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月亮、太阳》是一本由江勇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星、月亮、太阳》精选点评:
●虽然作者讲述的内容大抵是事实(还澄清了些误传),但作者自己先预设一个立场(胡适先生处处用障眼法、胡适“玩弄”女性等),再填充些史实,无法解释时再做一些假设,“想象与文采齐飞”。这与胡适的“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完全相违,甚至某种程度上让我觉得作者在诋毁胡适之。唯一的亮点就是收录了很多珍贵照片。
●没格调的烂书。
●挖的很深啊。。当八卦成为学术的时候,就是这样。。
●居然认认真真读完一本八卦 摊手 胡博的障眼法很有趣
●这书简直太八卦了~~~
●补标一部分高中的时候读过的书
●努力吧,这样才有妞泡
●看一下八卦。
●透过性别理论以及细致文献的爬梳,将胡适身边那些被人忽视的月亮、星星,拨开层层迷雾,呈现在我们面前。融考据于八卦之中,但未免深文周纳,如陆小曼与胡适之间的关系
●封面胡博士太美。以及这个标题好有豆瓣星象小组的感觉……
《星星、月亮、太阳》读后感(一):张爱玲与胡适之
张爱玲与胡适两家是世交,而张爱玲早期对胡适也是有仰慕之情,可惜的是两人相见时胡适已经与江冬秀结婚,而胡又是有名的妻管严,两人在美国有过一段邂逅,如果历史允许张爱玲跟胡适结合,又该是怎样一段故事,是否会像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那样呢
《星星、月亮、太阳》读后感(二):八卦集
国人考据小学,兴盛已久。
名人私人领域的事情,向来是我小民在酒后茶间点提刺吹而为同桌惊诧笑羡的核心!
名人是风流,常人是下流。其实别人私领域的事情,好和不好值得我们评价么,总归有一个根子还是我们自己羡慕妒忌恨嘛。
作为休闲娱乐的高级版本,这样的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毕竟考据比较权威。而今在这个走向自由的时代,就是大众对于公众人物私领域八卦的挖掘,所有一切,都是满足了市场和群众的需求。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民众的归民众,胡适的归胡适!
《星星、月亮、太阳》读后感(三):让胡适的情感立体化
胡适的情感分析也是对胡适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
这本书的分析相对比较详实,而这种详实又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分析基础上,因此,也许不够非常生动,但可信度应该还是比较高.
也许是作者太强调性别意识了,对于星星和月亮着墨甚重,而胡适的面目却显得并不那么清晰。尤其是,胡适在这些星星、月亮之间,如何选择、如何周旋、还有比较和放弃,好象还很难从这里找到答案。当然,这也许是胡适自己在“爱惜自己的羽毛”,做的清理工作比较好。
有一点感觉不好的地方,这本书里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有些问题,一是逻辑推演,再是重复。各章节单独看起来,也许没问题,连着读,总感觉有点别扭。
《星星、月亮、太阳》读后感(四):商量定,掠地双飞。
枝上红襟软语,商量定,掠地双飞。
语深浑不管昏鸭,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胡适
比胡适大六岁的韦莲司原本是个画家,家里比较有钱,受过国外的教育,有思想有主见。她发现胡适不仅智慧而且有鉴赏美的能力和爱的能力,两人在思想心灵上一拍即合。在当时,男女独处一室交流是为不妥,以他们所受过的教育及思想当然不会把它放在话下。何况他们认为自己的见地不在外人之下,又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与评论。但胡适又是非常小心的不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感情的泄露证据,即使在书信中写诗,上面两句也算是艳丽之词了,在这一点他又不似徐志摩般坦荡可爱,也许是因为自己有婚约在身。但也不必如此拘束,虽然受了高等教育还是对中国的礼教心有畏惧?
胡适毕生为自由与尊严而奋斗,自己的婚姻却成了礼教祭品。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写信要求未婚妻江冬秀过来一见未得,于是亲自去江家看她,一直等到晚上还是不见人,冬秀却躲在床上放下蚊帐坚持风俗不肯见面,耐何只好作罢,也在江家住了一夜。他说自己那次要是任性必定闹出个不妥,自己受了半世教育如果竟然连这一点也不能顾全就白读书了,从这可以窥见他的稳重与谨慎又不似志摩般冲动急躁。胡适是一个能够用理性驾驭自己感性的人,但王冬秀为此付出了隐忍的代价。
胡适在婚前与韦莲司一直保持着纯洁的精神关系,后来有了关系之后精神上的交流反而少了。他与王冬秀初婚时过得比较幸福,还是很有爱且也付出了爱的,他包容着妻子的浅薄享受着她的青春肉体。曺诚英是他们结婚时的漂亮伴娘,是胡适兄妻的姐妹。因为有亲属关系一来二往的二人有共同语言慢慢就建立了感情发生了关系,加上诚英也算得上是一个才女。起初的婚姻满足了胡适本性上的需要,过了一段比较满足的日子,后来红颜知己满足了他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需要,但终究未能抗得过传统的枷锁。
《星星、月亮、太阳》读后感(五):讀下去,還是擱置?
翻閱了幾十頁,便不想再深入下去了。
胡先生很有點考據癖,此番胡先生也被赤裸裸地考證了一翻。作者通过胡先生的日記、詩詞及他的月亮星星們的信件系統地分析推測他的情感世界,越發覺得有點不可接受。
不可否認,通過了解胡先生的情感世界能為我們更立體地了解這位大學問家很有好處,然而,我卻不太接受起來,就像書的封面所說,“胡先生愛惜自己的羽毛”,或者我們應該尊重。
相較起來,我喜歡盧梭的《懺悔錄》,由自己坦蕩地陳述自己的情感世界,而通過別人來臆測分析考證,總覺得似乎是一件殘忍的事來,個中矛盾亦不知如何述說。
當然,除此之外,在閱讀這幾十頁的過程中,我了解到胡先生的婚姻觀及彼時的社會,很有一點吸引力,確是一件不錯的事。
讀下去,還是擱置?猶豫起來
2008.4.27 13:15
补:胡先生1917年1月给彼時還是未婚妻的江冬秀寫過一首诗,挺有意思:
病中得他書,不滿八行紙。
全無要緊話,頗使我歡喜。
我不認得他,他不認得我。
我卻紀念他,這是為什么?
豈不因我們,份定長相親。
由份生情意,所以非路人。
天邊一游子,生不識故里。
終有故鄉情,其理亦如此。
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
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