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魔鬼出没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魔鬼出没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魔鬼出没的世界》是一本由[美] 卡尔·萨根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50元,页数:4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一):朴素而具大智慧的书

  有一篇书评,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学者写的,对该书的翻译质量大为吐槽,结果“恨屋及乌”,给这本书判了个差评。我要说,这不公平。

  人类如何认知自然(宇宙)、如何理性分析人类的精神世界,从来都是深奥伟大的追求,当今的花花世界中,还能花一点点时间关注这些问题的人类是越来越少了。但作者以高超的构思和朴素的例子,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这两个探索命题有机的联系了起来,还有根有据地阐述了作者的科学方法论。作者告诉世人,科学认识不需要玄妙机语,也不需要依赖经典和权威,它只需要一点怀疑心加一点好奇心--你是不是也豁然觉得科学原来与每个人是如此的接近。

  我在通读本书后,实在有绕梁不绝的感觉。如果有人说书里面也就是些大道理,没什么新东西,那我也得承认自己确实对这些“人所皆知”的大道理知之甚少,或者只懂了个皮毛,能补上这样的扫盲(普及)课令人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回过来再说说翻译,我觉得这部书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著作,涉及领域宽广,有些作者是中国人非常陌生的,要准确翻译这样的典籍,难度可想而知。翻译这样一本书完全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如今世道里人们是多么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为自己的劳动按投入产出进行评估,因而我可以想象作者完全是以一种对科学的热爱从事了这项工作,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这些获益匪浅的读者向译者致敬吗?当然我们也为书中一些不知所言的章节段落感到苦恼,期待将来有更好的翻译版本出现。这种情况历史上比比皆是,仅举一个大时代的例子,伊斯兰世界对古希腊文化的大翻译运动中,翻译的错误多得不可胜数,后人对这些翻译者除了感激,也有遗憾,但绝不会有计较。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二):科学是应对魔鬼出没的世界的最佳方案

  知道这本书很久,一直没去看,前两天花了几个小时在电纸书上翻阅了一遍。几个感觉:

  1.作者对科学有超强信心,用科学方法对其它内容审查。

  2.为了增加可读性而丰富各种案例,比如美苏争霸、女巫、西方科学起源、各种文学作品等等。

  3.关于学科研究之外的洞见思想深刻但不完全成系统。比如车库里的飞龙,是一个很好的证伪主义案例,但基本上还是证实与证伪上作文章;比如科学教育,强调要关注思想方法教育与兴趣保护,还提到了科学产生于生活需要

  4.认为科学精神与民主自由是一体的,科学的产生是由于自由思考,自由民主的社会可以通过科学精神的传递而达成。两者有交集,我是认可的。但是两者的关系是否完全是这样同向发展,我表示怀疑。因为科学还是人的带来,而人类还远没有达成和谐,一些人的民主自由还只是奴役另一些人的工具,科学精神的运用也远没有摆脱个别团体利益的束缚。也许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个别团体利益的不断争斗对话,最终可能会达到全球大治。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三):卡尔·萨根和爱因斯坦的两句话

  一句话概括:萨根和科学一生的爱情故事。

  读后感:

  “ 即使我们对历史进行一次随意审视,便会发现我们人类有一种不断地犯同一种错误的悲哀倾向。”——卡尔·萨根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很多人会曲解其中的意思,认为没有知识,想象力也可以飞起来。然而,没有知识的想象只是胡思乱想,就像一个人在沙漠中四处游荡,没有方向的指引就只能在原地转圈。所谓的想象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广阔无垠。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没有知识的指引,想象力这股力量可能会带着我们原地转圈。

  比如,科学家曾统计过梦境中最常出现的主题,它们是“逃跑”和“追逐”、“事故”和“不幸”、“袭击”和“暴力”、“身体缺陷”,都是负面事件,而75%~80%的梦都是负面的。人类学家唐纳德 西蒙斯也注意到,性也是奇思异想和娱乐的一大内容,其想像数量和实际发生的数量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距。人们对性的遐想,将不正当的性行为变为各种艺术,所做的努力远远超出他们对性事本身的投入。 为什么人的想象会有这样的刻板固有的偏好?和通奸一样,“逃跑”和“追逐”、“事故”和“不幸”、“袭击”和“暴力”、“身体缺陷”也许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其潜在的后果将难以估量,绝对会证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之原则。西蒙斯认为,高级意识本身就是专为频率低但影响大的事件设计的。因此,每当有什么奇闻异事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其中包含着上面的元素,因为它们是被人用想象力杜撰出来的。这些故事都带着想象力的标记——对于那些频率低但影响大的事件有特殊的喜好,例如“性”。

  这也是为什么卡尔·萨根在谈论外星事件时会有以下这段话:

  “在美国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媒体报道的典型的现代外星生命是很小的,它们都长着不成比例的大脑袋和大眼睛,发育不良的面部特征,没有明显可见的眉毛和生殖器,皮肤呈灰色、光滑。它们像受孕仅20个星期的胚胎一样可怕,也像饥饿待毙的孩子。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对胚胎或营养不良的孩子如此着迷,还要想象它们向我们进攻和强行与我们发生性关系,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卡尔·萨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知识的想象力是贫乏的。如果我们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当所有的人都认为神是从天上降临地球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神的幻觉;当我们对魔鬼很熟悉的时候,就产生了梦淫妖;当精灵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就看见了精灵;在神灵主义泛滥的时代,我们就遇到神灵;当古老的神话对人们失去了吸引力,我们就开始认为外星生物是有道理的,然后靠催眠术产生幻想的趋势就出现了。”

  我们误以为我们可以想象整个世界,但这是个美丽的错觉。你所经历、记住的东西会决定想象世界的宽广程度。智慧产生于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了解。卡尔·萨根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在第一章“最宝贵的东西”中写道:“我认为,了解宇宙的真相要比坚信错觉,却感到满足和正确无误要好得多。哪一种态度对我们的长期生存更具推动作用?哪一种观念对我们的未来更有影响?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天真的自信受到一点挫折,是否就意味着全部失败?我们是否应该把了解宇宙当作走向成熟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不断的从外界汲取知识,这样才能逐渐看到真实的世界。而科学知识,又是知识之中较真切的那一部分。科学态度,则是汲取知识和信息最求真的方法。通过科学,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常瑰丽、美妙的宇宙,它有着建筑般的严谨,也有着漩涡般的无常。想理解宇宙的美妙,需要建立在科学知识之上的浪漫想象。没有知识的想象只会对世界有一种荒漠般的观感,尽是重复和无聊。就像爬楼梯一样,没有知识阶梯的帮助,我们的目光只会落在附近,而当我们一级级攀登而上,我们会诧异于眼前的神奇。

  这时候,我们就会理解爱因斯坦的另一句话:“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宇宙居然能够被理解。“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四):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先讲一段小插曲。我参加完Lia Halloran的沙龙后,问这个有着科学背景的艺术家,“你相信有外星人吗?”

  她反问我有没有读过萨根的书。那个时候我一定让她想起书一开始那个自称热爱科学实则迷信的出租车司机,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能理解她当时的反应。

  读完《魔鬼出没的世界》,解开了心中的几个疑团。

  1.麦田怪圈其实是几个恶作剧英国人的杰作。

  2.罗斯韦尔号事件可以看作美苏冷战的产物,军事事故不如让大家误会为无关紧要的外星人事件。

  3.占星术(星座)和弦理论一样,都是不可证伪的东西,没有认真的价值。

  4.遭外星人绑架的细节竟然与时俱进。不过既然是高级文明,这么多年了还在取人类的精子卵子,真是没出息!这和童年遭性侵犯的回忆一样都是心理医师搞的鬼,嗯哼 (连记忆、催眠术和心理学一起怀疑了!)

  5.关于科学精神:

  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

  科学要求我们以事实为基础,即使事实与我们以前的看法不相符合。

  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的核心具有内在的改正错误的机制。

  科学的最重要的戒律之一是:“不可信的观点产生于权威。”

  虽然翻译有种种不是,但绝对是让人如沐春风,所有人都应该人手一本的书!

  下次见到Lia,我该问:“你觉得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五):科学是教科书背后的那些东西

  似乎我们潜意识里都这么觉得:现在科学精神已经根深蒂固,遍布我们生活、乃至思想的各个角落。想想我们日常用的高科技产品,我们会提起的航空探月、DNA与基因、还有很多物理化学用语。以至于有本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出版序言中,译者对作者”反对用理性的科学方法论一统天下,给‘旁门左道’一点空间“的观点很感冒。科学精神真的一统天下,以至于压制了其他”不那么科学“的思维了么?

  当然并非如此,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卡尔·萨根在书里找了这么个数据,”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1993年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像美国一样,中国有不超过一半的人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年转一圈。“当然,光看这些数字可能还没什么感觉。他接着用很多段落来描述,其实很多”伪科学“的内容,已经遍布我们知识的各个角落,随便举些例子,事实足以让人震惊了。

  ——比如百慕大三角、UFO的各种传说;

  ——比如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穆大陆,埃及和玛雅的超级文明,还有水晶头骨等史前文明的传说;

  ——比如各种超自然现象,人体自燃或人类的超自然能力

  很有趣的是,这些不少都成了科幻大片热衷的题材。想想X战警系列(关于人体超能力)、第三类接触,还有萨根提到的《星际迷航》,那些奇诡神秘的场景才是脍炙人口的主菜,科学只是调味料而已。

  那说了半天,伪科学到底是什么呢?又或者说,科学就一定正确吗?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质疑,”还有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未解之谜,你又怎么知道科学一定是对的呢?“

  萨根说,这问题问得就不对。事实上,科学的结论真不一定是正确的,但这也就是科学最无坚不摧的法宝。

  我们的教科书上,教授的都是科学结论,我们知道勾股定理,知道热力学定律,但这只是科学的表面而已。真正有科学精神的,是这些结论背后,爱因斯坦是怎么突破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又是怎么突破中世纪神学的过程,是科学家怎么像爱迪生一样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反复实验的过程。

  总而言之,科学的精神在于怀疑和反复验证。你必须承认你是可能犯错的,只有反复验证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伪科学总是试图掩盖错误。

  打个比方,所谓中西医之争。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前,其实中医和西医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得出治疗方法,外加一些巫术、想象。但近代之后就不同了,在科学介入后,西医在反复的实验中洞明了治疗的原理。固然中医反复积累的经验,本身就有点类似于科学实验的精神,但中医里面关于经络、阴阳五行之气的理论,却是很难从科学上检验的;而且中医也一直缺乏统一明确的方法,来检验医药的疗效。

  又比如萨根所提到的UFO传说,很多人言之凿凿,但却是经不起很轻微的检验的。萨根对那些声称接触外星人、无所不知的目击者提了问题,能不能让外星人给出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答案?目击者都顾左右而言他了。

  反观之前那些传说,如果要问,科学解决了所有问题吗?百慕大三角、超自然现象,一定就是假的吗?科学的回答是,固然不能说他们一定是假的,但你们却无法证明他们一定是真的,甚至绕开了证明的途径。一句话,他们要经得起合理的推敲。比如真有这么一大块大陆,是不可能一夜之间沉没的;如果有外星人、史前文明,不可能不留下大量、可以互相佐证的遗迹,而非只有零散的传说和猜测。

  另外,还有个法则,可以对这些传说提出有力的质疑——奥卡姆剃刀法则。大意是,如果有两种解释,那成立的往往是简单的那一种。比如说,考古证明,用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建造埃及金字塔、复活节岛石像,那为何还需要神奇的史前文明帮忙呢?又比如,靠地球自身的进化机制,完全可以诞生生命、乃至智慧生命,又何须外星人帮忙呢?

  这就是本书最后的答案,因为很多事情的结论可能如此简单,探寻过程又如此反复曲折,普通人都不愿意接受,大家更喜欢一个神秘新奇的世界罢了。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六):景德镇理呆文傻必读

  类似《上帝的迷思》(道金斯)和《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样的科普作品,普及的主要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精神。(因而并非普通科普作者人人能写)

  (这里对"理呆"多说两句:嘲笑“文傻”的"理呆"往往把知识上极其有限的略多,当作一种智力上的优越。问题是你的智力既拿不了诺奖,也不能保证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外对科学比普通人有更多的了解。动辄把某方面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以"文科生"贬斥,本身就是由不明情绪因素导致智力低下的典型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把卡尔·萨根推荐给那些自以为是科学家的"理呆")

  萨根相信"德先生"与"赛先生"有相同的气质,也许他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种气质很有可能不是一种能够属于人类的气质。

  另:翻译质量不行,好像这是汉译国外科普作品的通病;关于萨根本身的写作风格,个人觉得他在探讨具体问题时显得有点过于繁复冗长,部分例子、引用文字显得没有必要。以上理由减1星。

  完

  (别忘了点 "没用")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七):译得太差,不要浪费时间了

  还好,看这本书只是略读,看了40分钟。之后又翻了翻书评。

  严重同意书评《译文质量极差,转贴揭穿其真面目》,尤其是第一章爱因斯坦的那一句话,当时看得我是一头雾水,看到了正确的翻译后才恍然大悟。

  感觉就是想骂娘,完全浪费时间。

  比较有收获的反而是原文序,看到作者是如何称为科学大牛的,童年琐碎的点点滴滴倒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希望我能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像萨根的父亲一样能给他真正的帮助。

  译者的序非常没有水准,长篇大论,不知所云。我倒是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译者的序写不好,说明理解能力与表述能力有问题,所以翻译的书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价值去读。

  毕竟,翻译的书,如果翻译成屎,还不如直接读原版。还能提高一下英文。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后感(八):说说科普:车库中有没有火龙?

  说说科普:车库中有没有喷火的龙?

  ——杂谈乱谈之五十一

  子炎

  我说话算数,我今天就特意来说说科普。

  自从知道有科学这种东西之后,国人就一直嚷着要热爱科学。现在更要爱科学了,如今你如果不懂点科学知识,你可能都不知道天天吃进肚子里的是些什么东西,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最近的日本核事故,又一次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活在这个世界上,还真的要热爱科学。

  但如果科学只能这么来了解、来热爱,那也太被动、太吓人、太不划算了;应该有比这个更经济、安全、积极的方法。据我所知,这个方法就是科普。

  科普确实是走进科学的好办法。我本人爱科学就是受了一些外国科普作品的蛊惑。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我晓得了宇宙学;读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我了解了量子理论;读了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我喜欢上了数学,读了道金斯的《熊猫的拇指》,我爱上了进化论……

  当然,咱们中国也有科普。从以前的《十万个为什么》到现在方舟子的《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也有不少。现在就有一伙人——一伙自称松鼠的人,自告奋勇地要帮助我们了解科学。他们成立了一个“科学松鼠会”,声称:要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他们剥出的“味美的果肉”是些什么东东呢?我买过、读过他们的书,大约知道了一些。比如,春药有哪几种。手机不能炒爆米花。吃多少细菌才安全。花钱比挣钱更幸福。独处的猴子更容易烂醉如泥。兰花是最聪明的植物。他们挺身而出的精神可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松鼠们个个伶牙俐齿,会说俏皮话。连他们的书名都俏皮极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最近又出了一本《冷浪漫》,卖的都很好。但我要说,仅仅知识丰富、仅仅伶牙俐齿并不就是好科普。

  就我所知,国产科普有两大缺点——还是说“特点”吧:一个是太崇尚科学,比如央视的名牌栏目《走近科学》,它把什么古怪稀奇的事情都以科学的名义解释明明白白,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是走过、路过科学的。另一个是,太崇尚知识。以为科学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道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科普还停留在《十万个为什么》的水平上,松鼠们没有做的更多,它们的伶牙俐齿也只是啃到一些皮毛。

  要说铁嘴铜牙那还是洋松鼠厉害。我最近读了一本《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是一本外国的的科普杰作。和我们这里的科普不同,在书里,作者卡尔•萨根不仅介绍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热情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向广大公众只讲科学的发现和成果,而不向公众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普通人怎么能分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呢?他还说,“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它比科学发现要重要得多”。

  是的,科学有自己的一套神奇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在书里,萨根对此大书特书——他说科学有一只“工具箱”,里面的工具琳琅满目:观察,怀疑,试错,构造假说。推理,定量,证伪,开展独立的验证。谨慎,谦恭,小心翼翼,不相信权威。简单,优美,还原,坚持以自然原因来解释自然……在这些方法中,最不同凡响的一条是,“无论何时何物,必须有证据”。科学最讲究的是证明,证据,证实。而且,这种证明公开的,可以重复的。不能保密,不能秘不示人,不能传子不传女,不能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如果牛顿用三棱镜做了个实验,说光有七种颜色,那其他任何人都能同样这么做,都可以自己来看看光是否真的是一道彩虹。

  为了说得更清楚,萨根构想了一个著名的龙喻:

  我(萨根)现在宣布:在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你说,那打开车库给我们瞧瞧吧!——非常遗憾,这条龙是隐形的,这条龙只有我能看到。你建议在地上撒上面粉看看有没有爪印。——好主意,但龙是浮在半空中。你说:让我们用红外探测器来测试一下喷火的温度吧。——嘿嘿,我这条龙喷出来的火是无形的,当然没有温度。你还不死心,要往车库里面喷漆,它身上肯定能沾上油漆。——妙极了,但我这条龙是非物质的,不粘油漆。现在,卡尔•萨根问道:说一条看不见的、无实体的、浮在空中的、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与根本没有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并不是一个玩笑,它说的是,如果不讲究证据,如果证据不能证伪,这将多么荒谬?!

  因此,卡尔•萨根说,“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位洋松鼠的意思是:如果说,科学是枚坚果,除了“美味的果肉”,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才是它的硬核。

  正是由于科学拥有这样的硬核,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它战胜了迷信、魔法,甚至宗教,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叹服成就。例如,200年前,牛顿提出了一种计算方法,200年后,现代人利用这种方法,让宇宙飞船精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向遥远太空,还能准时回来。这是所有魔法一直渴求却永远做不到的奇迹,但科学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科学因此而所向无敌了吗?奇怪的是,并没有。和我们料想的不同,科学至今还在遭遇责难。说它很主观,有偏见,不过是个人意见;说它太狂妄,只是另一种神话;说它是官僚主义的社会建构,主要是为权势、商业服务的。萨根写这本书,正是觉得这个世界还是一个“魔鬼出没的世界”。他满怀对迷信、魔法、伪科学的满腔义愤,不遗余力地为科学高唱颂歌。但并不意味着,他需要替科学自吹自擂。他说的好:“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所以,对于批评,萨根不仅不认为这是冒犯,相反,他还很赞同以下这些看法——

  科学不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是一种模型,它是简化后的现实。它是人类的智力活动,只要是人的活动,就有可能“存在主观和偏见”。

  科学也不是完全确定的。它也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萨根说,科学“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却永远不能完全获得真理。”

  科学更不是万能的。科学在它自己的领地里也不是无所不能。未知的世界依然辽阔。科学还有它的边界。对上帝,道德,人生意义……它无话可说,或者能说的不多。

  科学不是魔法手杖,而是一把双刃剑。萨根写道,“科学家不仅研制出原子弹,还把政治家揪到面前,对他们说,他们国家必须首先拥有一枚。于是他们制造出了6万多枚。”

  这就是科学。这就是有皮有肉有核的科学。这就是一部好科普书所告诉我们科学的本来面目。

  (读《魔鬼出没的世界》 卡尔•萨根著 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2011-4-12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魔鬼出没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