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26 01:2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锦集

  《美妙的新世界》是一本由阿道斯·赫胥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妙的新世界》精选点评:

  ●又丧又伤 看完这本书,没半个月缓不过来劲… 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是悲剧,整个社会都是畸形——所谓的美丽新世界,就是一个包裹着天堂外衣的地狱 “把上帝关进保险柜,把福特摆上书架”

  ●#图书馆计划TLP#有趣有趣,同时在读的韩炳哲正巧在讨论新自由主义,和美丽新世界一起看非常值得思考。

  ●“多么美妙的新世纪啊“,在这里没有什么是值钱的。

  ●制约与解放,文明与野蛮达到了一种扭曲的平衡,诞生的均是盲目却快乐的肉体与灵魂。然而新世界之外的野人约翰的放声一呼却如此振聋发聩:“可我不要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行,我要原罪”。

  ●被人安排的快乐原来那么痛苦吗?我们现在追求的好像就是那样的快乐。

  ●具有1984特色的美丽新世界

  ●快成实操指南了,娱乐至死

  ●这本书出现的思想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开始对自17世纪起就产生的人类无限进步观念的反思。高度发达的科技,有可能成为抹杀一切“意义”的凶器,但人类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恰恰在于人会追寻“意义”,就像野人约翰说的,我们要学会包容人类的不完美,因为这正是人类不断探寻内在自我的表现。在这个版本里发现几个错别字,不过封面选得真好,这双眼睛让我不寒而栗。

  ●中世纪的火架,希特勒的毒气室,古往今来,多少美妙的新世界

  ●整本书看着是在释放天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性福,没有顾忌的舒麻,不老的容颜,可是这样的空洞无物的人类看着好压抑,如果让我选,会选择什么?野人?还是阿尔法呢?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一):美妙生活。生活???

  比《1984》要温和许多,没有脊背发凉,没有汗毛竖起,但就是有一种吃了死苍蝇一样黏糊糊恶心心的感觉。什么是可悲,你不相信命运,却在出生之前就被决定好了一切。看到的都是需要被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需要被你听到的,想要的一切好像都毫不费力的可以得到,连欲望都可以无限的被满足,看似自由,却跳不出这水温渐高的一口铁锅,自得其乐,也觉得自己死得其所,以为掌握了世界的真理,却不知道世界并不是长成一口铁锅的样子。不用思考不用纠结不用选择的美妙生活。生活???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二):绝对稳定—死神的外衣

  1967年,英国生物化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撰写了两篇论文预言火星上没有生命。十年后,NASA发射了环火星轨道航天器,再十年后的数次壮观的火星软着陆探测终于明白地告诉世人,火星确实如洛夫洛克预测的那样死气沉沉。

  洛夫洛克理论的核心依据,就是火星上的化学反应犹如元素周期表那般死气沉沉。以化学元素表来衡量,地球的化学性质是不正常的,完全失去了平衡,却充满活力。

  由此,洛夫洛克得出结论,任何有生命的星球,都会展现某种不稳定的性质。有益生命的大气层不一定富含氧气,但应该突破规范的平衡。

  在复杂性理论中,任何具有超生命体特征的“活”系统:经济体、政治体、自然生态系统、免疫系统,都处于一种「持久的非均衡态」,就像狭义范围内的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一般:不稳定,却生机勃勃。

  书中所构建的“美妙新世界”无疑处于与此完全相反的绝对稳定状态:不同阶级的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永远满足现状,被执行「制约」后仅存的欲望全部都得到充分的满足,就连各个阶级需要多少新生人口也是按计划实施的,精确到个位数。这样的社会体无疑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稳定,但它却已经早早地死去了:没有创新,没有竞争,没有成功,也没有淘汰,按需新增的人口与死去的人保持着DNA级别的一致性,而其中处于某种虚幻的永恒性快乐中的社会成员们则有如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思想,依靠“舒麻”攥取快乐。

  表面美好的绝对稳定,只是死神斑斓的外衣。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三):新世界的代价,是放弃真实

  本书是一个预言,在问世的1932年便展现出二十世纪末开始的趋势:对消费、享乐主义的推崇,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科技普及下人类对宗教的背弃,社会身份的固化……

  从新世界背景来说,永葆青春、消灭疫病虫害,有着它积极的一面,单丛物质上来看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新世界主宰所安排的不仅仅是物质,还包括人们的命运与思维。

  对于享乐与舒适的追求,即使读者能看出那份快乐的虚有其表,也不免对其产生艳羡。因为人本身就是两面性的。但赫胥黎通过两个设定来对新世界的快乐进行否定:

  一、身份先定,像给人铺好轨道一般安排众生的命运。

  二、为了稳定和舒适,放弃了自由与真实。

  书中的野人是给“普通读者”开的一扇窗户,他是和现代读者拥有相同思维方式的角色,所以当他去看那些孪生子时,读者能身临其境地看到“如蛆一般活动”,能感受到那种畸形的荒诞与恐怖。

  身份先定,如同那个世界对待死亡的轻佻一样,是生命的亵渎,对个体的亵渎。身份先定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主宰介绍的实验也说:“世界不能都由阿尔法控制。”但谁来做阿尔法谁来做埃普西隆,个体却是没有选择的。

  这个身份先定仿佛预示了如今越来越固化的社会分层。但起码,这个时代的埃普西隆有这种“固化”的意识,继而能够生发“阶层跃迁”的愿景。而在美妙新世界中,不同种群的人是没有那种想法的。这不得不提到主宰们另一个聪明的地方。

  主宰对赫姆霍兹说,他绝对写不出《奥赛罗》,即使写出来也没人能读懂。

  因为新世界里,人们的思考方式已经被改变,准确说被定型。过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定义、难以想象的,就像《1984》中的Newspeak,它通过消灭其它词语,让人们失去了Newspeak规定词汇以外的思想方式。

  在新世界这个政治高度超能的地方,不符合主宰需求的思维被消除(唯一温和的一面是有觉悟的人,不是被消灭而是集中流放),高尚的品行和英雄主义被抹杀,人们看不到虚妄,不需要修行,随时得到满足,只需要舒适享乐。

  但舒适享乐并不是真善美。知识、真理、艺术,它们可能是痛苦的。但这些痛苦给予了人们真实的体验,这不是舒麻能模拟的。

  当今世界越来越向虚拟体验中下沉,也许哪天真的发明出哲学家诺齐克思想实验中的“幸福机器”,那时很多人会毫无顾虑的去连接。

  我只希望,到那时,人们能保留不连接的权力,且不被看作是异类。因为那将是对自我选择、追求价值的认可,那样人类就还保留追求真实的自由。

  真实有什么好?在真实下,人们才能有所认识,有所行动。

  书中说到“九年战争”后人们价值被扭曲,开始接受科学管控。如果那时人们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他们必不会“倒退”落入乌托邦的陷阱。

  正如约翰在琳达临终时所体会到的一样:现在是可怕的,现实是糟糕的,也是壮美的,深刻的,不可或缺的。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四):爱你该做的事,别醒过来

  稳定,是国家存在的前提,它要求我们各司其职;独立,是个人存在的前提,它要求我们理智觉醒。当我们发现自己走出愚昧后,渴望的是真实和美丽,要打碎国家机器苦心营造的美梦么,它也不容易啊。

  这本书已经被时光打上了“反乌托邦”的标签,而所谓反乌托邦,不过是把乌托邦里的美好推向一个极端。就像玫瑰,它之所以香气扑鼻是因为含有适度的吲哚分子,但当这种分子的浓度升高到数千倍以上,就是粪便的味道。为了营造快乐,乌托邦的代价是高雅的艺术,科技,宗教,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觉醒力,过度的感官享乐剥夺了你的觉醒力,你变得媚俗,全盘接受周围的一切,所有的规定都是理所当然。为保证人种的科学管理而进行的人工授精体外胚胎培养理所当然,为了扩大生产而鼓励的消费主义理所当然,为杜绝真实情感而推广的soma和药带理所当然,为宣泄欲望而推崇的儿童性爱游戏和乱交行为理所当然;与之对应的,是对父亲母亲、节俭经济、孤独悲痛、爱情婚姻等保留地才有非文明社会现象的厌恶。历史,就是这么让人不舒服,大部分历史都这样。思过去未来,我心如刀割;服舒麻一克,享现实快乐。欲望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眼前的事物,但欲望的满足直接戳瞎你的双眼,让你不需要再看了。因为感情,就潜伏在欲望产生到欲望满足之间,兴奋就产生于不满足,空虚的餍足之后便是一无所有。

  接下来,你就只能接受宿命的安排,通过睡眠教育植入大脑的一切意识主导着你的全部行为。这也是我不喜欢《理想国》和《论语》的原因,圣人们在看破国家的本质后,将等级制度和集权制度进行高级的包装,让你以为自己的存在只是作为集体的存在,人人属我,我属人人,然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沉睡中享受幸福和美好的德行。话语就像x光,运用得当可以穿透一切,阅读的过程中你就被穿透了。当真理的获得渠道也被控制,图书馆里只有参考书,你的宿命才是真正被写好,你开始尊崇婴儿式的礼仪行为规范。道德义务于聪明过人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越有才,将人引入歧途的能量就越大;受过越多的教育,也必承担越多的期望。

  当你有可能侥幸成功,就在你对这个世界你肚子不满的时刻。成功,便让你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既然世界认可了你的重要性。但你觉得自己还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你还会选择继续批评现存的秩序和特权,不是因为你真的醒着,只是批评本身抬高了你的身价,让你觉得伟大。就算你始终不相信快乐即至善,相信生命的目的并非享受快乐,而是提升觉悟,拓展知识。主宰者控制下的些许侥幸成功的味道,就会让你陶醉和膨胀。在恐怖文学下,都会有失败的主人公,他们渴望挣脱,但遍体鳞伤后依然功亏一篑,他们在时刻提醒着你,打消那些无聊的念头吧。

  故事迎来了高潮,主宰和野人的对话。真正的快乐表面上总是肮脏卑鄙的,稳定也远不如动荡那么波澜壮阔,满足没有与厄运做殊死搏斗那么迷人,也没有抵御诱惑那么生动,快乐,为了过渡补偿不幸所得到的快乐从来就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原来主宰早就明白这一切,他也曾是抵抗者的一员啊,但他也败下阵来,选择信奉稳定,社会的稳定,而不是真理和危险的科学。人口的最佳分布,就像冰山一样,就分之八载水下,露出水面的只有九分之一。因为享受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什么要鼓吹快乐呢?因为工业文明。卫生保健和经济学都在把自我放纵推到极限,否则,工业文明的车轮就会停转。文明是绝对不需要什么高尚品性和英雄主义的,这些东西是政治无能的表现。多元化是最不能被接受的,为了稳定,把讨厌的东西都消灭干净,轻而易举的,而不是学着包容。

  这样的世界到底是好是坏,我不敢说。我们都有双重思想,“我们希望像无欲无虑的众神一样,优哉游哉地躺在奥林匹斯山上,美貌永驻,希望将自己的性爱和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与此同时,我们又希望自己能成为成熟痛苦的他人,因为我们相信在感官游戏之外,生活才有意义,即时满足永远是不够的”。为了调和这两种矛盾的生活方式,我们人类孤独地忍受将来完成时的痛苦。

  在一个什么都能得到的世界上,爱你该做的事,但是任何东西都失去了意义。在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做你爱做的事,却又什么都得不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