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是一本由唐晓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精选点评:
●补课用很好
●中国人的家乡观念是基于县的。放到现在,碰上有人询问家乡,说到“县”才算明确了籍贯。由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中国基层社会开始巨变, 传统农业社会特征越来越少, 而现代产业文化、 消费文化的特征越来越多,区域认同,作为乡情的传统符号,开始渐渐消退了。
●保马赠书,唐晓峰老师签名版。
●不适合孩子读。
●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感觉虽然写的比较专业,但我看着很无趣,不清楚孩子们会不会喜欢。念中学的时候很喜欢历史课和地理课,不过老师们很少会把这两门课结合起来讲,因此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蛮期待的。但是,看得我快睡着了。而且作者似乎真的很喜欢红色主义文化啊,井冈山,“雄关漫道真如铁”,看得我……一百多页过去,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居然是“土豆刚传入中国时,大家看它很像当时挂在马脖子上的马铃,就叫它马铃薯,只不过这个马铃永远不会响”。
●给儿子买的书,自己先看。 当散文看,还是可以的,比较散碎,通俗易懂,一天看完。
●语言平实易懂
●总体是很不错的,总觉得有时候有些语言刻意强调读者是个孩子。
●有点儿枯燥诶。
●有一些重要的地方缺少地图,“无知的大人”很难理解。算是看着玩吧。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一):适合成人看
《写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说是给孩子看的,然而读起来并不轻松(毕竟我还只是个宝宝呀),不懂得什么叫“道德隐喻”,也无法体会“兰生幽谷”。作者自己也很矛盾,前面还在说:“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些诗词很快就会学到”,过几章又忘了:“我们都学过一元二次方程”。
除了不切题以外,本书拥有社科类科普读物的全部优点:有用又有趣!本书为我脑海中残存的一点考古学知识做了订正,让我在读历史时不自觉地关注地理背景。
同时,本书拯救了我等等等的旅行时光,并激发我开始做旅行图文笔记。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二):《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
地理作为学科来讲,我一直学的不好,常识方面亦然。
抛开偏专业方面的知识,单就国内国外的山川地势、海陆接壤、位置关系等自然、人文情况我也是一头雾水;我喜欢看历史,而历史的学习与上述这些知识密不可分,相关知识的缺乏,在我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
由于基础差,再加上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是个孩子,于是就选择了这本看似“初级入门向”的书来做启蒙。
不过看完之后,感觉的确很符合书的名字……虽然也有一些我并不掌握的内容,但我所急需了解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太多。
下一步还有几本地理相关的书要看,慢慢学习吧。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三):为孩子也为父母,补上华夏文明的历史地理这一课
木子/文
小时候吃荔枝,印象最深的是听大人讲“妃子笑”的故事——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欢心,命令用快骑千里传送荔枝,让她在北方京都仍然能吃到新鲜的南方荔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这首诗画面感如此之强,经母亲一句句讲解,眼前立刻浮现出一骑绝尘快马冲进长安城的景象。从此,这首诗连同“妃子笑”这个名字,成了我对唐朝的最初印象。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古诗词就是进入中华文化浩瀚宝库的领路人,确实是功不可没。
当然,只从这个角度了解中华文化,似乎还是太单一了。童年的我对这个故事还有很多好奇,我想知道,那时从产荔枝的南国到京都长安到底有多远?快马要跑几天?据说要日夜不停地跑,那马累了怎么办?换马换人,是谁在路上等着信使……这一连串的问题当时并没有得到解答。大人们热衷于让我们背诵古诗文,给我们讲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故事,但很少带我们看地图、讲故事真实发生的场景,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日后我只对文学情有独钟而觉得历史和地理索然无味。
长大后,读到一些对这个典故的考证,才发现这个故事并不简单,很考验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储备。首先,从哪里采摘的荔枝?当时盛产荔枝的有广东和四川,广东岭南荔枝更有名(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此佐证,你看,又是诗!),后人一度认为杨贵妃吃到的荔枝产于那里,但后来经过地理测算,从岭南到长安两千多公里,再快的飞马也要十来日方能到,荔枝早就不新鲜了。而从四川的涪州,也就是今天重庆的涪陵地区到长安将近一千公里,八百里加急应在两三天内到达。这才发现,读历史,还需要从地理上去认知真相,这样才能还原事件现场,读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历史。
至于执行递送任务的驿传系统,那更是一套复杂的组织结构,关系到疆域辽阔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中国古代的驿传系统很完善,保证了庞大的社会体系稳定地运转。这个系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初步成熟,到唐代,与境外各国的交流频繁,对交通的需求日益上升,驿传系统已经很发达了。在这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倒没有考证“荔枝道”的细节,但是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汉代一处大驿站的遗址复原图,这是在甘肃敦煌市发现的,叫悬泉置,是一座方形小城堡的规模,遥想当年,这里接待了多少丝绸之路上的行者,连接起广袤大地上的交通和政治经济繁荣。
一个“妃子笑”的故事引出这么多史地背景知识,而这往往是我们忽略给孩子讲解的知识体系。说起五千年华夏文明,我们除了能屈指数出多少个朝代、多少个历史人物,如果还能讲一讲华夏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作为大地域文明是怎么大起来的,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是如何运转的,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生活方式差别是如何形成文化风俗的……而这些,正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最核心部分,是我们认识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路径。为此,北大著名历史地理教授唐晓峰先生专为青少年撰写了这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作为了解华夏文明的入门读本。
这里的“历史地理”,指的是历史中的地理,它今天已经发展成一门学科,是研究文明的一种方法。它并不是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地理上“复盘”文明发展的历程,把华夏历史的推进和演变,汇聚在辽阔的大地上,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中,呈现立体的和动态的中国历史。经过这种方法的连贯,许多以往略知一二的文史知识就变得完整和丰满了,进而构成我们对中华文明认知的体系。
翻阅这本书,会发现地理一点都不枯燥,大地上发生的故事都是有生命的。比如知道禹迹、九州是华夏的代名词,这还不够,你还要知道,原来它们代表了早年华夏的地理范围,九州顾名思义就是华夏有九个州,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区。“州”这个字从甲骨文起就有,指水泊中的陆地,那就是古时候人群的居住地,所以古时地点都以州命名。
而“州”周边的那些水泊,也沉淀着很多故事,著名的如华北平原上的“梁山泊”“白洋淀”……这样一来,九州就不只是一个枯燥的地理名词了吧。再比如,围绕着另一种标准,还有一种分区方法:五服。那是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对周边文明程度高低的想象,由内而外分出的五个区域。
“五服”表现了古代人的地域价值观:中心具有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观体现在整个华夏文明史中,你到今天还能感知到。还有,山水审美,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文化,中国人的地理知识里面包括一个美学角度的概念:名胜,这与当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相关度。
如果你对这些知识点或者这套话语体系还比较陌生,那么,确实应该补上华夏文明的历史地理这一课了。而且,引导孩子进入这个认知世界尤为重要。让孩子们不仅仅从文学中认识中华文明,还要从历史的源头、从华夏大地开始他们的知识之旅。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四):祖国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是历史和大地一起构成的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2期
不久前,我在英国采访一位考古学家,她提到英国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英国人之所以热衷于探险,是因为他们有海岸线,有好的造船技术,以及相对的贫困——需要找到新的资源。
“我们对海有很多恐惧,同时又很敏感。因为它离我们很近,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我们有很多关于海洋的传说与童谣”,她说,“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大,这都是因为海洋——风来自海洋。”
这段采访经历让我深深意识到自身一种目光的匮乏:我从来没有以这样方式打量过中国的大地与历史,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大地与历史对于一个时空坐标中的个人意味着什么?
“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如果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加问一个地理问题,那是个好习惯。比如读鸿门宴的故事,可以问,鸿门在哪里?背《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一定要问,鹳雀楼在哪里?”在《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一书的序言中,唐晓峰教授这样写道。
这本书是活字文化策划的“给孩子系列”中最新的一本。该系列由诗人北岛出面,邀请了国内一线的学术与文化名家为孩子编写各个学科、艺术门类的启蒙书籍,题材涉及诗歌、散文、寓言画、小说、汉字、音乐、美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大部分是作品选编或者作者自己经典作品的改编,比如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李泽厚的《给孩子的美的历程》,而《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则是唐晓峰第一次专门为孩子撰写的一本关于华夏文明的启蒙书。
唐晓峰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 当北岛一开始找到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给孩子写这个干嘛?”
即使对成年人而言,“历史地理”也是一门相对陌生的学科。虽然我们小时候也学过地理、历史,但这两门学科在时间与空间常常是割裂的。而历史地理学则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集中研究中国大地,以及在这片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事情。“中国的大地,是被几千年的人文/文化一遍一遍又一遍,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反复书写,只有历史地理才能系统的告诉你”,唐晓峰教授告诉我。
这本书虽是以“孩子”为目标读者,但阅读难度不小,尤其在视觉呈现上缺乏有效的手段。但即使作为一个成年人,认真阅读下来,却觉得收获颇丰,对自己所处的文明有了不少认知上的刷新。比如小时候读历史课本,只知道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再往前追溯,原来还有六个各自独立发展的原始文化源地,彼此在地理空间中编织交融之后,才出现了高一级的整体性文化。
再比如“禹迹”(大禹做过事、留下过痕迹的地方)、“九州”(华夏文明最核心的九个地域)、“五服”(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对周边文明程度高低的想象,由内而外分出的五个区域),这些气魄宏大的天下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多少人明确的知道这些概念的源头?九州是哪九州?五服又是哪五服?
我们只知道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古代的域外交流通道中还有一条草原之路,从蒙古草原往西,一直延伸到黑海北部,并为中原带来了绵羊饲养技术和雕像艺术?
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思考一些平常极少会去思考的大问题,比如华夏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又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一个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是如何运转的?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生活方式差别是如何形成各自的文化风俗的?……
其实,为孩子勾勒一个华夏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们对脚下的大地产生好奇,从而转换一种打量大地的目光。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一章是关于中国的高山文化。
唐晓峰教授认为,在很长的历史里,中国人对海洋是很不重视的。对于海洋,我们既缺乏现实主义的理解,也缺乏想像。海洋里的东西,要么是神仙,要么是最不值得关注的东西,海岛上的居民,被称为“岛夷”,是最下等的。但中国人与高山的关系却非比寻常,甚至可以说,“不懂高山文化,就不懂中国。”
“展开一幅中国地图,你会看到许多山脉,纵横分布在中国大地。这些大山曾经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障碍。但华夏祖先们没有被这些大山挡住发展的视野。征服高山、翻越高山,把高山变成自己的领地,令高山也闪现文明的光芒,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
唐教授认为,华夏文明的壮大,疆域的拓展,正是在一座座高山的跨越中一步步实现的。比如春秋时期,秦国势力翻越秦岭,占据四川盆地,经济实力大增。晋国翻出太行山,获得“南阳地区”,不久称霸。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个个选择向山外拓展,最终被列入“战国七雄”。
唐教授自号“三山堂”(“三山”是指阴山、燕山、太行山),这三座山不仅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学术生涯中研究的重点所在,其中每一座山他都能信手拈来讲出许多故事来。比如阴山是他年轻时插队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歌咏的就是这个地方。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阴山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界限。卫青、霍去病就曾在这里打过匈奴。
还有一年,他从西安出发,准备翻越秦岭,刚出城看到那么高大的一座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秦始皇哪里来的那么大的雄心壮志,要把山那边的土地和人民归入自己的版图?”
唐教授认为,给孩子讲人文地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自然地理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契合。树、宝石、沙漠,这些东西很容易吸引孩子。一棵奇怪的树,一只神奇的动物,小孩都会很喜欢。比如食虫植物,多好玩啊。但给孩子讲人文的东西就要难的多,尤其是人文地理,它在很多时候是没有景观的。画在地图上就是各种线,那还是制造出来的线,到了现场是看不到的。”
但是,正是面对秦岭时发自他自己内心强烈的震撼,多少给了他信心,关于这门知识对于一个孩子可能的魅力与价值。“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日后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他/她看到的,不会是一个时间上特别浅的大地,而是一个浸润了漫长历史的大地。中国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比如,当他/她走到泰山、太行山,他/她会知道这些山发生过的故事,古人在这些山上寄托过的想像与情感,并且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渐渐体味到这些故事更深层的意义。或者,当他/她走到华北平原,他/她会意识到,这里曾经有湖泊遍地,这些湖泊在古代和今天很不一样,不仅可以打渔、种荷花,还曾经是盗贼、起义者隐藏的地方。”
“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和知识,零零乱乱的塞到脑子里之后,当他再看中国地图时,就不再是简单的平原、盆地、山脉,而是可以将很多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放进去。慢慢的,这个大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什么是祖国啊?祖国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是历史和大地一起构成的。”
“我们都没有给孩子写作的经验,但创造也好,尝试也好,潜意识里多少都有一种心愿,不是迎合孩子一时的乐趣与好恶,而是指引一个比较严肃的,健康的知识的方向,开启一段更长远的,阅读与求知的历程。这些书都不是一两个礼拜读完就扔的,而是可以陪伴五年、十年。一开始,他们也许不能完全读懂,但可以慢慢读,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浸润下来,一生都能散发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