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是一本由(德)麦克思·缪勒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50*1156mm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精选点评:
●作者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宗教学 认为宗教即是领悟到无限的主观才能 宗教起源于人类认识到无限的存在 宗教的发展史即是认识描述无限的发展史 全书主要以古代印度教及其文献《吠陀》为材料 不足之处 对一些概念没作明确阐释 例如什么是信仰
●太强调印度原始宗教和语言学研究,神秘感一般……不过是鼻祖极书籍。
●书本身没问题。宗教学的开山。但是其中的内容放到今日,也就是看看,感受下作者的热诚
●对“无限”概念的分析是其最精彩部分。“从感觉与无限的这种永久联系中,产生了宗教的原动力,并出现了猜疑,以为在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世界之外,在人的理性和语言所能理解的世界之外,还存在某物。这就是一切宗教之最深刻的基础。”
●有内涵有思想
●跟这种凶残蛮横的人在一起过了100天,这也许还不是在监狱里关了9天,那可是什么人也躲不开的,你拿着还算计什么得失呢?你拿脑袋撞墙谁会吃亏,还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儿,实在是因为自己的荒谬和愚蠢才陷入了这纷争之中。
●挺有趣的书
●我想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绝对的孤独。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不管是徒劳地找寻人生目的,还是耽溺肢体的欢愉和乏累,这种孤独的本质都不会改变。因此,我非常羡慕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能够全身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神的安排里。但是如何能够拥有信仰?
●书中,马克斯穆勒将雅利安语源学和印度梵文文献研究相结合,以自己提出的独立于感性和理性的第三种认知方式——无限为前提,试图对宗教起源的过程作一个较精确的说明。整本书论据严谨,不过后来查阅其它资料时发现作者对于雅利安人和印度原住民之间关系的立场比较暧昧,因此对本书的部分言论产生怀疑。书中关于无限的概念、雅利安人词汇阴阳性划分、对无神论的定义、对印度古代于“自我”追寻 的描绘都是颇新颖独到的观点。
● 但历史上宗教对文学的影响甚深,深深吸引着中国古代文人,正如金代元好问说过:“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其次,小说与说唱文学方面,宗教为其提供了故事来源,启发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从而产生了《搜神记》等志怪灵异小说。在《封神演义》中,菩萨也与现实中的人一样,成为小说的角色。《三言》、《二拍》更是充斥着因果报应思想。开创了文学创作自由灵活的风气。因此,宗教也就成为人们对这个世界追根朔源的检索。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读后感(一):读后感
我想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 绝对的孤独。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 不管是徒劳地找寻人生目的, 还是耽溺肢体的欢愉和乏累, 这种孤独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因此, 我非常羡慕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能够全身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神的安排里。 但是如何能够拥有信仰?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读后感(二):。
书中,马克斯穆勒将雅利安语源学和印度梵文文献研究相结合,以自己提出的独立于感性和理性的第三种认知方式——无限为前提,试图对宗教起源的过程作一个较精确的说明。整本书论据严谨,不过后来查阅其它资料时发现作者对于雅利安人和印度原住民之间关系的立场比较暧昧,因此对本书的部分言论产生怀疑。书中关于无限的概念、雅利安人词汇阴阳性划分、对无神论的定义、对印度古代于“自我”追寻 的描绘都是颇新颖独到的观点。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读后感(三):我一语道破世界几大宗教教义终极本质!!!!!!!
宗教本质上都是哲学 只不过为了让无知的信众接受 所以在教义上披上故事寓言传说的外衣
仔细想想世界几大宗教(如佛教 基督教 婆罗门教)的最真实最深切最终极的教义 对信众的最终极的要求是什么?
我现在要告诉你了 根绝欲望!如果做不到 就先从禁欲开始!!
名声 财富 地位 以至于性欲 明白了吗?
为什么?意欲是一切问题之源
小到个人的生活痛苦 大到社会世界的种种问题 无不由欲望而起 且最终是一条无解之路
性欲更不仅造成现世的痛苦 更由于种的延续 造成人类总体上无日无之的悲剧的命运
这就是三大宗教无不要求最核心的教徒要单身苦修的原因 只有这样 才能摆脱轮回之苦 才能最终从苦海上岸
这些教义无不劝人们放在此生的欲望 追求彼岸的幸福 其真实目的只是让我们放下 有没有彼岸已经不重要了
放下就能到达!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读后感(四):在有限的感知中,探求 “无限”。
两天时间,把这本宗教学奠基人的重要著作看完,有很多东西吃不消,不是很理解。但是,从其行文的字里行间还是很感受到作者的思路的严谨、考证的确凿、以及尽可能的对所示范的雅利安人宗教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作为比较语言学大师和宗教学奠基人,Max Muller以人类感官对客观世界的有限感知为起点,以雅利安语语源学的发展为工具,以探求有限感知后面所隐藏的“无限”概念为线索,尽可能地再现并剖析了古代雅利安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与演化。
从单一神教到多神教到唯一神教,最后到对自我的深刻思索和探求,构成了古代雅利安人宗教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说是人类宗教的一个缩影。从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作者为探究宗教的根源与发展而孜孜以求,努力研读《吠陀》等雅利安人宗教的经典著作,更能看到作者那深刻的思考和小心的求证。此外,我不得不说,读这本书里说引到的《吠陀》里的赞美诗和颂歌,我甚至能隐隐约约看到和听到古代人对天,对地,对风,对火,对一切神的敬畏的心情和跪拜的虔诚,并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宁静、欣慰。
这是一幅怎么宏大和持久的图画啊!在几千年以前、甚至上万年以前,她存在过,现在,还存在着,在可遇见的将来,她会依然存在。只是换了时间、空间,变换了敬畏和跪拜的对象,变换了仪式和颂词。不变的,是内心对神的敬畏、恐惧、虔诚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宁静、愉悦、欣慰和不再恐惧。
引用书中的话来结束吧:“从感觉与无限的这种永久联系中,产生了宗教的原动力,并出现了猜疑,以为在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世界之外,在人的理性和语言所能理解的世界之外,还存在某物。这就是一切宗教之最深刻的基础”。
一百三十一年前的Muller先生,您从对宗教的研究中求得了什么样的“无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