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非虚构的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02 00:5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非虚构的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虚构的我》是一本由麦家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虚构的我》精选点评:

  ●只看了两个字,真诚。

  ●真正客观的分析,赤诚的言语。

  ●我火速去读王央乐先生翻译的博尔赫斯

  ●麦家的传记般人生。记录了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小说和影视天生不是一个道上的,无法“同呼吸”,“心连心”,如果彼此“合二而一”,成为兄弟,像一个模子压出来的,那么这两个作品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失败的:要么是小说,要么是影视。甚至可以这么说,越优秀的小说要改编为优秀的影视要接受更多的伤害。因为道理很简单,在小说中出彩的东西,比如文学的语言、繁复的意境,影视往往是表达不了的,只有挨刀了。

  ●麦家对我而言是一位很私密的作家我几乎不愿将他分享给任何人。

  ●虽然性情温和,不代表我心中没有江山。说得好

  ●有自己的特点,乡土味很浓,个人不欣赏

  ●就凭麦家对摩羯女的推崇

  ●无意中买到的麦家先生的作品《非虚构的我》,打开书看了没几页就觉得很感兴趣了。原来麦家先生是《风声》《潜伏》等著作的作品。这本书讲述了麦家先生从小长大的一些记录,他的成长,他身上的烙印,中间一部分讲的是他和文学之间的记录和关系,讲到了写作,讲到了从军,讲到了他在四川经历地震的一些难忘的亲身经历的故事。最后一部分讲到以为伟大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先生。为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到格外佩服、敬仰,也为博尔赫斯没有获得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而抱不平,博尔赫斯就是他心目中的第二个神,第一个是卡夫卡。麦家先生笔锋独特,很有想象力,也有乡土文学的实在、坦诚,他对读书的钟情,对文学的一腔热血,让我想起了大爷、小姑、童彤老妈,这些文学爱好者,以及喜欢看书的我,曾经也有过短暂的小小的文学小美梦。

  《非虚构的我》读后感(一):不像一本自传,更像写作的心路分析

  麦家《非虚构的我》 这本书前面一部分基本是麦家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看到一个作家的成长的偶然性。其中还有写到可以看到一些写作品的心理历程。还有专门一章讲博尔赫斯,麦家老师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极度自信,一方面又有些自卑,这个可以从早期的文字中看到。 我问过麦家老师一个问题,就是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个,是否能够判断一部作品处在什么水平。好或者不好。其实我是换了一个概念,我想了解到是不是即使是大作家,一样面对着写作的挫败感。 麦家老师的回答意外完整,他认为写作的老手其实是一会一些感觉的,写得很顺的时候一般就是写的不错的,一般非常费劲的作品,往往很难是好的作品。而在写作当中这种好坏是很难判断的,需要事后回过头来,通过市场反应,以及读者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事后评估的过程。 这个回答我理解为作家其实心里还是有追求,他希望写出好的作品,但是并不一定每一个作品都是好的,而自己很看重的一些作品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别人眼中的好。所以我这个问题显得有点空洞以及业余。 好或者坏,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大部分觉得写得好。 谢谢麦家老师的回答,让我有继续保持写字的动力。

  《非虚构的我》读后感(二):诚意之作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有看过《风声》的电影和小说。也对麦家知之甚少。

  感谢这本书,让我认真了解了麦家这个真正的作家。也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各种各样的情绪。

  这本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谈己、谈人、谈话、谈事、谈博尔赫斯。每一部分的言语都是诚挚诚恳的,让人看起来特别舒服,不论是谈人谈己,看得出作者都是非常有诚意的。作者生于杭州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的执着、母亲的爱心,备受歧视的童年,之后进入军校的波澜壮阔,渐渐走上文学的道路,对于友情的珍视,对于亲情的守候,对于爱情的近乎疏离,都娓娓道来,缺点不掩饰、优点也不夸张,作者就像把自己摆在一个展览台上。他的半生跌宕起伏,拥有现代很多人所没有的精彩,在军校的生活、曾经从事机密工作的经历,都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影响。在羡慕作者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同时,我也想有一天也写一本同样的书,把自己也放在一个展览台上,深入的剖析一下自我。

  下面谈谈几点对于书的一点感受。

  最喜欢的一部分,是写儿子的部分,对于初生儿子的无言的爱,并且教会他传递爱,在与儿子商量之后,将儿子的全部积蓄15万元捐献给了地震灾区。或许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最大的爱,最好的言传身教,让他拥有博大的胸怀,能够容纳更多的爱。

  最感动的一部分,是关于藏地战士索拉的,他是普通一兵,默默的守卫轰轰作响的变电站,唯一陪伴他的是小小的收音机,他每天展现给别人的都是笑容,努力学习汉语,并不因单调的生活而有所埋怨。而当他的汉语稍有起色的时候,耳朵却因长时间的接触噪音而逐渐失去听觉。但是他依然快乐的生活下去,又开始学写汉字。生活对他的不公正,他从不埋怨,甚至从来不会这样去想。他只会想到另一个方法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快乐的生活下去。之前刚读过的《那时西藏》,两相对照,我更加明白了藏地人民的淳朴和信仰。并且对了生活有了深一层的感悟。

  最有感触的一点,就是作者对于书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守护,可能就像作者自己所说,作家就像在冰封山上的那只可怜的豹子,总想探究这个世界的底限和真像,即使遭遇苦难与艰险,他们依然不退缩。因为他们了解:打开一本书,那里也许有比飞翔还轻的东西,有比钞票还要值钱的纸张,有比爱情更真切的爱,比生命更宝贵的情和理。

  喜欢这句话。所以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非虚构的我》读后感(三):非虚构的我

  《非虚构的我》 第一次,读麦家的作品,阴差阳错,麦家的成就在小说,我却以杂文入字,冷不丁,读的是一个真实的麦家。无独有偶,读王小波的作品,也是由他的杂文入手,如那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才读他的《黄金时代》,后有《红拂夜奔》等小说。作家应当以作品说话,读了大作,杂文才是茶余饭后的消磨之品,每一个有野心的作家,以大创作为主,小说一部,横空出世,享一清名,再来诗词歌赋,洗尽铅华,杂文散文,往往是附属品,属饭后甜点,作家大多不用心。不用心罢,事与愿违,许多作家的杂文成了其亮点,比如王小波,还有最近的好作家冯唐,受到了众多读者追捧。小说家有小说家的立场,一本厚书,独立门户,影响深远,当然是美好的期盼,所以作家们无不以此作品自居,磨砺自己。作家李敖甚至说,鲁迅称不上大作家,因为他没有写出过长篇小说。见大见小,是强是弱,还在文字,今日的信息时代,大部头的古典长篇已作古,娱乐方式的多样性,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已经改变。所以,十几万的小说,简明雅致,字字如玑,才能深得读者热爱,要不,则故事见长,推理开脑洞,才能让读者动容。麦家无疑是后者,麦家火起来有十年了,改编小说的电影的《风声》,大热电视剧的《暗算》,卖到全球的著作《解密》,让麦家家喻户晓,矛盾文学奖等大奖也纷沓而来,主要原因在于他作品的独创性,题材的独树一帜,17年的军旅生涯,至中将,从事情报解密工作,接触了身边太多优秀的战友,于是他化为小说,自成一派。在本书中,麦家坦言,也坦诚,毫不遮掩,清清白白,这是一个感觉内心干净的作家,有文学的梦,有文学的因,也在种文学的果,我想,也许经过军队的训练,麦家三观正,习惯好,也许在写作的道路上,会持久,会廷续,会发光。本书深入浅出,实话实说,分为谈己,谈人,谈话,谈事,谈博尔赫斯五部分,讲自己的出生,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也谈作家朋友,也谈作品创作,更谈天灾人祸(汶川地震)与军旅生涯,最后大讲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害我去找1982年版的《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先生翻译版本。最初麦家杂文阅读,认为文字不精致,有世俗之味,留有老一代作家的腐朽之气,但随着往后的深入,仍可感受到其文字隐藏之下,一种力量,人性光芒的力量,还有与急功近利的社会相反的清白之意,这一点,难能可贵。总之,麦家打开了他那一代人的世界,然后,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然后我得到王央乐先生翻译的博尔赫斯,得到了一份别样的感动,然后,想去读一读麦家的小说。

  《非虚构的我》读后感(四):且听灵魂拍手作歌

  “我总的来说是个偏笨、安静的人,周围的喧嚣让我有点失措、茫然。”麦家在新作《非虚构的我》中如是说。

  这个自称偏笨的茅盾文学奖得主以善于构建文字迷宫著称于世,《风声》《风语》《暗算》《刀尖》都是走脑子的作品,读者在紧张得透不过气的同时,大脑还要随着作者的笔调高速运转。而对于军校出身,曾在特情机关任职的麦家来说,这不过是稀松平常事。

  只有在谈起故乡、父母和内心深处那个少年时,麦家的笔调才会陡然松弛下来,变得忧伤、温暖而内敛。

  “我不喜欢上学,因为上学对我就意味着受欺辱”,“黑五类”的家庭使得他屡遭白眼,老师在课堂上公然笑话他“头上戴着两顶大黑帽”,他的童年因此充满自卑,清早出门后宁可找个墙角躲起来也不要去上学。

  这样笨拙的痛和手足无措的逃避,只有孩子会有。

  那么多老师里,只有胖胖的王老师待他好,关心他,他逃学,王老师便去家访,然后一遍遍将他带回学校,他于是写下一首笨笨的小诗,说自己心里有阳光,她就是太阳。——或许这就是文学最初萌动的种子。

  自传性质的文字要写得吸引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大多数文章都夹杂了许多不自觉的自恋与矫饰。好比钱锺书在《围城》中写方遯翁写日记:“因为近来闲着无事,忽然发现了自己,像小孩子对镜里的容貌,摇头侧目地看得津津有味。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这些记载从各个方面,各种事实来证明方遯翁的高人一等。他现在一言一动,同时就想日记里、言行录里如何记法。”《非虚构的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直率和勇敢,剥落掉种种粉饰与虚荣,麦家将自己的身世,经历,家庭,亲人,挚友,好恶,困惑,恐惧,念想……一一如实道来,毫不躲闪。他写家族的衰落,写父亲母亲一生的挣扎,写自己内心的隐秘和私欲,都沉稳客观,冷静得像在写别人,笔触平实老到,笔下柔情万端,却永不肯偏离真相半点。他像个喃喃自语的孩子,要将这几十年间所见所闻的人间痛楚与温情和盘托出。他写的是自己的故事,我们从中却可以见到世人,见到慈悲,见到麦家一颗澄澈的赤子之心。

  他写父亲,一个农民,为了教导自己勤奋进取,带着儿子去县城中学,绕着学校的围墙一遍又一遍转圈,煞费苦心地想出一个比喻告诫儿子,“文化就像太阳光,火烧不掉,水淹不掉,政府也没收不了。”他写自己高考险胜后,面对众人流言的盛怒,他写不告而别的初恋女友,写与妻子相识相爱的过程,写母亲,也写普通士兵,写卖烧豆腐的秋娘,写曾经给他感动的来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们。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唤起麦家笔下的热情,也唤起我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这才想起麦家是一个多么善于讲故事的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某种程度上说,麦家这本书就是一种教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非虚构的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