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边瞻日本》是一本由李长声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边瞻日本》精选点评:
●文风九曲之作
●开阔视野用。本科毕业论文来源外之一。
●最好还是自己能去体验~实在是
●文化近亲的国度如此有趣
●书中多少有些编辑错误和误书。不过,读下来,收获颇多。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了解日本吧。书中对日本历史的介绍和评价,自然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多有收获。不过,相较而言,书中日本文学、文化的文章更为精彩,当因作者关注日本文学多年,自有深切感触。其中,《工作狂与陶渊明》、《跟着世界叫喊爱》以及八篇“日本历史小说札记”颇有趣。
●我看不懂的远远多过我能看懂的。智商捉级大概就是这样吧TAT
●材料丰富,信息量大。李老师在最后两篇终于忍不住把为何驻日的抱怨一吐而快,其心中的郁结和阴霾从整本书可略窥一二——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自说自话的言语结构,半文半白的遣词造句——又或者是我等次太低看不懂。总之,阅读本书的时候总是处于游离状态,没有办法融入李老师高深莫测的精神世界,仅有的收获就是大量需要查知的典故和一堆日本知名不知名作家的姓名,或许他们我能看得更懂一些。
●(家永三郎)1945年受文部省嘱托,编纂历史教科书《国家历程》。1952年独自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因过于真实,此后十余年间修订版经常不合格。1965年,家永忍无可忍,状告政府。1974年他无视那些妄下雌黄,把书稿公诸于世,就叫作《审定不合格日本史》。
●还是更喜欢日下书
●现在李长声老师在我心目中的日本风物一哥形象已经成功让位给萨苏了,还是侃爷们够味道啊。什么?你说知堂老人。。那冲淡的文字是另一个次元了。
《日边瞻日本》读后感(一):李大作者吧这本书变得有味道了
关于日本文化的文章,李长声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几年前读过他关于日本出版的《东游西话》之后,就认定了他。本书涉及的范围更宽了,快餐面、天皇与接吻、司马辽太郎、渡边淳一、明治维新的,等等。
《日边瞻日本》读后感(二):一衣带水的地方
写作风格比较朴实,既不算零食也称不上美食,算作米饭吧。
据说作者在日本待得时间够长,冲着这一点也可以读读,
至少不会像那些走马观花写出来的评论那样不靠谱吧。
本来写到此就结束了,但看来有字数限制,额。。。。
不晓得现在写的废话是不是够数了,还好李白生在唐朝,
否则他写的静夜思在豆瓣一定发表不了
《日边瞻日本》读后感(三):短评《日边瞻日本》
1935年,周作人作文谈论日本的衣食住等习俗,感叹日本与中国在文化的关系上“本犹罗马之与希腊,及今乃成为东方之德法”;并断言这两个恩怨纠缠的国家毕竟同是亚细亚人,未来的命运终将一致。因此,我们读日本文化种种,所读者,其实也还是自身。《日边瞻日本》的作者对日本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使得本书不同于一般走马观花之作,能从日本人平常生活方方面面,进入日本文化精神的深层面,且时时有一“他者”——中国作为参照,例如日本广泛引入中国的制度文物,独独不引入宦官制度,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桩,作者却能从中透视两国文化异同。该书属于“知日文丛”系列,丛书总序中特别提到,公元九世纪时,《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存录的汉籍就有1568部,17209卷之多。一千多年过去,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从未停止。也许对我们来说,学会“看”日本,也是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的任务。
《日边瞻日本》读后感(四):川柳味的日本
http://stevenzh1189.blog.163.com
李长声关于日本的随笔,早在《读书》时代,就已经小有名气。他随后结集而成的几本书《樱下漫笔》、《日知漫录》、《东游西话》及《四帖半闲话》,也在小众的圈子内成为追读的书籍。近年来,他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相当活跃,他曾在两岸三地的报刊杂志开设专栏,推介翻译日本文学等,忙得不亦乐乎。近日两岸三地几乎一齐推出他的新书:台湾一册名为《居酒屋闲话》,上海书店出版社则是《浮世物语》,中央编译出版社则出这这里要谈到的《日边瞻日本》。
李长声的书名多用“漫笔”“漫录”“闲话”等看似闲适的字眼,正好点出他的日本文化随笔的特色。“闲”“漫”对于他而言,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内容的博杂,因为见多识广,所以“大至中日文化比较,小至江户粪尿浴桶骨壶掌故;远至春帆楼历史恩怨,近如地铁痴汉小说(《居酒屋闲话》编者语)”,都可以津津乐道,“日本瞻日本”这个书名似乎不那么“闲”与“漫”,但观其内容,同样丰富,书分几辑:《闲话日本》,谈日本国号、遣唐使、阴阳师、梅花祭、天满宫等历史日本;《物语日本》谈日本人发明快餐面、松下幸之助的“经营教”、敬语、JR线等日本特色事;《吃喝日本》谈日本料理、日本锅碗瓢盆、茶和茶道等日常饮食;《文学日本》谈种种日本文学现象,特别对大众文学提供颇饶兴味的解读,显示一份与专攻日本纯文学的学者如叶渭渠文浩若诸人不同的旨趣。
李长声的“闲”“散”还有另一重意思,或许也正是他的书迷们紧追他不舍的特色:文字自有一种疾徐有致、庄谐并举、雅俗不避的潇洒情致。这种随笔风致,可视为五四时期一批名家学者散文在现今的流风余韵,同时又沾染了日本随笔作家的那种散淡、诙谐的风度。同是写日本,自然难免将他与知堂作比较。两人所写关于日本的文章,皆摇曳多姿,令上目不暇接,但知堂翁更多的是一种文人情致,一种眼界甚高的自得意趣,不免如孙郁所言沉湎于顾影自怜,同时过于看重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不免将之看得过于神圣,反而不利文化的交流。李长声则无此种心态,他对于日本事物,不无欣赏的态度,但更多的时候,更能保持冷静客观的旁观者心态,以一种超脱的眼光视之,正所谓“眼冷心热看扶桑,动手动脚写文章”,这种眼冷心热,正表现于他嬉笑怒骂的文笔中。或者,如果说周作人的文章是深厚而正宗、有严格定式的“俳句”的话,那么,李长声的文章就是俏皮的川柳[注:川柳”是一种诗歌形式,音节与“俳句”同样,也是十七个音节,按五、七、五的顺序排列。但它不象俳句要求那么严格,也不受“季语”的限制。川柳的内容大多是调侃社会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手写来,轻松诙谐]。照周作人的说法,上品的川柳“体察物理人情,直写出来,令人看了破颜一笑,有时或者还感到淡淡的哀愁”。李长声则说,中国喜好笑骂,怒也怒得亮堂堂,基本没有“淡淡的哀愁”,自有一种洒落和利索的情怀。这也可以说是他的夫子自况。书中的《日本为何无宦官?》、《遣唐使》、《历史故事与故事历史》诸篇最能体现他嬉笑怒骂的“川柳味”。
看《日边瞻日本》的小标题和文章题目,几疑是在读茂吕美耶的《物语日本》和《江户日本》,但是读下去,就会发现李长声的文章和茂吕美耶文章迥然不同的趣味。茂吕不过是将自家日本的历史及人情风物的掌故和盘托出,读者的愉悦是听说书人说事的那种单纯的愉悦。李长声的日本观察,却正如汤祯兆的《整形日本》一书“整形日本,侧击香港”借日本说香港事一样,他表面上说日本人日本事,却不时闲闲点染几笔中国事,他文章的深意,其实就在这看似闲闲的几笔中浮现了出来。他在中国的经历,他浸淫颇长时间的日本,对两国的种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好好丑丑,自然洞若观火。因此,他的文章,就象孙郁所说,“不仅把日本书和日本社会两相对照,也常常拿中国和日本对勘,在古今中日的纵横对比中,许多事态的深层意蕴就变得显豁了”,这又是他的“知日”文章写得既异乎寻常地好读(不拘任何题目,皆能闲闲道来,这是“知”的广度),又异乎寻常耐人寻味的高明之处(这是“知日”的深度)。
《日边瞻日本》读后感(五):长声三书
九月,某日,午后,后海,西岸。
有朋自远方来,来者为李长声兄。长声旅居日本,以出版文化为研究,以撰写日本文化随笔为闲,在国内多家媒体开有专栏。八月间一口气出了三本书,《浮世物语》(上海书店出版社)、《日边瞻日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居酒屋闲话》(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一席人为其接风并祝贺,席间有沈公、吴兴文、傅月庵(《居酒屋闲话》一书责编)、程三国、林建兴、陈琪(《浮世物语》一书责编)等。“长声三书”我之前已获,《浮世物语》是长声在上海时签了名,交有陆灏兄寄我。《居酒屋闲话》系傅月庵兄寄我,《日边瞻日本》系中央编译寄我。后两本在席间请长声兄补签了名。
赠书的命运就是往往被忽视,“长声三书”就这样,一搁,搁了好几个月。
《浮世物语》
杂事杂诗日杂记
此系我一再推荐的上海书店之“小32开”之一种。封面仅印“浮世物语”,实则有副标题“日本杂事诗新注”。《日本杂事诗》系清朝首任驻日参赞黄遵宪所作。黄遵宪驻日五年,除《日本杂事诗》外,另写就《日本国志》一书。杂事诗即是对日常风俗琐事的诗歌化记录,黄之杂事诗记录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风俗。
长声之“新注”则记录晚近的日本习俗,题指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举凡33篇。有富士山、神道、相扑、樱花、菊花等日式题材,也有内裤、脚气等市井题材。长声不愧为东渡近十年的旅日者,对日本文化和世俗有着很全面的了解,这些涉及很日常的习俗要不是细心观察和真诚体会,是很难解出其中味的。
长声“新注”由黄遵宪诗作引出,同一件事,黄诗下的情景和现今之比较很有趣味。其中《脚气》一篇颇为有趣。开篇是:“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咏的是杂事,但杂到脚气,就实在有趣了。”黄之脚气诗如此写:“是何虫竟能医,药笼同收狈鼓皮,搜得龙宫方外药,补笺脚气集中诗”。
日本人喜洁,但也是世界上脚气最严重的,文说,日本人脚气严重主要两个方面的元素,一是日本人进门就拖鞋,二是喜欢用塌塌米。脚气的细菌比较容易滞留在塌塌米上,大家互相走动,就互相传染,导致几乎人人有脚气。书中多有这样的杂事,读来很是有趣。
旅居者,往往对一个城市或国家的观察要比本土人更认真,更有心。就像常居北京的我们,对北京的了解实际上还没有一些外国人多。长声就是这样一位有心的“知日者”,通过杂事诗可见一斑。
《日边瞻日本》
日本是书评大国
同时阅读一个作者的多本书,就会有一个比较的心理。读完《浮世物语》,再拿起这本《日边瞻日本》,就觉得后者太不符合我对书的视觉要求。可能是我太偏好前者之“小32开”的装帧了,总之,觉得这本书的装帧过于缺乏美感。
还好书的品质并不差,文章多为长声近年在内地刊发的一些专栏文字,其中部分篇目我先前目睹过。所收虽杂,但以四个部分归纳为“闲话日本”、“物语日本”、“吃喝日本”和“文学日本”。其中前三个部分依然以日本杂事为主,可谓是杂事诗之外的杂事随笔,翻读中,依然是另一种趣味阅读。但我最感兴趣的则是“文学日本”部分。
因为长声兄系从事出版文化研究的,所以,他对日本的书业和文学界自然有更多的观察和研究。所以,对于他笔下的日本文学和出版方面的东西可以说对我本人很有借鉴意义。其中一篇《读日本书评》就让我很是受益。
文称,日本是个出版大国,也是个书评大国,几乎每个报刊都有相关的书评版面,但日本的书评基本上以导读为主,所以,虽很大众,却没有形成优势的书评报刊,书评,类似于日本人鞠躬一样,很日常。
但如《朝日新闻》一类的报刊,也有很严格的书评报道模式,通常采用书评委员制度,书评委员21人(社内3人,外聘18人),任期2年。书评版编辑从众多书籍中选出一百来本,书评委员会每周开会,每人任意从中选取3本,再议论决出1本,拿回去写书评。反观国内书评媒体,没有一家能做到这样的严谨而独立,我该自省。
长声对日本历史小说有着狂热的喜好,故写有“日本历史小说札记”八篇,全面论述了日本历史小说的发展史和其独特魅力,让我很感兴趣,可惜国内出版界似乎很少注意到这些优秀的作品,也少有作品引入国内。最近引进了山冈庄八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都颇让人幸喜。
读完全书,先前因为视觉需要的措辞基本放弃了,毕竟,一本书的好坏,当以内容论之,封面再好看,内容空洞无物也会让人读后大呼上当。此书虽杂,但信息量充足而有价值,实可荐之。
《居酒屋闲话》
慢读,享受阅读的过程
说实话,如果说比较,我最喜欢的是这本台湾远流版的《居酒屋闲话》,不管从装帧到形式到内容,这本书都是无可挑剔的,客观地讲,台湾出版物的确比内地成熟很多。
单说书内插图和图说,本书搭配的可谓恰当而有趣,该彩色的地方彩色,该黑白的地方黑白,尤其是一些浮世绘插图,如果不是彩色的,就完全失去其味道。而内地出版这两本,全为黑白,确实大大失色。
印刷质量上也差别很大,内地出版物似乎在书中用图上很不讲究,有些书的图片分辨率明显不够,也愣印上去,与其这样,不如不要那些图片。其实,对于非艺术类书籍,我是不太主张用太多插图的,尤其是一些不着调的或文图不搭的图,我觉得完全是影响阅读的。
《居酒屋闲话》在装帧、印刷、插图等方面我认为都属上乘,很得我这个“书癖”的喜好。但遗憾,我并没读完全书,原因只有一个,不习惯阅读竖版繁体。没有办法,虽然我很喜欢繁体字,有时候自己在信件中还会沿用一些繁体,但就阅读而言,习惯成自然,阅读竖版繁体很困难,慢不说,老窜行,严重影响阅读节奏。不久前,强行阅读鹿桥的《未央歌》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害我拿着尺子比划着读。
当然,读随笔集的好处就是可以挑着读,草草翻阅,找到感兴趣的题材比划着慢慢读。
《不领赏的日本作家》一文就非常有趣。文及,文学奖多是日本文坛一大特色,但偏偏有些作家就不买帐,如大江健三郎,他前脚领了诺奖,后脚就推了本土的文学奖;还有些作家如吉村昭,有些奖领,有些奖却不领,比如他领过菊迟宽奖、太宰治奖等,就是不领司马辽太郎奖,原因是没怎么读过司马的作品;还有如山本周五郎,干脆什么奖都不领。但这位山本先生没想到的是,他死后有人却以他的名字设立了一个文学奖。
所读之篇章,虽读来困难,且慢,但却别有一翻滋味,慢读,其实是阅读的合理节奏,可以体验到一种感觉叫享受阅读。但如今信息过剩,不快读似乎就落后于信息快餐时代的阅读节奏。哼哼,何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