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25 02: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100字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是一本由阿里斯托芬著作,上海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精选点评:

  ●暂时只看了老师要求的云 很棒 先马 有时间看完

  ●译文感觉一般,不过选译的几个辅助材料不错

  ●云/蛙// 充满金蝉的时代

  ●努力寻找笑点ing

  ●柏拉图说,阿里斯托芬的灵魂是美乐女神的宫殿。

  ●唉,看是能看懂,但就是一点点看注释受不了,就像让古希腊人看看汉语小说,屌丝、表哥注释:屌,男性器。丝,本意。戏指无产阶级。表哥,戴表的萎猿。这充满时代色彩烙印的,翻译起来不易看也不宜,肯定脱节。而且翻译也奇怪

  ●希腊的精神!该笑的笑,该讥讽的讥讽。

  ●刚刚发现图书馆三楼有这套书了,不知道是不是从我们院资料室搬出来的(?) 不过《阿卡奈人》和Google book上英语版本出入有点大,场和幕有点对不上,(罗先生版本没有幕,标注的原诗的行数,googlebook的英文版省掉了结尾,直接上故事梗概了【bushi】)……可惜不会希腊语,不知道哪个版本更接近是原稿。

  ●亮点是翻译的年份。不过这种译介在现在看来也就是大海捞针式的吧。

  ●简直各种即视感,不过民主制再差,也好过僭主制啊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一):古希腊人留给今人的喜剧,此书占了大半。

  以喜剧宝库现存的作品,并依据作品年代来评定,古希腊的阿里斯托芬是戏剧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喜剧大师。

  读他,我印象中,之前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剧作选》第一期,见到过《鸟》的剧本。后来翻译家罗念生全集出版,第四卷就是《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

  一共七个剧本,我只读了《阿卡奈人》一剧的一半。读不下去的原因,就是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还不是结构型喜剧,感觉有些喜剧情节和喜剧性格,但更多时候,是用插科打诨的幽默语言来制造笑点。此外,阿里斯托芬还有一点值得尊重,那就是他的喜剧基本上都是讽刺执政者,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比他讽刺的好,为什么?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和地方叫古希腊,一个民主的城邦。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二):摘抄和记录

  《阿卡奈人》“扫除民众的主战心理、指出希腊民族的同室操戈是非正义的战争、把和平与战争作对比,让人选择”(罗念生)

  女孩被当作“小猪”表演和买卖。

  《骑士》“揭露政治煽动家的本质”(罗念生)

  “因为如今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正人君子不能够成为一个政治家,只有那无知的、卑鄙的人才能够呢。”

  《云》“反对新兴的诡辩思想,主张旧道德和旧教育”“剧中人物苏格拉底与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没有多大关系”(罗念生)

  《鸟》“预感到远征西西里的败绩,灰心政治,想在幻想中寻找安慰;讽刺阿尔喀比阿得斯企图在海外建立新城邦,控制地中海商路,压迫伯罗奔尼撒同盟;讽刺当日的政治。”(罗念生)

  《财神》反对财产的不平等---中喜剧

  《马蜂》讽刺陪审员无能生活、讽刺法庭

  “只要我有石头,我就能把这一大窝陪审马蜂打得落花流水。”

  《地母节妇女》“责备欧里庇得斯贬低悲剧艺术,描写妇女的激情,鼓吹无神论思想。”

  涅西罗科斯“我还没有讲你趁你的女奴隶生了个儿子,把婴儿弄来顶替,把你的小女儿送给她。”

  用来做女性主义分析应该比较有趣。

  《蛙》

  欧里庇得斯“他(埃斯库罗斯)时常把一个角色--一个阿喀琉斯或者尼俄柏--遮盖起来,叫他坐那里不露面--这是悲剧里的哑戏,--一句话不说。”“他的歌队一连唱四支曲子,演员却闷声不吭。”

  狄俄倪索斯“我倒喜欢这种沉默,比起你们的絮絮叨叨来,更合我的心意。”

  欧里庇得斯“还不是走江湖的那套把戏,让观众老是猜尼俄柏说不说话,戏才能演下去。”

  埃斯库罗斯胜(诗歌更有重量),然后说索福克勒斯仅次于他。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三):关于Aristophanes的随想

  大概是学期初作报告正好知道了Ehrenberg那部the people of Aristophanes的缘故吧,最后本研还是决定做Aristophanes。我想生命中许多事物总会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到生活之中,无从察觉又处处皆是伏笔,比如阿里斯托芬,比如历史。先前不喜欢喜剧,固然是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里面Goldhill的一句话影响,“古希腊的喜剧在政治思想史中没有一席之地”,似乎在观念里悲剧和喜剧,总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Goldhill对喜剧的解释不全对,今晚还看到Rhodes的一篇文章,专门批评Goldhill对酒神节和希腊戏剧的“过度政治化”解释,还提出了“无关民主”这样一个命题,何况五十年代就有英国学者感慨过“

  大概是学期初作报告正好知道了Ehrenberg那部the people of Aristophanes的缘故吧,最后本研还是决定做Aristophanes。我想生命中许多事物总会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到生活之中,无从察觉又处处皆是伏笔,比如阿里斯托芬,比如历史。先前不喜欢喜剧,固然是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里面Goldhill的一句话影响,“古希腊的喜剧在政治思想史中没有一席之地”,似乎在观念里悲剧和喜剧,总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Goldhill对喜剧的解释不全对,今晚还看到Rhodes的一篇文章,专门批评Goldhill对酒神节和希腊戏剧的“过度政治化”解释,还提出了“无关民主”这样一个命题,何况五十年代就有英国学者感慨过“Klio女神都快要变成Melpomene了”,当然这是后话。

  罗老的翻译可谓是恰到好处,他译的阿里斯托芬喜剧,读起来实在引人入胜,甚至可谓时间的黑洞,不知不觉间已是深夜两点矣!阿里斯托芬开起车来真是没人比得过,讽刺克里阿斯“和xxxxx打海战”,还有“无花果干”之类的已经成了宿舍里常玩的梗23333罗老译的六部剧里,最喜欢的还是wasps,尤其是读到斐洛克里昂在家里摆摊审两条狗那里,每次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但从这里也不由得佩服其Aristophanes的洞见力,马蜂俨然今日之暴民,Aristophanes借歌队的口说,雅典人像马蜂,原因有二,其一是没人像他们一样脾气如此火爆,急了就蜇人;二是总是抱团行动,从这里联系到斐洛克里昂近乎残忍的苛刻,他向来划一道长线重罚被告,给予宽恕对他来说反倒会“心理上过意不去”,判偷吃他一块干酪又有一大窝小狗要抚养的狗无罪释放,他当场晕了过去。可就是这样的人,整日痴迷于出庭陪审,只因为陪审让他有种“参与感”,甚至大权在握并可以对被告肆意迫害的快感(年轻时候唯一勇敢的事就是投票逮捕那个骂过他的运动员),而非3个obos的津贴。这种人想想今天也是不少:网易、腾讯甚至是微博评论区下面仿佛隐藏着无数个斐洛克里昂,他们的能量又随时都会爆发,变成上街游行以寻求快感的暴民。以2500年前先贤的剧作观今日之现状,竟仍有此种相似,也是有趣。幽默的文笔,辛辣的讽刺,文字背后察觉到的,更多还是Aristophanes对时局的悲观与忧虑。香肠贩同Paphlagon,以及歌队三者间的对话,使得demos的仆人,竟以无耻之程度论高下,“低劣的出身、粗鲁的言谈”居然成为香肠贩上台的优势,倒也是Pericles死后煽动家当道这一乱象的真实写照。当年马拉松和萨拉米斯的英雄事迹,对眼前这位垂垂老矣乃至公民大会上“傻张着嘴任由人摆布”的Demos而言,已然随风而逝,只留下遥远而模糊的倒影。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四):2016.Feb<云> (Kiki读书讨论后记)

  此为2016年2月20日Kiki读书讨论书目 以下为阅读思考

  开篇由父子之间的窘况引出,在80行以前主要是是斯瑞西阿得斯(父)的自言自语与斐狄庇得斯(子)半梦半醒的回应。这一段主要揭示了家庭之中父子观念的严重冲突,父亲节俭而儿子奢费,此冲突可通过孩子母亲的生活描写扩展至城乡现有观念之间的差别,且儿子的奢费已经到了需借钱维持的程度。

  随即,父领子来到“思想所”【95】这里通过子对父的质询,可知,雅典一般民众对哲人的理解,即擅长辩论且此本领可打赢官司。【100】左右对哲人的描述很有意思,父稍顿且认为他们是高贵的人,而子则说无赖,此处父亲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因为有求于免债如此说呢?(存疑)且父亲期望儿子去学习歪曲而非正直的逻辑这一现象又说明什么?尽管似乎父亲代表的乡下的观念,更加质朴、俭德,然而在现有还债压力的迫使下,父亲还是会做出的有违德性的选择。那么,是不是城市的享受型、消费型观念与乡下的节俭相比,并无德性上的的优劣?

  接下来父亲与门徒甲的一番对话,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搞笑。譬如【140】踢门==>思想流产的逻辑,之后对动物自然的观察考量、“神奇”的器具使用,到遥远的斯巴达与苏格拉底(吊在半空)。(这样一个发展是否缩略了苏的学问路径、这样一个联系是否有隐喻苏和民众的关系如同雅典和斯巴达?)而之后即便苏格拉底从天上到了地面,也是无法与雅典民众沟通的。(是否有隐喻?)父亲关注的点和苏格拉底对父亲使用语句背后意象的探究不在一个维度,两者的对话基本属于“鸡同鸭讲”却可以继续。父亲关心拖债,凭借何种神明起誓对他来说并不重要,而苏则认为这是重点。

  关于【370】左右,云、雨、雷,苏持有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大众以神明出发的解释,不了解当时雅典自然学说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此处是否有科普性质(若正向理解)或影射慢神、败坏城邦(若负向理解),尤其是【424】左右苏的声明与父亲的表面性认同和运用。而【475】左右歌队长怂恿父亲收费教人答辩,使我存疑此篇中歌队长扮演的角色。

  同样是【475】后,苏对父亲的教学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要求了解对方的思想方法,之后按需解决问题,即安装机器。之后两人的对话也是点不在一处,父亲在进入思想所之前,“特洛福尼俄斯蛇洞”的比喻先贤是什么梗?

  【520】开始的插曲正文,歌队长对观众奉承恭维了一番,是否可略略推断阿里斯托芬本人的性格以及此剧与当时雅典现实的关联?

  【630】苏与父之间的对话又是一次鸡同鸭讲的展示。(对话不等同于互相理解)尤其是到【755】的对话,苏格拉底用“妙”的赞赏,若正向理解,则是苏单纯对父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力量的赞赏,而若是负向理解,则变成了苏对付逃避债务的认同。应从【784】苏的发言中探究出苏之前只是单纯的认为父习得了思考、运用的本领,而非是对其讨债的认同。

  【813】又回到了父子之间的对话,算是父对刚刚学得内容的实际运用,可见其只得其表而未究其里。(是否影射了一个伦理问题:苏是否对向他学习的父之后的言论、教习、扭曲的传播负责?)

  【888】开始了甲乙双方的对话,乙方自称的具有新思想的逻辑,而甲方则是非逻辑,可通过后续的阐释理解为习俗文化。逻辑原本应为所有事物的正当合理性进行辩护,却演变成了歪曲的手段。【1035】(雅典大众对逻辑的理解?)通过【1180】对新旧日的讨论,看似有理其实荒谬的辩驳是否在影射当时的雅典习俗性法制在逻辑性上的不完善?那么紧接着【1223】父的拖债:不完善的法制,公民是否有义务去遵守呢?

  之后又是父子之间的对话,而结尾颇有意思,苏被纵火烧,而其学子父则在最后说苏渎神,此为何意?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五):克勒翁

  

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特朗普,还是伯里克利时代的背锅侠

读过本书的人,想必对两个人一定印象深刻。一个是被作者百般嘲弄的前辈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一个是作者恨之入骨的政治家克勒翁。前者可能熟悉古希腊的朋友略知一二,后者大都不甚了了。作者一次次在自己的酒神节喜剧里对这位希腊当权者冷嘲热讽,我们不畏权贵的小阿同志即使被克勒翁以诋毁政府、诋毁人民罪送上法庭,来年比赛的剧本依然是变本加厉地对其破口大骂。在他的作品里,克勒翁出身下流(他是第一个以商人身份进入政界的希腊贵族),愚昧无知,极尽滑稽出丑之能事。

没能找到克勒翁的任何雕像照片,只好求助于游戏截图,名声可见一斑(左)

  显然克勒翁同学的止损工作做得并不好,因为骂他的并不只阿里斯托芬一个人。修昔底德在自己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将克勒翁描绘为一个性格暴虐、口若悬河、道德败坏的投机分子,一个Demagagoue(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冠以此名的人,意指煽动和蛊惑群众的人)。并以他为对比来衬托儒雅随和、伟大正确的伯里克利,认为雅典民主的光荣正是为克勒翁之流所败坏。

彩虹屁王修昔底德

  可是历史权威修昔底德的说法真的可靠吗?为什么这两个人对克勒翁评价如此之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荣耀与鲜血交织的时代。公元前449年,雅典舰队的三列桨帆船向波斯舰队投出了最后一批长矛,萨拉米海战以希腊联军血战险胜的结果收场,这场战役宣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的结束,这场史诗级战争也贡献了很多诸如马拉松战役、温泉关400勇士等名场面。由于雅典城邦是萨拉米海战的主力舰队,随着战争的胜利,雅典在整个希腊的地位空前提高,希腊很快就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两大同盟摩擦不断、紧张关系持续升级。而此时的雅典正处于自己的全盛时代、黄金时代,他们的掌舵人正是伯里克利。

头戴战盔是伯里克利的经典形象,这也让他在众多大胡子雅典雕塑中辨识度极高

  先天头部畸形的伯里克利,在后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总以头戴军盔的形象示人,一方面掩盖了先天缺陷,一方面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相比于军功卓著,他的内政更令人印象深刻,伯里克利为了讨好人民、获得支持可谓煞费苦心,修建剧场、公共澡堂,提供免费戏票、宴会,给所有陪审员都发放诱人的薪俸,可以说雅典人民每天都生活在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之中,可这样大量的开支是如何支撑下去的呢?是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效率大幅上涨吗?是大规模提高税收吗?羊毛这次出在牛身上,雅典的奢侈生活其实是建立在对盟邦的残酷剥削和不断的对外扩张上,正像大多数崛起的帝国那样,地位的提高带来的是占有欲极度膨胀,雅典内部可能还是鸡犬相闻的宁静生活,但不断地开发殖民地和干涉同盟内政却搅得外面鸡犬不宁。伯里克利成为了一个野心家,梦想着有一天一统希腊,让雅典成为整个泛希腊文化圈甚至整个地中海的首都。盟邦变为了属地,民主演化为强权,最终,矛盾激化,斯巴达人再也不能忍受雅典人的胡作非为,希腊内战爆发,即伯罗奔尼撒战争。

  内战中的伯里克利立场相对中立,但每当他在对斯巴达的态度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时,克勒翁都会跳出来指责他的软弱无能让雅典落于下风,也许他只是想借机扳倒伯里克利,但至少他所表现出来对斯巴达人的仇恨绝不亚于阿里斯托芬对他的仇恨,话虽如此,但伯里克利才是那个该对战争爆发负责的人。讽刺的是,内战初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境内有大批农民逃进城里躲避战乱,超负荷运转的城市爆发了瘟疫,伯里克利就死于这场自己造成的瘟疫之中。这场内战持续了27年,最终斯巴达人居然联合了曾经的敌人波斯,最终打败了雅典,让雅典和她的民主从此一蹶不振。

佛兰德画家Michiel Sweerts的著名画作《雅典瘟疫》,有人说正是这场瘟疫带走了希腊文明

  可见,这种对内胡萝卜对外大棒的政策并不始于克勒翁,雅典的民主,正像最近的热播剧《切尔诺贝利》里的那些受害者一样,一开始看似一切正常,其实荼毒早已切入骨髓,雅典早就病入膏肓。现在再来看修昔底德的结论,他只说多了一半,克勒翁确实是那个断送了雅典辉煌的战争狂人,但他绝非始作俑者。伯里克利和克勒翁,二人恐怕也只是一丘之貉,伯里克利不是为了稳固政权吗?克勒翁不希望Make Athens Great Again吗?他当然希望,只不过他用一种夸张乖戾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方式去煽动民众情绪,他锋芒毕露的做派在重视个人品行的雅典贵族看来简直就是“克勒村夫”,虽然他可能广受大众欢迎,但毕竟在那个时代,书写历史的权利永远掌握在上层社会,如果被这一批人所抛弃,是指望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答案自不必说,因此克勒翁也就成为了那个给整个时代背锅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