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民科》是一本由江晓原 / 刘兵 主编著作,华东师大出版的314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光下的民科》精选点评:
●到底是民科...
●编者绝对是民科群体的高级黑,或者说民科自己的言行完全就是在自黑……至于某民科研究者的牛奶檄文,恰好是某种连科学都谈不上的小清新“巫术”的最佳示范。
●内容不够多,评论部分不够多。既然已经是讲民科了,就不要方舟子式的判断了,要的是舆论上的立足。
●昨天在图书馆看到的……内容非常之奇葩……
●因为这书开始了解科学共同体,那篇《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的奶》至今印象深刻
●可以当做测试用书,信这个的女生坚决不能交往
《阳光下的民科》读后感(一):科学这个屏幕以及背后
《阳光下的民科》读后感(二):科学这个屏幕以及背后
《阳光下的民科》读后感(三):《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2):阳光下的民科 目录
■特稿
01范岱年: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科恩与中国
02邱仁宗:中医与伪科学
■学术研究
03董丽丽、刘 兵:科研立项中的利益冲突——对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的案例研究
04张祥龙:儒家文化特区中的传统技术和绿色技术
05段伟文:作为人类有限知行体系的科学
06王 淇:正当程序视角下的科技立法
07田 松: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这种动物的奶
■专题:“民科”
08刘华杰、刘先志,“老刘”的快乐民科生活
09宋正海:评科学文化派对民科“老刘”的调查
10田 松:对华杰之老刘访谈的评论
11刘 兵:民科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思”纵横
12江晓原、刘 兵:蝴蝶翅膀煽动的魅力
13蒋劲松:科学是如何编织的?
14田 松、刘华杰:阿米什与纳西族
15肖显静:不要以科学主义的态度反伪科学
16 李 侠:科学共同体的缘起与边界约束——基于经济学视角的阐释
■科学与幻想
17韩 松:中国科幻的境况与取向
18吴 燕:穿越时空爱上你
19韩连庆:“科幻电影”和“非科幻电影”中的科学技术
20章梅芳:是“美女”害死了“野兽”?——《金刚》影评
20-2阿西莫夫:蜜蜂在乎吗?(钮卫星译)
■历史资料
21帕格沃什会议:科学家的责任:维也纳宣言
22吴国盛: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
■科学文化书籍信息
23江晓原:科学文化书籍信息(二)
24吴 燕:原版书介绍
■学位论文摘要
25卢卫红:科学史研究中人类学进路的编史学考察
26韩建民:晚清科学图书出版研究
27李静静: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风水研究
28下 上:“绿色和平中国”(Greenpeace China)应对转基因生物事务中的科学传播
29刘亚静:伊夫琳•福克斯•凯勒女性主义科学批判思想研究
30方晓庆:晚清科学小说中的“科学”误区
《阳光下的民科》读后感(四):《我们的科学文化》
以上是闲话,回来说书的内容,体裁与生产过程已经决定了内容注定是杂烩,但编辑的思路相当清晰。比较喜欢科幻的部分,这当然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偏好。自1983年科幻被“错划右派”以来,科幻人一直在追求一种“去边缘化”,或者,至少有别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不过争取了很多年,成效甚微,唯一的进展是受众面的扩大,感谢《科幻世界》、美国大片和日本动漫,但依然是圈子化的,尽管圈子大了很多倍,对于者背后的原因,分析了很多,都归结为一个观念问题,因此一直想打通圈内圈外,其实是一个政治逻辑问题,以乌托邦为逻辑起点的意识形态,就只能允许一个未来,即存在着乌托邦的未来,而科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关于未来以及当下的可能性的艺术,在科幻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结果即“如果……那么……”但未来如果有着如此复杂的可能性,乌托邦作为逻辑起点就被解构掉了,直接一点说,就如同书中一篇文章引用的一位老干部的话:你们写的那些东西,外星人都统治地球了,我们党咋办。这正是一种朴素而有效的智慧。
除去科幻,最显著的应当是在序言中打出的“科学文化派”的旗号,之所以说其编辑思路清晰,也是因为很多文章与这一旗号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对于“科学主义”与“伪科学”的论争所给予的关注。这场论争我本科时候即抱以极大关注,对方舟子抱以极大同情——至今仍是如此。方舟子自觉地使用“科学主义”这一概念是相当晚的事情,而且我想作为一名生化工程专家,他也没有必要去了解科学主义的流变,包括现在流行的“科学社会学”这类劳什子。方舟子的主要问题是性格上的,而非理念上的。但站在他对面的一些文章与人却有时候要让人摇头的。怒江建坝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在反坝问题本身,方、何、水博与环保者们争论的其实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而所谓敬畏自然的争论,最大的收益者只能是媒体;关于中医的争论,没错,自福柯以来,医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科学问题,也正因此双方差不多是在不同的平台争论,这还不算上一批传统意义上的中医支持者——并且双方似乎没有兴趣了解对方的话语体系。所以我有时候禁不住想对方舟子说:读点后现代吧。同时分外还念哈贝马斯。因此回顾这几年来的所谓论战,江晓原所祈望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似乎还是希望渺茫,而在这个问题背后,使这个分工如此精细的时代,学术共同体将会怎样?这可能是这套丛书的意旨所在:“我们的科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