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死之夜》是一本由[日]土屋隆夫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傀儡死之夜》精选点评:
●育子地藏的凝视,碧空如洗,远山静谧,长野县东的牛伏村西南方是海拔两千五百三十米的蓼科山,往东是雄伟的活火山浅间山,当地农家主要靠种植水稻、高原蔬菜、苹果以维持生计。警方略有失责,海拔超过七百米的高原城市美岳市与车夫土田警部的最后故事。与谷内六郎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再会,大师,生命之火渐渐熄灭。 交通事故宽大处理,五年以下拘禁或二十万日元以下。天正十一年真田昌幸为加强对东信州的统治完善了上田城根据地,该地是著名骏马产地,北靠太郎山,东临段丘,南有急湍,利于筑城。 口吃患者以男性居多,占各国总人口0.7%,自然治愈概率百分之四五十。 村上鬼城,萤火虫来吧!灵魂也来吧!认知和识别的心理区别,大众视线相当于零。 两盆菊花,纯白色厚瓣菊开得旺盛。宫泽贤治的不怕雨不怕风,正冈子规的病床六尺,多片假名。
●情节比较水,有些我还以为会是重要伏笔的支线直接没下文了,作者90多岁还写也不容易了。
●简直无语,写得就不好。简介写的是姐弟间的不伦遗情,这个是什么鬼
●实在是太水了,一个简短的社会派短篇硬生生撑成了长篇。考虑到土屋老爷子的年龄,勉强可以不撕书不索赔。
●花了一天不到的时间就读完了,土屋老爹辞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末尾不仅提到了处女作,而且故事主角也是一父一子,感叹时光的流逝啊,从三十二岁开始创作推理小说到以九十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拿出这样一份诚意作品,老爹对其的感情可想而知了……
●教主走后这部分能看出出书都是应付,纸张和印刷也就盗版水准,吉林快把后面的出完吃粑粑去。傀儡死作为老爷子最后一部作品比起前作算是水得厉害,终章几乎是将前几章复述一遍,许多线索也不了了之,这算是反土屋公式的作品了吧
●坑死了……这故事也太平了!
●这简直,太糟糕了啊。
●呃基本上内容和这惊悚的书名没什么关系····略偏社会派小说的感觉,总觉得纱江一下就能发现的疑点,警察竟然看不出来,好勉强啊。凶手很早就揭露了,后面就是姐姐复仇警察装傻了。中间有一段纱江和凶手对话,凶手脱口而出俊没有父亲····凶手的身份还以为和俊的父亲有什么关系····(作者把这梗忘了?)后面土田部分有点感人,算是这书唯一的亮点了。如果不是土屋粉这书不要看了·····= =
●竟然是九十岁之后写的。。。虽说没有什么意外性,但是能完整把书写出来已经很强了
《傀儡死之夜》读后感(一):作为土屋隆夫最后之作颇为遗憾 还是比较推荐他以前的作品
作为土屋隆夫的最后一篇作品的确是令人失望 连普通水准都谈不上 书名也跟故事完全没关系。原本以为后半段会给予一开始以为很重要的角色 - 比如俊的父亲、肇事者 - 一些篇幅 尤其考虑到‘目击者’是政治秘书的身份 可能会跟俊那神秘的父亲有所关联 结果什么都没有。对于土屋隆夫的私生活没太多了解的我 有点怀疑警部的晚年是不是反应了作者的自身经历 毕竟那时他也已90岁。
基于作者一生致力笔耕的情怀 还是不忍给予这最后之作不及格的评分。作者为了广大的推理迷留下了那么多高水准的佳作 对此想对老爷子表达衷心的佩服和尊敬。
《傀儡死之夜》读后感(二):人形死之夜
2007年,非系列作,土屋最后一本的作品,出版时已高龄90。
这本书真的有很多可说。
从第一个事件发生,被害的孩子的姑妈成了侦探,意外发现现场与目击者证词有逻辑上的不符,从而产生质疑,再自己调查真相。此处的推理,并不算出色,不过因为缺乏证据,土屋用的是多处小破绽的累积,加上双方的心理战对峙,组合成最终的结果。但没有物证。外加日本法律对于肇事逃逸者的宽松处理,并不会执行死刑这一点,让人设逆转。凡人侦探要用完美犯罪去报酬。此处的完美犯罪,严谨性并无大问题,可操作性也非常高。本着土屋的(事件÷推理=解决,无余数)原则,细节周全,处处都有交代。此处的完美犯罪,在我这里绝对加了不少分的。土屋因怕被现实中仿效,至死守口如瓶的完美绑架方案,可能也非是什么华丽的东西,而类似这种吧。
接着画风一转,跳跃到了案件时效过后,当然调查案件的警部携妻告老还乡,之后得了老年痴呆症,受妻子照顾。此处相当感人,初回家乡之时的那句“我们就死在这里吧”,我始终记得。最后,是病倒的纱江以信的形式,回忆整个事件。观望了一下豆瓣评论,最后的信件因过于全面,糟内容重复与灌水等各种调侃。然而,我想站在土屋确定此书是其最终作的角度来说。
从土屋处女作长篇《天狗面具》的牛伏村(此书中译为“伏牛村”,译者不同而未统一)开始,到本作回到牛伏村而止,这种归返,即我所选角度之理由。纱江完美犯罪达成,便也适合让其自述过程。同样,因终章的一个伏线彩蛋,土田巡警因病无言很是合适,由不了解的土田之妻代为收信,事件的复述也理应详细。土田巡警病倒,也是土屋推理生涯的完结标志。
此书也确实有几处看似是要写的东西,没有任何交代。开篇,俊父亲的身份,刻意神秘隐藏,而其抚养费的出手阔绰,加上松代的暗示性猜测,读者必然想知道;而土屋用天赋继承的方式,给了这个人物应该擅长绘画的线索,这算第二次提示。
至少有一点,肇事者同车的女子身份,土屋没有交代。肇事案,真是肇事案吗?肇事者参议院议员秘书的身份,能与俊神秘父亲的线索一定程度的匹配起来,结果竟然不了了之。如果是别人写的,也许可以解释为噱头,对于土屋,这是不是公式剩下的余数呢?
再之,整本书我是颇为满意的,如此丰富的布局内容,本不像之前很多土屋作品小说结构的平凡,可土屋的文笔,我想即使不能算减分相,也绝对拖了综合水准的后腿。这不是摇篮曲与几首小调就能弥补的。
最后谈书名,简体译为《傀儡死之夜》,台版译为《人偶死之夜》,询问了几位朋友,关于《人形が死んだ夜》之中的人形,是说没有自主性的人状的东西都能称为人形。于外,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土田,肇事之凶,肌肉猥琐的纱江,都在此中吧。简体所采用的傀儡娃娃,一是有了性别,二则让人误以为内容属于恐怖小说,感觉不怎么合适。
《傀儡死之夜》读后感(三):傀儡死之夜——何谓警魂
衰老和死亡,是人类逃不过的宿命。
在90高龄、接近死亡的作家土屋隆夫看来,作品中的土田警部,不啻为他自己的最好写照。
土田警部逐渐衰老,又迷失在失智症的浓雾中。只留下
一片空白的脑海和逐渐黯淡的视野,曾经如剃刀一般的犀利眼神和精密仪器一般的活跃大脑都已不再属于他了。
作家从另一个角度,写了他同一起案件的关联。这起悬案和以前的案件不一样,警部不再是依靠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推理,使真相大白,凶手落网的警察,而是刻意放跑了凶手,带着谜一般秘密的,走向暮年的普通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
十几年前,发生了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12岁的天才少年俊在郊外写生时,被车撞死。而少年的小姨纱江却从警方对案件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中,发现了案件背后的疑点。在同目击者的对话中,她明白了原来目击者就是肇事者。她利用一个虚拟的“电话男”引诱肇事者南原出来,并在人头攒动的祭典中,毒杀了他,为早逝的少年复仇。
这两桩案件(肇事逃逸案和毒杀案)都成了悬案。直到土田警部退休并患上了失智症后,一封迟到的感谢信才揭开了所有的真相。而最大的真相却在于,警部其实当年就已经参破这一切,却放了真凶纱江一马。警部用自己的渎职,换来了凶手一生的平安。
土屋隆夫一生写了许多警察与罪犯的故事。而这最后一个故事,却是警察放过了凶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正义,有时却是法律所无法捍卫的。
肇事者的狡猾与丑恶,直指法律的无力和正义的不彰。生命的复仇,只能突破苍白无力的法律的藩篱,成为一种道义上的惩恶。
警察是法律的卫士,同样也是良知与正义的守护神。所谓警魂,除了忠诚于法律之外,更是坚守着良知和道义。警察不是冷血的公务员,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灵魂的人。
聪明冷静的纱江,使得凶手南原由于恐惧东窗事发而成为了任由她摆布的傀儡。而在复仇之夜,她也面临着内心的折磨。她杀了人触犯了法律,但同时也复了仇,使道义得以彰显。在法律无法企及的社会的阴暗中,她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而警部正是在一番推理中,感受到了这间案件背后的这一悖论,感受到纱江作为受害者家属的痛苦与无奈。经过慎重的思考,将自己的良心放在了比法律更高的位置上。而这,恰恰是土屋隆夫于生命的最后想要表达的东西:警魂。
纱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土田的生命之火也在风中摇曳。在这死亡即将降临的人生暮年里,有什么是终生无悔的?有什么又是毕生感激的?还有什么是无需表达而相濡以沫的?也许答案并不重要,真相也无需揭晓。当警部的妻子望着踽踽而行的老年警部时,那些丈夫从未同她说过的无数件案件,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她看着回归到婴儿状态的丈夫,只觉得自己依然是那么地爱他。陪他走完最后一程,让他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幸福地死去,这,不就是警部一生的追求吗?
《傀儡死之夜》读后感(四):百岁老人告诉你什么叫“正义”!
土屋先生是日本文学界的隐士,生性恬淡,不慕虚荣。常年蛰居乡间,晴耕雨读,厚积薄发,著寡而质精。虽是散淡,仍闻达于文坛,不光受到读者追捧,更深受来自于作家同行间的深厚尊敬与文学评论界的充分肯定。被称为日本推理界的责任心与良心。作品以社会派为表,以本格派为里,文风质朴而清丽,既无岛田庄司的故弄玄虚,也无东野圭吾的聪明外露。
这是我曾经在土屋隆夫的《物狂》书评中写下的一段话,个人认为可以作为土屋整个创作生涯的总结。
《傀儡死之夜》发表于2007年,土屋隆夫时年90岁,作为自己的最后一部小说,不可能不对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进行一个反思与总结,而这种精神在《傀儡死之夜》中亦有体现。
很多读者认为《傀儡死之夜》不算土屋最好的作品,甚至应该是最差劲的一部,毕竟不论从诡计、布局、行文皆乏可圈点之处当是公论,但对于年过耄耋的老作家,指望想出惊天动地诡计难免奢望。应该更多着眼于其作品中展现的价值观点。
小说说白了,除了讲故事之外,还承担了散播价值观的作用。很多作家在青年乃至中年时坚守的价值观往往在晚年会得到修正(可惜很多作家不长寿),故此土屋隆夫最后一部作品的意义的重要性陡然而现,要知道作家即使长寿也很少会在晚年仍保持创作意愿与能力(金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四十几岁便小说封笔,六十岁后每十年一次进行的所谓“大修计划”就是对自己作品的反思与修正,因为他自言对于很多人很多事看法早已与四十岁时不同,很多小说放在晚年写,很多人物事件过程与结局必然与当年创作时不一样。)
那么土屋隆夫最后的小说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
那便是“法外执刑”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私刑”的正义性。
关于“法外执刑”是否正义,甚至“正义”本身的定义,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著书立说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思辨,但各方观点莫衷一是。
作为以“杀人”为必须功课的推理小说作家,这一直是一个纠结的问题。所以才会有《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看透了案件却看不透人心的大侦探波罗。
但更多作家为了政治正确,在笔下人物进行了复仇之后,都会安排一个“天网恢恢”的结局(不知道东野圭吾如果能够活到90岁,会如何重新看待《嫌疑人X的献身》)。
在我看来,这是不愿直面惨淡人生的懦弱与不负责任的圆滑。
90岁的土屋在自己的最后作品中,甚至根本没有进行讨论,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
也许90岁的老先生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性善恶。
也许90岁的老先生不屑于讨论这个问题。
更大可能是对公权力,对社会,对整个人类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深深地失望。
远在天边的“大人物”生父指不上,近在身边的“公权力”警察也靠不住,想借助“有名有姓”的“政治家”更是缘木求鱼。
这是一种深渊般的无力与绝望。
本书中的警方完全没有存在感,而受害者遗族对正义的无望,如同书中代表双方的男女主角分别身患阿尔兹海默症与肌肉萎缩症,隐喻无比鲜明。
孔子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是否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一个活了快100岁的作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