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座大教堂》是一本由范毅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进一座大教堂》精选点评:
●配图不错 内容知识性不强 可归类于旅游介绍
●09/10/24 cathedral><宏大壮丽*
●太简略,只是对西欧几座重要的哥特教堂有着墨。不过,拍得很漂亮。
●很美。想看写清真寺的书。
●对于建筑我有一种天生的喜爱,每次看到教堂每个雕塑每幅画都是一个诱人的故事
●很好的科普读物 参观教堂前得重温一遍
●照片拍的不错 有教堂烂尾还有停工600年的,法国大革命时候很多哥特教堂的装饰作为四旧被损毁,很有我国那10年的手段
●摄影师的建筑书,感性动情、图片精美。可惜数据错误百出,前后矛盾。不知道当做扫盲书是否可靠?
●哥特式建筑的入门介绍,照片很棒,主要介绍法国境内几座哥特式教堂。
●非常好的哥特式教堂欣赏入门指南
《走进一座大教堂》读后感(一):幸福的石匠
一直很喜欢歌特式的建筑.
看了这本书,除了精美的图片让眼睛有福,一并了解了歌特式教堂的历史,内部构造及欧洲的几个著名歌特教堂外,我最想说的就是:带着虔诚感恩的心,在中世纪做一个石匠是多么的幸福.呵呵.
实在是太喜欢那些石头构建的天堂了.喜欢那个微笑的天使,喜欢无所不在的石像及其所描述出的圣经故事,喜欢光线透过彩色玻璃和玫瑰花窗映射出来的感觉,喜欢高高的拱顶,喜欢直指云霄的尖塔,石头是沉重的,但构建出来的空间是轻盈向上,飞升至天际的.
无关宗教信仰,大多数人都会在这里感到一分敬畏,一分超脱吧.
如果活在中世纪,我愿做一个石匠,怀着感恩的心情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走进一座大教堂》读后感(二):the gothic cathedral 入门推荐
第一次见到的是科隆大教堂,当从弯七弯八的路上来到科隆大教堂的正面时,我张着O形嘴,呆立了半天,说了句:黑,真是黑啊。
以上是搞笑版,对于建筑有一种天生的喜爱,每次看到教堂每个雕塑每幅画都是一个诱人的故事。常常驻足不前,参观过不同的教堂,往往被其中散发的强大艺术魅力吸引。对于哥特式教堂,完全惊叹于他纤细繁复的飞扶柱雕刻和眩目的彩色玻璃。
虽然哥特式教堂这么耳熟,但对于对教堂没多少认识的我来说,其实不清楚哥特式到底是什么特色。这本书倒是把教堂的起源,特殊风格,特别是哥特式教堂的细节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
1)彩色玻璃,飞扶柱,穹庐圆顶的特征
2)科隆大教堂跨越了7个世纪,也许是地球上最后一座哥特“大”教堂了。
3)石刻圣经,最后的审判,敬礼圣母
4)原来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在法国居多,法国是哥特式教堂的起源。
《走进一座大教堂》读后感(三):一到电视上PK表白,不是自己对妈不好就是妈对自己太好。
教堂是研究场所精神的最佳对象,发现一个人如何被环境所感染。
教堂的场所组成最重要的是建筑。教堂的建筑是人建造的,却要创造出人类不可企及的感觉,让自己变得渺小。比如哥特大教堂尖得不能再尖的尖塔,象要脱离地心的引力,去触摸神明的意旨。另一方面,艺术家与工匠们耗费毕生经历,融入自己的虔诚,挑战生命的极限,把教堂装扮得繁复细腻,层层叠叠,数不清的雕像,千姿百态,目的是让人们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由此感及神的力量。走进这样的教堂,即使无神论者,也会情不自禁的小声下来,发现自己内心的卑微。
除了建筑,人也是制造场所精神的最佳工具,甚至比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大学的时候,有气功师来学校大礼堂施功,不断的暗示你要放开包袱,排泄心中的郁闷,这样,你的病痛就会随你的发泄烟消云散。于是一个人开始摇晃,十个人就开始哭,上百人就就瘫倒在地,蔚为壮观。其实不是气功大师的本事,而是心理学的自然现象,众人彼此的传染。我们看见很多正儿八经的凡人,一到电视上PK就开始哭,平时也没看他们有过自责和感恩,一到舞台上表白,不是自己对妈不好就是妈对自己太好,哭得落花流水,鼻涕横飞,这也属于受到场所精神的影响。
《走进一座大教堂》读后感(四):读《走进一座大教堂》
教堂于我的意义,仅在于《房龙讲述艺术的故事》中艺术大师的精美壁画与雕塑。而这些是在欧洲,并非我要去的澳洲。
可当我毫无准备的站在澳洲的一间教堂里面,顿时被教堂的高大壮观的大厅,以及两面彩色玻璃透过的变化莫测的光线,还有明亮的祭台三者混合的力量震惊了。一个人走在宽广的教堂里,突然感到敬畏之情。因为对教堂一无所知,在宽敞的大厅悄悄绕场一周,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走过了中堂、十字翼廊、祭台和唱诗席;不知道有些教堂的祭台左右还有小祭拜堂;不知道装有圣骸石棺,只能静静的感受建筑和宗教合一的神奇。
而范毅舜的《走进一座大教堂》完美解答了我的一切疑惑。让我了解教堂的历史、建造,结构,以及为了体现宗教力量的美丽雕刻和华丽的彩色玻璃。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几百年前,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完全由手工完成。完全是古人出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完成了一座座精美的超乎想象的大教堂。看到这些,我不仅更加向往欧洲的大教堂,那里有中世纪的虔诚信仰所凝结成的艺术精品,那里有历史的声音。
最后,要告诉大家,这是一本完美的将建筑、旅游结合起来,用优美的文字和让人震撼的图片,打动读者内心的书。
《走进一座大教堂》读后感(五):城市和忧伤
下午也正好看完了三联去年出的那本《走进一座大教堂》,一个台湾的摄影师,饱含着热情走访记录欧洲著名的哥特大教堂——那些拔地而起像要直飞云霄的尖塔,那些华丽绚烂的彩色玻璃花窗,那些繁复奢靡却着实生动慑人的雕刻装饰,都是酝酿了怎样丰厚深沉的历史故事!
欧洲人就是这样幸福:他们曾经有的,尽量都保存下来了;他们现在有的,未来也将被继续保存下去。
作者说,看了那么多宏伟的教堂,每次看到动人的圣母像时都会不禁想到唐代木刻观音像,女性特质的柔美坚韧和神诋的庄严博爱浑然天成,异曲同工——当然,艺术在表达人类内心的时候永远都是相通的。
只是,在这个享誉国际的台湾人心里,在我们所有热爱西方文化的人心里,倘若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这样被骄傲地展示出来自己的历史,该有多幸福。
所谓忧伤,就是不爱自己和自己的城市。
更可悲的还在于,我们没有城市可以去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