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史》是一本由林太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通史》精选点评:
●结构混乱,内容无诚意。引用、翻译都不严谨。插图像素太低。不适合当成学术著作阅读。
●近代内容占了2/3,材料体例分配得当,一些中国学者不得不说的套话忽略即可。
●看过。
●印度史较弱,补补。整本书还行,意识形态色彩淡,介绍得算全面,但似尚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通”,部分和中国对比处,感觉也有待商榷(或与现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专业分工有关,就跟看钱穆的中西对比,对他所描述的西不能真信一样)。
●高考完那会(还是高三时?)在学校附近的“书吧”里津津有味地看过。书的前一版在大学图书馆看过。总的来说比较清晰,勾勒出了印度历史的概况,近现代部分使用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那套史论,让人有了眉目。
●古代内容太少...
●非常好的通观之作,有助于了解印度历史的大框架,摈弃一贯的偏见。后补:配图(尤其是地图)烂到爆!
●印度有很多不可思议,本书从历史角度阐述了她的形成、演进与独特性
●伟大的心灵
●作为一个对印度史感兴趣的小白,这本书还是有启发人的地方的,但大部分内容,我感觉很枯燥,这本书适合粗略的过一遍,就可以了。
《印度通史》读后感(一):印度史科普入门读物
先读了两本印度史的学术著作,看这本就比较快。 相比较而言,这本书的文字更为流畅通俗,可读性强,故事和历史的叙述所占比重更大。每章后有点评,算是作者的学术点播和思考,上海学派的特色之一就是形式上更像国外读本。总得来说作为通史读物,长于梳理和介绍,短于思考和分析,这方面比林承节的印度史更薄弱一些。但在章节的安排上又比林老师的书更合理,近代和现代部分不那么的琐碎以致于明显感到古今失重。
《印度通史》读后感(二):好坏参半
高中历史书格式,古达历史少,现代史长,想诉说历史王朝,再说王朝的文化、社会之类发展。问题是,后面这种描述又不是一篇生动的历史画卷,而是一大堆名字的罗列,除了让人看了头晕,毫无用处。
买这本书前犹豫过,在英国人的印度史,印度人的印度史,最后买了这本中国人写的。这书好处在于言简意赅,而且高屋建瓴历史部分解构很棒,让人一看就清楚,坏的地方在于既然要写王朝社会、文化发展,就该进行通篇有些画面化的描述,一副清明上河图能看出宋的繁荣,你跟我罗列数据哪有那个效果。还有就是对于存在的东西要是要评价,这又不真是历史考试,好像没这个必要,再说了一个国家在那里,描述描述不带褒贬其实比较客观。
去掉超长的现代史,王朝社会发展,这本砖头厚的书其实就去了大半,而且作为拿自己银子买书消遣、开眼界的人来说,看了比较生气。
《印度通史》读后感(三):印度的历史发展特点
1聚少离多,诸侯割据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阿育王在公元前260年首次统一了印度全境。与中国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时间相近。但印度历史整体呈现聚少离多的特征,孔雀王朝之后的贵霜王国、笈多王朝、戒日王都没能再次统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中世纪更是陷入了王国林立,群雄割据的情况。德里苏丹、莫卧儿帝国同属伊斯兰教穆斯林王朝,前后统治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近650年,在南亚次大陆印刻下了深深的伊斯兰文明影响,总体来说南亚次大陆已经属于宗教融合相对较好的地方了。印巴分治及之后的三次印巴战争多是为了实际利益的分割而起,而不是教派冲突。
印度历史年代表
《印度通史》读后感(四):在印度,历史不仅仅是惊人的相似,而是逃不出轮回的业报
历史学家认为, 古代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泛指古代的南亚地区,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甚至还包括一段时期的阿富汗。古印度与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印度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三面临海,但印度文明主要围绕印度河、恒河进化,带有明显的大河文明特征。
了解印度的历史,不得不从神话开始。除远古的哈拉巴文明外,印度历朝历代都留下惊天骇地的神话传说,尤以四部吠陀经(《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和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为代表。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埃及一样,没有编史的传统,但有文化的传承。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是由叙事性极强的战争场景和爱情故事来完成的,这就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情感主义的历史观。
与绝大多数的古代文明一样,古代印度也是由落后的、来自北方的农牧民族雀占鸠巢。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了种姓制度。种姓制对印度的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许受印度的启发,同为雅利安人后代的希特勒,也想推行种族制度,被认为是倒行逆施。
印度也是宗教的发源地。从婆罗门教演变来的印度教逐步成为第一大教。印度教是多神教,梵天、毗湿奴、湿婆是三大至上神。从释迦摩尼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这一传说来看,印度教是有一统佛教的野心的。佛教长于斯、盛于斯,也式微于斯。平沙王、阿育王、戒日王都对佛教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阿育王大法促进佛教南传缅甸、泰国、柬埔寨,北传中国、日本。耆那教主要在印度西北,强调不杀生到了极端的地步,耆那教徒在行走时戴上薄沙面罩以防吸进小虫子而杀生,他们往往从事商业贸易等不危及生命的职业,许多耆那教徒富甲一方,如塔塔财团等。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气候炎热而潮湿。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生存环境,造就了印度人“忍让”和“冥思”的性格,更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无论在印度教、耆那教还是佛教,都宣扬“业”与“轮回”的观点,讲究“因果报应”,这也是印度宗教特有的概念。即使是近现代印度,也崇尚“忍”,推行“非暴力不合作”,甘地因此获得“圣雄”的称号,并影响了托尔斯泰、叔本华等一批西方学者。
公元1100年后,穆斯林进入印度。此后的700多年,印度进入黑暗时代,先后有德干苏丹和莫卧儿帝国。战乱不断,南北分治,小国林立。伊斯兰教也改变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巴卑尔、阿克巴这样的闪耀巨星,推行文治武功,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沙•贾汗修建的泰姬陵,也让铁血面目示人的穆斯林有了温情的一面。
印度自古是西方文明传播的第一站,殖民文化也不例外。葡萄牙、英国、法国先后在印度推行资本主义殖民统治,最有成效、影响最深远的算是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英国人从印度掠夺了巨额财富,扶植了几代傀儡,也留下了一地鸡毛。直到如今,英殖民的阴魂仍飘荡在印巴上空,地区的动荡还在加剧。
在印度,历史不仅仅是惊人的相似,而是逃不出轮回的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