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23 00:3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读后感精选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是一本由[德]克莱斯特 / 杨武能选编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精选点评:

  ●《智利大地震》写得太好,以至于追看其他小说的时候,有些失望了。

  ●好

  ●我好崇拜科尔哈斯……内牛

  ●翻译出现了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

  ●影响了卡夫卡乃至现代小说,又是易卜生乃至现代戏剧的先驱,和尼采(现代哲学)同被希特勒利用,34岁殉情

  ●古典时期的现代人

  ●卡夫卡最爱的作家之一,如同不能理解他为什么那么喜欢情感教育一样,一样不理解为什么是之一。

  ●细读

  ●比歌德好看多啦!

  ●字里行间铿锵喷薄的力量感与难以抗拒的命运感。PS:本选集中的两部戏剧倒是十足的喜剧!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读后感(一):克莱斯特作品精选

  早期的德国作家,与歌德同时代,并且出身贵族军人世家,所作品主要表现贵族的生活。   作品中最引起我注目的是《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米夏埃尔·科尔哈斯做为一个平民,在受到贵族的不公正待遇后,先是用尽合法方法申诉,但未果甚至妻子死亡。于是奋而起义对抗贵族的恶。可谓骨气劲峭。特别是针对路德的针锋相对,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真是个能文能武的米夏埃尔·科尔哈斯。只可惜官官相互,最终米夏埃尔·科尔哈斯还是死在王公贵族的阴谋之下。此作品辛辣讽刺了当时德志意贵族们肆无忌惮欺压平民的做法。   而《侯爵夫人封·O》则是一段奇妙的爱情故事。《决斗》则有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宣扬“天道报应”。   两部戏剧中《洪堡亲王》是一部反映贵族军官的“神奇意外”的爱情作品。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读后感(二):只说他这部喜剧

  德国人克莱斯勒,写过一些堪称杰作的短篇小说,还写过几部戏,最杰出的是一部喜剧叫《破罐记》。

  他的这部喜剧还真不好在技巧上归类,或勉强可以称作计谋喜剧,而施展计谋的是一个做法官的小坏蛋,他头一天夜里调戏村姑被发现,在逃跑时打破了罐子。第二天,上级检察官来视察工作,而村姑的妈妈因误会而把一个小伙子告上法庭,要求包赔那个被打破的罐子。法官开庭,等于审判自己,结果只能是一个谎言接着一个谎言,还不按法庭规矩办事儿,各种破绽和丑态,引起检察官的不满。

  克莱斯勒扩展了“身份误认和蒙在鼓里”的范围,让一个人做法官的同时,又是应接受审判的被告,两种身份在法官身上变换,其他剧中人则一时都蒙在鼓里,而观众则早已心知肚明,每当剧中其他人物对法官的焦虑和失态感到奇怪之时,观众就会忍俊不住。在这部戏里,检察官的加入是重要的技巧之一,那就是让检察官压着法官,把矛盾的弦拧紧,把人物关系的张力最大化,让法官被迫撒更多不可撤销的谎,以便让更多的剧中人长时间地蒙在鼓里。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读后感(三):破罐破摔

  破罐破摔

  克莱斯特《破罐记》中大拿马蹄脚开涮。

  利希特:天哪!是那只在罪孽的路上迈着沉重步子的脚?

  亚当:你说什么丫?脚?沉重?为什么?

  利希特:是这只马蹄脚?

  书中有注:按照以前的迷信说法,左脚易犯罪孽、做坏事或带来不幸。但却未给马蹄脚添加个注释,而通观全剧,则颇多与此相关之言:“突然,一个家伙噌地一下从我身边跑过去,他光头,马蹄脚,发出一股说不清是沥青、硫磺还是头发烧糊那样的臭味”、“从这里开始就是脚印,人脚印和马蹄印,左右交替着”、“我?我留下的脚印?难道我是魔鬼?难道这是马蹄脚?”……

  启示录12:9 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西俗谓魔鬼从天上跌落时造成跛足。后来亦有马脚一说。

  与克莱斯特《破罐记》同时代的歌德《浮士德》第一部中亦有言及。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的欢愉中,大学生西贝尔斜视梅菲斯特低声语:这家伙怎么瘸了一条腿?到了女巫的丹房一幕,女巫更因未见马脚而认不出魔王大驾:哦老爷,请原谅我没有礼貌!我没有看见马脚。你的两只乌鸦到哪儿去了?

  及现代,聚斯金德在《香水》第一章中也拿魔鬼的这只马脚开玩笑:她自以为发现了魔鬼,这恰恰清楚不过地证明,这儿是找不到魔鬼踪迹的,因为魔鬼做事不会笨到如此地步,竟让乳母让娜·比西埃发现它的马脚,况且还是用鼻子!用原始的嗅觉器官,五官中最低级的器官!仿佛地狱就散发出硫磺味,而天堂却是香味和没药味扑鼻似的!

  这真是相当有趣的一幕,马脚长在马身上,露马脚东土大约出自朱元璋马皇后的一双大脚,不想乳母让娜·比西埃想看出的马脚的主人正长着一只马脚,贴合无比,毋须削足适履。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读后感(四):我将会忘却,所以我记录

  德语文学扫书计划之一:克莱斯特戏剧两种

  有一种小说,情节精彩无法释卷,阅读过程中你的心情上下起伏,结尾水银泻地酣畅淋漓,多年之后,你还会记得些剧情,知道她很精彩,但是描述的词语越来越抽象,终于所有细节都已淡忘。

  很不幸,克莱斯特的《智利大地震》就是这样的小说。

  更不幸的是,年头已多,我终于把她淡忘。

  读完《破罐记》和《洪堡亲王》两部戏,我预感到她们也将是同样的下场。

  《破罐记》一开篇很抓人。小序中作者虚晃一枪让我们以为戏剧的焦点会是一场琐碎的民事纠纷,但正戏开锣却是昏聩的法官即将面临检察官的审查,随着法官文书对话的展开,我们隐隐发现法官和他自己马上要审理的案件也有着微妙的联系,而检察官还要旁听此案,瞬间,法官坠入多重困境之中。

  当一个主线人物陷入困境的时候,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希望他脱困,不管他是好是坏。于是读者便跟着法官走下去,硬着头皮去审案。当然这部戏没有让人喘息的时候,案情一步步展开,法官的淫行也一步步暴露。他所陷害的一对青年男女也从出场之初的互相咒骂变成了误会消解、爱情深华。最后的结局不外乎好人获胜、坏人失败。但这一路下来,让人代入、移情的地方不多,所以这样的胜利似乎也少了几分感动。

  只有在最后,已自证清白的少女仍旧以为情郎要被外放到东印度去,殊不知这只是当初法官为占有她用来骗她的谎话。她黯然神伤,却又在外人点破后破涕为笑,忽悲忽喜,无以名状。这一霎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则发生在荷兰的故事,想到荷兰的东印度商船,想到飞翔的荷兰人,想到当时荷兰人的生存之道就是build ships cheaply and drive them to death,想到白帆船远航异国情人生离死别……我又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刚才那傻姑娘脑中闪过的一组画面,虚假的画面,悲观的预想而已,我觉得我突然喜欢上那傻姑娘了,就那么一霎。

  所以我得出两点结论:

  1.戏剧中每个人都会有困境,作者聚焦在麻烦最大的法官身上,因此使剧情更紧张而精彩,但同时也丢掉了很多打动人心的机会,因为读者无法对一个龌龊小丑进行主观代入。在这点上,克莱斯特顾此失彼。

  2.虽然爱情是一种人所共知的情感,但也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打动人,这种环境要越具体越好,最后打动我的细节是“荷兰”和“东印度”两个地理名词的遥远差距。

  看来,这部戏剧之所以能列为德国三大喜剧之一,不止是戏剧情节的精彩奇妙,恐怕还有很多我们读不出来而只有德国观众才能会心一笑的细节,比如“露马脚”、“鲁普利希特还是雷伯利希特”等小桥段,这种“隔”是再好的翻译也无法消弭的。

  如果纯把《破罐记》当成闹剧看,倒也无妨。可是《洪堡亲王》就无疑严肃性要高很多了。这部戏的写法和前者不同,开头有点无力,患了相思病的洪堡亲王行事毫无逻辑,跟丢了三魂六魄一般,他莫名其妙违反军法、却也莫名其妙打了胜仗。这个时候戏剧矛盾才鲜明起来:他立了功,他的主子却要杀他。

  当然我想他活下去暂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是皇亲国戚,公主爱他、部下支持他,选帝侯出于大势也不能随意杀他。但他不仅要活着,还要让上下都满意,最后抱得美人归,这就很有难度了。

  这个时候我们的洪堡亲王突然至明至圣起来,于是戏的后半部分他和痴心爱他的公主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互动。公主帮情郎求情,口头上得到了选帝侯的保证,但是洪堡亲王从选帝侯信件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更深的意思:他必须要给选帝侯一个台阶下,所以他必须装出自愿赴死的样子,才能向死而生。

  局面突然反转成了国王想赦、犯人想死的局面。公主被炽烈的爱烧的焦心的,瞬间失了神主,却不知这一切都是一种政治游戏而已。为了维护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威严,洪堡亲王不得不违心地演戏,向体制屈服。当然他还是伟大的,他改变一点点,让一切都不改变。

  最后,皆大欢喜。克莱斯特不动声色地铺陈这个故事,暗讽了普鲁士的所谓军人道德,这和他的生平经历有关,他讨厌军队,几经挣扎才脱下军服执笔创作。讽刺性到位的同时,作家也不得不牺牲了一些戏剧性,整出剧前后稍显张弛失度。

  总的来说,克莱斯特的剧作是优秀的,但尚无法令人深刻铭记。我将会忘却,所以我记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