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迷思》是一本由创巴仁波切著作,西藏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胶状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的迷思》精选点评:
●五星不足以评价。
●尽量体验人生吧
●绝对是正解,对佛教学习的我,如一明灯。
●仁波切你眞的夠了!看得人一會落淚一會爆笑(六道眾生習氣的解釋把人笑岔氣了。e.g. “畜生道眾生的習氣傳統上以豬為象征, 鼻子碰上什麼可吃的就吃,它勇往直前,不加任何分辨,一只非常誠懇的豬” 必須承認,最近我充分顯示了一隻豬的本色
●啊。。。跨越11年的时间,终于读完了。
●没想到创巴还对话过克里希那穆提。这本有几处细节还需过段时间重读。
●他阐释得很尖锐,但可能更适合欧美人.也难怪是从英语翻译而来. 最后的大手印读来很美 我即坛城,中间虚空,世界是坛城,中间虚空.无中而无边,开阔而自由
●。
●很不错
●niubility.
《自由的迷思》读后感(一):太浅了些
创巴仁波切这个人我非常感兴趣,他为何有如此的证悟后,车祸受伤后,说这是自我在期骗自我呢?,这个问题太关键了,他最后的行为明显迷乱了本性了,这已脱离了菩萨因地施教的范畴了,破了许多戒律。
这书由于是演讲的内容,所以较浅,我觉得一般演讲而转录的文字的可读性都不太强,他老婆写的那本书我倒更想看看。
《自由的迷思》读后感(二):搞怪
链接到了一个错误的购买地址,是因为网页上的书名就是个错误。
作者: 创巴仁波切,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isbn: 7229013623
书名: 手作我的贴心娃娃(应该是自由的迷思)
页数: 95
定价: 25.00
出版社: 西藏民族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
《自由的迷思》读后感(三):一点点感悟,权且记之
此前读过仁波切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后来就索性下载饿了这本《自由的迷思》。 其中提到,心中的想法、欲念等,不要试图去“降服”,一旦动了心思去“降服”,实际上就是在“供养”这个念头,一个念头需要其他的念头去跟进、去“供养”,借此这个念头才会长久地生根在自己的内心中。去“降服”这个念头也好,或是刻意去“顺从”这个念头也好,都是在用一系列自己的意识去支持这个念头,让它更为顽强地留在自己的内心中。创巴仁波切所提倡的方法是让自己通过练习,逐渐能体察到自己的念头,用一个“第三者”“局外人”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念头。这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
事实上,无论是自己在不断“认定”自己心理状态的“不健康”的过程中,还是在通过日记的形式不断“自责”于自己的“劣行”,亦或者说是那种将自己与异类联系起来的企图,通过不断补充相关的知识——心理学的、他人亲身经历的,我实际上就是在不断“供养”自己最初的一个闪念,让自己可能并非所是的“人设”,在不断地“供养”之中逐渐成为自己误以为的“真实”。
更进一步地说,自己有关他人的某种“执念”“偏见”也同样是上述道理,比如认定某些领导“就是”某种人,或是认定亲人“就是”不太擅长处理某些事情,等等,虽然从某种研究的视角来看,“偏见”恰是人与人之间开展互动、交往的前提,但是,从佛教(仁波切理解的佛教)看来,“偏见”的背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执着”。
《自由的迷思》读后感(四):我的浅见
自由?
胡适讲,要想争自由就得先独立。自由不是依附外界而生的,自由是你的内心感受,是独立之后不为外界所动的凛然。
我在火车上,有自己的一隅,读想读的书,想自己的事。这应该是自由吧?但此时此刻我困惑,我被困惑纠缠,我感到不自由。这困惑是一本《自由的迷思》带给我的。
这个叫秋阳·创巴任波切的人履历丰富,藏佛喇嘛,搞禅修,去过牛津留学,又到不丹闭关,出关遇车祸还俗娶了老婆。他把佛教传到西方国家,这本书就是他所传之道集结而成的。
关于宗教信仰,在西方不信上帝会被人侧目而视,中东随便拽出一个国家那虔诚都能震慑我们,邻居老印度讲,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服气结结巴巴的解释,我们有佛教,有道教,我们还有马克思。大家都笑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被姥姥带去寺庙拜佛,怎么拜,见佛就跪,磕三个深深的头并在心中默念愿望,最后加一句阿弥陀佛。据我所知,大家拜佛时许的愿望大都是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升官发财生意兴隆还有要生子的。这些愿望都非常的私人,无非求官求财求学求子求安。我们捐了香火,做了叩拜,这些仪式让我们的欲念变得神圣,心安理得觉得自己虔诚,沐浴了佛光。这是大部分信佛的人会做的事,被归为迷信也是理所应当了。
大众化的佛教是对佛教哲学的误读。恕我愚笨,这本书读的磕磕巴巴,有很多地方晦涩不能领会。书的开篇,幻想与真实,禅修必须先从自己的恐惧、挫折、失望与苦恼——人生的痛苦面——下手。与其他宗教赞美、歌唱、迷醉与极乐不同,修佛不能做梦,要直面苦。唯有接受万物无常的定理才能将生命当成一种创造的过程来欣赏。我被这句话撞了,如果以局外之人来看待生活那么有什么是困苦什么是快乐,有的只会是安宁吧。他说,我们被五蕴所困迷于六道。“五蕴”中一蕴为“色”,我们身无长物孑然一身,我们感到孤单空虚和恐惧。二蕴为“受”, 我们为了证明零而创造了一,为了一的存在而创造二,接下来三四五六无穷无尽……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不停的寻找外物,要通过依附外物来映射出自己,才样是安全的。 三蕴为“想”,伴随着寻找和依附而来的是种种情绪的冲撞,我们被外物牵动着喜怒哀乐。四蕴为“行”,色受想皆为本能,个体有了这些经验动以脑力,将它们分门别类,一一存档,这是智能和概念就出现了。五蕴为“识”,将本我的本能和智能揉和并实践应用,最后发展成“我”。就是识的过程。“六道”是建立在“五蕴”的基础上,是“我”建立之后的意识思想,各种梦幻,各种念头。根据这些意识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个人的意识形态的基调大概可以让他保持在一种道中,也可因遭遇不同的情绪而遍历各种道。天道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唯物取向的禅休方式,是历经艰苦奋斗而实现的,是以“我”为中心的自我修为,即使你使尽浑身解数来完满自己,是希望与失望的产物。佛教最终要做的就是是“无”,“无”不是零,而是无。连思想都是多余的,需要放弃的。也就是说“自我丧失了他的才智”时,我们方能与自我合一。
我们用各种途径证明自己的非凡和与众不同。蓄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发型,穿着异服招摇于市,结交各种路数的人,读不同的书,去各种地方旅行。就是为了找到自己,表达自己。可是不同是之于你和我而对比产生的,这个过程充满了冲撞,幸福和痛苦从中相互对立而生,我们都变得不再自由。
柴静在写卢安克那一段,意味深长,她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是克服不了我的弱点?”卢回答:“如果那么容易我们为什么还要漫长的一生……”这是悖论吗?答案是,你活在其中就永永远远无法克服,动容是弱点产生的根源。
《自由的迷思》读后感(五):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我们自己发现了陷阱
之前我买了一套5本的邱阳创巴仁波切的书,这是读的第二本,是时隔4年后读的第二次。回顾这本书,里面很多的说法与宗萨仁波切无二无别。这也是当然,两位都是藏传佛教的著名上师,在西方拥有显赫的声望。
大多人会针对[自由],[迷思]来下功夫。其实不然,本书虽然取这个题目,但事实上和这两个关键词没有太多关联。本书讲述的是邱阳创巴仁波切对当时学佛的人[信徒]所遇到的问题的开示,针对他们的情况。这个很重要,很多人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困惑,这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看不懂?!或者发出质疑,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这本书的目标人群,是稍微了解佛法以及体验过佛教修行环境的人而言。其次是对于那些对于佛教理论困惑,不了解佛教理论的人而言,对于这些错误的指正。
当你修行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而且没办法遇到上师,见不到上师的情况下,那么你特别需要这本书。不然看完,最多装个逼,毫无用处。
作品:《自由的迷思》 作者:创巴仁波切 出版社:西藏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 定价:25.00元 无人左右我的思想 我显露本我的自性 现出少年王子的凤仪 此皆唯一上师之赐。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阿底侠尊者传中的一段话。
……王子闻已,为观实否,重作是言:“诸沙门者,慢重余人,见王至前,何为不起?”婆卢门答云:“我无资财,依林安乐,身命仇敌,唯有死主,我无慢故,弃舍喧杂,汝为何王?复自何至?我无亲怨,不相识故……”云云。王子即曰:“我自金幢宫中而来,我是善胜王之太子,今来林薮,谁敢与比?汝不识主,有违戒法!”婆罗门曰:”我已出人群,超越诸律则,无官亦无奴,复无所护恤,王趣后世时,无马亦无伴,独自徒步行,无衣亦无食,独自趣中有,无地亦无国,远游无知处,王子亦非常,故我依林薮,王来不起迎!”修行者都是大自在,大解脱者,姑且可以暂称[自由],但这个[自由]和我们一般理解的自由不同。也是有趣,这样的境界,通过文字穿透屏幕,感受到了力量。然而一般的自由所言,与之比起来相距甚远。
怪不得有人会片面的理解佛教是“看破红尘,远离世间”,而且传递下来,越来越狭隘的去理解佛教的[自由]。审慎自己的逻辑体系和框架,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读罢全书,如简介上说的,本书是《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姐妹篇,250页之内从自由的迷思,禁锢的形式,禅坐,动中的禅修,敞开之道,虔敬,密续,七个部分探讨了佛教的概念。再次见到了藏传佛教上师对于[见地]的重要性看法。学佛修行之前,见地是首要的。见地不对,行持的不是佛教的法,看起来很多在做佛教中的事情,但因为见地不对,所以不是修道。
在红宝石砌的宫殿里, 听着种子字的念诵 幻想的舞蹈赏心悦目 现象的迷人姑娘们。我们需要看清楚自己的人生,面对生活真实的情况,这是学习佛法的第一步,不要做梦。诚然我们特别喜欢做梦,用各种欲望,美好的事物装饰我们自己和环境,但这样的逃避,它是暂时的,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解脱。对于很多人而言,学习佛法想要的是赞美,迷醉与极乐。但真的真的,悉达多说,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分清楚,幻觉,现象与真实。一层层的剥开,直视这些。在佛教的赞颂中,把很多这样能直视幻觉的人比喻成勇士。
那么如何去做?通过禅修,用禅修面对现实,了解心的游戏。通过阶段性的修习方式认知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再隐藏自己的一切。这个时候,对感情对生活现状及其周遭空间有了更真切的体认之后,我们就能开展全面的觉知。觉知是一个复杂深邃的词汇,但那是一种在基本上接受自我,而同时保留批判的聪慧态度。
当你跨入了第一阶段,接受以上这些的时候。会遇到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于自欺,我们通过禅修失望的发现,并没有产生任何奇迹,也没有神奇的力量,更没有一个救世主的到来。我们期望自己得到修行的成功,然后有了很多的意象,诸天欢唱等等,但这些永远不会发生。在我所看来,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的剥开自我的面具,这些剥开的过程,伴随着自尊的下降,我的降伏,以及别人看来的自我侮辱。
放弃了那些痴心妄想,期待和野心之后,我们变的犹如一颗沙粒之低,极为简单,毫无期盼。如果一心一意坚持禅修,那么妄念自然消除。但在这个修行之道开始之后,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行为,会对小问题,大问题,对自我的存在,对死亡,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发问。这些问题,疑问会困扰我们终生。在我们死之前,什么都掌握不了,直到死亡的降临,我们会怀疑自我的投生,怀疑死和生之间发生了什么,怀疑是谁在推动这些。这些问题,导致我们的根本痛苦和焦虑。这个根本痛苦,是苦的真谛。
因为无我。
我们努力保障自己的完整性,维持幸福并与其它事物产生链接,这种实在感和连续性,产生了对[我]的幻觉。在佛教中,描述这种感觉是短暂的偏见,稍纵即逝的念头,组合而成的连续,稳固的错觉。因此当我们禅修的时候,[我]与[无我]的本质在对抗,我们发现了根本痛苦。
唯有接受[无我],这个真相的存在。但有时候我们会误解[无我],以为因为无我,所以无常。那么没有一个受苦的人,没有一个需要负责的事情。堕入空见,也会成为一种障碍。
大概因为是公开讲法的文字稿,所以没有涉及太多实际修法的过程,充满了概念,但仍然非常有趣。也许在理性的人看来,这本书充满了怀疑论和宗教式的传道,毫无逻辑,毫无实证科学的方法。
看完这本书的一瞬间,了悟的是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陷阱,而这个陷阱,不是别人指出来的,是我们自己发现它的存在。
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