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03 02:4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100字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是一本由卡尔·贝克尔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精选点评:

  ●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学家,论文可以轻松作为大众读物,而现在,一般学术写作的浏览量不会超过两位数。作为特纳的学生,回忆老师的文章让人想起布鲁姆写施特劳斯、阿隆和科耶夫的文字,但更日常,如他自己所提倡的公共史学。四星打给特纳学派。

  ●为什么评价挺低的?

  ●除了个别文章 没什么可读的

  ●翻译差强人意

  ●更多应该只算成是论文集。提出一种边缘文学,边缘生活,的概念,有点像中国文学里面的边城概念,离主流很远,离传统很远,离那些喧嚣嘈杂很远,但依然是属于我自己的世界。没有任何人能够迫使我们改变想要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也仅仅是在那个年代的美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还有没有那一方净土能够保持着原有的颜色,我不知道,也许只有在心中才会有那一抹充满着希望的边缘角落,时刻等待着主人归属。不管怎么样,支持学术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一篇写的是很好,翻译的也流畅。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维熏陶下的中国人有很好的反思性。其他可读但没有太多触动。

  ●按需。

  ●读过代译序、利维坦、自由主义、论言论自由、马克思、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1459.译者负责。

  ●可以说是新史学的一个起源。年少轻狂写了文章与张江“商榷”。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一):没有什么

  更多应该只算成是论文集。提出一种边缘文学,边缘生活,的概念,有点像中国文学里面的边城概念,离主流很远,离传统很远,离那些喧嚣嘈杂很远,但依然是属于我自己的世界。没有任何人能够迫使我们改变想要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也仅仅是在那个年代的美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还有没有那一方净土能够保持着原有的颜色,我不知道,也许只有在心中才会有那一抹充满着希望的边缘角落,时刻等待着主人归属。不管怎么样,支持学术研究。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二):把历史看作对

  把历史看作对曾经存在的现实的一种节略的,不完美的再现,看作一种为满足那些以史为鉴的人的需求而对不稳定的记忆模型所做的重新设计和粉饰,既无损于历史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的尊严。我们所能完成的目标是有限的,我们的贡献也只具有偶然的,暂时的意义,但这并不影响对我们的劳动做出高度的评价。

  ——卡尔·贝克尔

  在我的记忆中,贝克尔的“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是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就职演说中最好的一次。

  ——普里泽夫德·史密斯(Preserved Smith,1880-1941)

  卡尔·贝克尔确实有一种精妙的风格。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J.Turner,1861-1932)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三):历史是记忆?

  书的题目吸引了我,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仿佛这北京的冬天都暖和了。如此让人自信心膨胀的书,不拿下书架岂不可惜?作者是一位已经去世的历史学家,权威人士对人人都是历史学家的论证当然更可信。前页有一张作者英俊潇洒的黑白照片,侧身脸正对镜头,细框圆眼镜,可爱型的脸,右手半截插入裤兜,左手搭在大腿上,整体很有学者风范。翻开目录,便直奔第195页“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看看究竟怎么回事。按照西方学术传统,首先要对何为历史下定义,简单就是美,那么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历史是记忆。可这不过瘾,补充说明:历史是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的记忆。当然,这些话和事属于过去。这个定义很多人必不苟同,历史是记忆,记忆可不一定是真相,那么历史不是真相时还能称之为历史吗?

  这无疑是个好问题!我们对远古社会的历史来源于神话和传说,口头上的世代相传。这时历史是记忆,美化的记忆,而是否真实,除非发明了时光旅行机并在各个角落安装超级天网监控系统,否则谁能确定呢?当文字足够发达能记录层出不穷的事件时,历史仿佛因为文字而必须是真相了。可怜的历史学家,发掘过去的真相只能依靠文字记录,而写下文字的人难免接触不了真相的全部,因此不同的记录可能存在矛盾,历史学家又要化身福尔摩斯,把文字中藏着的骗子绳之以法。最终,能不能获得过去的真相,谁也无法肯定。但是,一定可以获得一个关于过去的记忆,就像每个人对于童年、青年的记忆。

  如果历史是记忆而不是真相,那它的意义何在呢?从虚假的东西中寻找意义,总是令人不能安睡。可是少有人因为非要追求记忆的真实性而睡不着,我们允许记忆出错,在不直接关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时,没有人去甄别记忆的真假,因此记忆里可以包含很多不真实。张三不能搞错谁欠了他多少钱,首先他记忆中有个数额,然后他查查记录本,对照这个数额是否准确,借助记忆清晰构造整个欠钱事件,然后去要钱。但是他完全可以记错很久以前某个重大宣言签订的日期,只要他不在历史考试中。

  所以俯视历史吧,那是个记忆。如果你还要做历史试卷,还是好好把它供养起来。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四):“受难善于肇祸”

  挺喜欢Becker的文风的,在复习的间隙(更多是在看书的间隙复习)翻一下,轻松自然又包含深情,还有一些反思的深度。看了其中感兴趣的几篇。本书的副标题是政治与历史,所看的几篇也大概不出这个范围。《现代利维坦》利维坦不是国家而是社会。《自由主义》反思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尴尬处境,思想在多大程度上是政治和社会变化的附属品呢?“平庸的平等能给他们带来他们实际想要的一切自由。给他们安全,因为他们与大多数人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没什么不同。给他们安全,让他们在这种安全中自由地大多数人那样去做、去想,给他们面包和汽车,他们就永远不会知道或者很快忘记,自由已经远离他们而去了。”(84页)《论言论自由》反思言论自由,必须意识到人并非全然理性,尤其在现代社会言论更加具有诱导性,“为了根治言论自由的不良后果,我们必须依靠公共意见,而公共意见又在很大程度上由不良言论形成。”“如果言论自由这一民主手段不能减轻社会弊病,那么正是这一言论自由,才会被那些公开承认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废除民主手段、包括其中的言论自由的人利用。”当然解决之道很“简单”,证明自己!不然的话,一种“受难善于肇祸”的精神回退就成了一种必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者的对话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历史决定论与共产主义应许之地的矛盾,革命手段的不正当性。“我不相信通过压迫压迫者而废除压迫的可能性。”(105页)《特纳》对特纳教学的回忆,充满温情,令人艳羡,边疆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能够到达的”彼岸“呢?《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Becker从“事件”与“观念”的区分开始,将历史从“最简单”的层次定义为“关于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的记忆。”从这一角度来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人们在生活中总会不自觉的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这构成了他的自我认知与生活谱系,这是一种个人史的书写。“当下”转瞬即逝,人们只能通过对过去的认知与关怀来构成自己“似现在”的处境,在这种自我搭建的生活模式中找到“当下的自己”,这种模式是虚幻与真实的结合体,这意味着对自己过去的认知受到强烈的自我兴趣的影响,而这一过程更多是无意识的,也同时存在着实用色彩。与此相对的是职业化的历史书写,历史学家关注的是理念化的历史,将重大的人和事的记忆记录下来,历史学的作用是保存社会传统,扩大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似现在”。历史始终追求真实的故事,这一故事是事实与解释的混合,历史主义的客观性不过是一个神话,在有人确定事实之前,事实不存在,历史是对既往事件的想象与重构,既然如此,历史更需要做的是迎合整个社会的集体记忆,并为这种认同进行修饰和修补。“我们尽可以骂骂普通人不读书,但普通人比我们强,我们迟早要使我们的知识迎合他们的需要。”“把历史学看作是对曾经存在的现实的一种节制、不完美的再现,看作是为满足那些以史为鉴的人的需要而对不稳定的记忆模型所做的重新设计和粉饰,既无损于历史学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学的尊严。(210页)这种历史观是非独断的。

  在我看来,Becker的历史观是在历史学的客观性的神话破灭之后的精神回退以及为保持尊严所做的妥协性挣扎,正如他一直强调的“受难善于肇祸”,一种历史学的犬儒主义,这并不令人鄙视,相反令人羡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