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间房》是一本由苏童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九间房》精选点评:
●哪个名家选的?感觉良莠不齐呀
●《十九间房》
●更喜欢里面的几篇中篇。短篇有的感觉意犹未尽。
●作品质量起伏不定,这本集子里的都挺好。有几瞬间看见了余华的心狠,当然多了几分婉转的柔肠。故事还是阴冷,不知所措的凄凉,对底层人物的绝望刻画入木三分。该死的人生尽头是湿暗的美,悲悯感一点点渗透。
●苏童的文笔和余华一样阴冷潮湿,一查作家介绍发现他们都是一个年代的人而且都生活在同样阴冷潮湿的江南。果然生活的土壤孕育文字。这本短篇里最喜欢《园艺》和《八月日记》。
●反复看。温暖很少,人性很多。
●写得还可以
●苏童,很爱的一个作家,这本短篇合集读着读着脊背会发凉。
●苏童确实有才华,写的每个故事都带有时代鲜明烙印,仿佛亲身经历过一般。不过整部书带有暗黑风,看后尽是淡淡的忧伤,文风细腻,文字老辣啊。
●中篇挺好。
《十九间房》读后感(一):小人物人生
在长篇中讲两个印象深的
1.刺青时代:底层孩子的革命精神。帮派,男孩子的中二,斗殴,刺青。文中的少年小拐在看了自家哥哥的悲剧之后仍然以复兴野猪帮为己任,最终被背叛,继而也悲剧收场。刻画的最好的是小拐在结尾哀求着不要打断他的好腿的时候,那种凄凉感让人不禁为底层少年不曾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感到的悲哀,他们看似凶猛实则懦弱,他们吸收了社会的阴暗面并以此为真理,以此仇视爱他们的人。但他们是不是一眛的坏呢?也不是。小拐在姐姐出嫁的时候,冒险去抢了绸布给姐姐当嫁妆。他们不是坏,只是蠢,只是可怜。苏童刻画的女性相当好,人物刻画最好的不是主人公小拐,而是他的姐姐锦红和秋红,她们每次说不管小拐了,可最后仍然是她们为小拐出头,处处维护着小拐。她们对弟弟既有恐惧,也有爱。
2.妇女的另一种生活:苏童仍然将笔触落到女性的身上,刻画的顾雅仙和简家姐妹最为用笔。顾雅仙和粟美仙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底层的妇女,多舌,好事,爱看热闹,热衷不切实际的八卦。粟美仙以杭素玉的死而盖棺定论,而顾雅仙以简少芬的变化来凸显。她们都因自己的多舌,八卦直接或间接的毁了或改变了他人的人生,她们心中或许并无罪恶之心,但封建的愚昧和女性好事的弊病让他们成了悲剧的制造者。
《十九间房》读后感(二):读书使人害怕
对于我这样胆小的人来说,每次读苏童的书,都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极限运动的挑战,像是在几百米高楼的边缘不系安全绳地绕一圈,害怕、刺激,但是又不想中途放弃。描述打斗而死的场面,描述不同帮派之间的斗争,都心惊胆战。如果清清楚楚地明白,那些一切不过都是假的,世界上不可能发生的,心里倒还好受一些。偏偏那些不顾一切想置对方于死地,用尽方法践踏对方尊严,拿着刀子赤膊上阵互砍的事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现实生活中,有着更为残忍的事情上演着。那些头被锋利的刀迅速地斜着切了一刀,因为还没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头飞出去的人;那些在肛门塞进了管子,管子里塞进刺绳,将管子抽出后,再将刺绳抽出的残忍折磨。这个世界,有着比黑暗更黑的角落,连想象都令人恐惧。动物有不同的物种,人也像动物一样,有着不同的物种。有些人似乎天生就不怕惹事,单挑打架,拿刀上阵,有些人则是安安分分的,远离风浪,避之唯恐不及。
读小说不像电视剧。电视剧里,哪怕一切再怎么糟糕,结局总是好的。可是小说呢,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一个人经历所有的屈辱后,还没有翻身之日,结局就戛然而止了。以前我读到小拐这样的小说,大概是要被吓好长的一段时间。现在心理强大了一些,训练自己将生活重心放在实际生活上,或是美好的事情上,也就不会让阴影停留太久。我想这大概是人成长成熟的一个标志,从被生活控制,到成为控制生活的人,有了植物破土的那种生命力。
苏童写书,感觉像是看客,不痛不痒的,异常冷静地以知情者的身份讲述事情。但是这位知情者又很是细腻,观察入微,三言两语能把你带进情境之中,一起去经历那些纠结、紧张和绝望的情绪。这类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等其他副作用的书,并不适合大多数人服用。乐观积极或是水火不侵的人,是最适宜的人群。书是好书,但容易虚不受补。
《十九间房》读后感(三):所有的药都是假的,也都是真的
《十九间房》这本小说由18个故事组成,十九间房只是其中的一个故事。读之前很好奇作者为什么会以“十九间房”这个故事的名字作为书名,读后依然不得其解。
这是我读的作家苏童的第一本书,整体的感觉是故事简短,但是意味深长,需要一定的时代背景才能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形成共振。
书中的18个故事,涉及家庭、校园、工作,关乎亲情、友情、师生情,唯独没有爱情,是少见的不涉及爱情的小说。
关于亲情,《园艺》这个故事十分推荐阅读,故事中的一家人最终走到了分崩离析、天人永隔的一步。然而,究其本质是身为一家之主的男主人与女主人一手造就的悲剧。孔太太追赶着所谓的园艺时髦,要种时兴的植物,而孔先生对自己的爬山虎情有独钟。终究因为爬山虎再次爆发冲突,进而导致了母子决裂,女儿离家,丈夫惨死的结局。
我们知道,正常的家庭,成员缺了谁都不行。然而,不健康的家庭比缺少成员的家庭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身为一家之主的孔太太,虽然情感上看似可怜,但对儿子兴趣的一再打击,对丈夫的一再抱怨与怀疑,对女儿的一再忽视与埋怨,都反映出孔太太是一个情感自私而又自我的一个女人。这样的一个女主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建构起一个健康的家庭的。
一个健康的家庭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但是男女主人的本身特质决定了家庭健康的基础。所以当你想组建一个家庭时,当你想要孕育子女时,你要做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心态的完善。
关于情绪失控引发的悲剧,我们经常听到“冲动是魔鬼”,“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呢。
关于情绪失控,建议阅读第10章《一个礼拜天的早晨》,读完你会深刻的发现:当你被情绪控制时,你已失去理智,那么剩下来的故事将只有意外和事故。
书中还有不少其他的故事可以一一进行解读。然而解读一本书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看过了别人的故事,最后的结果多数是“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遗忘速度。
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看过了别人的故事,能够找出故事背后的原因,进而作为自己前行路上的经验积累。以期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十九间房》读后感(四):十九间房
作者:苏童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
ISBN: 9787205075637
第一章 刺青时代
小拐的父亲不是40年代就是50年代生人,那时家里孩子多,除吃饱不挨饿,根本没人在意孩子的教育,尤其母亲还去世的早。父亲曾形容把他们当成牲口养,可见父爱如山,在王德基这里是不成立的。
两儿两女,在现在来说就是好上加好。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父亲,又如何为孩子们遮风避雨呢?
大女儿锦红美如玫瑰、可性格胆小懦弱;
二女儿秋红处事不惊,敢于保护自己;
大儿子天平从小混迹帮派,寻求自我保护。钢圈游戏的痴迷者,自然弟弟也是游戏的追随者。
因为哥哥在玩钢圈游戏时,他被迫失去一条腿,所以小儿子得名于小拐,从此也变成阴郁古怪的人。
在这个家里,秋红身上披着刺猬衫,充当着母亲的角色,抵挡一切邻居们对孩子们的挤兑;天平充当着父亲的角色,高大威严,犹如着家里的保护伞。小拐从小被人欺负,哥哥既是可以保护他的人,也是他崇拜的对象。自小缺少教育、自小没有人拿他们当回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复杂的人性关系交错,导致天平为此丧命,小拐也就此失去了保护伞。唯有靠自己才能体面的生活,复制崇拜对象的人生为自己找寻一片生存天地,最终以失败告终。
小拐把他所有的记忆都存储在打小拥有的百宝箱内,只有那里的唯一玩伴一直陪伴他。
第二章 园艺
性格高贵的孔太太喜欢盆景,如同她的性格一样,自认为高雅有情趣,可现实中抱怨成性,谩骂随性,最终导致家庭成员离心离德。而孔先生恰恰低调温和,喜欢适应性强,随和的爬山虎,也许如性格一样习惯了频繁的争吵。
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各自负责着自己的喜好,使得自家花园百花齐放。作者巧妙的使用孔家花园的繁茂对比出父母关系的紧张,子女对待父母的冷漠。
父亲的彻夜未归,并不能说明什么,大家已经习惯了一次次的争吵,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清净几日自会归来,然后再延续以往的吵架模式,和从前一样的生活。对于妻子来说,她的跋扈是不会为一次次吵架妥协的。
儿子自认为门第高贵,是个虚伪的公子哥,那颗演艺之心,最终把戏剧演成生活,生活演成戏剧,可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混淆人生。
女儿二十五了还待字闺中,因为暗病的困扰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只陶醉于张恨水的小说里,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
孔太太碍于面子、家丑不可外扬,宁愿让儿子找私家侦探,让女儿去摸排孔先生身边的嫌疑女子,也不愿面对丈夫的失踪。她从来都是肆意的耍性子、犯脾气,从不在乎丈夫的颜面,子女的感情,孔太太一手造成了孔先生的意外之死,讽刺的是先生的尸首无声的陪伴着她的抱怨,成为他认为培育花木的最好肥料。
第三章 十九间房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小日本和国民党都让百姓苦不堪言。春麦是媳妇嘴里终日咀嚼的窝囊废,他是伺候土匪头子的如厕大将,他是个胆小如鼠的男人,为了生计他没了尊严,指哪打哪。看着老婆被人糟蹋也大气不敢喘。在男人眼里,他就是被讥笑的对象。在女人眼里,他没个老爷们样,就是个怂包。他怕所有会给他利益造成冲突的人,苦往肚里咽,就算逼急了也是只能拿自己媳妇开刀。
他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心里搁不住事,缺少了男人的勇与谋,逃避现实。对于春麦来说看住媳妇六娥,带上全家逃亡是他唯一能保全的事。春麦就像十九间房的位置一样隐蔽、散发着潮气,终日埋在阳光里。
第四章 另一种妇女生活
我的脑海里总是能浮现出简家酱园曾经的兴旺场景,小家碧玉的简氏姐妹,如果不是父母过世尚早,也许现在是另一种生活状态。一个楼板隔出了两个世界,动静分明。
楼下可谓三个女人一台戏,他们终日与中伤、污蔑、诽谤、诋毁、造谣为伴。正所谓不吵不热闹,不闹不舒坦。家长里短、是是非非就是他们生活里的下酒菜,砸吧过滋味后,才知道要添什么油加什么醋。
与楼上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姐姐不仅是姐姐,也充当着父母,也许正是因此。姐姐早与认定要与妹妹共度一生,扭曲的人生观早已在那时注定。从小被姐姐顺理成章的主宰一切,即造成了自己没有主见的性格,可是那颗不甘于熄灭的心还是躁动的,内心总是挣扎在被控制与释放之间。释放的火苗一旦燃起,终将不受控。妹妹的死忠才是她真正需要的,一旦逝去必将走向死亡,必将刻骨镂心。
第五章 西窗
谎言、骗局是香椿树街居民的常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除了我会在意红朵,还有谁会想起这个可怜的女孩。我的在意也许是我对红朵的愧疚,也许我想知道真相,也许我想再次见到她。
无疑这个十四岁的少女是孤独的、无助的、不安的,她传递给我的信息,也许是需要我的同情,也许是需要我的帮助,可我的背信弃义不管出于何等原因,都辜负了她对我的信任。
第六章 回力牌球鞋
货物紧缺的年代,风靡了时尚界的回力鞋承载了多少人的回忆,一双鞋搅乱了不堪一击的友谊,炫耀心最终变成了气迷心,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从小就需要培养正确的三观,尤其男孩子又比女孩子成熟的晚,也许出了事才能意识到问题。
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就足以富足我们的人生,欲望越多,思想负担越重,何苦自讨苦吃。强大的精神富足才最可贵。
第七章 被玷污的草
不同的角度诠释同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而言。人们习惯了通过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给人们加以不同的标签,但往往那并不是你看到的全部。
意外造成的自卑,内心中住着害怕、也住着强横,但只停留于心间,老人无疑是激发孩子探寻的领路人,指南针不过是他探路的拐杖,不论你是怎样的心理,都要学会勇敢尝试,总有一天你得甩掉拐杖,自己在路上。
第八章 沿铁路行走一公里
剑认为那些人议论死因的观点荒谬,但自己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偏激呢?因为没坐过火车,就喜欢收集火车周围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东西,尤其是死人留下的,这样的执拗与令人不解的爱好,从小在心里扎根,家长既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又忽略了成长细节,这些人注定是孤独的。往往错过了最佳的矫正期,社会上才会出现那么多恋童癖、恋袜癖、恋内衣癖等。
老严则是一种思乡、思念亲人的孤独,长年一人坚守在扳道房,自问冷暖,体会每时每刻的孤独。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心里越来越激动或者越来越来混乱,那种心神不定早已通过另外一种方式传达给了老严,只是他并不知道会造成惨痛的结果。
剑对老严的诅咒也许激醒了他,他扔掉的不是鸟笼,而是他的怪癖。
第九章 像天使一样美丽
十六岁的吵吵闹闹,十六岁的分分合合,这一切都停留在那一瞬间。
被迫插队的小媛与留城的珠珠再次相遇时,珠珠已成为了凯歌照相馆的开票员,这个照相馆曾经留住了小媛十六岁的青春与美丽,但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寒暄的问候充斥着无奈,插队生活的这五年,让小媛洁白的肤色变得黝黑粗糙,纤细的身材已走了模样;对比珠珠的丰满与洁白。在当年吕疯子的眼里:十六岁的花季年龄,都如天使一样美丽。但在现在的小媛眼里,她十六岁的美丽已逝去,再也不如天使一样美丽了,她的美丽也因命运的改变而彻底改变了。
第十章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
钱没有白来的,都是一个汗珠子摔八瓣赚出来的,谁动了自己的钱都会心疼。
妻子代表:算计、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一类人;
先生代表:善于给自己及他人解心宽,不是大原则的问题,可得过且过;
肉贩子代表:缺少德行的不良小商贩。
迫于妻子的压力,不得不与不黑心商贩交锋,导致送命。
如果妻子换种轻松的角度,不把平时积累的怨气发泄在买肉这件事上,把废变宝并传授先生买肉的技巧,我想先生下次可以买到货真价实的好物;
如果商贩能用心经营,价格公道,货真价实的出售商品,让客户满意,也不会等来客户的抱怨、投诉与索赔。
我们得学会用心转换问题,用心解决问题,当心偏离人生正道时,要学会自我检讨,自省是最好的监督自己品行的准则。
第十一章 马蹄莲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复杂的人心最难辨清,看似美的东西也许是最毒的、最容易害人的。小镜子好似我们的头脑,在关键时刻帮助我们辨别人性的冷与暖、善与恶。
言辞粗俗的肖,内心无疑是善良的,无力拯救受伤的自己,活如同死,死如同活,也许死亡是不连累任何人的最好方法。
第十二章 巨婴
乡村医生的道德底线不清,即因恐惧失去了行医的原则,又因恐惧给了患者大剂量的药。
当他得知服药后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时,为了赚更多的钱,他选择把祖传秘方提高价格,这一场意外让他意识到可以获利更多。
求子女因痛恨社会而打击报复,可以说不择手段,可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类人往往因为自身原因,或者被造成伤害,当愤怒点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他们心态不平衡,一直在孤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需要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一个道德底线模糊、没有原则的人,一旦在外在条件的驱使下,就会偏离道。
第十三章 星期六
短暂的旅途结下了短暂的缘分。
不同领域、不同知识阶层之间必然有种很多不同与习惯。
老漆是个直性情、热心肠、好结交朋友。小孟夫妻是典型的知识类型人群,平时不善于交际,碍于面子,习惯每日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群,注定是两条平行线。
社交礼仪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是对对方的尊重,老漆的热情已经超越了社交红线,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在朋友家过于随性自如,分不清主与客,打破主人的习惯,与朋友相处时还是要有礼有节。
小孟夫妻基于老漆的许多恩惠,碍于面子,默默忍受到最后无声的反抗。当被逼到痛苦的境地,我们需要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巧妙传达我们的想法,找到最舒适的解决方案。
第十四章 八月日记
年少轻狂的孩子谁还没有过一些些鲁莽呢?鼻涕的鲁莽在审讯员那里备了案,鼻涕的日记也在审讯员心里扎了根。
在审讯员眼里,他见过太多小混混,小流氓了,鼻涕的解释在他看来是那么没有说服力。
审讯员的工作生涯即将画上句号时,这一篇久久保留的日记让他回忆起了那次审讯,回忆起那个也许不太差劲、有条理的学生。对审讯员来说,他每天重复审讯不同的犯人;对鼻涕来说,他过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一天。
被审讯员撕掉的那张折成条状的日记才是对鼻涕最好的证明。
第十五章 奸细
我们内心中的魔鬼如同王六斤的鬼魂一样,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总是考验我们在危难时候的反应与抉择。当困难来临时,坚定的回答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前行。选择做一个单纯的、有原则、有立场、信念坚定的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13岁的少女表现出了她的聪明、机智、勇敢与极高的警惕性,对于红朵来说保住叔叔的命比一切都重要,她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单纯帮叔叔铲除了奸细,她可能也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那颗闪闪发亮的小红军。
第十六章 大气压力
物是人非的天城,一切都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着改变。
意外的巧合,遇到了自己的老师,又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曾经就读的中学,自己不敢与老师相认,也许忘了他的姓氏?也许对老师还有歉意?也许因为老师依旧刻薄?
一个寒冷的夜晚让小孟回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想起了那个曾经在课堂上强横的老师,如今为了生计,从人民老师变成了揽客的服务员,但依然保有着原来的倔强与个性。
互不相认也许是最好的遇见!
第十七章 海滩上的一群羊
孩子你需要知道的是:我是父亲!
言外之意: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我不会害你!
孩子你需要知道的是:我需要你怎么做!
言外之意:我在教你做人做事!不需要听取你的意见!
孩子你需要知道的是:你母亲没有教好你!
言外之意:我比你母亲更适合教好你!
您是父亲!但您一定不是一个好父亲!孩子关注的世界不只是某一个点,他会有很多新鲜、奇怪的问题抛出,他需要与大人互动,他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父母也会随之一同成长。
孩子一次次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着父亲,但父亲还是一意孤行在自己的路上,他听不到孩子的呐喊,看不清孩子的思想,更理解不了自由的想象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男孩心里也许觉得那头被他丢掉的羊,一定比他更可怜!
第十八章 开往瓷厂的班车
莫名其妙的看完了,没有任何想法。
年长的老徐关心多年前的八卦,关心多年前偶遇的陌生人,那他得多闲呀!或者说这事和这人得给他造成多大影响呀!让他还这么牵挂两个屁屁流流的屎孩子。我个人觉得,就本章故事来说,不是很合乎逻辑。
作者是想突显像他这一类的闲人吗?闲到有功夫关心几年前的事与人。还是要突显两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矮个子猜测别人会吃枪子而死,没想到自己也是吃枪子的命作为讽刺!还是延续他们的不靠谱,不着调!
除了感觉叙事外,他们之间没有过多交集。真心不明白这个短篇作者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