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父母的一切》是一本由南帆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一):文字的力量——《关于我父母的一切》有感
父母,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神圣的词。对于我们自己的父母,我们在小的时候可能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的爱,可能还在不断的与自己的父母们抗争,争取独立自主。等到我们长大以后,也开始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我们也开始体验到做父母不容易,对于自己的父母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往往由于自己要忙于各种事物,对于自己开始日益衰老的父母的关心却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物质关怀上。但是往往等我们的父母已经老的走不动的时候,快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幡然醒悟自己对于父母的关心不够,可惜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了。
当我看到这本由著名学者、散文作家南帆先生所写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时,我透过他的文字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可以说这本书对于作者的父母来说是一本属于他们独有的书,是一本充满纪念意义的书。但是写一本关于自己父母的书,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毕竟能够写出一本给自己父母的书,一本纪念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书,如果写出这样一本书在他们腿脚还很健康的时候呈现给他们,相信会很高兴的。
在本书的自序中通过作者自己的写作缘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比较急的,作者提到的“这辈子肯定会有这么一本书,也只会有一本”,可以说这一点在最开始就已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本书的目录中,我看到的是作者的笔下的场景其实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感情,这是这些充满感情的文字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说实话,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最后一个码头”其实就已经触到了正在阅读本书的我的泪点,在这里面作者对于给自己母亲送葬场景的情景以及回忆母亲生前与病魔做做斗争的场景,可以说作为旁边观者的我也是不忍的,尤其是在看到作者写道自己母亲遗体在进入焚化炉的时候:“姐姐突然喊了起来:‘妈妈快逃呀,大火来了!妈妈快逃呀,大火来了......’尖利的声音回荡在甬道之中”,可以说看到这里这样的场景,比作者写自己如何如何痛不欲生更来得直接,而且更加震撼,更加的让身为读者的我更能够体验到那种场景,而这样的场景我也只在我母亲在给外婆送葬时看到过。
本书的其他文章可以说就是回忆自己父亲的一生的经历,虽然是以第三者的立场来叙述,但是由于在文中采用了将自己父亲的手记附上的形式,可以说我们可以从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与第一人称的叙述相结合,这样更能够使我们觉得生动且可信。可以说在看完本书,我是很佩服作者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关于自己父母的书,里面的文章虽然探讨的是自己的父母,但是里面关于读书,革命,朋友,大学等的看法,也是值得我们去体会感受的。透过这本书,我是真切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能够将我们可能平淡无味的生活经历进行升华......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二):多向往那个年代的激情和理想主义(摘抄)
那时候,革命对于知识分子具有奇特的吸引力。革命表明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一个人企图冲出陈旧的生活牢笼,革命就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衣食无忧的时候,知识分子就有时间考虑一些大问题,比如中国往何处去,谁代表了中国的进步势力,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平等,如此等等。一些年轻知识分子力图从死水一般沉闷的日子里发现活下去的价值,这是他们破门而出的理由。只有革命才能提供自由呼吸的空间,他们不是追求几亩田地,几文小钱,或者一个报酬相当的职位。他们渴望的是一种纯洁的、理想的生活。
读书唤醒的是他们的良知。他们身在课堂,但是他们把怜悯的眼光投向田头或者矿井边一些佝偻的身影他们的革命动机没有兑入那么多物质生活的私心杂念;同时,他们革命的急迫性和决绝程度也比劳苦大众逊色。他们的革命理念来自进步书刊而不是切身体验。蔑视物质生活的革命具有崇高的意味;另一方面,这又是知识分子的阿喀琉斯之踵。人们觉得劳苦大众远不如知识分子那么擅长夸夸其谈,但是,劳苦大众的革命精神流淌在血液之中,远比知识分子可靠。不管怎么说,读书成了父亲这一代人的革命启蒙。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三):kindle导出的笔记
外婆的爱是笨拙的爱。然而,恰是因为笨拙,这只能是爱,而不会是别的什么。
loc. 87-88
“历史”这个词负责收藏种种激动人心的巨型景观:山呼海啸般的革命,震撼人心的世界大战,蒸汽机带来了大工业时代,一个伟人在扩音器前宣告某个民族站起来了……但是,我不喜欢许多历史著作的原因是,历史仿佛都被伟人霸占了。势利的历史学家只记得住帝王将相,母亲这些卑微的人是挤不进去的。
loc. 106-109
历史如同排球一样在伟人的手里面传来传去,他们身后成千上万的普通人默不做声地消失了——这些普通人好像从未踏上历史的舞台。
loc. 113-114
loc. 120-120
那些日子是由父亲、母亲这一代人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地垒起来的,可触可感;然而,这一切对于今天已经如此陌生,犹如另一个世界的天方夜谭。
loc. 122-124
昆德拉的《笑忘录》之中有一个人物说过:消灭一个民族的第一步就是抹去它的记忆。
loc. 126-127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四):回忆与致敬
翻开这本散文集好像翻开了一段沉重不平凡的历史。这不是关于什么大人物的光辉历程,而是发生在作者父母亲身上的故事,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他们被时代牵引着,一步步往前走着,无论前方是否布满泥泞荆棘。
书里描写母亲的笔墨并不多,像开篇所说,记忆里母亲的形象始终嵌在父亲的形象里。母亲是一个普通人,她从未期望过大富大贵,理想仅仅是安宁,平淡安康的过完一生。可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偏偏让她大半生都在忧虑不安、招架各种灾祸、颠沛流离中度过,没享受过多少安生日子,末了还要让病痛折磨她一番。每每读到母亲所受的磨难,我的眼泪也不禁落下来,无法抑制住的心痛难过的感觉。
上世纪四十年代,作者的父亲正是一位血气方刚的进步青年,对知识充满渴望,拒绝继承祖业做生意选择去上大学。大学解散后又参加了“南下服务团”,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早已冲淡肉体所受的苦难。我可以想象的出那样的画面,从小就是富家少爷的父亲怀揣着热情和憧憬,将自己转变成革命队伍的一员,和一群志同道合、精神抖擞的少年们昂首挺胸地唱着革命歌曲。在当时革命氛围渲染下,单纯老实的父亲放不下心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向组织交代了一个无中生有的问题。但从未想过,这将给他带来怎样的厄运。尽管此时的父亲被周围的人疏离议论,倔强的母亲却依然不离不弃。没多久父亲便开始接受审查、批斗、关押隔离,被关押期间,委屈脆弱的父亲一度走上自杀的边缘。被下放到乡下接受改造的他回城后由于积劳成疾得肺病,在母亲辛苦地来回奔波、日夜守候下得以痊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敏感的父亲马上检查了家里所有的文字和器具,毁灭那些可能会让自己陷入风险之地的一切物品。父亲曾经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可所有相片早已销毁,在那个年代留下任何文字或照片这种可以被歪曲解读的“证据”,都可能让你身陷囹圄、万劫不复。可他还是没有逃过被大字报批斗的命运。被自己的学生出卖,让他对文字的杀伤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七十年代初父亲第二次被下放,和母亲一起被安排在山村劳动改造,直到父亲得了眼疾才返城治疗。留下母亲一人住在传说闹鬼的三层木屋,过了几年的分居生活。期间母亲只能通过书信来排解夜晚的孤独与恐惧,利用一切回家的机会来回奔波。
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在艰苦岁月里熬了三十几年的父母日渐衰老。父亲早已从当初那个骄傲的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甘于平凡、处处小心翼翼的老人,政治历史好像已经离他远去。看到这里,心酸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我父母和作者是同一辈人,我也曾听妈妈和奶奶讲起过一些关于过去的零星片段。爷爷参加完抗美援朝的战争后被分配到东北,后又响应“支援大西北”跟着一大波人举家迁到陕西,在这里定居。三年困难时期,食物匮乏,奶奶几十年的胃病由此而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妈妈家附近的小学的教室成了临时的停尸间,堆了很多在斗争中被打死的人的尸体。爸爸十几岁的时候被要求上山下乡,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和其他人轮流睡在地里看庄稼。山里条件非常艰苦,气候异常干旱,要挖水窖靠下雨的时候囤积雨水,生活用水就是沉淀过的雨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离我们这一代太过遥远,我曾通过课本和老一辈人轻描淡写的故事中了解一些情况,并没有过多的思考。读过这本散文集,书里父母对苦难刻骨铭心的切实感受的描述和深刻的心理描写才让我真切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无奈和所受的伤痛。
书中所记录回忆中父母所受的痛苦和厄运不是为了抱怨,而是对父母的一种思念,对历史的感慨和唏嘘。我们作为晚辈在面对这段历史时心里是充满了敬畏的。作者的父母代表了所有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遭受苦难的平凡大众的缩影。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他们这一辈人也曾被裹挟想躲也躲不掉,现在他们似乎正在被时代甩在身后,越来越远。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五):《关于我父母的一切》:抵抗大面积的社会性遗忘的独孤努力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抵抗大面积的社会性遗忘的独孤努力
过去曾经订阅过《文艺报》与《读书》两种报刊,从前者了解文艺界的资讯,从后者知悉读书界的动态,在这些以理论与评论为主的报章杂志中,我大多数了解的都是评论家,我印象深刻并且习练过他们的文风的评论家有:电影评论家张卫,喜欢他的炼字造句,文学评论家中喜欢的是曾镇南的雍容大气、吴亮的敏捷机智,当然也有朱大可的胡搅蛮缠,也可知悉一点歪理。在文学评论家里,南帆也有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字在我记忆中,应该属于庄重严谨、字正腔圆、逻辑缜密的类型。当年《文艺报》中我在这些评论家的文章中划上了道道杠杠,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是否在南帆的评论作品里也是如此条分缕析,学习取经的,但是,从宏观来看,我很是佩服评论家那种解剖刀一般地洞悉文学作品的本领,羡慕他们能够帮助解析出一件文学作品背后的内心隐秘,揭示出作者创作的动机所在。甚至我觉得,很多评论家的文字水平要比小说文本本身还要流畅耐读,操纵文字的功力要远甚于他们分析的小说文本,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评论家既然有如此的掌控文字的能力,为什么还要在自己的评论中,对那些明显逊色于自己表达能力的那些小说作品倾倒溢美之词。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评论家很是敬重。这次,借南帆重版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出版,我迫不及待地找来了这本书。这本被定性为散文文体的书,写于2003年,与今年重版又相隔了13年了。作者在书中凝注的真挚情怀、书中人物所映射出的历史轨迹以及作者文本叙述中的令我心仪熟稔的文字功夫,让我心爱有加,咀嚼再三,而我想我感受到的这份个体体验,正是它能够放大到集体共性意识里都能被接受认可的原因,这一切,都让这本不算太厚的回忆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显示出它的厚实的历史份量与人性的力道。这本书曾经荣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可谓恰如其分,正当其“实”。
南帆在书中,一直强调自己父母所属的小人物“太平庸”了,“始终没有制造出传奇性的事迹”(P187),但我想,中国近代第一篇白话小说从鲁迅开始,他扭转了中国传奇专注于帝王将相的历史,而关注起普通人的看似平庸的生活,而现在看来,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比达官贵人、王公大臣来得更容易透视折射出社会的现实真相,更能代表着时代的发展轨迹。而现在我们读一本历史书,会发现一个小人物眼里的历史,要比连篇累牍的通史著作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能够还原时代的三D信息,我经常拿的比喻是,熊月之主编的十五卷本的《上海通史》,里面的鲜活的能够看出普通社会信息的内容,反而不如陈存仁所著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正是因为正史难以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目,所以,作家冯骥才才去搞个人口述实录,因为众多的凡间的鲜活的记忆,才是最能代表着时代特色的核心部分。
南帆在后记里提到这本书是一个“早产儿”,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一般而言,回忆的时代是属于老人的,而作者写这本回忆的书,尚在五十多岁,是什么激发他要过早地生下这个早产儿?在书里,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的触发他写作动机的原因所在。南帆写道:父母亲经历过的历史“对于今天已经如此陌生,犹如另一个世界的天方夜谭。的确,他们的历史正在下沉,正在丧失重量而变成一抹轻盈地闪烁的倒影。”一句话,“大面积的社会性遗忘正在开始。”(P15)。南帆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因此而昭然若揭了,他是用他的书来抵抗,抵抗遗忘,抵抗背叛,因为遗忘就是背叛。
南帆在书中谦逊地声称:“我算什么?无拳无勇,没钱没势,无非手里握得住一管笔罢了。”(P12)。其实话语权就是一种强大的权力,这种力量才使作者能够具备抵抗的勇气与储备。其实我们看一看南帆的父母历史,已经极端戏剧性地吻合了中国当代历史的走向了,可以说,他的父母辈参与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进程,只不过他们是在一个最微小的角度体现出历史的走向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帆叙述的是个人的小叙事,但折射出的却是社会的大趋势。这种匹配性与耦合度,如果放在另一个作家的笔下,能够写出一部恢弘气势的长篇小说,但我想南帆选择了一种亲切的个体化的笔触,是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施予读者一种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认视角,所以整个书,我们一直代入在南帆的生命体验里,去与他重新回溯一次他的家庭跌宕起伏的沉浮史,与感受到他的亲人在人生岔路口的离奇际遇,更介入到作者的心胸里去与他一起体味家庭动荡中那份永远不会削弱与衰减的普通人的亲情与暖意。
其实南帆的家庭经历追溯起来,可以用非同凡响来形容。我看过王安忆、张抗抗的回忆录体小说,都觉得她们两个人的经历带有某种传奇性,而南帆的回忆体散文同样潜蕴某种类似的传奇性。南帆的祖辈曾经是资本家,拥有雄厚的资产,富甲一方,而父亲却像那个时代最富代表性的富二代一样,背叛了家庭,选择了革命,这几乎是所有的革命小说里的革命者的共同的人生道路。父亲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加入了南下服务团,本来他是一个新政权的接收者,但是,当年在投奔革命路上,同学为他代制作的一张特务证,使他背上了政治包袱,而再之后他的资本家的家庭出身则如影随形地笼罩在他的身上,成为他一生甩也甩不掉的阴影。就像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父亲、母亲不断地经受着下放到农村的严峻考验,也在那种艰难困苦之下,影响了身体的健康。而南帆的经历也是一个典型的老三届的经历,高中毕业下乡劳动,高考恢复后考上了大学,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在经过了红红火火的八十年代文学春天之后,时代的急流日益洗劫着文学的崇高地位与强大话语权,文学逐渐被边缘化与市场化,而这样的飘蓬一般的命运搬迁,也作用到南帆的内心体验上来,从而奠定了他这本书的创作动力。在作者复原出的长辈的生活痕迹与自己的心灵轨迹上,每一步都应和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与波动历程,革命——劫难——复苏——边缘,完成了父亲与母亲人生中的曲折起伏的命运流线,可以说这条线路,覆盖了共和国的一种典型性的发展路径,最完整与精准地显示出上世纪的整个中国的政治生活演变流程。作者写出的是父母的个体历史,但却天衣无缝地吻合了时代的主调。南帆说这是早生儿,其实我们应该读出的是作者可能希冀用这些素材能够建构起更为宏大的文学纪念碑,而时代的遗忘远比想象的速率惊人,所以南帆急就章地选择了草创这本回忆体著作,意在以与时间抢跑的速度从消逝与遗忘的记忆中抢回更多宝贵的生命实录。
而实际上,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太多的留白,那些作者无法去了解的盲点,他无法从父亲口中去知悉的隐秘,比如,作者在写到父亲参加南下服务团的路上,父亲曾经与一位姑娘两情相悦,暗约承诺,但后来那个姑娘还是在途中因为父亲的政治原因而失散了,这其中留下大多的盲点只能存在父亲的记忆中,而这一切,也因为作者的顾忌而无法从父亲的口里追回当年更多的真实。可见,历史就这样渐渐地消亡,而作者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也只能看着那些鲜活的曾经伤筋动骨、刻骨铭心的记忆像流水一样付之一流。而这种无奈正在每一天都在发生,南帆的优势是他拥有那一支宝贵的笔,可以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给时代绘制一份宝贵的记录。
看完全书,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想把这本书给我的父母也读一下,我希望也能帮助父母亲把他们的曾经的记忆留下来,因为我们毕竟需要一个根,告诉我们从哪里来的,那样,我们才不至于迷茫浑沌,不至于怅然若失,不至于飘无定所……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六):父母都是被遗忘的“小人物”
“我清晰地意识到,那些日子是由父亲、母亲这代人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地垒起来的,可触可感。然而,这一切对于今天已经如此陌生,犹如另一个世界的天方夜谭。的确,他们的历史正在下沉,正在丧失重量而变成一抹轻盈地闪烁的倒影。”
读完《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这本沉重的散文集,我便不由自主地回想着对父母一代的追寻和思考。作者南帆选择用文字记录父母的一切,书中的平凡往事像是每个父母曾经的模样。他们有伟大而充实的信念,他们也有美好年华的青春和友情,他们在裹挟着的历史洪流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二十多年过去了,外婆似乎不清楚世道发生了哪些变化。她所能做的只是反反复复地叮嘱:把饭吃饱。外婆的爱是笨拙的爱。然而,恰是因为笨拙,这只能是爱,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段描写像极了我眼中的外婆,她的视野像是停留在上世纪。相比于长辈们说“我爱你”,“把饭吃饱”这样笨拙的爱当然最容易说出口,也足以表达爱的分量。从小到大,我无数次听到过这句话,而今细细品读却有了一丝感动。
南帆先生在《轻松的遗忘》中写道“我清晰地意识到,那些日子是由父亲、母亲这代人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地垒起来的,可触可感。然而,这一切对于今天已经如此陌生,犹如另一个世界的天方夜谭。的确,他们的历史正在下沉,正在丧失重量而变成一抹轻盈地闪烁的倒影。”大面积的社会遗忘正在开始,当提及关于父母的一切我却似惘然失措。我甚至在某一时刻忘记了父母最喜爱的饭菜、最时尚的打扮、最深情的挚爱……反而我了解了太多的名人轶事,对长辈的关怀却缄口不提。
“父亲曾经多次叹息着说:母亲的不幸是因为遇到了他。”追随着所有普通人的幸福,但又不同于所有的幸福。这种幸福的不幸承担着世间琐事,爱情和婚姻相守余生而被渐渐遗忘。作者多次提及自己的父母是“平庸”的小人物,和历史中的伟人相比微不足道。我想,这如同历史洪流中的鲤鱼和泥沙,并非说泥沙不如鲤鱼重要,只是许许多多的泥沙还未沉淀下来形成靓丽的岛屿,便拥簇着鲤鱼奔腾入海。
作者介绍的弗洛伊德主义,让我回想起幼时父母争吵,我总是偏袒于母亲,去抵抗父亲那副威严的面孔。南帆先生说,所有男人的生活都被弗洛伊德的故事肢解为两段:打倒父亲的日子和自己当父亲的日子。“许多父亲的衰老总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儿子发现父亲衰老得管不了自己的时候,父子的等级关系就结束了。”打倒父亲的日子,正是我年少时极力叛逆去挣脱父亲权威的控制。我从没问过父母的梦想,但我知道如今他们的梦想便是我们。
从书中断断续续的线索得知,南帆的家族曾经是富甲一方的资本家,而“父亲”作为一个“纨绔子弟”,却离开富裕舒适的家庭、投身于革命的惊涛骇浪之中。意气风发的“父亲”渴望追求知识,大学解散后加入了“南下服务团”。但是,当年在投奔革命路上,L同学为他代制的一张国民党特务证,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而出身于资本家的他又面临着许多厄运,成为他一生甩也甩不掉的阴影。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父亲”更是对文字深怀恐惧。他甚至仔细检查家中一切留有文字的纸片,严厉制止孩子养成乱写乱画的习惯。然而,小心翼翼的“父亲”还是开启闸门把“我”放入了文学的殿堂。
南帆从“父亲”的手记中发现了一个姑娘的海誓山盟——“我爱你,我愿意为你而牺牲,我关心你到最后一口气。”那是“南下服务团”时期,“父亲”遇到的姑娘。这个姑娘的诺言和生死不渝的爱情在当时的年代环境下显得无比的脆弱。但是,南帆并没有认为这种爱情的表白有丝毫的不妥。反而,在他看来如今卡拉OK里那些虚假无比的流行歌曲也不想再用“我愿意为你……”这种老古董的爱情句式。后来,“父亲”在荆棘的后半生最大的幸运便是遇到了“母亲”。
南帆先生总是喜欢拿当下和当年的时代相比较。
“我竟然不知道外公的名字;而且,我一时也想不起祖父、祖母的名字。仅仅相隔一代人,似乎有些过分。可是,我的儿子记得住母亲的历史吗?会不会有一天,儿子解读母亲的生活甚至比解读唐诗宋词或者解读清代的宫廷争夺还要困难?”
“儿子热衷于打电话和在网络上聊天,他们沉溺自己的叽叽呱呱之中,根本不会回头看一看父亲和母亲的五十年代。要叫他们兴趣数十年之前的历史,这肯定是勉为其难。”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朋友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歃血而盟,焚香结拜,喝了这碗酒之后,朋友就是生死之交了。……现代社会,朋友的真正意义是提供一种心情的享受——默契。”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朋友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歃血而盟,焚香结拜,喝了这碗酒之后,朋友就是生死之交了。……现代社会,朋友的真正意义是提供一种心情的享受——默契。”
“我不知道当时的革命者要不要用拥抱和接吻来为这句话伴奏,如同电视里面反复教导我们的那样;我只知道,如今这种话语正渐渐成为绝响。……现在,人们在性爱的问题上务实了许多,开明了许多;谁也不会再为满街的春药、黄色小广告而诧异。男女之间不就是那么一回事?睡觉时上了同一张床,起来之后仍然泾渭分明。”
………
书中记录了昆德拉的《笑忘录》一段话:消灭一个民族的第一步就是抹去他的记忆。销毁它的书籍、文化和历史,这个民族就会忘记现在和过去。遗忘不断制造精神沙漠,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
遗忘就是“背叛”。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七):关于那个年代
这世界上最纯洁最真实的爱,应该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了。而孩子也只有在经历了某一件事之后,才会真正明白这些爱所代表的一切,但是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已经太晚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限传递下去的,一代接着一代,永远都不会断,只要人类存在,这种爱就永远不会消失。我们总是在逃避这个话题,因为想起这些,难免会勾起我们的愧疚感,我们永远也无法报答父母的爱,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把这种爱传递给我们的后代。
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普通,但是当我们细细回味经历过的一切,又会发现,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那么的独特。南帆在本书中,将所有想对父母说的与之前不敢说的话,全都记录了下来。我可以从书中看到作者的释放,他写着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让别人能够重视起这种亲情。整整相差一代,以一个晚辈的角度来看长辈的历史,本来就是一件很独特的事。这其中参杂了作者对父母的爱与悔,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已经年迈,这么书来的时机恰到好处。
从母亲的去世,到接受这一切,作者也花了不少时间,这期间的过程都被记录了下来。亲人的离世,是最痛苦的离别,人们都在说节哀顺变,但是当事人有几个真正能节哀的呢。作者对于母亲的尊重从文字中也能得到体现,他不想草草介绍一遍母亲,而是要把母亲生平最重要的往事全部记录下来。他不想让父母白白活这一辈子,连点文字都没留下。于是作者下定决心,他做了只有他能做的事情。于是他决定去找父亲了解那段往事,也是在这时,作者第一次认识了父亲,仔细地观察起了他的皱纹。
当父亲跟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总是那么的激情四射,仿佛这一生做过的所有的事都是非常自豪的。其实挺到最后,父亲最自豪的事莫过于是自己的孩子。那个年代的琐事,在当时来看其实很平常,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它确实是最美好的。他们所生活的年代,属于动荡的年代,那个年代所需要经历的磨难与现在相比,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可是他们都挺过来了。可以说他们那一带人,每个人都是英雄,如此看来,只能感叹,时代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现代的文化把过去老的文化冲刷得一干二净,不留痕迹。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八):南帆老师父母的历史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南帆老师的文字,恕我孤陋寡闻,此前,我并不知晓南帆。豆瓣上的简介是“南帆,著名学者、散文家,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等学术专著、散文集多种。《辛亥年的枪声》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第一版荣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原来,我阅读的这一本《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竟然是获得专业肯定的作品啊!
这部散文集,字如其名,写的是南帆老师父母的故事,父母的出生、爱情、肃反运动中父亲的命运、十年动乱间父母的遭遇、平反后的平静生活、母亲患病、母亲逝世、父亲孤独生活等,都一一道来。从文字里,我看到的既有南帆老师父母相濡以沫的美好爱情,即便南帆老师的母亲并非其父亲的初恋,但他们结合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相扶相持,不离不弃,一路前行,这样的爱情,在现代人身上是少有的;也有国家民族的艰辛记忆,这是许多人所不愿意回忆的。
可能是由于南帆老师是男性的原因,因为男孩子打小就和父亲要亲嘛,知道父亲的事情多一点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呀;也可能是因为其母亲已经逝世的原因,本书的文字,记录其父亲的明显要多许多。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帆老师的父亲是一位文字爱好者,这从一些篇章附录的其父亲的文字可以看出。但经历的那段特殊历史却让其害怕再用文字表达,即便写报告、写申请也是字字斟酌,唯恐落下把柄,留人口舌,真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南帆老师的父亲也是一年摄影爱好者,但却把所有的作品都烧了,“烧是最好的消毒”,这个细节,再次让读者体会到了那段历史给人造成的心理阴影。
关于南帆老师的母亲,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节描述的她的葬礼,非常感同身受。因为在去年6月29日,我的爷爷因病去世了。那种痛失亲人的悲伤心情,特别是在殡仪馆里将遗体焚化时子女的那种不舍,大声喊出的那句“妈妈快逃啊,大火来了!”直扣我心门。我想,这是只有失去至亲的人才能体会的一种感情吧。
这是南帆老师父母的历史故事,已经远去。但却是大时代背景下一辈人的生活缩影,是那些默默出生、默默死亡的人的缩影。
时代给多少国人造成的不幸,是遭遇过那段历史的他们所不愿意回忆的。但幸好我们没有忘记,现在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我们,并没有忘记那段历史,越来越多的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开始正面回忆叙述它。那些灼人眼球的文字时刻在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九):为父母写的一本书
文:薇薇爱阅读
记得有一年的春晚, 有一首时间都去哪了, 唱哭了我, 可能是泪点低的原因。 看着舞台上一张一张变化的照片。 背景一直是那个背景, 照片上的人却随着时间的变化,爸爸变老了,孩子长高了,长大了。 父母对于孩子的付出,都是渗透在了时间里, 是啊, 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那个曾经领在手里的小手,渐渐的长大了, 有了自己的思想, 然后有了自己的家。 忘记是谁感慨了那么一句, 怎么能不老呢? 孩子们都长大了。 一生都在操心, 整天唠唠叨叨的妈妈, 平时话很少的爸爸。 只要你回家来了, 变着花样的给你做好吃的。
从小就是一个不爱去远地方的人, 与其说是懒得, 不如说不愿意离开家乡。 高中之前都是走读, 到了高中因为课业紧张,加上离家太远, 住在了学校,那个时候觉得从家里出来带着自己的行李,妈妈送我到门口的时候, 我是忍着没有回头去看的, 我怕我转眼就哭了, 不想去学校住宿。 后来考大学的时候, 我同样也放弃了外地的学校。 在我看来, 平时坐公交甚至骑自行车都能回家比起每个月给家里打电话, 等着家里的生活费,只能过节才能回家的人们, 或许我放弃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但是我真的舍弃不了自己的家。 不愿意离开太远。
好多年之前看《蓝色生死恋》的时候, 恩熙说想做一棵树, 这样就不用换地方了。 其实真的看哭的是开头, 养父母疼爱的女儿,原来是在医院里被抱错了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舍,这面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是觉得在外面受苦了。 恩熙很想跟养父母走, 最后却留了下来, 跟着妈妈在一起。 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好的生活条件了, 甚至后来读书都没有读那么多。 性子了对妈妈的关心还是没有变化。
这本《关于我父母的一切》,写的都是平常里的父母的故事。 对于父母, 我们也许都不记得他们的生日。 不知道他们爱吃什么, 喜欢什么。 时间会让留下很多大人物的事迹在历史里。 对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来说, 历史上不会留下什么印记。 作者想着给父母写一本书,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父母的一切。 平常的,或许就是你身边的谁谁谁家。 就是这样平常的记录, 大多数的我们都不曾留意过。 那些有着时代烙印的记忆, 都在平凡的自己种展现出来。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读后感(十):为父母书写着的建国史
南帆先生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这本散文集,是依历史线索记录着父母一生不甚平凡经历的“小人物”的故事。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以后至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段时间,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辛酸曲折的建国史,也是父亲本人从进步青年的青春热血,到建国初期的困迫无奈,而后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平和与坦然的一张张照相片。深刻地记述了父亲一生的“传奇”!
我认为替父母写一些东西是困难的。我并不认同作者所说的为父母而写会俗气,会有小文人的无处话凄凉,我觉得凡由心而作,定会感人至深。我想这也是作者“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的原因了。对我而言这样的文字是沉重温热、低回萦绕的,这是剜心之作。其中的爱与痛藏在字里行间,琐细小事里,慢慢品来,格外动情。时代是不容改变的,也残酷无常,不仅仅爱情在历史面前显得孱弱,人生都会为此而倾斜。这样的世事是父辈所经历的历史,我们怀揣敬畏之心打开看来,却写满险恶!那是时代独有的特征,是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历程。这样的文字是对父辈敬意的表达,是把历程的这片大海慢慢地纪录下来,那是由风起云涌波涛骇浪化而成为渐入平静却又缓缓流逝了。
南帆先生父亲所经历的历史的确正在下沉,正在“失去重量而变成一抹轻盈地闪烁的倒影。”对于如今的人而言,关于祖辈的事越来越疏忽,越来越淡忘了,那成了无用无意义的人生过程:我过我的今生,不过问您的过往。这成了大多数人的心里潜意识,于是遗忘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代际代沟由此产生。可看到这本《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父辈的人生旅程,我为此深深有感有悟。说会书中,“南下服务团”时期,父亲英姿勃发,有过几段感情经历,这样子调侃老人家的青春也着实让人觉得有趣,那是真的青涩与萌纯,杂揉着革命的情怀。与建国后的各式各样的运动与受到的困迫相比之下,这是书中最美的景致了。父亲到最后还是要为一个身份证明,他是如此虔诚与固执,那是坚如磐石不畏委屈的执念。那是一代人的信守与追随。
再普通不过的人生都会折射到那时的历史政治,这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事。你会与父母闲谈到这些,这会成为你们共通关心的话题,这也是你从父母的角度观察世界的变化最自然而然的途径,其实在我感觉是父母在替你完成你未体验过的历史的证明。多少人都想着能长寿一些,能跨越自己个人的“世纪”,目睹世界更多的改变。而我却想着,能陪父母聊天过往,追溯他们的那个青葱年代,这也是一种非凡的时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