“我越来越觉得所有声音都是那么刺耳,在课上,嘀嘀嗒嗒的手表声像针一样刺痛我的耳膜,某人的一个呵欠或咳嗽,我都惊出一身的汗。每当听到走廊里的笑声,我的心脏就缩紧,涌起近乎杀意的情绪。……我就开始抽泣。这抽泣声更接近掉进陷阱里的野兽的呻吟。向学校越近,这种感觉越强烈,甚至连气都喘不上来了,我吸呀吸呀,吸呀,吸呀,吸呀,我陷入了呼吸困难,晕倒了。”即使在文字上,她依然在躲避着那些给予伤害的事物,而背过身,转向自己的内心。只有那里是她所熟悉的世界。而对这个世界如此强行侵犯的一起猥亵事件,自然被柳美里一笔带过。
这样的行文也许是对小说结尾(尽管是三个中篇,但情节上有贯通,仍可看作整体)那个光明的尾巴的一个嘲弄。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在于“自我过剩”又怎样?坐在临海的那个摇篮里,听着潮汐的声音,沉默乖张的柳美里将依然我行我素。
一切都不会改变。
《水边的摇篮》读后感(五):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小孩,名字叫哀伤
很奇怪会有这样的感觉,看完《水边的摇篮》的后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书中的内容一点都没有印象,只记得这样一个画面——日落余晖笼罩下漫无边际的大海,一个孤单瘦弱的女孩伴着拉长的背影沿着长长的海岸线缓地走着,漫无目的,毫无生机的走着在日落的余晖里。
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够精彩,而是因为这故事太真实太哀伤。
柳美里,韩裔日籍作家。30岁之前就拿下芥川奖、戏剧奖、泉镜花文学奖和野间文艺新人奖。她的写作,更像是内心的独白,用朴素的语言述说最真实的情感和内心。
像是在讲述一段别人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故事。柳美里的写作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让你完完全全的相信她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然后在阅读的时候就像是走近了她的生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活在美里的世界的一个隐形人,看得见美里的孤独的内心和她那支离破碎的生活。
对于韩裔日籍的美里一家来说,生存比其他人家更为艰难些。他们隐藏了自己的姓氏、自己的语言,却终究不能摆脱别人的冷眼和悲哀的命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关于他们各自身世背景马马虎虎遮遮掩掩的说辞,缺乏母爱的童年,父母间无休止地争吵,和弟弟妹妹之间的打闹伤害,这就是美里灰色的童年。
在学校里,美里总是受到同学的欺负与孤立。朦朦胧胧中她似乎知道为什么,却又无能为力。她渴望友情,然而所作所为却适得其反,让她更加的孤立无援。这样的孤独长久的蓄积,填满了美里的整个童年。上中学的时候,美里决定要做个好学生,但是时间不长,她又轮为了“问题少女”。对此,她只能用沉默与对立独特的行为来反抗。没有人能看得到她的绝望和内心的脆弱。
看不到希望的生活里,美里挣扎着成长。
成长中的一个高潮是美里对生活感到绝望去投海自杀。她走向大海迎接死神,醒来后却发现并没有死去。她想起《告别之歌》里的“你曾有过吗,倒在半路时,不停念叨着,某个人的名字”。而被死神抛弃的美里,大脑竟然是空白的,没有什么让她留恋,没有生的意念,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残酷的呢?
如果说此时的美里还活在人间,那在她被那个像他父亲的男人从海边“救起”强暴后, 美里又到地狱里走了一次。还是那样平淡的文字和语气,仿佛置身事外。
读到此处,我仿佛感觉自己贴近心脏的部位被一把锋利无比的刀轻柔地划过。很痛,却没有眼泪。美里把她的那种孤独寂寞表达到了极致。
美里自己这样说:我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分割出一个一个片断。我已经结束了其中一个人生。我是否能够重新生活在另一个白天,另一个夜晚呢?活第二次,死第二次。
再后来的美里走上了写作之路,生命中的阴霾逐渐的散去。而刻在生命中的那些过往,却永远也抹不去。
就是这样的哀伤,在大海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