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是一本由尚劝余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拉伯帝国》精选点评:
●历史交往不外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内部和外部等诸层面,其间互相交织和影响,构成一个动态系统,阿拉伯帝国的孕育与发端、崛起与兴盛、衰落与灭亡,无不与诸多交往关系的演进息息相关。正是阿拉伯半岛各种交往关系的发展,促成了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向外扩张,阿拉伯帝国由以孕育和发端;大规模的军事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经齐、文化、社会生活的进一步交往,对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吸收与融合,促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兴盛;然而,在交往过程中,各种瓦解阿拉伯帝国机体的因素也在发展,最终导致阿拉伯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阿拉伯帝国成了历史的遗迹,阿拉伯帝国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在历史交往的长河中,如烈火中的凤凰,腾空而起,永世长存。人类文明正是随着历史交往的扩展,得以保存、传播和延续。
●个人第一本通读的阿拉伯帝国史,知识量庞大,挺震撼的。历史比演义精彩多了。
●小白的阿拉伯史说明书
● 本书前半部分,为追求文字效果在部分情节有较为夸张的描写,后半部分改朝换代太频繁,不同人名地名频率出现过多,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书尾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在穆斯林武力失败的地方,他们的宗教得胜了。” 阿拔斯王朝后,阿拉伯再无帝国。其灭亡的导火索是蒙古军西征及奥斯曼帝国的占领,然而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上的分裂与离心,民族矛盾突出,经济上的破坏与衰退,社会道德的堕落与沦丧,外族的入侵和征服。 但愿阿拉伯民族也能“以史为鉴”,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强国或统一的帝国仍“路漫漫其修远兮”。
●简明,然而对伊斯兰教过于崇拜。
●比纳忠的要通俗易懂,有助于入门和贯穿历史线,阿拉伯比我想象中的要尊重知识和庞大,伟大的君王也比我知晓的更伟大
●涨姿势
●阿拉伯帝国,从民族主义变成罗马般的多民族共治,最后的灭亡和罗马也何其相似。一种循环。
●写的有点像流水账,不过可以作为对阿拉伯历史的入门书籍使用
●去年读了三分之二,上篇中篇实在太无聊了,老生常谈的内容。没想到这次看剩下三分之一的下篇很不错,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提到了阿拔斯王朝中晚期西班牙以及埃及的割据政权,如后倭亚马王朝,纳尔斯王朝和法蒂玛王朝马穆鲁克王朝等等,还有十字军东征以及突厥,蒙古的入侵等等。#2019Nr.3
《阿拉伯帝国》读后感(一):了解阿拉伯
这本书使我对阿拉伯的文化和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客观来讲,这本书是以客观的、真实的(从其参考和引用的文献来看)角度描绘阿拉伯世界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到最后阿拉伯帝国完全被成吉思汗一脉所灭的历史,说史中又加有从文化等角度的评析,挺好的,就是这种文章总因其所必须的旁观者立场而丢失类似于小说的趣味性,读下去需要一定的求知欲。
《阿拉伯帝国》读后感(二):一曲伊斯兰文明的颂歌
作者站在对穆罕默德无限崇拜的立场,书写伊斯兰文明统一阿拉伯半岛和传承的赞歌,难免有失客观。纵观伊斯兰教由小到大,同弱变强,最终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充满血腥和杀戮,是一个征服与反征服的进程,是用刀剑胁迫其它信仰者屈服的历程。它解决了阿拉伯半岛分裂的局面,形成了统一、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但依然是一种工具和迷信。
《阿拉伯帝国》读后感(三):思路清晰
比起艾哈迈德·艾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和菲利普·希提的《阿拉伯通史》,此书更适合初次接触阿拉伯历史的读者,思路清晰,内容相对简单。
但不得不吐槽一下,尚先生好多东西都是从希提那儿借过来的,原封不动,却不标注出处。
当然,不该苛求太多,毕竟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阿拉伯史书。
书的排版也很舒服,虽然电子版,但读起来丝毫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阿拉伯帝国》读后感(四):阿拉伯帝国
就历史交往的文明形态角度而言,人类经历了由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往的演进,阿拉伯帝国是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历史交往的滚滚浪潮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交往,是前资本主义时代文明关系的突出特征,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3—6世纪以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的连绵不断的西侵南下;第二次是7—13世纪阿拉伯半岛游牧民族的东征西讨;第三次是13—15世纪蒙古草原民族的纵横驰骋。游牧民族的攻战征伐,使古老的农耕文明受到了巨大冲击,甚至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但最终游牧世界被农耕文明所同化,农耕世界一次又一次把入侵的游牧民族吸收到自己的经济文化体系中来。三次移徙和冲击浪潮的结果,是游牧世界的缩小,农耕世界的扩大。自此之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历史交往大体定局。 在上述的历史交往浪潮中,日耳曼人推翻了西罗马帝国,不仅使西欧陷入长期分裂,而且毁灭了古代文明,使西欧传统文化失落,西欧文明发生断裂。蒙古铁蹄所到之处,肆意蹂躏和破坏,东方文化中心被扫荡净尽,断瓦残垣,一片废墟。而阿拉伯人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不仅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出灿烂的精神文明,不仅没有毁灭古代文明,而且接过古代文明的火炬,加以融合、创新和发展,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拉开人本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帷幕,开启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就历史交往的地域空间角度而言,人类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点状交往到古代中世纪的区域交往再到近现代的全球交往的演进,阿拉伯帝国是区域交往漫漫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区域交往主要集中于孕育人类最初文明社会的亚欧大陆及其毗连的北非,即所谓“旧大陆”。区域交往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跨大陆交往。跨大陆交往是与帝国的扩张征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扩张征服的结果出现了地跨亚非、亚欧和亚非欧的生生不息的大帝国:古代有地跨亚非两大洲的亚述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中世纪有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地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在上述跨大陆交往中,中东地区是交往的核心。这些跨大陆的帝国绝大部分盛极一时,随之便销声匿迹,沉寂于历史的背影之中,或回复到原初的状态,成为中东地区的匆匆过客,而阿拉伯帝国在跨大陆交往中,在变幻万端的中东地区,留下的是永恒不灭的印记。延续数世纪之久、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是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部分真正连成一片、是人类旨在建立统一延续的国际整体结构的前所未有的一次实践。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灰烬中,再生出强大如初的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之树,在历史的栉风沐雨中,依旧常青,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交往的一大奇迹。 历史交往不外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内部和外部等诸层面,其间互相交织和影响,构成一个动态系统,阿拉伯帝国的孕育与发端、崛起与兴盛、衰落与灭亡,无不与上述诸多交往关系的演进息息相关。正是阿拉伯半岛各种交往关系的发展,促成了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向外扩张,阿拉伯帝国由以孕育和发端;大规模的军事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经齐、文化、社会生活的进一步交往,对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吸收与融合,促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兴盛;然而,在交往过程中,各种瓦解阿拉伯帝国机体的因素也在发展,最终导致阿拉伯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阿拉伯帝国成了历史的遗迹,然而历史交往的滔滔江河依旧奔腾不息,阿拉伯帝国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在历史交往的长河中,如烈火中的凤凰,腾空而起,永世长存。人类文明正是随着历史交往的扩展,得以保存、传播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