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5 02:25: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100字

  《莫扎特家书》是一本由辛丰年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扎特家书》精选点评:

  ●病句错词白字一堆堆,是辛丰年的语文不合格么?

  ●印象最深的就是莫扎特那些不成熟,孩童般的言语...在学生的作业上批注:你是一头驴吗?

  ●这本书很好笑,天才真实的一面.他非常非常喜欢恶作剧,孩子气重,有时简直活泼得过了头,而且作为一个自知聪明的人还很骄傲,却始终对人类深刻情感有着极大的认同,所以他的音乐是很关切的啊,他的人......就不知道咯^^

  ●2010.8.6 626

  ●一直以来莫扎特的音乐都是美妙的,甚至被基督教神学家分析出天堂之门的意味,莫扎特其人也被塑造成世上绝无仅有的神奇天才形象(当然他本来就是),离世俗烟火似乎遥不可及。然而读过书信集以后却顿觉莫扎特也有普通和现实的一面,但这却并不使人觉得幻灭,而是感到莫扎特和他的音乐更加真实和亲切了,听着一些曲子的时候会想起当年他如何创作,如何为首演成功欣喜。就算与创作无关的内容,他充满爱意地与妻子对话,他讨厌法国和法语,讨厌萨尔茨堡和那里的人,低声下气地借钱,讲他钢琴学生的事,读来也甚有意思,能够想到他的音乐和生活是以一种怎样连贯又矛盾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 但关于这本书,尽管编者的解说非常有用,但选编顺序混乱,也删去了许多,让读者不容易理解莫扎特的成长过程。

  ●太琐碎了,没读完,不过可以看出幼年Mozart那种天才与激情

  ●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生活总是由无数的琐事串联起来的。不论对于凡人,或是天才,都是如此。“林茨”和“哈夫纳”非常好听~~

  ●比较琐碎

  ●翻译有点…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一):天使与魔鬼

  电影《阿玛多伊斯》(也即《莫扎特》)中,反面角色也是故事叙述者的萨里埃里第一次见到莫扎特的时候,为他所看到的莫扎特,那粗鄙与天才的混合体而感到震惊。音符,只要一个音符,立刻就能把不论开心的开着多下流的玩笑的莫扎特变得肃穆而崇高。

  其实天才多少都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就看哪种成分多些,也看哪种成分真正发挥了作用。

  然而古人往往被画上脸谱,堂而皇之的在庙堂里用香熏着,年复一年。

  要撕掉这层脸谱,读家书,是捷径之一。何况作者又增添了那么多背景资料。不但撕掉了脸谱,连光影也给补全了。活脱脱一个立体的莫扎特。

  我爱《阿玛多伊斯》中莫扎特那恣意的笑。而这本书里,满眼都是那笑声……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二):在莫扎特的身后……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不善言辞,除了音乐,他对这个世界懂得很少;音乐只是这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一部分,但在他那里却成为了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看他那些孩子气般的语言,就和听他的音乐一样,不时会笑起来。。。每当听他的《安魂曲》就在想,那是一部在语言和音乐所不能到的地方写出来的,最后没有完成,但是已经传达了整个宇宙的气息。这个人在父亲去世后,几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在家书里,他和父亲的关系成了一个谜。一个甚至连他本人都无法解释的谜。对于音乐,莫扎特甚至只传达了他的情绪和看法。而当你沉浸在他的协奏曲中时,却被一个音乐的博大所震撼!很难想象,一个天才能完成这么一部作品。他几乎是以天才星星般的眼睛,在远去时逐渐失去光芒的时候,更加深入地看进了音乐神秘的内核,并逐一地把他们展示了出来。。。而如果你是一个和牛顿一样在海边捡贝壳的人,那么,你在莫扎特的身后捡贝壳就可以成为贝多芬。。。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三):“凡人”莫扎特

  时至岁末,热闹了一阵,不瘟不火了半载的“莫扎特年”,终于渐渐拉上帷幕。网上已有莫迷在盘点一年来出版界和媒体的收获。看的出来,《留声机》、《爱乐》、《音乐爱好者》这类两边占优的音乐杂志,最易获得人气。在老神童逸事八卦上的发掘能力,这三本杂志,似乎一本比一本强。

  我要说的这本《莫扎特家书》,丝毫不会为捱到年底前才面市而感到错失良机。(尽管友人提醒我,若干年前辽教的新万有文库中曾惊鸿一瞥。)首印6000册不算个大数字,但扎眼的紫封皮却已在大超市门口的连锁小书店里隐约出没——而那儿通常是《瑞丽》、《中国国家地理》的天下。吸引人的固然是家书特有的八卦潜质,以及“窃听”伟人的小人物心理,但读惯了杂志上睿智的辛丰年,再来听他一段接一段细细掰碎脱去燕尾服、卸下假发套的“凡人”莫扎特,是不是更可以引作小资们的谈资,宣示他们的品位?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莫扎特。成为天才神童的诱惑之火,从小就在父母及我们幼小的心里燃烧。继而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挑战权威,一个个大主教幻化成唐吉诃德面前的风车,明知不敌,依旧挥戟向前。天不怕地不怕,孤身去闯大城市,碰了一鼻子灰后叹道,“但愿上天保佑我别因为呆在这种地方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毁了”。忙碌,无休无止到损害了健康;缺钱,随时都可能口袋空空;还有那么一点点花痴和妄想,会跟老婆信誓旦旦地表白:“你有个爱你的丈夫,为了你他什么都肯去干。”

  八十三岁老头儿辛丰年写心中的莫扎特,好像在慈爱地护着自己的孙子,就算胡作非为吧,也要拼命找个过得去的理由。也许这是因为,莫扎特身后的200多年间,人们再未蒙幸上帝赐予这么一位超华丽的音乐天才,更不曾触摸那份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可爱,于是才会加倍珍惜和怀念他带给我们的喜悦、优雅和欢乐。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四):罗曼罗兰论莫扎特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那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健康,想到他受着病魔侵蚀的身体,他精神的健康就更可惊讶了。——他的健康在于所有的机能都得到平衡,而且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平衡:一颗样样都能感受,样样都能控制的灵魂;一种镇静的、甚至心里有着最深刻的感情(例如母亲的死,对妻子的爱)的时候令人觉得冷酷的理智,那是一种目光犀利的聪明,能抓握群众的趣味,懂得怎样获得成功,懂得一方面保持自己骄傲的天性,一 方面把这个天性去适应社会,征服社会的聪明。所谓各种机能的平衡,就是这些因素的平衡。......

  他的活泼的,时时刻刻都在流露的温情,纯粹象女性,甚至于象儿童,使他喜欢流泪、傻笑、说疯话,和多情的小娃娃一样作出疯疯癫癫的事。

  往往他还有一股永远兴高彩烈的劲儿:对无论什么都大惊小怪地觉得好玩;老是在活动、唱歌、蹦跳;看到什么古怪的,或者往往并不古怪的事,便弄些有意思的,尤其是没有意思的,有时还是粗俗的,但并不缺德的,也不是有意的恶作剧,说些毫无意义的字儿,让自己发疯般狂笑一阵。

  他在1769年的信中说:“我简直乐死了,因为这次旅行太好玩了!……因为车厢里热得很!……因为我们的马夫挺好,只要路稍微好一些,他就把牲口赶得很快!”

  这一类莫名其妙的兴致,这种表示精神健康的欢笑,例子多至不胜枚举。那是旺盛而健康的血在那里活动:他的敏感绝无病态的意味......。   

  他是个极有情义的朋友,只有穷人才可能做到的那种朋友:

  “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的人完全不懂什么叫做友谊。” (1778年8月7日信)

  “朋友!……只有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想为朋友好,竭尽所能使朋友快活的人,我才认为有资格称为朋友。”(1778年12月18日信)

  他给妻子的信,尤其在1789一1791年中间的,充满着甜蜜的爱情和狂欢的兴致。那个时期是他一生最困苦的时期,象他所说的“老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挣扎①”,又是病,又是穷,又有种种的烦恼;但这些都不能把他狂欢的兴致压下去。而且他也不是象我们所想的,特意鼓足勇气来安慰他的妻子,不让她看到真实的处境;那是莫扎特不由自主的,情 不自禁的需要痛痛快快的笑;即使在最惨痛的情形之下,这种笑的需要也非满足不可②。但莫扎特的笑是和眼泪很接近的,那是抱着一腔柔情的人必然有的,乐极而涕的眼泪。

  *          *          *

  他是快乐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象他的那么艰苦。那是一场无休无歇的,跟贫穷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末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