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12 11:1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000字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由陈旭麓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选点评:

  ●纵然是删减版,其中精华依然受益无穷

  ●高中读过的,复习历史的课外读物

  ●更感动的是,先生的学生做了如此复杂的文稿整理工作,除了两位主要执行人,竟然没有留下名字,而以部分学生自称……真的太太厉害了

  ●陈教授写的书,历史味浓厚,文学性很强。

  ●靠历史唯物主义搭起了一个宏大的架构,但这本书真正让人欣赏的却只是它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比如天地会、白莲教长时间没有做到的事,为什么一个拜上帝会在短期内就能做到?再比如像叶名琛这样的朝廷大员在外交中的心态和表现,都有着切实而有见地的分析。茅海建曾师从陈旭麓,在这一点上可谓尽得其所长。总的来说,一部写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史学著作,能够从“腐朽的封建营垒”中打捞出不少人和事,叙说其“进步”的意义,实属不易。但在另一方面,民族情感、道德评价和阶级分析法,如幽灵般不时地从某些章节中冒出来,限制了这本书的高度。(三星半)

  ●八十年代学术作品,学术上的功底厚重,又没有之前的阻绊。

  ●作為讀書會的書目,老師讓我們和《黃河邊的中國》一起讀,確實兩者結合起來讀會對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理解的更加深刻,但是這本書讀得不是很懂,隨便翻了翻就過去了。

  ●修(shan)订(jian)版

  ●要是我在高中就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历史会不会更上一层楼

  ●2019.12.22--12.26、2020.2.5--2.11 历时两礼拜终于把将近40万字的书啃完了,每看一章要回想结合已学知识。本书以历史的新陈代谢为角度剖析了近代以来80多年的中国近代社会。后期再理思路,码字写书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如何救亡图存中国

  在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激扬理性,把人从上帝及其在人间的代表手中解放出来,强调人性与独立意识,让圣母也和平民百姓一般,赤身裸体地出现在人间。在观念意识变革之中,西方文明就大大进步于东方了。数百年后,日本的脱亚入欧论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才让东方文明有了一点新东西。

  终于把陈旭麓老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给读完了。我想,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定是怀着悲愤而又绝望的心情度过1840-1949年那段屈辱的时代的。多造几座工厂不行,多买几艘战舰不行,甚至照搬西方制度还是不行。一直到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才发现是中华的文化和哲学落后于时代才导致中国的落后,中华文明已经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救亡图存。而又到了1949年一个基于外来意识形态的政党才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有找到一条好的改造中国人文化与哲学的道路。直到现在,还是有不少人自认为多搞一些基建,多培养一些理工科就能赶英超美。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二):在那个时代已经是振聋发聩的佳作了

  己亥夏七月某日,余诵于室。时盛暑未销,流金铄石。余惧热甚矣,顾无外人,且家中素少闲客,遂置衣西席上,款步裸行记诵之,不觉渐入佳境,以近代学制改革之艰阻繁复而长叹再三。忽闻人唤余,余亟辨之,乃同塾女子高氏。余大惊,阖卷疾呼:吾衣安在?吾衣安在!俄而余省:高氏未至吾室,乃裤袋所藏之手机误出之。余大窘,急断其信号,其声乃止。遂善言相抚高氏,而心有戚戚焉:幸夫!倘偶出之以视频,余又何辩哉!遂记之。

  2019.8.12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三):在传统与现代中转型

  作者的功底很扎实,论述有体系,有章法,看的出来,老先生是准备了很久,构思了很久的,有老一辈学者的风范和诚恳在其中。

  作为80年代近代史学的代表人物,作者的很多观点体现了当时的史学潮流,对现在的史学和教学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比如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近代化转型问题,至今很多资料和课本都还在使用以及不停提及作者的观点和史料。一代大家无疑。

  另一方面,作者在整个潮流和激流中也有自己的坚持和独特的见解,比如对底层民众民变的认知,关于民变与革命的关系;关于维新和革命,关于维新和新政,作者很多时候保持了自己的距离感和客观的有历史性意义的评价和认知。最后的“随想录”更加体现了老先生对于历史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思考。

  历史从来都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认知和观点,但是,必须有理有据,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瞎编乱造,信口开河。而这,是老先生给我提供的最好的指导。我不够的还很多,我要学习的更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四):近代中国社会的多种可能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或者更早(在大革命时期,“革命”就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下的政治正确,但那时的历史书写,还是书斋式的),历史研究就为革命话语所支配。在革命话语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历史。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历史研究总强调革命一浪高过一浪,仁人志士在前辈的惨痛教训中,沿着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前进。在这种历史书写中,我们总是强调一代革命相比前辈之新,自己之旧,一切用是否有利于革命去衡量。一句“实践证明”,忽视了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其他因素。

  陈著所论述的内容,和过去的主流近代史著作并无二致,但在视角上,陈则不自觉地受到社会史理论的影响。相比过去史著在革命话语下好做价值评判,《新陈代谢》对于各种历史事件下不同势力的角逐、不同因素的作用,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解读:鸦片战争前的“禁”与“驰”,太平天国南方错综复杂的会党势力,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与“清流”,戊戌变法中的帝党后党、维新派顽固派的交织关系,晚清十年革命立宪新政三股政治势力的角逐……通过比较理清脉络是陈的拿手好戏,这由来自于他对历史发展要素的宏观把握和对历史个体的细致体味。

  中国社会何以从近代发展成我们今日之所见?历史的新陈代谢并不是理所应当的,不明旧则不足以知新;不了解历史的岔路口各种因素的纷繁复杂,则不足以体会人们当时做的抉择的想见。历史不是自然而然的“人民选择”,而是一个时期不同因素作用的结果。历史研究也不是为政治背书,而是去触摸一个时代的智慧。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五):历史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陈代谢的

  陈旭麓先生,当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其他著作有《司马迁的历史观》、《浮想录》等,标题起于《浮想录》一书。

  本书较为详尽地叙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80多年的历史。以中国近代化作为线索,考察了近代社会各方面的“新陈代谢”;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化等角度理清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受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历史。

  我系老师推荐阅读的,前半部分囿于应付院长一对一面试读书报告而读得较为仓促,后半部分为排解闭门在家的枯燥而读得较为细致,好在原文摘录整理都没有落下。

  作为史学著作,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

  《城乡社会在演变》一章中原文写到:“把侵略同侵略的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分析民族资产阶级诞生的条件,区分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性质。书中也彰显了辩证法的光辉。《天国的悲喜剧》一章中写到“攻取南京既是重大胜利,但也得到了巨大的包袱。”《欧风美雨驰而东》一章中“欧风美雨既包含凶暴的血腥风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

  选取近代名人的口述史即第一手史料,陈旭麓先生选史料作者作品标准也是较为客观的,在《山重水复》一章中论述袁世凯称帝及军阀割据的时期,选取了同时代人著名新闻记者黄远生的报纸史料。在本书下面标注的引用作品中,既有西方作品又有中国作品。既有时人所述又有后人所写。兼采各家之长。

  借鉴了法国年鉴派的观点。在著作里,他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在描述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拜上帝教”对农民的吸引力。以及在辛亥革命后国民对革命麻木认识的意识形态。原文写到“一般民众并非出于对民主共和的自觉而倾向于革命,民国与革命之间存在着一段客观距离。”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报纸上所写革命的显著与民间不知革命的为何物的现实矛盾,为后来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提供了基础。

所谓文史不分家,在这部史学著作中,陈教授也引用大量文学家或历史人物的文集。林纾、周作人等当然少不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