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自传》是一本由亨利·福特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特自传》精选点评:
●三观正到不行,而且不是做作出来的。我觉得老福特是个幸福的人,他做自己深爱的工作,为之奉献,并且创造巨大的价值
●The great mind thinks very differently
●看完整本书只想为福特这样的创业者、企业家点赞。从头到尾强调和传递的观念都是企业是为了服务而存在,服务应该在利润之前,利润是由服务社会公众带来的。反对企业投机行为,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脚踏实地钻研开发和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劳动力和原料能耗资源的浪费来达到降本,降本得到的利润又以降低销售价格的方式返还到消费者,这样来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刺激消费进而提高企业产品销量,企业因此扩大生产获得更多利润,扩大生产需要更多劳动力从而为更多人提供工作,提高社会就业,实现双赢。从美国的第一辆汽车到汽车成为少数富人消费得起奢侈品再到最后汽车成为大多数消费者都可以买得起的日常用品。福特身体力行努力做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奉的企业经营宗旨:让越来越多人买得起福特生产的汽车,为越来越多人提供工作。我想这是福特走得如此长远的原因。
●阐述了作为实业家福特的价值观,值得制造业人士一读。
●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福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福特自传》读后感(一):大部分企业家真不是个好作家
书评: 亨利.福特的自传, 号称是乔布斯的偶像 看之前,有着一点点期待 读完之后 居然连书摘都没有做 最近读了不少自传 忽然发现,自传的可读性的确不咋滴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善于写作 碎片化的回忆。在过去的时代背景下 价值也在流逝 就连大才子李敖的自传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个80岁老太太的碎碎念 好吧,以后少看点自传 也许读第三者写的传记更好玩
《福特自传》读后感(二):伟大的企业家
细细看完,感触还是挺多的,先总结一波:福特通过改良发动机,研发流水线降低生产成本,使汽车不再是富人的“玩具”,而是普通民众的必需品。创立了伟大的汽车工业体系,细化工种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防资本家的阴谋维护工人利益,不仅如此,他将企业的成果回馈给工人以及消费者,以最低的利润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应对经济危机做出了优秀的示范(主动降低汽车存量的售价而不是裁员或减薪,因为增加货品流通和现金流通才有可能让经济复苏)。他揭露了银行家通过向企业贷款从而控制企业的阴谋,铁路管理者的利润不是通过服务获得而是从消费者身上榨取来的。他强调慈善家难得的不是给予,而是让这种给予不在被需要,为此他开设了福特医院和福特技术学校,从而做到慈善的本质——寻找贫穷的原因并消除它。他努力在生产中将工种细化,机械作为辅助,让没有技术或残疾的人都能在福特公司找到他满意的工作。这是一位优秀而伟大的企业家,可以说因为汽车工业体系的发展使美国的现代化走向繁荣。因此联想到这个时代的企业家马斯克,他的梦想就是将火箭发射的成本降到普通人都可以坐得起,到那时候环游太空也不再是人类的梦想,那时新的工业体系也应该一并出现吧,如果技术再一次被革新,全球经济繁荣将再次来临。
《福特自传》读后感(三):他的初心
1、他的初心——“制造一辆简单而且有强大动力的小汽车,不仅使其价格低廉,而且还要给汽车制造工人比以前更高的工资,这便是我当初的想法。”他其实一直也是在践行这件事
2、顺应潮流——“拉历史的车轮后退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行动更费力气”
3、赚钱方式——不是通过压榨“小企业不可能通过依靠压榨工人而发展成为大公司。原因很简单,购买产品的公众并不是天外来客”。重在提供服务、服务顾客,“金钱只是附加品”。“首先,公司要以为顾客提供服务为目的”。“利润是良好的工作成果的一种自然体现”。他认为企业应该给员工比较好的报酬,让他们的购买力提高,进而支持生产。
“一旦企业的主要职能是市场红利而不是产品,那么,它的重心将会发生偏移,就会听从股东而不是客户的调度。这样,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也就被否定了”
4、崇尚工作——“工作可以使人类在道德上、生理上和社会上拯救自己的灵魂”
5、注重策划——“要想做好这个世界的一切事情,都离不开设计”
6、重视人才——“只有在企业内部员工的聪明才智获得充分发挥的前提下,企业本身才能得到发展”
7、鄙视金融——“金钱的魔力总是暗示人们,不用生产,只需要发行股票就可以获得利润,向真正的价值里掺水赚钱很容易。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企业,所以很容易受到诱惑”
他反对依赖贷款发展,认为钱要从实业中赚取,金融运作不创造价值。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就个人利益而言,大量的积攒金钱并没有任何意义”
8、反对简单慈善——“慈善是对一切努力上进的毁灭”,“为弱者提供服务如果不能达到帮助弱者独立自强的效果,那么,这种废物就是错误的。”
但是他自己并不排斥慈善,“人类任何伟大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类的同情心”。只是要注意方法,“给予别人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使得被给予不再被人们所需要”
“恐惧是由于过分地依赖于外部事物而产生的”
9、政治观点——对俄国革命十分排斥。具体表述不再这里引用了。“一个国家只有通过人们的智慧开发它的资源,提高人们的技能,使财富得到广泛而公平地分配时,才会变得伟大。”
消灭贫穷不是要依靠个人节俭,而要靠更好的生产“
10、人并不平等——“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先驱者,一类是追随者”。“在生活水平上有不同的等级,人们的智力和体力水平都不是完全相等的。任何以这样的假设,即人是或者应该是平等的,为前提的计划都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也是行不通的”
《福特自传》读后感(四):福特给企业主的5个好建议,普通投资者也应该看看
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在决定投资一家公司的时候,不仅要看这家公司的质地是否优良,他们还会看管理这家公司的人是否足够优秀。
也就是说,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不仅要看企业的发展前景,还要看企业主的精神。
那么,企业主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才是优秀的呢?我觉得《福利自传》这本书里就有一些现成的答案,不妨直接拿过来参考参考。
白手起家的亨利·福特,自小就对机械痴迷,本来以为搞研究的人会不懂商业管理,却不想福特就是个天才啊,他不仅机械方面天赋异禀,在商业管理方面也很有自己的一套。
所以,在《福特自传》里,讲商业管理的内容占去了一大半。我总结了一下,对于如何管理企业,如何成为优秀的企业主,福特给出了5个建议。
第一,专注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而不是专注于赚钱。
福特认为——
自然的规律应该是这样的,“金钱是作为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在劳动之前。”
“一个人只要把他的工作做好,把产品质量和服务做好,他就会为此获得好的回报,利润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也就会滚滚而来。”
相反,如果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不是考虑它能为大众提供多大的服务,而主要是看它能挣多少钱,通常来说,这家企业都不会走得太远。
因为——为了赚取最后一分钱的利润,企业主可能会偷工减料,做出不那么好的产品,大众第一次也许会购买,但未必会有第二次。
他也可能不会考虑产品更新和设备升级,慢慢的就落后于瞬息万变的市场了,落后的东西自然也是没有人会买单的。
他还可能会轻视对消费者的服务,对员工工资进行克扣,对原材料进行更换……这些都可能是企业遇到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
看来不仅是做人还是做事,出发点都很重要,出发点不一样,往往后续的决策和行为也会大为不同,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大相径庭。
第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竞争场上。
适当关注竞争对手还是必要的,有句话不是说了嘛,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过分关注竞争对手就很没有必要了,甚至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我们总以为竞争对手,或者说竞争企业是对自己的威胁。但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很多知名企业倒闭似乎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
比如做胶卷的柯达公司,曾经是一家非常厉害非常伟大的公司,却在2013年时申请了破产。它的落败并不是因为被其他胶卷公司打败了,而是被数字技术终结了。
也就是说,你以为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新的创意的出现才是你的竞争对手。
如果能够把注意力从狭义的竞争对手转移到广义的竞争对手上来,不停精进技术、产品和管理,也许也是长治久安之道吧。
第三,提高生产效益,降低产品价格。
福特认为,企业回馈社会回馈大众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降低产品的价格。
很多企业主都认为,想要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应该把产品的价格提高一点再提高一点。但是福特认为,这样做是一种自杀行为。
价格过高的产品,必然会使购买的人群减少,事实上利润空间并没有变大。
相反,降低产品价格,买的人更多了,也就是卖出去的产品更多了,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成本却变得更少了,那么企业的利润也就相应增加了。
福特这一点跟山姆·沃尔顿的做法还挺相像的。
山姆·沃尔顿当初成立沃尔玛超市的时候,就是想尽办法降低成本——
产品拿货的成本,行政工作的成本,员工差旅的成本等,然后把这些好处都回馈给大众,也就是把产品价格降到尽可能低,因此他总能卖出超乎想象的产品数量,而最后的利润算下来,也是非常喜人的。
所以说,可不要小看了薄利多销啊,要赚取更多更长远的利润,规模比价格更重要。
第四,给员工提供比同行业中任何一家企业更高的工资。
人才很重要,不要只是在口头上说说,更要体现在薪资上。
福特的做法是,他会把预先估计的利润提前加到工人的工资上,如果到了年尾,扣除掉企业再投入生产和研发的预算,利润还有所剩余的话,他也会把这些利润按比例派发给员工。
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老板恐怕不太多,难怪他的工人都不愿意离开福特公司。
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可能是像小伙伴这样的公司,明明年年利润不错,却年年降低提成比例,即变相降低工资。
很多企业主认为,降低员工工资,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
福特却不认同——
在他看来,降低工资,往大了说,意味着降低购买力,抑制国内市场。
往小了说,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会增加员工的担心和焦虑,这一切反过来都会影响到他的工作,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成本。
你想想啊,当你知道你最大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你对这份工作的兴趣是不是一下子被浇灭了?
相反,如果我们的劳动能够体现在工资里,看到更努力的工作意味着更高的报酬,我们也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公司的一部分,也就会更卖力地工作了,从而达到企业主与雇员之间的共赢。
还是用福特的话来说吧:公司的成功要依靠他们(雇员),他们的成功也要依靠公司。
第五,将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企业要赚取利润,才能持续长久的发展下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企业要赚取利润,不应该从提高产品价格下手,也不应该降低产品质量,更不应该降低员工的工资,而是应该从各种生产环节中去发现一些浪费行为,去提高生产效率,去寻找更便宜却更优质的原材料,从而将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这方面福特真的是做到极致了——从员工的位置安排,到每个工序的设置,再到垃圾处理后再利用,他都反复实验了很多方法,力争找到浪费最少,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从而将成本降到最低。
这一点我在看山姆·沃尔顿的传记时也颇有感触,他为了降低产品价格,真的是用了很多降低成本的招数——
比如,直接跟厂家拿货,将价格压到最低。
又比如,他有钱了并不急于买一个新的办公室,他不在乎总部看起来又破又小,毕竟买办公室的钱最后会成为卖给消费者的产品的成本。
还比如,他的员工出差经常好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就为了省点差旅费,但他给员工的工资是不错的。
他还精简行政机构,任何不需要的部门都会及时关闭,这些成本最后都被节省下来,用尽可能低的产品价格回馈给了大众。
所以,沃尔玛成功了。福特公司也成功了。
那么,我们做投资是不是也应该投资这样的企业主管理的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