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好工作》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3 00:09: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好工作》读后感精选

  《好工作》是一本由[英]戴维·洛奇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4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工作》精选点评:

  ●Robyn为什么不去美国呢

  ●我知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真诚的左派,尽管从开蒙以来学的都是洋左的那套话语。不只是因为我无法抵抗中产阶级精英那套“被建构”的精致生活方式的诱惑,也因为我根本不相信普通群众的智力与美德可以渡济他们到达左派声称的美好彼岸。

  ●看到第三部果然审美疲劳了.....

  ●相比起其他几本,这本相当无趣

  ●戴维洛奇真是才华横溢。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书中详细描述了阶级和种族间的隔阂,引人深思。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英国的衰落,跟美国一比简直就是日薄西山。不过现在在美国大学获得一份教职也不像那个时候容易了。不管怎么说,理想是建立在改造现实的基石上,而改造现实的前提是接受现实。书中对工厂的描述让我想起黑瑟的《汽车城》。

  ●很喜欢。。真的。。男性的心理描写得很好

  ●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工厂,大学,爱情,戴维.洛奇让人激动!

  ●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永远在互相YY

  ●想想真有意思,买了将近一年,看了1/3又放下,今天等着理发,竟然一口气读完,喜欢的很。

  ●一本很不错的小说,节奏明快,层次分明,从受众规模来说比小世界多

  《好工作》读后感(一):好工作 Nice Work by David Lodge

  David Lodge 是英国文学院院士,作品在八十年代很受欢迎。Nice Work 中有两个看似格格不入的人物,工厂经理维克和研究工业题材小说的大学讲师罗玢,对对方的世界各自怀着敬畏,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政府一个绝妙的的工业年影子计划阴差阳错的把它们捏到一起。从此,文学讲师如同但丁参观地狱般走入了肮脏不堪的工厂;而工厂主经过一夜缠绵后竟爱屋及乌地恋上了文学。

  这场闹剧跨过阶级,更跨越两个世界。“university”这个词仿佛注定是“industry”的反义词,它用一道围墙把自身同外部世界隔开,有形或无形的,外人用敬畏的眼光看它,而身在其中的人却扒着墙头拼命朝外张望,甚至想一显身手跳将出去。然而,对围城的无限留恋又使他们不敢鼓足勇气。工厂主徒劳地追求着讲师,如同大学徒劳地想进行产业改革,搞个什么产学研结合课题。

  于是,这样的闹剧便一直演下去,在过去,在现在,也在将来。

  《好工作》读后感(二):文学与产业的微妙关系

  讲述了文学与产业之间的微妙关系。男主人公精明、粗犷,是产业界的代表,女主人公自立、敏锐,代表了文学理论界。一个有点儿荒诞的“影子计划”将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搅在了一起。起初,两个人水火不容,针锋相对,慢慢地,开始相互影响,后来机缘巧合还有了鱼水之欢,不过最终,虽然睡在了一起,却没有走到一起。两个人的关系象征了文学和产业的关系:有可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有可能相聚甚欢,可最终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跟英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种文学应当深入产业、了解产业的议论或者某种产业应当对文学施加影响的风气有关,我不了解,不敢妄加揣度和评论。单就故事本身来说,也足够有趣。看着本应是两条平行线的两个人阴错阳差地碰在一起,从势同水火变成相互理解,乃至有点儿惺惺相惜,过程中的微妙变化读来很有意思。与三部曲中的前两部《换位》《小世界》相比,故事相对单纯,人物相对简单,但是趣味性毫不逊色。

  《好工作》读后感(三):我没想到她会留下来

  我刚读完,还没想通罗邠最后为什么要留下来。对这本书,由一开始的差评到后来的还行再到勉强推荐。作为一本小说,我不喜欢它,有点做作,不停地堆砌时髦理论,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但里面还是涉及了一些可以思考的问题,学术与工业,还有“学术工业”这回事。

  对于罗邠,我的态度不置可否。我只想说,她是一个可怕的后现代学术女。女权运动的拥护者,马克思主义的左翼知识分子,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中分析妇女问题。比较汗颜的是,“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的论调,让她在***的同时,还要极力将爱情解构为子虚乌有。一开始她干的是份临时工,到了最后,即将被解雇之时,从天而降一份巨额遗产——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单身女人是无法继承遗产的——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美国方面的招聘,我以为故事会到此结束,一个具有女权主义的选择。末了,让她打消念头的也许是美国的学术氛围吧。一个能搞文学理论的女权主义者可以在时尚中很吃香,也可以被打压到买不起回英国面试的机票。这和知识还有自由无关,说到底这是一份工作,那么就会和竞争有关。

  可悲的是,周三还要做一回某个片段的模范读者。ZSY,应该也是个后现代学术女吧,是否可怕尚且未知。

  《好工作》读后感(四):嘲侃之退后与世界之浮现

  第一部《换位》中,细致入微的讽刺性心态暴露作为核心存在。到第三部则潜藏在较深的地方,不单纯执着于对学术圈的嘲侃,开始搅动起更深广的东西。尽管小说的时地设定在八十年代中期的英国,但罗玢和她的同事学生们遇到的问题,诸如通过竞争考试选拔上来的人也要打碎大学考试的枷锁,中学时代阅读种类数量和大学研究之间的差距,心底潜藏的对自己所研究的后现代理论的怀疑与困惑、意义何在,牛津剑桥传统之下大学作为“田园牧歌”生活、象牙塔的表面及其与工业社会之间的鸿沟,金钱作为“另一种符号”的诱惑,常人好像“一本现实主义小说,里面全是道德观和因果律”,以工商业模式管理大学、重效率而磨损创造力等等,我的老师与同学们想必也一定思考过吧。维克与罗玢由彼此厌恶对方的价值观,到前者逐渐被后者的独立与他生活中罕有的思想性吸引,至法兰克福一夜(不得不说有时候洛奇的小说套路性还是有点强,不过铺垫还算到位。《小世界》整体上要好一些)后维克的迷恋,最后作为合伙人结盟。与两个世界之间的碰撞交融不同,双方和他们生活工作在同一屋檐下的人却也诸多龃龉,遭遇同事背叛和失业后“全家人的心扯到了一块儿”的团结其实并不那么均质。今天的女权主义观点与八十年代已经有所不同(比如今天罗玢应当不会认为“娘娘腔”男生不正常),但其中绝大部分仍然值得人注意时时提醒自己。三部曲的结尾都希望把人物集中,叙事节奏更加紧凑,我觉得《小世界》和《好工作》的结尾要更好一些。

  《好工作》读后感(五):书《好工作》

  书得扉页上铅笔写的日期,是2007年6月28日,这次没有拖拉。从6月28号开始,大小聚会不断,毕业论文答辩,某城一游。。。

  第一次读戴维·洛奇是《小世界》。在家里的书店闲逛,外包装得条上写的英国的《围城》幽默诙谐,买了也读了。当时还没有看完一本书就记录下来的习惯,最多就是大脑中从前到后的回味一下,再被生活中的琐事不停的打断,最后遗忘细节和当时的某种感动。

  相比《小世界》,《好工作》连接了学校和工厂,理论研究者和现实生存者。学校的经费削减,工厂的生存压力;学者教职职位的争夺,生存者随时可能的失业。

  居高自傲的学者,工厂的亚非籍劳工,不得不面临生活的压力。爱情、家庭、工作所有的人都围着这些转悠。不过,还是感到很有趣。象牙塔和现实生活的碰撞,撞出一夜的爱情,思想的改变,家庭的重新和谐,撞出一堆循规蹈矩之外的东西。人生不是如此平淡无奇日复一日,偶尔的意外像是红红绿绿的调味品散落在一盘新奇的菜上,勾起你旺盛的食欲。大吃特吃之后,还是家常菜最可口。不停的、频率不大的意外事还是必要的,其一,生活不是如此乏味;其二,珍惜现在的;其三,能够稍稍的改变自己;其四,体会新奇的快感;第五,小秘密,大秘密,你和我的,我和他的;。。。

  一整天都不清醒,用矿泉水凑乎冲了不知道几杯咖啡,没有什么效果。躺着坐着不停的换着姿势看完了留在沈阳的最后一本书。开始担心邮回家的书会不会在半道散开丢失,真是不应该贪图便宜放弃选择宅急送。邮政一直令人担忧,服务就更别说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好工作》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