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译堂吉诃德》是一本由[西班牙] 塞万提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3.00,页数:8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译堂吉诃德》精选点评:
●读完了上册 下册还没读 很不错
●翻译入味,看着行云流水。
●看了两次。每次都没有持续阅读的兴趣。
●只看了上,了解了个大概,也就无耐心细读。浪漫的堂吉诃德骑士。与现实相悖的浪漫。
●西方文学巨著在理解、共鸣上还是差了很多。但读到最后骑士败下阵来,还是觉得十分唏嘘…他所奉行的正义、高尚与慷慨不应被嘲笑。
●看完第43章,没读下去,过于冗长。
●初升高的暑假。读了上部,故事套故事,真好看。
●瞌睡都要出来了
●他们可以夺掉我的运气 可是我的力气和胆力是夺不掉的
●习惯了讽刺那些自以为正义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不顾善后,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落一身伤的“侠客”,看到堂吉诃德也是讽刺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他临死前清醒过来时,我却有些不舍。
《杨绛译堂吉诃德》读后感(一):看了上部
花了半个月时间才看完上部,对于我来说这个时间真长,其实很累,也许和自己的经历有关,看完上部再到下部简直味同嚼蜡,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只能作罢,和之前看过的朋友交流过,人家是很顺畅自然就读完了,当时她正在考托福,为出国做准备,所以《堂吉诃德》让她觉得很励志。
堂吉诃德永远就是一个套路,通过意淫,一切都是高大上,杨绛的序说,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只是不愿承认罢了,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去理解这本小说,但效果甚微。
上部中一则故事倒是给我感触很深《何必追根问底》再加上刚了解到的“墨菲定理”,综合起来也是给我树立了一种处世观。
《杨绛译堂吉诃德》读后感(二):信仰的力量
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徳》的本来目的是想抨击骑士文学对人们精神的荼毒,早期这部作品得到的评价并不算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从中得出了不一样的理解,给予了这部作品不同的阐释。堂吉诃徳对于理想追求的狂热和痴迷让见到他的人都毫无疑问地把他当做“疯子”,但我认为堂吉诃徳对自己这种所谓的“疯”并非不自知。
书中堂吉诃徳在“战斗”之外清醒理智的话语可以看出他自身有很高的修养和深沉的思想,但一涉及骑士道他便仿佛变了一个人,这样的巨大的反差不得不让人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信仰具有伟大的力量,有些东西只要你愿意相信你就能够相信,并为此不顾一切,付诸所有。堂吉诃徳所做的一切不顾生死的行为无非只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在这一点上来说,他是“自私”的。因为堂吉诃徳大多数的“战斗”从客观上来说并非是对世道有益的,反而使不少人受到了无辜的伤害。但即使如此,我们在阅读中仍是对堂吉诃徳饱含同情与赞赏的,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而达到如此迷狂的地步,是着实令人感慨的。
《杨绛译堂吉诃德》读后感(三):不愿理想就此沦丧
杨绛先生的文字,无论是译文还是她自己笔下的创造,都有一种踏实自然,平和隽永的品性。
《堂吉诃德》是磨难中杨绛先生的反抗,她确实是一位骑士,她不愿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就是这样。西班牙语不是她最自信的语言,但先生不怕,尽管学习语言越早越好,但中年杨绛不怕。此书从始译到出版面世,耗时二十年。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版存在许多疏漏。杨绛非常耐心地参考各种版本进行修改与解释。学习一门外语贵在坚持和积累,要学好一门外语更为不易,它要求你去了解异国的文化思想与人文学问。杨绛先生面对原文中的各种谚语和典故都认认真真的进行了标注与查证。在译本即将出版的时候,杨绛随中国代表团出使西班牙,与当地的人谈话才了解到原文里个中词语的真实含义。我想,这就是译者对于自己作品的责任吧。
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在当今汗牛充栋的图书市场,像这样经典的译本并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不够成熟的版本。而经典的共性就是成熟后。我认为翻译就是二度创作。这样的创作能够使原来的作品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而准确的译本往往显得比原文更有价值。杨绛先生的译本是我在亚马逊网站上找到的,在此之前我曾去过很多的实体书店,都没有找到杨绛先生的译本。
有许多人说堂吉诃德让人看不下去,它的情节语言又冗杂,又平实。杨绛先生是否又这样觉得呢?面对一部如此伟大的名作,我们感受不到它的美好,难道是名作的错吗?我想是因为当下读者不够沉静吧,当下有太多太多的被冠以畅销书的书籍在大家手中争相传阅。它们又有多好?
我们让理想就此沦丧了?
《杨绛译堂吉诃德》读后感(四):被嘲笑的德行
在小说的前言,作者借朋友之口说明了小说的宗旨,“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所以在小说中,作者极尽夸张滑稽之能事,堂吉诃德让深受骑士文学荼毒,以此为榜样外出冒险,遭遇了种种和小说情节类似的奇遇(虽然不少是他的妄想),却使得堂吉诃德受尽打击和羞辱。小说以此将他嘲弄一番,以示世人骑士小说本身的虚假和轻信骑士小说带来的遭难。
在小说中,堂吉诃德的行为是可笑的。但是我们所嘲笑的究竟是什么?是他的德行值得被嘲笑吗?
堂吉诃德是这样解释他的出行的:他做好种种准备,急不可待,就要去实现自己的计划。因为他想到自己该去扫除的暴行、申雪的冤屈、补救的措施、改革的弊端以及履行的义务,觉得迟迟不行对不起世人。(上,第二章,第14页。)
这是堂吉诃德的自许,他给自己负上了匡扶正义、重整乾坤的重担。如果把这一段话抽离出文本,我们很难对他的这种理想产生任何嘲笑的念头,甚至还会产生钦佩之情,他的理想和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谋而合。而且我们也不能说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书中即使认为他疯了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他在骑士道以外的事物上有着清醒的头脑,承认堂吉诃德对世道的看法,到处蔓延的个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乃是我们这个黑铁时代灾难的渊薮。在理想的黄金时代,人们不知道“你的”和“我的”这两个字眼。在那些淳朴的岁月里,一切都是共有的。
但是时代不可避免的堕落了,正是因为世道变了,人心越来越坏,所以才建立骑士制度来保护贞女、援助寡妇、救济孤儿和一切无告之人。
按照纳博科夫的说法,小说中有40个片段场景涉及了堂吉诃德的骑士行为。而在这些场景中,他为了行骑士之道引发了53场的冲突(有些冲突的场景片段是重合的),这些冲突构成了故事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些冲突可以归并成几个大的类型:保护弱小引发了21场冲突;与具有超自然魔力的人类敌人作战引发了20场冲突;个人欲望投射引发了12场冲突。其中保护弱小和与具有超自然魔力的人类敌人作战构成了绝大部分的冲突,如果不看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很可能会想到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堂吉诃德的侠义心肠和无畏勇气洒下几滴热泪。
但作者偏偏不让我们落泪,而让我们大笑。为什么?
首先让我们发笑的,是堂吉诃德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会把生活中的平常之事当作不义之举,虽然内心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但行为本身的无意义消解了他内在的义行。另外,他的身手实在算不上敏捷,装备也显得很粗陋,常常落得遭人痛揍的狼狈下场。所以我们不会对他产生丝毫的同情,会觉得他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滑稽而可笑。
然而关键的还是前一个原因,否则我们至少还会对他产生怜悯、同情乃至义愤填膺。堂吉诃德的遭遇和他的论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在他的冒险中,几乎从未遇到真正的暴行或是冤案,就算如农民鞭打他的小牧羊人被堂吉诃德救下,最终也被证明事与愿违,其他的遭遇还多是像才子佳人始乱终弃的故事。堂吉诃德的行为好像失去了一切价值,空有一腔热血却是真正的一事无成。
堂吉诃德的所处世界里,世事的善恶价值悄然隐去了。其实在前言中作者就已经借朋友之口说道,“不必借用哲学家的格言、《圣经》的教训、诗人捏造的故事、修辞学的演说、圣人的奇迹等等”。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骑士小说里的惩恶扬善、英雄壮举都成了虚诞,作者最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是消解一切价值的世界是否是一个好的世界?这在作者最初的写作中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他所做的就是打消掉那种没有根基的、不切实际的价值观念。但在消解之后,另一个问题浮现了出来。这或许可以解释作者上卷后半部分以及下卷的内容中,悄无声息地将人物的形象做了某种偏移。堂吉诃德的行为不再是那么不可理喻,时常发表一些颇有道理的言论,而其他人对他的嘲笑也带有了某种可笑的意味。对作者而言,既是因为小说的惯性他不得不让堂吉诃德继续奉行他的骑士道,也因为在他的时代很难设想另外一种可供替代的践行价值的实践,但作者已经否定了骑士道在当今世界的存在,所以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前后矛盾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的德行依旧被嘲笑,但却有了更深的价值意涵。他的德行在何种意义上是可被接受的?哪些德行是一个好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这是作者在嘲笑声背后萦绕不散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