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她准备的好躯壳》是一本由何袜皮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精选点评:
●确实会让人想到雪穗
●就是结局好仓促
●有点残酷,谁又知道谁有几幅面孔
●偶然看到 想起了白夜行 对命途多舛的人生存就是一场搏杀
●不错,越写越有味道了...
●出版社千万不要说“此书与东野圭吾的什么书本相媲美”什么的
●好吧,我没猜到结局
●还行吧
●娴熟地运用了悬念的手法,让人看的欲罢不能。而且线也连的挺好,就是有点平淡。
●好看。我总是把标题看成《为她准备好的躯壳》,不知道是什么心理机制。。。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读后感(一):对《白夜行》的另一种扩展
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这部小说,读完已接近凌晨一点半~
读至中间会觉得谜底已昭然若揭,读到最后作者还是给了一个小惊喜,总算没有完全是白夜行的人物关系~以前看白夜行就会想雪穗在想什么、她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亮司呢?他又在想什么?文中有一处我觉得看着蛮像白夜行的读后感,大概是她曾经那么心高气傲,又志向远大。本以为这就是真相了,在最后黄君梅又回来找探长,又给了故事一个漂亮的回旋。
作者在最后暗示活下来的那个是美丽自信的黄君梅,死去的是那个有高远志向和不堪过往的陈海默。还是对陈海默因这突转就挂档表示存疑,毕竟扛过打胎药的娃啊,生命总是格外顽强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读后感(二):以建国前为背景的中国版《白夜行》吧
2020.01.13 《为你准备的好躯壳》何袜皮
何博的第二本书,故事梗概和人设都贴近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但是故事发生地和时间背景全部更改重新来过,倒也不能算是融梗。以上海滩选美的冠亚季军几个人的离奇身世为背景攒的一系列故事,还是相当耐看的。
两本书故事主线类似,都是讲的一个身世凄惨的小女孩如何一步步设计营造自己的人生轨迹,最终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中间的历程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实现所要追求的成功,哪怕是踩踏在别人尸体之上也在所不惜。
一路走来,不管女主所处境况好或是坏,一直默默伴随她的是她背后那个深爱又装作不认识的男人,他们或许相识于式微,但早已心连在一起,哪怕外人面前装作不认识,但男人为了她却在一直默默付出,甚至是欺骗警察背负罪名,这一段剧情又有点像《嫌疑人X的献身》了。
总之,一部作品杂糅了几本书的故事主线分支写作结构和人物设定吧,但是人物性格描写还算丰满,故事背景无大差错bug,对人性的讨论也中规中矩探讨的也比较彻底。
总的来说可以,算是以建国前为背景的中国版《白夜行》吧,也是我想写的小说类型。四星。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读后感(三):躯壳已入仓
小说中,黄的角色一出场就是由海默来扮演的,因为此时假海默已死,不需要再出现。王克飞从始至终接触的黄都是海默。海默不会选择熊,因为他太知道他的底细,让她不能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如果结局是海默死,从逻辑上就有几个明显的不合理。
1.熊说有手枪就无可奈何放过黄,这个绝对说不过去,他们为这策划得天衣无缝,不可能因为小小的意外而失败,必要时他可以拼死两败俱伤
2.王克飞一开头就完全钟情于海默,虽然后来知道她已死,但不太可能那么快钟情于另外一个看起来很讨厌的人,除非就是同一个人,而且小说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脑还不知道呢,但是心却先感受到了。
3.小说中描述了黄的种种细节感受,让人觉得她是有相当的阅历体验的,还有画室的画,和其他一些细节,更像是复杂的海默而不是寄人篱下的黄
如果说黄的样貌与海默不同这个障碍,从海默装扮成男警察就知道她易容术很厉害 这也是她一开始就以黄的身份接触王探长的原因。枕边人不仅仅是依靠容貌来辨认。海默虽然从策略手段上已非常厉害,但在性格上还是受她母亲言传身教影响,需要依靠一个真正可信赖的男人,所以她压赌王探长。这个也能解释为什么第一次坐船海默没有带任何人走,而后来特意来接王探长。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读后感(四):关于陈海默的几个结局的猜测(终极剧透,慎入)
这部小说是《1294》的续集,在情节上么有大的联系,只是主人公,那个侦探是同一个人,还有时代啊什么是一样的。好像很多侦探系列都是采取这结构哦。
这里只是谈谈我读完后的一些想法,和其他读过的朋友交流。有讨论最终结局,所以没读完小说的人慎入。
一,陈海默到底死了没有?
二,如果陈海默没死,她可以怎么办?
三,陈海默死了的话,是谁杀了她?
显然作者暗示或者明说了是熊正林杀了陈海默。但是熊这么爱陈海默,过去为她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要杀她呢?
虽然作者省略了,没有以上帝的视角告诉我们,黄君梅上船的那天晚上,隔离病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可以发挥自己无尽的想象。
作者提到黄君梅走进家的书房,从地板下拿出一样东西放在大衣口袋里。最后黄君梅到了精神病院,才向王克飞提到,这是她父亲留下的枪。
也就是那晚黄君梅虽然答应熊正林携款私奔,但是她的心底对熊正林始终是不信任的。她希望自己的怀疑是错的,但是种种迹象又让她不能不怀疑。于是她带了一把枪去赴约。
当晚我们可以想象,熊正林逼迫黄君梅写明信片。他们打算在杀死黄君梅后,把明信片从香港寄给王克飞(具体细节我也记不清了),反正这样就坚定了大家认为的黄君梅逃往香港的证据,也可以误导王克飞,让他不要再找黄君梅了。
但黄君梅却反抗了。因为她有枪,所以他们奈何她不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溜走。也许黄君梅对他们开枪了,为了自保,还打伤了陈海默?但我相信黄君梅的说法,她并没有打死陈海默。照黄君梅对王克飞说的,她离开时陈海默已经歇斯底里了。陈海默为什么歇斯底里呢?因为她成了夹缝中的人。
像陈海默这样步步为营,心高气傲,又自负又自卑的人,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呢?这本来是一出设计精心的三人掉包计,可只要中间一个环节出错,就全盘皆输。我们想想,陈海默没法夺走黄君梅的身份离开,但她也回不去了,她怎么向她的父亲和身边的人解释她这些日子去了哪儿?铁轨边的尸体是谁?让她隐姓埋名,去另一个地方生活?先不说她已经很出名了,能不能真的隐姓埋名,她愿意放弃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上流生活吗?
这时候假设病房里就剩下陈海默和熊正林。陈海默发狂了,自残,埋怨熊正林斗不过黄君梅,让她无路可走。她如果要回到过去的生活,她只能出卖熊正林,指出自己被熊正林劫持,他又杀了一个乡下女孩(忘记名字了)做替身,把自己藏在病房(漏洞多多),但这样她的过去的她一直想掩藏的身世也会被揭开。而同时,熊正林其实也陷入了绝境,他要怎么向乡下女孩的父母交待?她已经死在铁轨边被当做陈海默火化了,活人肯定还不出来了,可拿什么尸体还给他们?这时候的矛盾变成了陈海默和熊正林之间的了,两个人若要自保,都必须出卖(或者说除掉)对方。所以我当时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是,这时的熊正林已经走投无路,为了自保才杀掉了陈海默。他才是最黑的那个人。他爱不爱陈海默?当然爱啊,但也比不上他自己求生的渴望。他还是最爱自己。但我相信因为他对陈海默也怀有感情,所以才有了海边的那一幕。他虽然自保了,活下去了,但从此孑然一身,与快乐无缘。
但是当我读第二遍时,我突然觉得我还是不了解熊正林,只是从正常人的角度去推断,但谁知道熊是不是正常人呢?作者对他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这人就像是一个谜一样,我们不知道他的内心的喜怒哀乐。有人觉得小说中陈海默和熊的这关系有点像《白夜行》,从童年认识,他一直帮她这一点确实很像,但结局却大不相同。如果熊也是那么爱陈,那么她杀死陈海默,会不会是为了帮助她呢?
我后来才领悟到作者的意思:熊杀陈海默,也许是为了替陈海默解除痛苦。对于陈海默来说,要么是完美,要么是地狱。她如果不能得到那种生活,她是无法回到过去苟且的,所以她的人生在这一步已经失败了,大家都知道她过去的丑闻,活着也只是一具没有梦想的躯壳。所以他认为,不如替她了断。或许这种了断也是陈海默的授意?可从此以后,没有了她的世界,他也只是一具躯壳。这样来看,熊正林最后在海边的表现似乎更说得通了。可真的有人会爱对方爱到如此疯狂,甚至愿意杀死对方来解除对方的痛苦吗?甚至甘愿自己承担失去爱人的痛苦吗?
想到了作者引用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里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以为是指黄君梅走后的王克飞的心境。但其实,黄君梅和王克飞的感情哪有到这个境界啊。我想这两句话,是熊正林的心声更为贴切:
“如果你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无论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对我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如果你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我的心,也像无处可去的孤魂野鬼。
而你已经不在了……”
其实作为读者,我更希望陈海默没有死。这么顽强的生命会找到另一条路重新开始吧?这样第三部是不是就会讲她的后续故事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