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是一本由冯·埃里希·曼施泰因著作,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5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精选点评:
●二战的德国一直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有战略思想蕴蓄其中,不是简单的战时日志流水账.
●让二战晚结束了一年的人 还用说别的吗
●成绩是自己的,错误是元首的,天气是毛子的。
●一声叹息
●极尽开脱污蔑之能事。
●评价希特勒想做拿破仑,只能容许奴才在他下面,却缺乏拿破仑一样的军事经验和天才。德军也好苏军也好指挥官们都不能尽情发挥。时过境迁,苏德将帅在回忆录里还彼此贬损对方战术,攻击对方残酷暴虐。写道儿子战死时说“每个军人都应该准备战死沙场”。可是几百万强征入伍的人们凭什么做出牺牲?
●相当沉闷
●东线能在世界几大强国围攻下打成那样已经难得
●失去的胜利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一):德国军人推卸战争责任的集大成者。
他们把脏水都泼到了希特勒身上。
事实是,没有希特勒的天才,德国国防军根本不敢进攻西方。
没有希特勒的坚持,在莫斯科城下的那个冬季,德国国防军就将是第二个拿破仑。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二):我很喜欢、崇拜曼施泰因元帅
曼施泰因元帅是个全才,所涉及的领域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他面对困难总是怀着令人惊讶的乐观,但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判断和决定却出奇的冷静。完全的军人作风,对上级下级的态度,对国家的忠诚,让人肃然起敬。虽然他不缺少个人的胜利,但却无力挽回国家的战败。
在军事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他达到了无人超越的地步。个人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三):评价是对将军不是对书的质量
书中基本可以算是他一人的牢骚了,他也算是传统参谋体系下出来的比较厉害的角色,只是人品不太好
关于在法国的作战,的确有他能力的贡献,到了苏联打得也算不错,哈尔科夫算是力挽狂澜了
但是从城堡作战开始,这货就各种固执,至死不悟,44年初切尔卡瑟都一败涂地了还非要强调那个时候德国人还是可以获得全面胜利,其实他的防线早就被打得千疮百孔了,城堡作战更是不负责任,只知道自己手头的精锐还有余力进攻,根本就考虑不到北面的莫德尔已经被三面围攻,而且北面的苏军要比南面更多,所以只能说他是个局部拼杀的高手,却算不上什么“一流的战略天才”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读后感(四):始终受困于资源的第三帝国?
纵贯曼斯坦因回忆录的一条主线,是他和希特勒关于德军战略方向与策略的争论。
曼斯坦因主张在大规模的机动战中,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无论是在进攻阶段,还是防御阶段,都不应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听上去很像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策略)。
而希特勒始终强调战略物资的供应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北方瑞典的铁矿,南线罗马尼亚的油田(占领与死守克里木半岛,就是为了让罗马尼亚油田处于苏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南线乌克兰的锰矿与煤矿,以及粮食和马,乃至高加索的油田。为了控制这些资源产地,他放弃了古德里安在中线战场的一路猛进,止步于莫斯科外围,分兵加强北线列宁格勒和南线基辅(古德里安)至克里木(曼斯坦因)的进攻节奏。在后期防守阶段,始终不肯接受曼斯坦因的建议,收缩南部乌克兰的战线,死守打消耗战,最终东线全线溃败。
我的问题是,乌克兰等地的战略资源,对于第三帝国到底有多重要? 是否没有这些资源,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就真的完全无法运转?曼斯坦因的先消灭苏军主力,然后自然而然占有资源的策略,能行得通吗?曼斯坦因称,他也无法确定到底谁的战略更正确,毕竟他只是前线的将军,而不能纵览经济与军事的全局。
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研究第三帝国战争经济的著作?有知晓的豆油请赐教。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五):真相,到底是什么?
堡垒行动---库尔斯克战役,曼斯坦因与朱可夫的回忆录给出的数据,差异太大,都有胡说八道的嫌疑。
关于德军坦克。
曼斯坦因自称,中央与南方2个集团军群共有1,080辆。朱可夫书中给出的估计是2,500-2,700辆,整个战役消灭了1,500辆------怪不得曼斯坦因说,苏方宣称的战果比德军的拥有量还多!
再看苏军坦克。
朱可夫称苏军装备了3400辆上下。而曼斯坦因声称,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即德军进攻期间,就“缴获”了苏军坦克1,800辆!天哪!按照曼的数字,德军接下来,只要用缴获的苏军坦克,就可以取得战场上的坦克数量优势了。显然是胡说了。
至于双方的飞机,恐怕更无可信度了。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先是称德军投入了2,000架战机,可在战役总结部分又称德军损失了3,700余架,自己的数据都前后矛盾,还有什么可信度呢。
在德军的人员损失方面,曼斯坦因与朱可夫的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呜呼哀哉。。。。。。
英文版维基上的数据,与双方的说法都有出入。
另外,对于战役结果,朱可夫自然是宣称苏军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而曼斯坦因则称作“终止”,似乎视为平局;并且把他不能取胜的原因,归结于希特勒开战时机的错误,以及为应付地中海战局而抽调其兵力所致。
这场号称有史以来最大的坦克大战,真相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