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幸福有罪》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07 01:2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幸福有罪》读后感锦集

  《幸福有罪》是一本由佐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有罪》精选点评:

  ●被其中细微的描写小感动

  ●日记看完我头皮发麻

  ●如果《幸福额度》是个淑女,那么《幸福有罪》是画了浓妆穿上妓女服装站在街头的纯良少女.

  ●如果说电影《幸福额度》是个豪宅中的婊子,那么长篇小说《幸福有罪》是个站街的处女

  ●文字流畅 虽然情节有点小变态

  ●天赋的小灵气在字里行间蹿动。电影会毁了小说的。由衷说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当作家吧不要做编剧

  ●如果我知道它有电影版,我根本不会去拿这本书。怕就怕浮华精美的故事。结果读了序,觉得期待,序言让人舒服。奈何往后看…也许我逼格不够。又放弃了一本书。

  ●没太看懂,是因为不走心么。晚上看看电影吧,据说和书没什么关系。不抱期望

  ●这本书是电影《幸福额度》的番外篇,电影由林志玲、陈坤、廖凡主演,十月上映。本书语言干脆利落有特色,人物很有性格,这本书人物全是电影里的,故事却是另一个故事。佐耳的“孤儿三部曲”的第三部。

  ●先看了电影 书写都让人比较疼痛

  《幸福有罪》读后感(一):这不是书评,这是我和我妈一起读这本书的乱七八糟事儿。

  我当真不会写书评的。(┳_┳)...

  你寄的那本我没舍得先翻,结果倒是被我妈拿去看了。

  我妈平时不爱看书,偶尔特意为她买的几本书,她也要慢吞吞花好些日子才能看完。对于家里书架上的书,她更是翻都不想翻,妈妈说,人老了不像年轻人,文化程度又低看着看着就容易犯困,静不下心也耐不下性子每句每句的品,走马观花的看完一本就很不错了。

  我是后来过了两天才去书店买的的另一本,这下正好,母女俩人手一本了。

  这次,我妈看完的倒是比我快,每天睡觉前都靠在床上翻着看,白天还时不时的跟我探讨一下李阿凤和李晓红她母女俩的感情生活,我很苦恼,妈妈的问题太有深度,进度又赶在我前面,在每天妈妈都有下集预告的嫌疑下,我紧追慢赶的看完了全书。

  我跟我妈说,干脆你写篇书评得了,我妈立刻顾左右而言它,说,这怎么能行呢,就我这初中毕业水平快别让人笑话了。接着开始叨叨我,说她想吃个苹果碰不得凉水,让我洗个苹果去。T^T

  “这姐妹俩,她妈其实最爱李晓红。”这个观点是我妈先于我提出来的,我妈还坚定的说“李阿凤和李晓红是一类人”,把我吓了一跳。

  其实,我自己特想知道李晓红和莫晓青她们的爸爸是个啥样的人,潜意识里不太喜欢他,因为我喜欢李晓红,我不待见不喜欢李晓红的她爸。 ╮(╯-╰)╭

  有的人表达爱,是对你好;有的人表达爱,是跟你死磕。

  两个人要是太依靠了,就犟的不行,道个歉都别扭,尤其是相依为命的母女俩,不过最终总能和好的,这种感觉特奇怪。我跟我妈有时候也这样,闹不清。有时候,真的是那种女儿不像女儿,妈不像妈。哈哈,妈,其实我这是夸你呢,嗯。

  我跟我妈都喜欢晓红,都喜欢能真实做自己的人。

  有时候,觉得是张叔成全了李晓红和李阿凤,他让这母女俩都长大了。

  我想的太乱了,写的也乱,不知道改写什么,思绪不清,又抓不住,纠结,我倒是时常打腹稿,结果不是表达无能就是忘了。

  “每人可以自救,掀翻命运的自救不存在,唯一的办法是自悟。”

  举双手同意这个!!!!!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可激动了!!!

  原谅我的拖拖拉拉,和乱七八糟,这就是我,真的。哈哈!!!

  我和我妈都很喜欢这本书,o(* ̄▽ ̄*)ゞ 大实话,不含糊!

  还有,希望你好!愿开心快乐!抱~

  ----2012.5.7 00:07

  《幸福有罪》读后感(二):母与女,如刀剑

  佐耳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阿耳的海豚音》,小群体里反响不错,还出了台湾版,改名《坏女孩的尖叫》。当时觉得这两个书名起得都不好。就比方说是个“坏女孩”吧,只指示了她尖叫的表面,没触及尖叫背后人生之凄厉。

  而这部小说,我读后也有这种感觉——作者像个生涩的青春期少女,能看出很有个性,但四肢躯干全都拘着,没放开。表面呈现虽然不错,但凄厉的背景都露出点边角了,正等着她揭开表面面纱给读者以重击的时候,笔停了。

  后来作者就沉寂了。去年底,突然听说她改当编剧,写了电影《幸福额度》。再然后,就收到她寄来的这本新小说《幸福有罪》。我以为是个电影小说,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把剧本上下文串串,再挣一次版税而已。直到某一天,打开小说读了十几页,惊了半晌。

  小说读到一半时,忍不住好奇去网上查电影《幸福额度》的剧情简介。我不相信,不相信这样一本独特而优秀的小说是剧本改的。豆瓣上,两万多网友看过这电影,总评分只有5.9,很低。但我看了倒踏实了——这本小说和电影没什么关系。尽管出版社可能为了招徕读者,放了不少这电影的三个主演林志玲、陈坤、廖凡的照片,但这些照片在这部小说里,真是不伦不类、多余累赘。如果年轻几岁,我有可能会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把这些照片统统撕掉,再安心读书。

  有劲儿!那个《阿耳的海豚音》时的佐耳,好像天涯海角流浪了一大圈归来,原来青春期的拘紧突然放开了,化成一股股刚猛的力道,如刀如剑,直戳人心。写得还是青春期的女孩,还生涩,但这只是人物本身,人物背后的作者放开了,所以狠起来。每一刀每一剑不再只是光影在眼前飘忽,它结结实实地劈下来,砍下来。

  段落更精致了,句子更短促了,短促到很容易被理解成神经质,可这份神经质,是命中注定要成就出类拔萃小说家的那种神经质,它带来的,是每一段每一句都直指要害,同时更有弹力,就会觉得,哪怕多余一个字,对这小说而言都是过犹不及。能想象用古龙武侠的文风来写个女孩的凄厉么?而且是个女作家,不失罡风的同时,必定比古龙还更细腻、更敏感。就是这样。

  天地更宽了,背景更实了。不光是怪癖生涩女孩,还有背后的母亲、继父,以及孪生的姐妹,每个人都写得恰到好处,这堵背景墙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女孩有了这堵结实的背景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更真实、扎实有力。

  说到这堵背景墙,这部小说的女主角,应该是一对母女,而不是电影里那样,是这对孪生姐妹。女儿的青春期,母亲的更年期,以及各自的情爱搅和在一起,每一句对话都像夹着九阴白骨掌的阴风甩过来,每一丝暗涌的情绪都如刀如剑,凄厉的生存现实,不时让女孩忍不住自问:我是死了么?这是恐惧,也是期待。

  作者借女儿的大脑总结:“人生是有多漫长?女孩的童年不是结束于月经,而是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青春没了。”写到后来,作者又总结道:“跟渐渐老去的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如刀如剑。”

  万分可惜的是,这一番血雨腥风、痛快淋漓的刀光剑影,到全书四分之三处戛然而止。后边的四分之一,作者像个武功高强之人突然罹患失忆症,突然弱不禁风。开始有电影场景的粗暴介入,体例大乱;人物也突然流于交待,刻画之功顿失;就连段落、句子,也开始不时冗长乏味。我猜是交稿日临近,又或是电影制片方要求,比如总要和电影有点关联,等等。

  商业与才华、电影与文学,这些矛盾从无止歇,往大说我不敢妄言,就这本小说而言,叫人扼腕啊。现在人写小说,要对付的敌人真是多。

  《幸福有罪》读后感(三):《幸福有罪》:幸福有坎儿

  (芷宁写于2012年2月26日)

  女作家佐耳在刚刚过去的这段日子里,繁忙而有序地上演了光影与文字的“两生花”,电影叫做《幸福额度》,小说名为《幸福有罪》,就像片中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花开两生,各自阴晴,电影和小说因侧重点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情,或凄婉绮丽,或痛苦绽放,讲的都是人生的症结。

  相较而言,个人更喜欢小说,不是对那部电影不满,而是更喜欢书对人物非同寻常成长故事的深度透视和深刻剖析,如此写实,又如此虚幻,如此关乎灵魂,又如此关乎心性,如此残酷冰冷,又如此机巧地回暖,读毕掩卷,唏嘘不已。

  该书叙事手法独到,文笔犀利清爽,没有故弄玄虚的噱头,也没有说教导人的烦忧,却有恰如其分的乖张和毫不偏移的直视。阅读时,读者犹如近距离地体悟了书中人的心境,跟随文字的牵引,宛如哼唱着一段说不清道不尽的悲歌苦调。有趣的是,看过后,却也不觉得此种悲苦,仿佛那只是作者昨晚日记中一笔精妙绝伦的领悟,但比晨间更清醒,比午夜更迷离,一切恰如寒风过境,冷暖自知,却心中留痕,如淬火凝结,升华于骨子里。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始终充盈着一种光影没能呈现的特有气质,才华横溢的佐耳以凌厉而精湛的文字颇有功力地重现了母女间延续数十载的爱恨纠葛。很多章节中人物的混沌纠缠,会让人想起一部美国小说《White Oleander》,而该小说电影版的中文译名之一叫做《毒自美丽》。“毒自美丽”,就仿佛《幸福有罪》中的主人公李晓红,她的毒来自于她的真、她的独、她的惑和她的缺失,一如作者在书中所写,“池子里没有水,毒蛇吐出了花朵”。

  “真正的厄运不在厄运本身,而在噩梦成真”。父母离异后,小红跟着母亲,这两个不同年龄却心性相似的女人在狭小的空间里,原本就酝酿着一丝别扭和隐患,后爸的介入则令她们之间的问题白热化,进而仿佛天敌般的存在着。因情感缺失,小红对年轻的继父有着“亦父亦兄亦友亦情”般微妙的情感,这一切仿佛蓄积的黑云,几乎倾颓了一个家庭。

  就像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对黑色的形容:“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在书中,佐耳敏锐地点出,贫困,死亡,无情,人生最怕的就是这几个。然而,亲人间的无情就恰如黑色,这预示着书中人将经历痛苦的感受和嬗变,遍尝属于自己的伤心的露、悲痛的蜜、忧愁的水、痛苦的泪以及心脏的河流。

  和很多情绪化神经质又恰逢更年期的母亲一样,李晓红之母缺乏担任青春期女儿母亲的心怀和智慧,她一连串极端的行为伤害着女儿也伤害着自己。杜拉斯在《埃米莉·L》里曾这样写过,“做父母的所造下的罪孽是这般可怕,最后竟告无罪,仿佛他们自己也成了这件事的牺牲者。”而子女在这种情境下,是极其弱势的一方,佐耳也在书中表示,“女孩的童年不是结束于月经,而是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青春没了。”其实,不是母亲胜任不了自己的天职,而是时机和心智没能达到和谐统一,一如黑色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里凯文的“生不逢时”,当妹妹出生时,母亲已有了必备的一切,但对于凯文而言,一切晚矣。

  所幸,书中的李晓红还是幸运的,她有个幸福的出口,而且,母亲始终是爱她的,这比那些出生在无爱家庭又遭神经质母亲更年期的女孩儿已经幸福了很多。

  如此说来,幸福不是有罪,是有坎儿,而且是一个坎儿,接着一个坎儿。

  (刊于2012年3月11日《北京晨报》)

  《幸福有罪》读后感(四):抑郁的母女和一位后爸的结局(这不是书评,算书的简介吧,还不全的那种)

  小说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真实」的日记,后部分是作者写的后续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李晓红,有一个双胞胎妹妹,说她是"戴眼镜的精子",叫莫晓青。在他们爸妈离婚分孩子的时候,爸爸要了莫晓青,妈妈李阿凤选择了李晓红。 在李阿凤和李晓红生活的过程中有很多摩擦,李阿凤在后爸张叔面前说给李晓红听"女孩多坏都行,就是不能觉得谁都欠你",会一生气把李晓红送回姥姥家,会把巧克力奶泼到李晓红脸上……李阿凤也有爱她的表现,比如亲自给她绑安全带,在她走的时候追着车跑……原来李阿凤刚生她们姐妹的时候,得了产后抑郁症,而记这些日记时,她们17岁,李阿凤处于更年期中。 李晓红觉得自己是被选剩的那一个,觉得李阿凤是因为太爱莫晓青,怕伤害她,而她自己没那么可爱所以才选择了她,她觉得李阿凤看自己和看爸爸的眼神不一样。书中有一段李阿凤质问李晓红觉得哪不一样的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妈妈看你的眼神和爸爸有什么不同?" "就是你偷看我日记那种眼神。" "就是你洗我的经血被单那种眼神。" "就是你看我和继父在一起时那种眼神。" 还有她给我买胸罩时的眼神。

  李阿凤换了三四个男朋友之后,和张叔结婚了。他成为了李晓红的后爸,名字叫张泉。日记中写有次李晓红和张泉商量逃跑的事情,逃离现在的生活,这事后来被李阿凤知道了,李阿凤喝醉后质问他们为什么要逃跑……其实张泉很爱李阿凤,也很爱李晓红。李阿凤后来进监狱了,她的所有亲人都不借钱帮她,只有张泉管她,去她妈那在雪里跪了很久很久才拿到钱去监狱里打点。而对于李晓红,也许就是那份放学回家背着书包进到房间写作业的丫头样儿,让他深深记得。日记的后来,李阿凤从监狱缓步走出来,张泉在冬日里微笑。日记到这里结束,夹带了一封遗书,是23岁的李晓红在寝室写的。 可以猜测得到,李晓红确实实现了她所认为的逃离——考上大学,后续故事中作者写她得了抑郁症,我觉得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也觉得,李阿凤一直没有从产后抑郁中走出来。 李阿凤这个妈妈很复杂很纠结。她自己的妈妈评价她:"该大半夜的时候她往家跑,该离的婚她不离,不该离的婚她倒来了一个痛快,做女人不像女人,做妈不像妈,做妻子不像妻子",李晓红评价她:"打从一开始,她就从另一种眼光看待事物本来的自然的面貌,从张叔来之初就如此,是她改变了应该善良的一切,不过一线之隔,她一定要把所有人都拎到线的那边。这是让我感到羞耻的地方"。她比爱李晓红可似乎也讨厌她,因为她觉得生女儿要带来痛苦,她觉得李晓红和张泉太过亲密……最后李阿凤给李晓红写了一封信,这里简要地摘录一些: 妈妈爱你呀晓红,超过了其他所有。当你和晓青从幼儿园里跑出来,我一眼认出你,觉得好快乐。只是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淹没,放冰箱里也不能保质。要心地纯洁才能让东西保鲜。后来一切都变了,我控制不了。不然也不行。 我期待你的一生都在期待彩色的糖果。我想你永远快乐。 活着从来都不是罪过。 如果你生活路途中某一段悲伤是因我而起,我会想办法将其拔除。你给我快乐,我应该偿还给你。没想到我会把事情搞得这样糟糕。 我的理解力太差了。 别为一段经历弄糟了你的一生。我们生来是女人。逞强不是生存之道,而是示弱,钱不是人人都有,但是脾气一定人人俱足。示弱让我们更快乐。女人本就柔软。每次月经,都让我们重生一次,忘掉从前的哀伤,开始新的生活。 想想看,亲人也只不过这一世的缘分,爱与不爱,下一世都是陌生人。 爱一个人的感觉就像你一个新手在泳池深水区的样子,他想掌控这个水、他想引导这个水、他想和这个水和平相处,可时间太仓促,可外界的打磨太多,他们彼此都来不及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倾听,于是,他们相爱相杀,水以为人不懂它,人觉得水凶狠,于是,要么人逃离,上岸,要么水吞噬,反正,最后的结果都是,分别之后,他们才懂得彼此。但是人若有机会立即再回到水里一次,也不见得就能熟悉水性。况且,人的世界里,分别即是永远,哪有什么回头。 张泉对李晓红是什么感情呢,书中有一句话说:"路边有个小狗很可怜,就会有人去可怜她,张泉对李晓红就是这个感情"。我觉得是,也不是。直觉告诉我,张泉以前的人生挺一帆风顺,挺平淡,当他遇到了李晓红这一家,目睹并参与了这么多狗血的事情,恰好李晓红戳中了他保护的欲望,他是真的觉得她可怜——那么可爱的一个女孩,怎么非就遭遇了这么多事情呢。所以他下定决心要保护她,可是并不是对小狗的保护那般——随时可以全身而退,他是堵上了自己的后半生想要一心一意地保护她。张泉说:"然后,我开始过不好的日子,一直直到那一天。"从后面可以看到,那一天指的是张泉得癌症死去的时候。他对李晓红的感情太深了,深得把自己搭了进去。我也不能说他傻,因为他毕竟得了癌症很久…… 李晓红这一家人,别人没法救他们,他们活着的时候也很本无法自救,那难道……真的要等到所有紧密相关的人都死去,才能给现存世界的人留下一点明显的感悟吗?自悟太难了,所有的自悟都是求助他人无用、求助自己无果以后的托辞。自己总不能说等待时间给出答案吧,别人说还可以,自己说则显得太没有主见太没有掌控能力了吧。也不能说求求你们帮我,那样显得太懦弱太无能了。好像在这种情况下,未知才是唯一的答案…… 这本小说是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可能是因为在现实中遇到了相似的人相似的事,所以格外珍贵这本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幸福有罪》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