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老饕漫笔(增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05 03:07: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老饕漫笔(增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饕漫笔(增订版)》是一本由赵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饕漫笔(增订版)》精选点评:

  ●略酸

  ●世家子第。。北平梦华录

  ●于亲切而优雅中记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又有卖弄之嫌。

  ●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美食著作,融入了作者的人生历练和对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人事物的人生感悟。我个人以为美食这东西如果高级一点的话,融入传统技法与感念创新,但再高级的话一定是个人经历与传统文化的交叉与衍生,成就新的传承与革新。这点上来看,赵珩先生完全做到了所谓高级。唯独有所遗憾,赵珩先生是否与世襄先生一般,除了吃与说还能做。

  ●赵珩是一个看了就爱上的作者。大家族的背景让他吃过很多有代表性的东西,本身也有点文人的散漫和内敛的傲气。看过这个会觉得当下人的食物过于粗陋了。

  ●说句不敬的话,个人感觉朱先生的序言竟然比赵先生的正文还好…最烦的是,逗了半天馋虫,那些个美好的吃食终不得见。

  ●美食及美食承载的美好时光

  ●很文化。

  ●三星半。后三分之一好像显赫家世回忆录。

  ●作者真是出身显赫,读书人的文字果然高级。唯一不爽的是很多吃的都是历史文物了,值能看看描述,哪里都吃不到了。

  《老饕漫笔(增订版)》读后感(一):大玩家写的文化书

  作者出身大世家,接触面广,见识多,在广大劳苦百姓还在为三餐着落而苦恼的六七十年代,作者家中有厨子,外出能下馆,确实为贫苦大众描述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老饕历程。

  出身好,底韵也深,名人名句信手拈来,开拓了视野,也了解了大世家贵二代的点滴生活。知识性、娱乐性并存,值得一看。

  《老饕漫笔(增订版)》读后感(二):一个字 “服”

  真的是个会吃懂吃明白吃热爱吃的老先生 见之前评有脑残者说不如梁实秋 私以为可笑的很 不可否认梁实秋喜欢吃且以此卖弄 但其骨子里就分不得什么是美食真味 相较赵家少爷而言相差太远 诚然其辈分高出甚多 但论吃时字里行间漫出的那份厚度实是不够分量啊

  家里的蔡澜可以扔去炉边作引火燃柴之用了

  《老饕漫笔(增订版)》读后感(三):食四方而知天下

  quot;入夜,淅沥的春雨伴着阵阵寺中功课的木鱼与钟磬,催人入梦。夜深,诵经声稍歇,雨声也渐止,偶有清风徐来,万籁无声。过于安静反而不寐,步入庭院中,方才感到雨并未停,只是细为雾状,真是体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妙处。道是无声,却又有声,满山的毛竹之中,时时发出窸窣的声响,这样细小的声音,不是在深夜里,是绝对听不到的。"

  这是作者仲春时节访九华山,宿于袛园寺的夜里写下的场景,读了几遍,很是喜欢,仿佛是身临其境,也感受到了春笋窸窣破土的样子。

  老饕漫谈是谈吃的杂文,这篇春雨时节访山林,自然是要吃笋,山顶卖茶老婆婆家的素炒春笋、雪笋汤,简单却又难得享用的一顿美味。跟随者作者描写,好像是看到了雨后春笋剥皮后,嫩白娇滴的样子,闻到了鲜笋下锅后,鲜味四溢的香气,感受到雪里蕻与春笋混合后的咸鲜在口中弥留。

  真的是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每每读到这样的地方,合上书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吃到人间美味,可却口中空空如也。

  以前只是单纯的看“吃”,这本书读下来才真的开始了解饮食文化,饮食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更迭、地域的特征、人文的融合、技术的创新, 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与情感。

  这让我想到《舌尖上的中国》里的一句话: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那里就会燃气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吃可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这一个“吃”字或许就可以道尽人生,道尽天下。

  《老饕漫笔(增订版)》读后感(四):读《老饕漫笔》——细品烟火人生

  作为一个尚待晋级的吃货,我对饮食文章有所偏爱,但自觉与老饕还有差距。

  老饕本是贬义词,形容贪吃,那还得不是一般的贪吃。谁知苏东坡却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和《炖肉歌》来赞美饮食、赞美吃货。从此,老饕这个词成功逆袭,成为美食家的雅称。

  《老饕漫笔》作者赵珩,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正是一位文人雅士。这本书不是只写美食,而是描绘了与美食有关的故事,从而打开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印象比较深的是写《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法国面包房主要售卖面包和西式香肠,解放后依然生意兴旺,文革期间似已歇业。而到了七十年代初,原来的法国面包房改名“春明”,又开始营业,前来购买的多是原来的老顾客,面孔已显苍老,“但却很难改变原来的气质”,作者惊异人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生活的弹性,我也不禁感叹美食对人们的魔力。

  虽是老饕,但他对美食不求奢华。《九华春笋》写的是游天台峰时遇雨,在避雨的茶水铺里,一位老婆婆做了素炒春笋,清香之气沁人心脾,世间的美好不过如此。品青笋米饭,看山峦青翠,想想就让人神往。作者品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人生旅程。

  作为一个爱学习的韭菜,我本是拿来作枕边书,谁知读来读去,竟也品味出一些投资的线索。

  先说月饼。作为传统美食,月饼在南宋时就已有记载,有各地发展处地方特色的品种。其中,广式和苏式影响力较大。苏式月饼是酥皮月饼,讲究出炉即食,那时余温尚热,“一口咬下去,松软绵香,最为适口”。相应的,广式月饼是将包好馅子的面团放入花色模子中压平,入炉烘烤而成。成品色泽晶亮,馅料多样,方便保存携带。现在的月饼已是广式一统天下,其中广州酒家的月饼名气很大,2018年该公司销售的月饼达到10亿元。

  广式苏式的兴衰史让人联想起奶业的发展。2002年成功上市时,光明乳业的营收达到50亿,彼时草原双雄伊利、蒙牛的营收仅为40亿和不到5亿。当时光明选择了巴氏杀菌奶,优点是营养丰富、奶味纯正,缺点是保质期短,无法长途运输;而伊利蒙牛选择了高温灭菌乳,保质期更长,实现了全国布局。现在的光明乳业与草原双雄之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四川饭店。在《川戏与川菜》里提到:那是在五十年代末,在陈毅同志和郭沫若同志的倡导下,在西单绒线胡同内创办了颇具规模的四川饭店,请来成都、重庆的名厨掌灶,成为北京最正宗的川菜饭店。目前四川饭店是全聚德旗下饭店,全聚德近年发展迟缓让人叹息。餐饮的品牌是不是有效的护城河呢?

  最后说说服务员。《“堂倌儿”的学问》一文描绘了餐厅伙计的工作,这项工作很不容易,要做到腿快、手勤、嘴灵、眼尖。比如,客人点完菜后,堂倌会说:“我看这几个菜您三位用足够了,多了也吃不了,您是老主顾了,我关照厨房多下点料,保您满意。”读完此篇,在佩服堂倌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不禁想到海底捞,公司靠独特的激励机制实现了裂变式发展,目前市值已达到1600亿。等疫情过去了,我去海底捞吃饭的时候,要好好瞧瞧海底捞的“堂倌儿”是怎么服务的?

  十多年前,我公司附近有一个馄饨摊,只有一点点肉馅,馄饨皮很薄,入口即化,一碗下去,身心舒畅。后来馄饨摊没了,就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馄饨。不过读过这本书知道了它的名字:绉纱馄饨。解答了疑惑,也给了希望,下次出去旅游大约能吃上绉纱馄饨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老饕漫笔(增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