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是一本由刘小枫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 元,页数:4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拯救与逍遥》精选点评:
●一场东西方的对话,费了很大的力气看完,获益良多。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一种反启蒙主义的思想。不过据说这个修订版已经大刀阔斧的删节过,有机会得找到原版看看。
●多读书,多发文,少说话。
●喜欢他的目的,不喜欢他的思路。
●我愛劉小楓80年代的熱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觉得圣灵和我在一起
●年度TOP预定,对我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神作//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像本书一样近乎完美地概括总结了近几年来我的阅读史:从早期的基督教的爱与拯救的言说,到基督的伟大信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从陀笔下的梅诗金公爵联想到同样忧郁的“圣人”卡夫卡,而最后则是我最爱的、最爱的加缪,在本书中他似乎就是所谓“逍遥”的代言人,在理所当然的过度阐释之外——作者在面对这个荒谬的世界也给出了一个与当前的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我们不需要基督教,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基督。非常喜欢,哪怕本身也有虚无主义的嫌疑,毕竟对只是“玩具”,对吧?//某些地方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部分很难读,最后一章对我来说难度极大,总之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本书,重读预定。
●复制粘贴学妹/学弟的评论:“真啰嗦”。
●学术启蒙
●这个安利我不吃
●就是有一点点啰嗦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一):带着深深的老一辈人的硬骨头和鼠目寸光
一流口气、二流文笔、三流立意。对西方的把握是前尼采时期的,对东方的把握是前黑格尔时期的。。。至少。。。启蒙读物算是。另外,这么大的题目却完全用比较眼光本来就有点问题吧,更何况刘的比较还那么失衡。。(怎么还不到一百四十个字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呢)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二):精神分析的遐思
(1)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的解决,一是满足本我的需求,恶的放纵,虚空。二是压抑超我,即停止追问绝对的超越,以减轻不得的苦楚,超然。 人依靠自身确立意义,要么承受恶与虚无,在荒诞中游荡,要么自杀。或者以审美的超然沉浸在人世,不去追问绝对的精神,以此自欺。而基督以耶稣的肉身匡扶人的脆弱性,用圣爱将人庇护,获得宁静与喜乐,以此解决精神冲突。
(2)荣格的心理类型说明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信念体系的选择,接受世界的道德形而上学和不接受的审美超脱和宗教解救的人的性格区别在哪里?遗传?环境?文化?集体无意识?或者说人是否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即对绝对精神的追求?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三):价值追求
自古至今,价值成为人们做追寻的目标。到底有没有真理?到底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呢?许许多多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中国的精神价值是在于逍遥,自我逍遥,逍遥在自然之间,逍遥到了一个地步可以天人合一;西方的精神价值在于拯救,不是自我拯救,而是靠着基督得拯救。民族的不同影响我们追求真实价值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不少人因为民族文化就否定真实价值,甚至批判真实价值,这样显然是不当的。拯救与逍遥,是两种不同的追求价值的方式。拯救,是由上帝发出的;逍遥,是自我的追求。此书,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分析。出去民族的偏见,怀着诚实心来追求价值,才可能产生比较公正的观点。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四):看了两遍,真的很好,只是还是有些问题没想通。
承认有两类价值,这个观点如果是真实的,那么世界将无法摆脱虚妄。
什么是真实?通过中西对话或精神冲突能够找出只有一种的绝对价值吗?拯救与逍遥最终的落脚点归到了拯救上吗?也就是说我们反对虚无主义,祈祷并相信耶稣降世,上帝之爱仍在世间?
如果逍遥精神摆脱不了世间的恶,那么以此为信念的人从道家发展初始到如今一直生活在虚无中?那我们的真实何在?
“坚守神圣信念的诗人与沉溺于病态生命的诗人的冲突就是拯救与逍遥的冲突。”以此来指代中西方精神间的冲突,病态生命的诗人是指信仰儒道精神的诗人吗?
诗人自杀起因于对自己的信念,也就是对世界所持的态度的绝望。自杀是诗人对世界最后的肯定,加缪以担当荒诞为信念,为了担当荒诞而拒绝自杀,是否说明他也到了绝望的边缘?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值得思考的问题
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08月,修订本二版。这本书好几个出版 社出了好几个版本。共修改了两次,据说变动比较大。198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 出版,2001年修订本改在了上海三联出版社,今年(2007)华师大给他出了修订二 版。写这本书的时候,刘小枫硕士毕业不久,此书初版时,他才32岁。这本书此后 不断的修订再版,本身就说明它的分量。一个32岁的学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一出手 就是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经典之作,是我们太无能,他是天才还是现今的大学教 育本身有问题?正像米奇爱书说的,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好好思考这样的问题。 有意味的参照是也是在1988年,34岁的陈平原博士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这本书到现在也成了研究中国小说绕不开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