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Like a Freak》是一本由Levitt, Steven D.; Dubner, Steph著作,William Morrow出版的2014-5-12图书,本书定价:28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ink Like a Freak》精选点评:
●打发时间
●确实没有意外的惊喜,不如《魔鬼经济学》与《超爆魔鬼经济学》。
●给五星因为可读性很强,没有用大量重复和絮叨来挣稿费,在此类书里已属不易。对的读者群是会从中受益的。但如果你本身就懂得经济学、统计学,那再看这些就未免小儿科了。
●通过有趣的故事阐述一些人们不会思考的道理。
●funny
●点评:Freakonomics作者二人组的第三部作品,依旧是以超出常人的思维模式作为卖点,谈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寻找全新的解决方案,很多故事非常有趣,但是作者的很多思维方式虽然足够新颖,但是个人感觉过于简单,比如文章开始的关于他们对于英国医改的建议实际上是相当不切实际的,虽然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全书依旧值得一读,毕竟这样能够让人换角度思考问题的简易方法很有必要,但是至于才不采用,那就要看个人选择了。4颗星
●nice
●拓思路
●Freakonomics的第三本书,开车路上听完的,还是很有意思啊,世间大多事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嘛,我也想做behavior了,尤其觉得他们可以利用网站上的survey来让人做实验很是方便。
●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不是茅厕看似塞了,实则戳下就通了?。。。是这个感觉就是了
《Think Like a Freak》读后感(一):多想一层
很值得一读的书。听过博客的也许会发现一些讨论过的案例。 现在所有的节奏都在加快,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从表面看问题,而且对自己的推论深信不疑。其实多想一层就会更接近问题的本质。重新准确地定义问题才能有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前两天有个银行的客户找到我们,说在网上开户的客人75%都不去营业网点确认身份。于是大家都开始讨论如何能方便客户去网点,奖励,预约,提醒,一堆主意。如果能找到不去网点就能完成开户手续的方案不是更有成效吗?毕竟客户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开户人数,不是网点的客流量。
多从参与者的角度考虑,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自己会采取何种行动,从细处分析,仔细看一下假设是非成立,而不是直奔结论。人是最没有确定性的,很多行为都没有逻辑性,采取暗示,也许比讲道理更有成效。
书中的几个案例都很透彻地证明我们认识的误区和盲点。
我自己是先看完这本才去看了Crazy Freakonomics,也很有收获。建议三本,包括第一本:Freakonomics。都读一下。
《Think Like a Freak》读后感(二):换一个角度,恍然大悟
因为《魔鬼经济学》,那本封面上切开的苹果露出橙子肉的书,我对列维特和都伯纳的不同寻常的思考方式充满崇敬。这本《像怪胎一样思考》也不让人失望。他们不一定带来“正确答案”“标准答案”,但是总能让人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比方说,调查显示,已婚的人比单身者更快乐。这说明婚姻带来幸福感,对吗?抑或是,郁郁寡欢的人本来结婚的机会比较小呢?
这本书里的有些篇章与观点中规中矩,比如抛开惯性与成见,象孩子一样思考;无惧已知数据的束缚,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但是也有很多案例挖掘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收获,比如为什么足球赛里点球者不往成功率更高的球门中央射?为什么专家预测屡屡出错他们还乐此不疲?了解人的心理才能了解他们选择的真正动机——人们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往往不同。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往往顾不上“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高大上的理念目标。了解这一点,才可能有效预测不同方案的结果,或者设计出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又比如,为什么尼日利亚汇款骗局已经臭名昭著,行骗者还打出尼日利亚的招牌?为什么客服中心要为新员工提供2000美金的自愿离职奖金? 因为与未来的成本相比,当下的这些损失其实非常划算。同理推演,承认一个方案失败,尤其是及时止损,其实是精明的省钱的做法。珍视失败的经验,可以避免未来在同样的错误上损失,这点尤其可贵。
《Think Like a Freak》读后感(三):怪咖思考术
读这本书的原因还是对于作者的追星效应,可能是期望越高带来的失望越大的原因,这本书总体来说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为什么呢,因为里面的很多例子我都或多或少看过了,这里也要提到我之前写过书评的一本书The Why Axis,里面提到的一些例子其实更精彩一些。当然毕竟是畅销书作家,加上感觉老外对于这种观点+实例的写作手法运用的十分娴熟,所以这本书看起来不累,还是能给一些启发的。
下面就来个流水账,一起看看作者所倡导的一些简单的怪咖思考术。
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写作出发点来自于读者向他提问了很多问题,他觉得应该授之于渔,即如何思考的更有成效,更有创新,更加理性,角度更有所不同,作者在此也引入了第一个案例,即面对点球大战的压力,很多射手都在纠结是该向左踢还是该向右踢,其实正对中间射门反而是一个更有效的方案,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很遗憾,这个开篇的案例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了),这里有很多原因,而作者就想借助这本书来希望大家能避开这些误区。在本书的开篇,作者也顺便把英国首相卡梅隆给埋汰了一番。
进入正文,怪咖思考术第一招:学会说不知道
你在某一方面是专家不代表你在所有方面都是专家,但很遗憾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对于专家对于所谓未来的预测也被证明是极不靠谱的,但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呢,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个人来说,说不知道的代价是要高于做错的代价,我们保护自己声誉的私心是要大于对于团体利益的追求,但更可怕的是我们假装知道后会放弃对于很多事情背后真实原因的追求,而放弃了学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会不假思索的接收一些反馈,然后很自豪的认为我们搞清楚了某些事情。而作为怪咖就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勇气去说不知道,还要说我会find out,这样你一样会赢得尊敬。(这部分里面提到的电视广告效果和贵酒不一定就是好酒的案例也算老梗了)
怪咖思考术第二招:学会找问题
当你接收说不知道之后,你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定义你面对的问题。这里作者引用了一个大胃王的故事,即如何在吃热狗面包大赛中获胜的故事,这位大胃王的获胜秘诀之一就在于对于这样一个如何能吃更多热狗的问题,重新思考定义为如何让热狗更容易吃的问题,通过重定义问题从而为扩展更多的问题解决思路创造了可能。当然这位大胃王还给我们了另外一个启示,即如何避免人工自我受限的问题,要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被某个数字极限所限制。
怪咖思考术第三招:学会治本
这一招就是要求我们不要被治标所迷惑,要治本,尽管有时候这个本很残酷。本章作者提供的一个案例很颠覆我的三观,我只摘录几个单词供参考fecal transplant or shit swap or transpoosion,如果你想感受如何颠覆三观请谨慎阅读本章。
怪咖思考术第四招:学会像孩子一样思考
皇帝新装的故事应该都知道,have fun, think small, don't fear obvious是孩子思维方式的特点,也是值得我们大人借鉴的地方。作者通过一个在中国搞的一个通过给近视的孩子眼镜的方式提高了学习成绩的案例来说明think small的好处,关于have fun引用了一个用合购彩票的方式来进行投资的案例,有点余额宝的意思。
怪咖思考术第五招:学会如何激励
这章作者用了微笑列车公益项目,碳减排购买,Zappos鞋店等案例强调了要关注激励的好处,坏处甚至丑陋之处。这部分内容和我开头提的The Why Axis很类似,案例也基本相同。不过里面多了一个提说还是值得参考一下:通常大家对于某些关系都有一些缺省定义,比如体育对抗关系就是us-versus-them,朋友关系就是loved-one,组队就是collaborative,师生就是authority-figure,而很多事情的成功就是通过变化这种思维定势的关系而取得的。
怪咖思考术第六招:学会利用博弈论
这章的案例都比较老,比如Zappos通过采用一月后可以付费离职来甄别员工,垃圾邮件通过弱智诱导邮件来降低误判率,甚至和中国古代类似的油锅法来辨识罪犯等,Game Theory能起大作用(之前还看了一本书SuperCooperators,全篇都是写囚徒困境引发的各种思考,服了)
怪咖思考术第七招:学会说服
说服别人是一门大学问,单一章确实不能解决问题,作者提供了一些小建议供参考,尤为推崇的是讲故事。
怪咖思考术第八招:学会放弃
不放弃,不抛弃,撞到南墙也不死心,这些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压力,还有已经投入进去的沉没成本,和对于机会成本的忽视都造成了我们没有勇气去放弃。而事实上呢,丘吉尔在战争时期号召大家不要放弃,而到了战后去主动放弃权力,而这些并不影响其成为一代伟人,相反NASA挑战者号的惨剧就反向证明了不放弃的后果。当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放弃,而对于什么事情该放弃,什么不该,作者以自己做的一个实验给了答案:抓阄好像还是靠谱的。。。
说这么多,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是该停下来思考了,哪怕一周几次都行。
《Think Like a Freak》读后感(四):夠WEIRD,不夠freak
什麼是freak?根據本書作者的說法,freak就是那些去思考和反省別人視之為理所當然問題的人,他們不會被傳統和道德束縛,善於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或者新問題)。那什麼是WEIRD呢?WEIRD是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在他“The Righteous Mind”裏面定義以美國民主黨為代表人的共同點,WEIRD是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 rich,democratic(西方,高等教育,工業社會,富有和民主)的首字母縮寫。Haidt在“The Righteous Mind”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左右兩派總是吵得不可開交,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研究後他發覺原來左右兩派的人用不同的標尺看“道德正確”這件事,WEIRD的人(多數是左派)看待道德問題只集中在“是否有人受到傷害”這個問題,所以他們特別注重社會福利;但右派的人除了注重“是否有人收到傷害”這個問題外,他們還會看其他的問題,例如在家庭和集體裏面的輩分與尊重的問題、在集體裏面付出與收穫之間比例公平與否的問題還有就是宗教與信仰上面靈魂是否潔凈的問題等。左派在思考道德問題的時候不但不會考慮右派考慮的這些方面,甚至他們會認為有些右派視之為“道德好”的方面其實是“道德壞”的,例如左派不認為國家主義是民族自豪和榮譽,反而認為是地區狹隘。
在這本Think Like A Freak裏面,兩個作者並沒有說到這些人與人思考深處哲學的不同,這本書主要是說如果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但這本書卻顯示了兩位作者思維裏面的WEIRD特徵,而我認為這些特征阻礙了他們思考問題的根源或者令到他們用了錯誤的方式和人溝通。
例如在書的一開始,他們說到他們收邀去參加英國政府舉辦的一個大概類似智囊團的會議,會議的目的是收集意見解決英國政府的昂貴的全民醫保制度。這兩位作者為了表達“人們傾向濫用免費產品”的道理,用了個比喻,說如果汽車製造商可以讓買車的人隨便換車,你猜會造成什麼影響。結果英國首相聽了之後沒什麼表情,之後很快退出他們那組的會議,而且沒有回來。
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兩位作者會用到這個糟糕的比喻,特別他們是事先知道首相的兒子由於有先天性疾病,一直都和醫療系統打交道,可能在首相心目中,醫療系統是位於“神聖”的地位,而將醫療系統和車商做比喻可能是一種“褻瀆”。WEIRD的人思考的一種特徵是他們很少會覺得有什麼是“神聖”,這種特徵有時候幫助了他們,但有的時候會阻礙他們明白非WEIRD的人感受。比喻這個行為是要特別小心的,例如男人很喜歡將女人比喻為車,非常多女人覺得這是一種冒犯,也並不說男人一定有惡意視女人為消費品,因為大多數男人愛車如命甚至多餘命,但這種愛是多數女人不理解的,很多女人會認為把她們比喻為一件死物為大冒犯。比喻是為了生動有效地溝通,但要慎用。
WEIRD的特徵除了令他們溝通有點問題,有時還會令他們有一種偏見,他們甚至用這種偏見引導讀者。例如在第三章“如何找出問題的關鍵”,他們舉了一個例子,說德國的某一省份自幾百年前宗教改革以來劃分為北部是羅馬天主教,南部是新教,幾百年過去了他們發現南部地區平均來說一個家庭比北部地區的家庭賺多了一個百分點的收入,研究學者們無論怎麼找都找不到除了宗教歷史以外其他的原因解釋到這個百分點的分別。兩個作者解釋到可能改革派的新教更加有挑戰精神,更傾向於創業也傾向於用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一個家庭裏面的女性也更傾向工作而不是留在家裡照顧家庭,所以南部的家庭的平均收入比北部的多,結尾兩位作者還要非常引導地加了一句,應該學習南部的敬業精神。
我覺得這個例子選得特別不好,首先我沒有說他們這樣的推論是錯,很可能是對,但我的問題是:到底有必要想這個問題?為什麼作者單純地認為賺錢得越多就越好,特別在這個例子裏差別只有1%? 保守一點的羅馬天主教比較傾向於大家庭,所以母親多數留在家裡照顧孩子,為什麼作者們又不想一下專職媽媽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呢?可能由於是大家庭,獨立支持家庭的爸爸傾向做朝九晚五的工作而不是創業,為什麼作者們又不考慮下爸爸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對孩子的影響呢?我想有可能WEIRD的作者在考慮這個例子時忽視了一些傳統的價值觀的原因,而這種忽視導致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解釋有點淺。
對問題考慮的淺還表現在最好一章“放棄的好處”裏面。兩位作者對這個話題還是很驕傲的,因為在他們的podcast裏面關於這個話題的那一集經常重播。在這個章節裏面他們主要說到沉没成本(對付出的太多不捨得導致即使看見未來發展是不利於自己的利益也不肯放棄);時間成本(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別的)還有事物的偶然性對未來的影響。但我覺得他們還沒說到一個重點就是:那些很擅長通過放棄而獲得成長的人,他們是以”我“為本,而不是以目標為本(goal-oriented)。
太多人懂得設立目標,但不懂得思考目標的意義;很多人即使是感到自己利益受損,經常被壞心情折磨,但依然不放棄,並認為是鍛鍊意志的表現,殊不知其實是因為長久以來個人的價值只依附到一個不變的目標,假如我們相信我們每天都成長,也就是我們每天都變化,我們的目標又怎可能長時間不變呢?那些不怕放棄的人,往往知道目標是通往想變成自己“心目中的人”的手段,並不是終點,此路不通還有別的路可以走。需要思考的是我是什麼人,我想成為什麼人,我想對其他人有什麼影響,我想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影響,怎樣才能令我快樂,這種快樂是外在還是內在的等等這些問題,當然這個話題太大,但是從這個章節裏面的故事可以看出,那些善於放棄的人確實是善於思考這些大問題的人。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Hunter S. Thompson和朋友討論“目標和人生”這個話題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http://www.farnamstreetblog.com/2014/05/hunter-s-thompson-to-hume-logan/ )
儘管是這樣,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因為作者們確實提供了很多小靈感,我一直聽他們的podcast,他們不會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或者系統,你要自己去做這一步,但我在他們那裏經常發現思考的火花。還有就是他們真的講了很多好故事,要知道真的並不是每個出色的作家在每本書都能講到好故事,在這本書之前還聽了Gladwell的新書“David and Goliath”,雖然Gladwell是很出色的作家,但他的新書真的沒什麼道理可講,而且故事講得囉嗦又爛,聽到第三章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