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4 20: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10篇

  《中国社会史》是一本由梁庚尧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一):深远幽微社会史

  无论是治学的学者,还是对于历史知识兴趣的人,或许都有类似《重返中世纪中学者们回到过去时代渴望吧,乐于在无数史书资料里寻找关于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么无疑社会史著作填补了这块空白,让读者从全面而又细微角度重新看待过去的社会与历史。

  社会史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其运动、社会组织及其运动、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研究,将一种将新的理论运用到历史资料中去的研究方法,借以分析出历史发展脉络、社会生活形态关系,社会史本身涉及的面非常之广,实难面面俱到,而梁庚尧先生这本《中国社会史》在不长的篇幅中却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从上古到近代社会发展的浩荡长河,研究时代可以上溯至上古村落初步形成时期,研究范围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及社会学的每个细微之处,并且为我们构筑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宗教演化为构架的中国社会框架,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果关系讲述得脉络分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源远流长却又纷繁复杂,但是这一切在梁先生笔下却毫无滞碍,论断如行云流水内容提纲擘领,知识点深入简练,读来令人信服,且能激发起读者对于社会史真正的兴趣,非有专业历史、社会学知识积累与洞察幽微的眼光不能为也。

  读了《中国社会史》这本书书籍,才了解之前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表象,而在表面之下则有另一种社会发展规律引导社会发展向前,政治体制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完善精细,经济形态如何为政府操纵演化,文化知识又是如何逐步向前发展,宗教与秘密社团在社会中的步步演变,正是这样一股一股的力量最终交汇在一起,形成了每个时期的中国社会,读来格外感到新奇有趣,并且经由作者的分析发现社会发展之下的推动力。并且经由这个过程,了解到社会史研究中应用的方法论,尝试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在这种宏观的角度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古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飞跃,从贵族社会到士族社会又飞跃到科举社会,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变革中一直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为社会构建了无比稳固思想与阶层,但是太过于稳固固然带来适意与平静,却难以提供社会制度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在又一次社会变革来临之前,没有做好准备的中国社会只好仓促向前,并且失去了足以令人自傲的自信,其实回顾过去走过的足迹,你会发现,我们自身就有足以发展向前的能力与力量,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二):问题的本质思考深度-《中国社会史》

  前些日子读《毛泽东选集》,读得甚有趣味。其中的某些篇章,让人耳目一新,有拨云见日之感。为何会产生这种感觉呢?是因为毛主席在选集中,介绍了众多方法论,而这些方法论,又是直指问题的核心,一针见血。

  举第一卷中《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这一篇来举例。其第一章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其中提到“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方面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这句话看起来是句废话,但其实不是,它提纲挈领,写出了作为优秀将领必要素质--识别战场规律,恰当运用战斗手段。美国股票投机之王利弗莫尔曾在其经典作《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里曾提到,投机其实说来很简单,无非是“找到某种标准准则,作为买入和卖出的关键信号”。

  写到这里,通过比对两人的理论,读者可能会发现,利弗莫尔的股票操作原则,活脱脱是毛主席的战斗理论在股票界的运用。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对事物看法,无一不是直达本质。差别只是战场、股市等应用领域不同形式上,战术上,有差异而已。

  《中国社会史》是本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学术专著,由于社会的纷纭复杂,这往往很难讲透。而一般的社会学家,无历史学家之考证功夫,历史学家,又无社会学家鞭辟入里的分析眼光,所幸,本书的作者梁庚尧先生,有此学力,有此意愿,能够完成这样一本著作。

  梁先生的这本书,让我确信-社会的发展有其根本原因

  我们回顾历史,中国在步入现代社会之前,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其形成是当时的生产水平所推动。

  举政治形态这个侧面作为其例,在远古时期,由于合作需要单一的分散的人类先祖,开始结合部落,这是社会单位的雏形。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慢慢地,原本朝不保夕野兽植物食物)等资源,开始有了剩余,于是有了私产,又慢慢地形成了贫富的分化,村落内部开始有了统治阶层的出现

  部落之间,因为利益的问题,开始出现冲突和融合。如华夏集团首领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的华夏集团的融合。政治组织的出现,使得行政机构开始萌芽。“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五帝本纪》)虽然设置简单,但已初具效用。

  但刚开始,政治力量由于机构的粗疏、天然的障碍,仍显得有限。黄帝只是“监于万国”,帝尧只能“协和万邦”。为了保证政权的相对稳定,各集团内部对统治权威上的认可,需要部落之间进行推举。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这时的政治领袖其权威受限所导致的推选的必然性。

  而随着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继位,标志着中国政治第一次走向权力的大集中,这意味着政治领袖的力量,第一次强大到可以有效控制其他部落,君长位置的承袭,由此而生发。禅让的传统,由于统治阶级政治力量的变化,而被写进了历史的黄页。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那些在历史里看到的现象,如黄帝、炎帝阪泉之战后华夏集团融合,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尧舜禹的禅让,夏启的由父传子得国,这些历史事实,居然能从另外一个,更加深层的社会原因来分析看待。这样的提点,于我这个社会学的门外汉,有不啻于拨云见日般的触动

  我只是单列了本书远古部分的某些内容,关于中国社会,这本书从远古至近代,都无一缺漏,娓娓道来

  真的是本好书呐!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三):带你进入社会史

  带你进入社会史

  ——读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是精通于社会史研究的梁庚尧教授所著,收集了他在台湾大学历史系所讲授的专业讲稿。通篇依据朝代变更,社会制度的演变,结合土地制度、文化、人文、宗教等各方面来细致阐述,包括家庭婚姻制度、家族身份制度的演变,以及城市商业的发展等社会结构形式,系统化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动态。此书值得推荐给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了解历史故事同时也要了解历史深层背景才好。

  打开社会史,解析土地制度是一个重点。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土地制度便是一个系统性的主线条,土地制度的改革反映的往往是社会大局的变革。春秋晚期,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了,经过汉代、三国、西晋等各朝代演化,土地制度在“国有”和“私有”之间转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体制整体变化。这其中,昙花一现的“王莽新政”所实施的土地公有制度像极了现在的社会公有制,“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相对于之前的土地制度,这是王莽作为政治家的开拓之举,但与当时的现状两相对抗,最终与短命的政权一起销声匿迹了。

  对于各种土地制度的变化,本书有详尽的阐释,比如三国昌盛时期的屯田制到占田制。也有针对均田法演变的历史纵线分析,占用了单独一章的篇幅。再到土地所有权集中经营,租佃制度出现,地主和佃户建立了互生的关系,到明清时,租佃制度演变出现长期永佃权,或者一地多主制。这些细节对照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曲线特殊的历史时期催生了相应的制度,一直发展到现在,形成了顺水推舟的现状。

  该书对其他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都有所涉及,经济文化,人口变化以及分布,宗教的建立和发展,科举制度、城市和商业趋势、经济形势。文中根据各项制度分析优劣利弊,制度的改变同时会有关人物的出现,政治人物起到的关键作用尤为重要,比如朱熹对于祠堂祭田,社仓等事务起到开创或矫正的作用。

  社会史的解析并没有受到朝代更迭的横向影响,而是针对制度构造沿着历史纵向跳跃解析,结合明晰的历史事实,社会发展研究的参考资料,实例和数据分析,将历史细节化,细致直观科学性强化。梁庚尧对史料考究有加,呈现各种兴衰发展动态,从细微处展现一个历史发展观,也整体呈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为观者描摹出一副宏伟蓝图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四):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型态、走向、变动和各重要的侧面均有精到的见解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大陆学者的研究与描述乏善可陈陈陈相因,几乎没有脱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观点架构,1980年代的学术勃兴,似乎在这个领域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倒是台湾地区学者的历史研究,因为没有意识形态的影响,能在各个领域不断形成好的见解。梁庚尧教授的这部《中国社会史》说体大精神,也许夸张了一点,但新见迭出却是可以当得的,可见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在制度、经济、文化和礼俗四个方面,具有特别精密的研究,不仅能够见其源流,而且能够识别起伏,发现不同社会要素的颉颃。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因为与编辑老总熟悉,能够先睹为快,浅浅数字,不能表达读到一本好书的欢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