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谬误与谎言》是一本由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386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1-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相谬误与谎言》精选点评:
●记忆中有点难读,不过还算不错的经济学书籍。
●看过好多遍了
●翻译的有点不流畅
●从波兰的经验看,经济离开政治是不成立的,各国都有独特的文化、历史,无脑照搬他国经验必将付出巨大代价。
●作为同时分析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书,不仅深入浅出,而且,文字富有张力!适合入门!
●虽不赞成其有些观点,但却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总是用冗长篇幅去阐述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总是让人感觉没有重点,不知所云。数次翻开此书,几页之后便看不下去了。
●经济变幻莫测,充满变数 波兰前副总理,世界经济学权威专家告诉你 经济中的真相、谬误与谎言 波兰,欧洲的最中心国家,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中,它是欧盟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在经济转型20年之后,它迅速成长,跻身全球第20大经济体。格热戈日·W·科勒德科是波兰经济变化的亲历者,更是参与者,变革者。卸任波兰副总理后,他跳出波兰的经济圈,以独特的视角眺望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 图书看点: ·大胆创新的经济分析:格热戈日?W?科勒德科直言不讳地指出经济学中存在的谬误,揭露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社会机制、国家政策、历史进程等方面全面分析经济发展的特点,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经济发展史,并大胆预测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大趋势、人类将要面对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法。 ·权威专家的分享:格热戈日?W?科勒德
●完全是被封面上犀利与深沉的眼神瞬间征服了。至于题目和内容,那更是相当的犀利和深沉,看这样一部经济书,要集齐天时地利人和,比如我就选择上会计理论的时候看,在相对论的物理作用下,我敢人格担保,比那个“同学们,和我一起看……”挂嘴边的,照本宣科的老师讲课活泼生动足足有超出十个百分点那么多了。
《真相谬误与谎言》读后感(一):另一个角度的质疑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首先对作者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表示敬意。
作者的背景和作者处于的特定环境,为我们的现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比角度和材料。
同样是社会主义的转型,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与我们显然有不同的规划,但都是几乎相同的计划经济的起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把两种路径做比较,择优去劣,尤为可贵。
经济理论无法符合科学的定义,即经过试验的验证。因此任何一种理论的应用于社会,决策之人必须具有极高的人文关怀,体恤大众,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推动一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
《真相谬误与谎言》读后感(二):另一个角度的质疑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首先对作者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表示敬意。
作者的背景和作者处于的特定环境,为我们的现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比角度和材料。
同样是社会主义的转型,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与我们显然有不同的规划,但都是几乎相同的计划经济的起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把两种路径做比较,择优去劣,尤为可贵。
经济理论无法符合科学的定义,即经过试验的验证。因此任何一种理论的应用于社会,决策之人必须具有极高的人文关怀,体恤大众,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推动一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
《真相谬误与谎言》读后感(三):大腕们的推荐语
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的这本《真相、谬误和谎言》视角开阔、发人深省。你可以不同意其中某些观点,但本书清晰地展现了人类正面临的挑战,也揭示了通过人文、实践以及协作得出解决方案的可能。
——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
《真相、谬误和谎言》对目前世界经济政策发展的描写,既是对20世纪最后20多年来起主导决策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的一种抗议,也是对过去20年来经济思维中一些偏差的客观评价。尽管我不认同科勒德科关于新自由主义者漫天谎言,而新左派动机纯良的说法,但我相信本书是对当前世界经济中涌现的经济政策的非正统研究的一种宝贵思考。
——埃德蒙·S·菲尔普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在波兰经济转型过程中,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潮流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凡对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真相、谬误和谎言》中获益。
——罗伯特·A·蒙代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真相、谬误和谎言》凝聚了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这些源自一位身处现实政治与经济转型时期的思想者、实践者毕生的工作与观察。
——林毅夫(贾斯汀),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真相谬误与谎言》读后感(四):一个人文主义经济学家的认知
科勒德克首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其次才是经济学家。实际上,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应该有一颗人文主义者的心,因为经济首先是为人服务。抛开了人的经济,是可怕的经济。在《真相,谬误与谎言》一书中,随处可见这种观点,作者认为,经济学是把人和思想、财富、技术关联起来的学问。
在经济学里,不存在任何最终定论。
必须从整体上考量经济,甚至从更加久远的文化传统着手,而不是下定论,或者草率的做出决定。不要把经济的发展寄托在所谓“转型”上,作者认为依赖“转型”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他的方式是实践主义的。例如关于“单一税”,那些认为单一税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人,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行单一税后,表面上看使人们受益,但实际上却是一小部分受益人为了减少自己的税额,而将削减的部分转移到了低收入的纳税人身上。
通过媒体的渲染,人们对一些概念性的理论不断加以强化,例如“创新”。甚至提出了“不创新即灭亡”的口号。但是在此书中作者对“创新”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即使没有创新,有些经济实体也没有灭亡。他们往往依靠模仿,就能生存下去。“模仿”说穿了就是“山寨”,事实确实如此,一些擅长模仿的民族,自身的原创能力并不强,但依靠山寨,照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山寨并非一种良性的发展方式,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必须将此考虑在内,甚至去研究。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认知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并不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偏好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为人们所察觉。一部分人随着这种变化在进步,而另一部分人却被岁月所阻隔。作者由此发出疑问:
我们丢失的是知识,还是想象?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和日臻完善,我们的想象力正在退化。
经济变革从何而来,它的真相是什么?书中有一个非常新颖,甚至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他认为这和一个时期人们的童年有关。童年时期社会环境中过多的压力和不稳定因素容易使人形成改革主义倾向,而稳定的环境容易使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使人趋于保守。当然,另一些数据也认为反过来,这个观点也是成立的。孰是孰非?从二十世纪世界各国来看,欧洲国家较早的经历了人文主义洗礼,经济发展也走在世界的前沿,其经济改革兼具激进和保守两个方面,而亚洲各国则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经济改革,当然这些经济改革是否成功另当别论。客观的说,自二战结束后,欧美各国都走向了经济复苏,而亚洲各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然陷于各种泥潭中。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前半叶,亚洲国家几乎全部陷于欧洲经济和文化的强势占领中,亚洲国家的动荡强于欧洲国家,因此在二十世纪后期亚洲国家的经济改革要求非常多,这是否印证了作者的理论呢?
将无用与有用,荒谬与理智,恐惧与希望捆绑在一起购买,或许是人类在其历史上做过的最好的买卖了。
或许,这才是世界史的真实。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同时这一年出现了印刷媒体。这一年被视作现代社会诞生的标志,这与尼尔•波兹曼的观点一致。即,印刷业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同时也把人类的一些本质的东西抛开了。此后人类将活在舆论之中,不论你是否承认。那么,这与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或许,从这一刻起,经济不再是地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因为,传媒的发展,加快了文化的沟通,同时也加快了经济连为一体。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们对一些陌生的文化,信仰,价值体系开始认识,并最终做出不同程度的认可,以及改变,甚至导致其中较大一部分消亡。这种结果,最终会导致全球各地人类的趋同,从而使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科勒德克作为波兰的前副总理和财长,绝非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而是从较为深入的层面,他充分的阐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貌似是一些宽泛的言论,实际上背后都有一个深层的考虑。例如电子领域的发展,更细微到网络游戏,一些孩童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实际上是对传统游戏的抛弃。同样的,经济学领域也会有类似的反映。
我们应该期望什么?畏惧什么?并不需要我们通过具体事件的经历获得,历史早已告诉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