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宇宙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8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宇宙读后感10篇

  《宇宙》是一本由[美]卡尔·萨根(Carl Sagan)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读后感(一):所知有限未知无限

  所知有限,未知无限

  很高兴,能站在宇宙十亿亿亿亿分之一的星球上挥洒汗水收获希望,感叹生活壮丽感受阳光温暖,聆听自然旋律享受生命神奇

  对于我们来说,宇宙太辽阔了,辽阔的我们永远无法用自身的视角去设想,但是这并不能阻拦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我们发射卫星进入太空用来收集整个地球上的信息,我们投入超级望远镜来观测光年外的星球,我们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来发展航天事业,我们建立空间站以便对太空探索更多的未知。

  无论是阿姆斯特朗在借助阿波罗飞船登陆近地卫星月球,还是中国航天员在神舟号飞船外完成太空行走,看似迈出一步又一步里程碑的大事件,在沧海桑田的宇宙中最多算上一颗尘埃抖动了一下,像是千年古树在参天的枝芽上有一片叶子摇曳了下一般。

  就是如此壮阔神秘又令人心驰神往的宇宙,我们在探索它时,不仅要远离地球上人类个体视角,要以银河系甚至更大的范围进行探索,毕竟银河系在宇宙中也不过是个狭小角落。这就需要我们用想象方式来解开、解读宇宙的奥秘规律

  我们在炎炎夏日渴望那么一丝微风来拂去心中的燥热,殊不知地球赐予我们最舒适家园,在大气层外,宇宙的温度处于绝对零度,地球拥有着一层保护膜来孕育着她的子民。

  其他星球的状况相比下就差的多,在我们的探测器所能观察到并传回来的图像中,和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就是火星了,但火星上却没有生命所需要的空气,我们的科学家在众多研究下,证实火星是除地球外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对人造大气层的研究来让火星上能够呼吸

  而太阳系的其他几大行星中,行星表面几乎都是一毛不拔的岩石,公转自转的周期有其独特的规律,温度清一色寒冷如北极南极,对阳面积少,黑夜总是长于白天……

  显而易见,地球之所以能生存着千万种生物,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地球在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结果,也让其他星球也无法使人类继续生存,这是宇宙的规律。

  凡是一切事情都要顺应法则,宇宙之大,之浩瀚,终究还是遵循混沌中的规律。

  《宇宙》读后感(二):书封立体图

  感受一下《宇宙》一贯的行文风格

  “我们从太空中探测了宇宙,看到我们实际上居住在一粒围绕一颗平淡恒星公转的微尘上,而这颗平淡恒星位于一个模糊星系最边远的角落。如果我们是茫茫宇宙中的沧海一粟,那么在浩瀚的纪年中我们也只是弹指一挥间。”

  “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此开始,没有星系、恒星或行星,也没有生命或文明,所有的只是一个占据全部空间的均匀辐射火球。从大爆炸的混沌直到我们开始了解宇宙的这段跨越,是我们有幸能匆匆一瞥的最令人敬畏能量物质转化。直到我们能够发现其他智慧生命,我们自己都是这一切转变中最精彩部分——我们是遥远的大爆炸的后裔,致力于理解宇宙并在未来将孕育我们的宇宙进行转化。”

  这样的片段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洒脱诗意文字讲述着开天辟地以来的悠久史诗,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古井无波。

  只是这么多的内容,和宇宙有什么大的关联呢?一般人的意识中,宇宙不是那个无边黑暗中点缀着灿烂光华的空间吗?

  萨根告诉我们,绝对不是如此。

  “‘宇宙’(Cosm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世界秩序某种意义上它是‘混乱’(Chaos)的反义词,暗示了万物之间深藏的相互联系表达了对既错综复杂又极为精妙的宇宙之道的敬畏。”这句话对应到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是“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用“宇宙”来概括这本包罗万象的书,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能够将宇宙娓娓道来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认真了解之下,才发现卡尔•萨根有着超出科学家的诸多身份

  先驱者号“地球名片设计者。

  旅行者号“星际唱片”内容设计者。

  阿西莫夫之所以推崇萨根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普及家”。

  1991年美国青少年评选卡尔为超越里根和布什的美国“十大聪明人”。

  美国科学形象大使。

  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创立者。

  《超时空接触》原作者、编剧

  从这些履历中就可以看出,萨根绝不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他才思敏捷热情洋溢,总是冒出许多出人意料想法。他设计了先驱者号携带的“地球名片”,第一次将地球文明送出太阳系;在科学家致力于接收外星文明发来的信息时,他说服NASA在旅行者号探测器上放置“星际唱片”,等待外星文明发现我们文明的存在;他推动旅行者1号在冲出太阳系时回望地球,留下了珍贵的“暗淡蓝点”。

  《宇宙》读后感(三):科海无涯,宇宙浩渺

  童年父亲曾买回一个铅笔盒,铁制的,笔盒的盖子上印着一幅月亮悬浮在浩渺的太空的画面,让人赞叹的是在月球表面有一个登月车正在月球表面缓缓前行。印象深刻的画面瞬时点燃我的好奇心。自此就非常喜欢与天文相关的知识

  美国的天文学家卡尔·摩根所著的这本《宇宙》不仅仅其严谨的科学性语言深邃图片深深吸引着读者,还有在文字里展现出的那种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拥有爽朗的且带着点孩子笑容的作者卡尔·摩根因为热爱着自己的专业,在这个很多人难以理解的领域做出了累累硕果。热爱是最好的动力

  阅读此书,读者会领略到天文的奇观和伟大,致力于推广科学的卡尔·萨根,以其高品质作品羸得了世界多个国家读者的热爱。循着伟大科学家卡尔·萨根的思维轨迹,让读者在宇宙奥 秘的巨大吸引力主动探索,开拓科学的维度和广度。这是身为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的卡尔·萨根留给世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海无涯,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执着之心才能领略到宇宙的无限美好。卡尔·萨根以其深入浅出文笔,描绘了行星的行踪不定,恒星的光彩夺目可怕的黑沿景观,超新星的壮烈重生,甚至地球之外的宇宙智慧生命,没有多余一个字的累赘,卡尔·萨根的许多著作都成为经典。“经典是每读重读都像初读那样”精彩。遥远无边广袤的宇宙正如萨根给人的感受“他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远方,盯着无形的未来”。若想透彻的了解卡尔·萨根的《宇宙》一书,先将别册《宇宙漂泊者 卡尔·萨根》通读一遍,在他人眼中的卡尔·萨根与你从书中《宇宙》中读到的有所不同。。全面了解作者,才会更深刻的了解《宇宙》。作为科学普及的引路人,卡尔·萨根可以说做出高山仰止般的典范伟人已逝。但伟人的精神永不消亡,禀怀着卡尔·萨根的遗愿,宇宙中有太多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

  《宇宙》此书包含十三个章节的科学普及知识,附录收录了卡尔·萨根先生浓厚兴趣的二个内容:归缪法和2的平方根,五个毕达哥拉斯正多面体。在最后,引用卡尔·萨根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这本《宇宙》之书的感叹吧:“只有当先进的外星文明存在时,旅行者号才能被偶遇,唱片里的内容才有机会被播放出来。无论如何,这只被发射到宇宙海洋中的‘漂流瓶’,对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另,最近有消息称:目前已破解十年前收到的奇怪宇宙信号,但科学家对其中的内容还不得而解。)

  《宇宙》读后感(四):神秘的宇宙

  小时候的环境污染没有现在那么严重,每当夏天的乘凉时候依旧能看满天星空,无数星星头顶上闪闪发亮,曾幼稚和朋友比赛数星星,却发现怎么数也数不完,那时候夜晚星空真美啊,有时候还能到流星天空中滑落,让我无限的遐想,想去变成鱼儿在浩瀚的星空遨游,如今的星空那美丽的星空再也不存在,环境严重污染,夏天也只能看到少量的星星,心中难免有着失落感,曾经那浩瀚星空画面我想在很多人心中永远不可磨灭

  自人类出现以来,总有个许多的话题出现在我们脑海里,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们是如何出现的?为何地球上只有人类高智慧文明的物种?地球又是如何出现的?又如何出现多样生命的形态?为何在别的星球却没有见到其他生命,反而感觉周围星球一切都是死寂的,除了人类是否还有其它高等的智慧文明,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了?是否还有平行世界?宇宙边缘又是什么?无数的疑问推进了人类现在科技的发展,有些答案终究会水落石出

  卡尔·爱德华·萨根,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作家。行星学会成立者。萨根作为世界一流的天文学家和科学活动家,其科普作品的“含金量自不待言。在他亲自制作历时两年、共13集的电视片《宇宙》中,萨根不仅担任了编剧,还作为贯穿始终的解说人出镜,带领观众体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1980年秋天,《宇宙》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一播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整个80年代,没有任何其他在公共电视频道中播放的节目超过《宇宙》的收视率。据统计,该片已经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播出,观众人数约达6亿。萨根本人为该片撰写了一部同名的图书,连续数十周处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仅英文版就发行了数百万册。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取去爱奇艺观看《卡尔·萨根的宇宙 》这部经典纪录片

  现在的我们人类需要学习各类知识,我们不能做古时候愚昧的人,因为过去的愚昧无知而导致1000年科学停止不懈,那个黑暗的社会宗教摧残时代,各种无知的骗局灌入各阶层民众人们变得愚昧无知做出了各种笑话。而如今的我们必须抱着敬畏和尊崇态度去探索这片辽阔的宇宙,人类不能因为自大放弃对宇宙的融入,我们始终是这个宇宙的一粒沙子,不能做井底之蛙只会观天,以为宇宙就那么大了,需要不断的探索前进。

  本书科普给读者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很少有科普之书做的那么详细,那么不枯燥,反而被书中浩瀚的宇宙知识所吸引,这也是作者的魅力之处。

  《宇宙》读后感(五):包罗万象,就是宇宙?

  宇宙,即使有包罗万象的雄心,也是枉然,这一点在卡尔·萨根的著作中已经得到了阐释。

  宇宙是什么?没有人在当前这个条件下能说得清,道得白,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对它的好奇与探索。宇宙中最常见的是星球,包括我们地球也是其中的一员,只不过我们更惊讶于星球的数量,书中说有亿颗,噢,那数以亿计的星球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能量。过去,以为黑洞就是一个黑黑的洞,随着年龄增长,觉得自己的认知肤浅了,黑洞其实是将所有可见光都消灭了,也就是说我们觉得光是最有能量的载体,而黑洞却将这最有能量的载体从宇宙中抹去了。

  对于宇宙,我们其实缺乏了解。从小,我们学习的是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但是并没有一门课以宇宙命名,但是宇宙却是我们回避不了的。或许是因为这门学科博大精深,或者还未定型,存在许多假想与推断,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让这门学科消失,使之成为少数人的权利。书中的图片并不是假想的,而是通过各种各样我们认为是高科技的仪器所拍摄的,这种拍摄固然是艰苦的,但是没有艰难苦恨,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还有什么意义。

  哥白尼、开普勒等名字是我们熟知的,但我们熟知的也只是他们的名字,对于他们学科的精髓和研究的心路并不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们补了课。即使宇宙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们以主观之精神去研究这客体,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时至今日,我们对于他们的研究贡献是敬佩的,敬佩更多源于他们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神秘的存在,而不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不为物欲权利所动的执着。

  桓星、行星、流星,都是星球,但是我们为什么给以不同的命名呢?我们太容易接受自己无法验证的事理了,比如“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端,归根到底就是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科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历程。学不可以已,我们总是以胜利者的视角去仰望宇宙,而无法以平等自由心态去与宇宙谈一谈,看一看,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科学工作者努力和科普迷的追寻。

  《宇宙》读后感(六):船长,请带我再次远航——《宇宙》

  1996年12月20日,伟大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溘然长逝,至今已然二十多年了。我是一名“80后”,卡尔•萨根最著名的作品《宇宙》和相关纪录片正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影响着世界的,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浸在他带来的科学之光中。当时年少的我在阅读完卡尔的文字后时常朝夜空仰望,时隔多年,偶然看见广西科技出版社新编译这本《宇宙》,阅读之后,又想起少年的时光和梦想,心中禁不住微微地震颤。

  《宇宙》读后感(七):我们就像蝴蝶一样,振翅一天便以为那就是一生

春节期间带着新买的卡尔·萨根的《宇宙》回家,准备假期阅读,结果只是装了装样子。春节后开始阅读,顺带翻了翻他的另一本著作《暗淡蓝点》。这篇原发个人微信公众号:Become,下面内容稍微改动。

  1990年2月初,当「旅行者1号」正在以每小时64000千米的速度与海王星会合之际,卡尔·萨根突然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出建议,让「旅行者1号」转一下身拍下一张地球照片——有别于「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在人类飞往月球时拍摄的那一张。

阿波罗17号的地球照片

  当时空间飞船距离地球59亿千米,它调转相机,指向发出命令的那个地方一连拍摄60张,每幅照片640000个像素,然后缓慢地用无线电波的传回地球。

  在空间飞船执行任务时,卡尔·萨根向我们娓娓道来:

再看一下这个点吧。它在那里。那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 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超级明星」,每一个「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个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生活。

  如果说,「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照片说明,在行星的尺度上,人类微不足道,它只不过是在一块岩石土层和金属混合体上面的微小生命。那么,旅行者1号的这张照片预示着,在宇宙层面,地球也只是小小一点。卡尔·萨根叫它「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

暗淡蓝点-地球

  也就是说,浩瀚的宇宙是一个大型剧场,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在宇宙剧场里,人类不是主角。我想,如果龙与鹰的两大帝国统治者知道这个真相,应该不会再自称「天命」和「神授」了。

  弗洛伊德曾伤感的得出结论:科学史上重大的革命,虽然性质万殊,却有共同之点,就是把支撑人类自大的巨柱,一根又一根地逐一推翻。他提到三个「弗式革命」:人类原来自以为居住于有限宇宙的中心,但是,

革命一: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确定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偏远地区一颗恒星的小行星而已。于是,我们只好自我安慰,认为上帝故意选择了这个偏远地区,以便依据他的形象创造惟一的有机体——可是后来,革命二:达尔文出现了,他把我们贬成是「动物世界出身」的,然后我们只好以拥有理智而自豪。不幸,革命三:弗洛伊德研究人类智慧之后,又提出报告指称,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了人类的“无意识”。

  然而,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给予人类自大「连根拔起」的革命:

人类历史不过只占了这个星球生命的几个「微瞬」——宇宙英里的一两英寸、宇宙年的一两分钟而已。

  斯蒂芬·杰·古尔德在《生命的壮阔》将之称为第四个「弗式革命」,因为这其中传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意义:

如果人类只是繁茂的生命之树的枝桠,如果这枝桠,只在地质学上的前一瞬间才伸出,那么我们很可能不会是进化过程中可以预测的结果,也许竟是宇宙变化过程中的瞬间意外而已。纵然重植生命之树,让它在同样环境中成长,同样的事件可能不再出现。

  古生物学的发现以及达尔文和华莱士的研究,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地球来说,人类是个意外。适者生存,不适者消亡。仅此而已。

  在《淡蓝暗点》,卡尔·萨根将之称为「大降级」——借用豆瓣友邻@夜雨如歌的书评简述:

我们原以为,地球是独一无二的,群星绕着我们转;后来,却被告之,地球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太阳系一个绕着太阳转的普通行星而已;我们原以为,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后来,却被告之,太阳系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银河系一个旋臂中的普通星系而已;我们原以为,银河系是独一无二的;后来,却被告之,银河系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恒如沙数的数千亿星系中普通星系而已;我们原以为,我们所在的宇宙是独一无二的;后来,却被告之,(可能)我们所在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无数可能的宇宙中的一个而已;我们原以为,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后来,却被告之,人类是物化演化的结果,来到这个世间只是偶然中偶然而已;每一次的,都以自恋开场,以幻灭收场。......

  正如卡尔·萨根所说:天文学令人感到自卑并培养个性。除了我们小小世界的这个远方图像外,大概没有别的更好办法可以揭示人类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

  就像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我们难以想象千万年的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更不用说想象亿万年时间是怎么过去的。对那些只生存百万分之一年的生物来说,7000万年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就像蝴蝶一样,振翅一天便以为那就是一生。

  超弦理论的提出者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曾在《超越时空》里提到他小时候经常蹲在池塘边看着鱼儿遐想:

  水池中的鲤鱼科学家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阴暗的池水、泥土和睡莲?

  当暴雨袭击池水,里面的一切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眼中,它们如何解释睡莲的晃动?

  如果从池水里抓出一条鲤鱼科学家,事情会怎么样呢?这条鲤鱼科学家和池水里别的鱼儿会如何看待这件事以及如何看待眼前的一切呢?

  经过一系列关于「鲤鱼科学家」的遐想,他在《超越时空》写道: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鯉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常识告诉我们,世界是三维的,长、宽、高足以描述我们看到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如果再加上时间这一维,那么四维足以记录宇宙中的所有事件。但真的是这样吗?除了这四维,宇宙没有更高维吗?加来道雄在《超越时空》里面,从四维扩充到了十维。

  同样是「鱼」,这让我想起了李欧·李奥尼的一条绘画寓言: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比如,鸟、牛和人。

  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想象出了对应的画面: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鱼就是鱼」,我们很难突破固有的思想边界,而一旦突破,就像跳出井口的青蛙,汇入北海的河伯。

  或许,这就是加来道雄在《超越时空》的封页那句话的含义:有些人通过个人所得、个人关系或个人经历寻生命的意义。然而,在我看来,有幸得到能领悟自然之最终奥秘的智慧,才赋予生命充分的意义。

  作为地球的生灵,徜徉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好似晨曦苍穹中的一粒尘埃。描述宇宙类的科普作品能让我们抛去自大,跳出狭隘,心怀敬畏,以大时空尺度去思考生命和意义。

  原作2018-2-26,更新至豆瓣2018-4-8

  《宇宙》读后感(八):快乐徜徉宇宙

  自从少年时代看过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对宇宙、对天文、对科普类的兴趣倍增。

  这么多年以来,回想宇宙带给我们的神秘与暇思,无穷无尽,梦幻而让人向往。尽量科幻作者大刘在《三体》中警醒人类,宇宙规则之下可能存在着暗黑生物,也许外星文明的程度比人类更高,也许对方同样存在为生存而进行的侵略与掠夺,当然天文科学家霍金在《黑洞不是黑的》的演讲中,也多次谈到宇宙的这一属性,不能贸然与外界建立联系。

  宇宙之大,地球的生物或许不是唯一的存在,但在此时此刻,此种坐标维度点上,人类却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对宇宙的前世、今生冥思苦想时,当我们对宇宙的未来充满好奇时,甚至当我们又敬又怕又爱地长久地注目着大气层外的那个名为宇宙的浩渺世界时,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

  “有生命的细胞是个复杂又精美的体系,与星系和恒星的王国同样迷人。在过去40亿年间,细胞煞费苦心地不断进化,形成现在的精密机制。”在细胞与生命的形成中,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只是因为现阶段人们的技术力量还达不到对这种猜想的验证,这个猜测是,人的生命体的存在,其实就是无穷尽微小粒子的组合——现阶段发到的质子、中子、电子甚至夸克,谁知道夸克之下又是什么呢?这些微小的基本粒子们分化组合,互相通信,或者以概率的形式聚集,最后一级级形成现在地球丰富生态的模样。

  在这样的猜测下,可以想见,假如黑洞吞噬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物质都被分解为无数微小的基本粒子们,混成一团,又以宇宙规则下的随机概率分布聚集组团。当黑洞有一天以喷流的形式又吐出这些已变成粒子的物质时,粒子们再次随机组成,构成新的物质。也许机缘巧合根据粒子记忆又万万分之一的可能构成了一个人体,或者这个人体中有20%属于宇宙生物,或者有10%属于机械生命等等。大胆猜测,宇宙重生时,万物便是处于这种似与不似之间。

  脑洞大开地一般畅想,让人愉快,就像阅读这本科普图书《宇宙》一样。在这本书中,作者萨根既是科普作家又是科幻作家,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将宇宙的历史以可以考证的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等各学科之间嫁接起来,又让这些科学知识插上了名为“幻想”的翅膀,结合人类学、艺术学和哲学,从宏观宇宙的视角,统览宇宙规则。阅读这本书,让人佩服宇宙科学发现的每一点滴发现背后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也让人感怀脱离地球引力之后,徜徉宇宙的欣喜与快乐。

  或许就如作者所说,“在古时的日常交谈和习俗中,最世俗的事情都与最重大的宇宙事件相连”。今人亦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到今天一点点迈向宇宙,当人类抬起头看天空时,从此一切不一样了。

  《宇宙》读后感(九):时空双线话宇宙

  我是谁?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总有一个时刻会去思考。而一想到从哪里来,必然逃不开宇宙这个词。

  从小看科幻小说,上自然课,宇宙就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看不到摸不着对于小孩子来说,好奇又畏惧。记得去天文馆看星星,听嫦娥玉兔的故事,认星座,开心得十万个为什么问老爸,直到老爸也无法解答。

  这可能是每个小孩子对宇宙的朴素认识,宇宙就是天上的星星呗。而伴随成长,所学知识增多,物理学,天文学一股脑的学一学,宇宙一点点的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探索宇宙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宇宙越大,人类越显渺小,那宇宙究竟是什么呢?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用这本《宇宙》来回答。讲宇宙的科普书不少,这本满是文字,图片很有限的书却是权威之作。卡尔本人可是拿了物理学硕士,天文学和天文物理学的博士学位获得普利策非小说类作品奖的科学家、科普作家。

  他很会讲故事,宇宙在他的笔下不再是陌生的天体,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了谜团很有人气的世界。卡尔的《宇宙》,沿着时间线,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穿了起来,历史书上的名人各个鲜活。哥伦布航海,喜帕恰斯按星座绘制星图,托勒密,开普勒,牛顿等等大人物们的研究不断推动天文学的发展,描绘宇宙的模样。走出去,看一看宇宙的样子。射电天文学发展,宇宙大爆炸学说,这些新发现卡尔也没有放过,回顾完历史,就往前看,对宇宙的研究还在不断继续呢。前人的成就是后人的动力,看科学发展总能让人热血沸腾。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卡尔对科学家的尊重,对科学的热爱。

  人在看向外太空找寻我从哪里来的同时,也没忘了思考我是谁,卡尔的《宇宙》还讲了什么是生命,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历史。从物种进化到DNA研究,甚至宗教信仰的产生,试图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角度来回答人类起源这个问题,科普再顺手解决哲学命题,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科普书哦。

  卡尔的行文还有小包袱,例如开篇使用希腊字母介绍埃拉托斯特尼,这位第一个精确测量出地球大小的天文学家。要知道天文学里面满是希腊字母,卡尔巧妙的从阿尔法贝塔开始讲天文学,这用心很精巧。可以说读他的科普书能享受到读推理小说的乐趣。

  整本书时空交错不断推进,知识丰富不杂乱,这才是宇宙,无所不包,看似无序,却处处都有它运行的道理。卡尔在书中传递的世界观历史观,科学看宇宙,认识生命,读完此书,我确信除了解宇宙你会更深刻的认识你自己。

  《宇宙》读后感(十):《宇宙》: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取材宝地

  《宇宙》: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取材宝地

  关于宇宙的书籍,我一直很留意。可能是在内心里有一个不解的情结,就是我们生活着的宇宙是从何而来的。而这个谜底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开。如果说宇宙有一个创生的始点,那么,在这个始点之前,究竟是什么?那应该是一个不存在的空间啊。那么,宇宙,怎么突然间就诞生了?小时候想问题最终会进入到一个窒息的状态,这个问题想久了,谁都无法给出答案,会使人觉得生而无欢,食而无趣。这个问题就成为留在心里的一个梗,希望能够寻觅到答案。

  近年来,我读过的有关宇宙的书籍有:赵宁编著的《宇宙密码》、李然所著的《漫步到宇宙尽头》、英国学者西蒙·辛格所著的《大爆炸简史》、法国学者帕特里克·德韦弗、让—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亚尼著绘的《地球之美》,这类涉及到宇宙的书籍,都免不了这样的思路:宇宙是怎么样的?——人怎么知道宇宙是这样的?——人是如何从宇宙中诞生的?人与宇宙是理解宇宙的一个难解难分的双子星座。它体现出人类的唯心观与唯物观的一种纠缠不清、难分彼此的困惑所在。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是通过人的思维反映出来的,它是一种意识里的客观存在,那么,宇宙最终是否像《黑客帝国》里所描写的那样,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一种人造的意识存在,只不过我们身陷其中,所经识到的意象太过真实而难以分辨出它只不过是一种虚拟?

  上述的这些事关宇宙书籍都是近期出版的,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出版于1980年的《宇宙》更是这一科普种类的集大成之作。美国国会图书馆曾将《宇宙》一书评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一本关于宇宙的科普著作,竟然能享受到如此盛大的荣誉,想必这本书隐藏着什么“武林密籍”般的可圈可点之处。这才是这本书引人好奇的原因的地方。

  卡尔·萨根这本书中译本最早由海洋出版社引进我国,近日,该书又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新译本,此时,已距它的原版出版时间相隔37年,从今天的这个时间维度看待这本书,会发现很多资讯都已经过时了,如书中提到冥王星还是地球的一个行星之一,美苏争霸仍是作者在书中念念不忘的讨论主题,如今看来,这一切“俱往矣”。而从今天我们这个角度来看这一本经典著作,会发现作者的立论与叙述,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并不是说作者说的是一些老生常谈,而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观念,已经被各种其它的科普读物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与骨肉之中,这种现象,也是我们读书时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我们在读很久年代的一本书时,发现它的观点与语词,已经成为流行词的司空见惯的一种表述方式,如我们读李泽厚的一些学术著作,会发现他创造的一些语词,在今天学术界已经是一种高频使用的词组了。这就是学者荜路蓝缕、开疆拓土的建业之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卡尔·萨根的《宇宙》也堪称是一部对“宇宙”进行全方位表述的创新之作,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它也成为这类著作的开山鼻祖,规范着之后的这类著作的表述方向。

  我特意翻了一下原版于2005年的《大爆炸简史》,它在书后对《宇宙》有着如下的评点:“本书基于著名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众多天文学家职业生涯的灵感来源。”

  这句话确实是一语道破了《宇宙》一书开启思维、拓宽思路的巨大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版《宇宙》一书的封底页上,特意罗列了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推荐语:“卡尔·萨根的《宇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真的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这句话,可以看着是刘慈欣的客套之语,但话中透露的却是,卡尔·萨根直接启发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创作。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异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跳开了科幻的技术层面的展览,而是深入到科学的哲学层面进行构思与演绎,而他能有如此之高的站位,不能不说他站在世界科普巨人的肩上,这个巨人,据作者的自供,必定少不了卡尔·萨根的《宇宙》。

  其实我们阅读卡尔·萨根的《宇宙》,会发现书中的一些论述,直接启发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创作。比如在《宇宙》一书中,作者专门对鲸歌进行了诗意化的阐述,作者写道:“有些鲸的声音被称为歌唱,但我们还是对它们的真正本质和意义一无所知。……通常鲸群的成员会一起演唱同一首歌。它们按照共同的意见,合作创作歌曲,每个月都会换新歌。”(P285)

  刘慈欣有一篇小说叫《鲸歌》,其中写道:“海洋科学家们研究鲸歌有很长时间了,至今无法明了其含义。”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刘慈欣在构思这篇小说时,有着明显的地受到卡尔·萨根《宇宙》影响的痕迹。

  卡尔·萨根《宇宙》中论述了生物进化的偶然性,特别提到:“就在65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是不起眼的哺乳动物……哪怕生物学家要推测这种动物最终能够成为今天地球的主宰,是需要冒险精神的。……如果这些恐龙能存活下来,也许今天我们行星上主导的智慧物种就是它们,四米高、绿皮肤、有着尖利牙齿的恐龙,而人类则是蜥蜴科幻作品中的可怕幻觉。”(P297)。

  卡尔·萨根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科幻构思,就是假如进化按照另一条线索发展下去,恐龙成为地球的主人,而人类成为恐龙的手下玩物。这个巧妙的构思,被刘慈欣捕捉到了,他很快创作出了《命运》,在这篇小说中,刘慈欣假想了一次偶然的干预,导致了地球发展进程走上了另一条轨道,人类成为恐龙养殖的宠物与食物。

  这也体现出卡尔·萨根所著的《宇宙》一书的特点,它不仅介绍了一个科学事实,一个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过程,更在于,他能够将宇宙的发现与认识,钩连进人类的哲学、思维、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宇宙的客观境界始终交织着人类的思维维度。比如,作者在论述地球生物在产生“性别”之后,“进化出性别的生物被保留下来,那些对此不感兴趣的物种则迅速灭绝。这不仅对20年前的微生物是千真万确的,直到今天我们人类也有着显而易见的交换DNA片段的热情。”(P30)在这一段话中,作者把自然规律,引申出人类的社会特征,我们可以从这个来源于“物竞天择”的人类本性中,解读出人类需要沟通、社会需要开放、信息需要交流的更为浩大的命题。

  而作者的这种写法用意,在书中,作者也专门作了一点特别的说明。作者写道:“我们一直在追求与宇宙的联系,试图将宏大的事物纳入胸怀。事实上我们的确与宇宙息息相关——并非是个人的、小规模的、无趣的占星术,而是最深层次的联系,包括物质起源、地球的宜居性、人类的进化与终极命运。”(P50)。

  就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这样一部介绍宇宙的书籍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现地球生命的进化、人类的演化、元素的物化,因为作者恪守着的一个原则,就是人类与宇宙息息相关,难分彼此。所以作者在书中,除了开头,以一个全能的上帝的视角,从外天空逼近地球的生息的空间,仿佛从宇宙的大全景拉向了地球的特写,全书的其它章节,都没有脱离人类的视角与存在,通过人类的诞生,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人类与宇宙未来的关系等各个章回,来呈现宇宙作为一个映像在我们人类目光中的存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因循着这样的思路,必然在碰到作者在著述的八十年代最为忧思的美苏争霸的时代纠结,作者对美苏进行核比拼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指出这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最大的隐患。而事过境迁,世界两极在倒了一极之后,并没有带来期望的和平,独极世界在横行了三十多年之后,会发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依然混乱无序,而这恰恰违背了“宇宙”一词的希腊语原意。在书中,作者特别道明“宇宙”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世界的秩序”,“某种意义上它是‘混乱’的反义词,暗示了万物之间深藏的相互联系,表达了对既错综复杂又极为精妙的宇宙之道的敬畏”。(P15)现在看来,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宇宙”一词中所期待的“秩序”,在作者的这本书出版的三十多年之后,依旧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作者的忧思停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作者赋就的“宇宙”一书,却将这一词的本性所道及的“秩序”留给了我们,在我们思考着“宇宙”这一“秩序”的代名词的时候,会禁不住对照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究竟还有多少的落差与裂隙。

  这就是卡尔·萨根《宇宙》一书给我们永恒的提醒与警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宇宙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