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出没的世界》是一本由卡尔·萨根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实说,作者的文采并不怎么样,不过还是要比译者强那么一点点的。要是英文版的话倒是可以给个五星。
●一本关于伪科学的书,卡尔萨根没打算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妙的伪科学,只是想让读者提高一下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翻译有点糙但是还能读……
●写给科学的情书。
●66
●好书,可惜翻译不佳。
●: G301-49/4249-1
●作者从多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科学知识的普及在现实社会这么难,让人深思也让人心寒。感谢作者让我意识到科学精神的重要和宝贵,反省之前一些偏激的处事方法,同时,终于有点明白“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希望自己能将科学精神融入生活,生活得更理性。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一):这本书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最好回答
一个社会的人都有科学素养,才能培养出顶尖人才.科学是人类通往自由和光明的唯一途径.
这本书剖析的很深入,有层次有逻辑.让人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科学没有那么难,它更多地是一种思维.
.力荐,希望更多的人去读.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二):我用了半年上厕所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书封上的一句话让我毫不犹豫买下了它:对任何事物(包括对科学)的执着都会导致迷信。
想起了知乎上面的一个问题:如何使自己谈论一件事情不那么无知。(大概意思)所有回答几乎都可以概括为,旁听则明,用小心的事实来论证一个问题,多看看他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自己做出分析。
可惜毕竟能够这么做的人太少了,至少在我身边,谣言缪误比比皆是。缺乏一些基本的科学素养,用科学实验的方式看待或者是解决问题是我们这几代人(或者我生活的圈子。。。)共同的弱点。
话说回来,我宁可要方肘子来翻译一下这本书,李大光翻译得的确不怎么样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三):看不见的龙
大家都很严肃地在说,那我就轻松点讲吧(我可不是念物理的,可以的话这个作为通俗的指南好了):
首先,如果你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请一定不要放过它!
1,态度严谨,经验丰富,立意高尚,但是浅显清楚,所以卡尔萨根的科普书和节目才会经久不衰,这一本尤其是。
2,热情和童心,美妙的想象力,这是我读过的科普中最有趣的之一,它无压力地可以被当做侦探小说或者SF来读,我想读过的人对于里面许多段子(比如证明剃刀原理那个)一定印象深刻!,
3,我总觉得这本书是不是有个很早的版本因为里面好多段我都感觉以前读过...现在我自己长大选择了工作时再读到它,倒是被一个人对他的工作一直到老都充满真诚和热情而非常动容,我羡慕他,也佩服他,读的时候真是有种治愈感,哈哈。
4,我小的时候就认识卡尔萨根,好吧,因为我老爸喜欢他。我一直感觉他是个十分和气的非常喜欢龙的宇宙学家,啊,宇宙学是比较无聊的(量子永远是最狗血十足的!)但是他是个好人。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四):强奸萨根意的“对…科学…的执着会导致迷信”
虽说本译作早就被揭露有很多翻译错误,但是我想再怎样,看了书的内容,都知道其主题根本不是“对任何事物(包括科学)的执着都会导致迷信”,而是对伪科学泛滥成灾(不是对伪科学的“执着”)的担忧,以及用科学及科学精神来揭露伪科学的错误。(不执著于科学,怎能有揭露为科学的动力?)
所以我看中译本编辑要么是根本没看这本书,只是凭着文科界一贯的不懂科学兼反科学的立场,强奸萨根之意,胡乱标上“执着于科学就导致迷信”。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个在世或去世的CSICOP的会员坚持“执着于科学就导致迷信”的反科学立场,而且也没有“执着于科学就会导致迷信”的任何机制。执着于科学顶多只会导致一个人在这个不科学的世界里常常与人发生争执,这也只是个人际交往问题。
如果中文编辑读了这本书,还觉得本书的主题是这个,罗素对这种人评价得很恰当:
“A stupid man's report of what a clever man says is never accurate, because he unconsciously translates what he heard into something that he can understand。”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五):读之不畅,不吐不快
自从读过萨根先生的《宇宙》一书后,便心心念念地想读一读他的其它作品。后来,我庆幸借到了一本由李大光先生翻译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何为庆幸?其一,书中传达的要将怀疑精神与好奇心相结合的科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其二,庆幸我又省了一本买书的花费。萨根的书值得收藏,只是译文的不顺畅让人不吐不快。不明白译者为何不能请位中文教授帮其润色呢?就像考研英语翻译一样,虽然句子没有错误,却失去了这本科普读物本身的有趣之处。
跟这本书死嗑了10天,每天两三章,需要对每一句话再三的润色,转成自己习惯的句式。天哪,这哪儿是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明明是一本杀死脑细胞无数的教材。本来这本书我应该再读一遍,但是经过前三章的摧残后,我还是放弃了。看到书后,译者自夸本书是“改革开放30年30部优秀科普翻译书籍”之一。看到这句话,我暧昧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