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1 14:5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是一本由王学泰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精选点评:

  ●写法较为浅易通俗,但对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有深入的思考,值得一读。

  ●正如作者说说,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影射。于是,透过历史中的种种事件,我们窥探到了真是的自己,弄清楚了原来我们应该这样不该那样。透过王学泰先生的笔端,我们看到了历史照进现实中的时候,成了什么样子。我们也看到了江湖人的梦,还有,我也思考到了我的内心可曾有过这样的梦呢?还有,作者后半的文字在向我们叙说“权力”与“权利”,还有“进谏纳谏”,还有“左”与“右”的前世今生,让我明白了原来只是道听途说的名词,原来是这样的意思,以及有着这样的故事。作者在向我们讲述历史和现实的时候,其实有时也在讲述一种道理,比如做人要真实要诚信等,比如他讲到的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代写论文”等现象。其实,无论看什么样的书籍,总觉得都有一定的收获,所谓“开卷有益”是也。Now, 06:18, February 11th, 2016。

  ●一般,看了一部分,收获不大。作者功底还可以

  ●不喜欢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本书是杂文集,文章都是杂文的套路,一般只是一两句历史故事然后引出一写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主题有“道德滑坡”“诚信危机”“公民权”“左右之争”等等现代社会问题,不一而足,其中一如既往的是对《水浒传》《鹿鼎记》等书中反映的游民文化有探讨,观点还是能够吸引人的。最后一篇对清代儒家文化的“奴化”问题有深入的分析,那时候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皇权极其强势,文字狱不断,儒家文士只有从事饾饤之学,观其言行,已经看不到真正的士大夫了。王学泰先生认为康雍乾三代圣主不断强化驯化士子,乾纲独断,实行高压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导致士大夫精气神殆尽,只有明哲保身,民族精神也受到极大的损伤,导致后来的种种不堪,揭露得还是很深刻的。问题是我们又吸取了多少历史教训呢?还是不断重复以前的老路,走不出中世纪禁锢的黑暗,太可悲。

  ●《历史闲话》篇皆好,王学泰对权术理解极透

  ●大白话的书,每篇文章篇幅较短,分析不深。

  ●更多的是讲国家统治。 看到有些时期确实让人很压抑,看到明朝文人敢于斗争敢于牺牲也很动容。 为了活着,委曲求全。 这个世界不适合特立独行。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读后感(一):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在我们漫长文明史中究竟吸取了多少历史的经验教训?细细寻检,真是乏善可陈。在“前车之覆”的地方,照样是翻车事故最多的地方。人们不断地重复着先人的错误,还认为自己在走新路。因此我更赞同黑格尔一句名言“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为什么竟是这样?从宏观角度看,决定历史进程的动力是各种力量博弈所产生合力,“借鉴”是很难取得共识的。

  历史教训至明至简,例如,解决社会矛盾是学大禹父亲鲧所用的“堙”(堵),还是用大禹的疏导?谁不懂得疏导的好处?握有大权者大多不是愚不可及,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往往还是用“堙”,因为疏导得慢慢来,日久方见功效,而“堙”则是立竿见影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因此,明清两个朝代最后的结局都失策在“堙”上。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读后感(二):让历史照进现实

  再次被书名所惑,原以为是熊培云推荐的历史读物,但读了几章后,就知道这又是一片杂文集——顶多算是历史社科杂文。

  作者谈历史其实很少,往往只是一两句历史故事然后引出一篇关于现代社会的思考,对“道德滑坡”“诚信危机”“住房权”“鲁迅远去”“公民权”“左右之争”等现代社会问题以及《水浒》《鹿鼎记》的游民文化都有探讨,许多观点都引人深思。不过,我最深以为然的还是他在最后一篇后段对有清一代儒家文化“奴化”问题的分析,明清两朝都是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时代,而且明朝昏君更多,廷杖不断,厂卫横行,但仗节死义、勇于担当的士大夫依然层出不穷,可是到了清朝,圣君英主当朝,反而儒家文士纷纷著书立说,可是观其言行,几乎无真正士大夫。对这个问题,王学泰认为康雍乾三代圣主不断驯化文人,乾纲独断,有计谋、有时间、有手段的实行高压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士大夫精气神殆尽,明哲保身,满是虚伪,道统尽失。

  总之,作为历史读物,本书比较失败;但是作为社科读物,本书倒是颇有特色,值得一看。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读后感(三):要精华,去糟粕

  老先生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就一个又一个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虽不是说讨论的多深入,但却能摸到问题本质,直击人心,我只选读了部分内容,尤其是江湖梦的部分。先生讨论的游民群体和我认知的还有不同,他多以水浒传为例,古代时候流离失所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侠士群体,不能说是侠,但打,抢,杀,讨,媚各式手段都有,都是求快活,但好像更多的是瞬时的快活,一时的刺激,而并非长久的自由。游民和皇帝是古代变动最大的阶级,现在的社会何不是呢,是那些不安分的人,不断的进取,不断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奋斗的人,虽然已在法制的现代社会,游民们生活在安定的社会不必反社会人格,但向往平等自由的心又何曾改变呢?挣脱了宗族组织的束缚,个性才不至萎缩,不断进取,出门就靠朋友了。读到有关韦小宝的生存技巧一节,感受到老先生对他的评价是无耻的可爱,总结起来他的生存技巧我认为可以借鉴的就是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态标准,以对手的需求为导向,满足他们,成全自己,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杠杆运用的极好。无耻可能真的是给他省去了不少麻烦,不受面子的拘束了。

  特立独行的人,坚持自己,一条路能走到黑,他们既独立思考,又专横不容人,不是百家争鸣而是败家争霸,也是很有趣了。物之不齐,物之性也,我认为不同才会促进思考,增加多样性,增加更多的色彩,在我们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人们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很多人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与众不同的事情,展现不同的个人色彩,为生存在这样越来越包容的社会而深感幸福。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读后感(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些年历史的热度一直不减,从老教材,到民国范,再到《后宫甄嬛传》之类的历史剧。所以,去年豆瓣上都发了一个活动:“我们向历史要什么”。所以,在网上见到这样一本书,倍感亲切。

  这本书作者是王学泰,经常在各类报纸上看到,看到书,才知道是位老先生了。

  看完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感觉,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热议历史,无非是想为当下的生活找一个坐标。

  通透之余,掩饰不住激动,与大家分享——

  中国人为什么不热衷于管理公共事务?

  这要从社会身份说起.贵族社会是身份社会。贵族的身份注定他们生下来就是要管公共事务的,管“他人事”是伴随着他的身份而来的。而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则没有这种权力,自然就不会有这种习惯。

  梁启超说:中国人没有公德,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哪能培养公德?

  身份社会不一定是开放社会,而且为了维持身份制度,统治者是倾向封闭的。游侠热衷于管“他人事”一方面是贵族传统习惯(汉代游侠多出于豪贵之家),另一方面也是受人类少年良知驱使。

  “你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

  转型社会,实际上开启了一个不断开放的旅程。要有制度的开放,就必须有思想与行动上的开放。这就意味着大家应该打破不合时宜的自律,去创造与组织自己的语言,首先从精神上解放自己。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当下中国“你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的原因之所在。

  为什么现在人什么都不敢信了?

  人人打假,年年打假,而假不能绝,人们愤怒的说,这不是打假,是“假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但很少人懂得造假伤害最大的是民族的诚信。

  其实,华夏民族从不缺少诚信。

  柏杨先生有本书叫《做有尊严的中国人》

  真诚是尊严的基础

  国人普遍存在一种“口”“心”分途的状况,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热格的分裂.不说全部,但是有相当多的人变成”两面人”,会上一套,会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人们很自觉的懂得自己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

  人们对自己口中说的,笔下写的持无所谓的态度,毫无真诚可言。没有了真诚,哪里会有做人的尊严!表面上是畏惧“祸从口出”,实际上是潜意识里还把自己当做有权者的玩偶,而且做得很自觉。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但是,纵观近几十年的生活,在“前车之鉴”的地方,照样是翻车最多的地方,人们不断地重复着先人的错误,却还以为再走新路。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在我们这个缺少宗教感的民族,历史起了某种程度上的替代作用。

  说到这儿,有点扫兴,难道我们从历史一无所获吗?显然不是的。我们祖先那么重视历史,用各种方法让人们记住历史,为此设计了一系列制度,六经皆史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历史是祖先生活的轨迹,记住历史也就记住祖先。

  而且,古代国家——政权机器与祖宗牌位并立,连君王居住的宫廷也是左太庙、右社稷。可见,历史似乎是我们的宗教,在我们这个缺少宗教感的民族,历史起了某种程度上的替代作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