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寻径》是一本由陈绍初著作,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寻径》读后感(一):黛玉进府
一个可怜人,身缠重病,却只为还一世的恩情
再世为人,只为用泪水还那一世的浇灌之情
未从谋面,相见却似相识,却找不到那一世的身影
宝黛之情,没有完美的结局,是天注定?还是世俗的不可耐
可怜有情人两相思
《红楼寻径》读后感(二):一纸红楼,,一片咸泪
小时读红楼梦,那是一种读故事的情节。
少年时读红楼,那是一种好奇的心态。
此时读大专的我,在读红楼却是别一番的辛酸。
一纸红楼,写不尽的辛酸。
不读解读,不理解红楼里的种种隐晦
不读寻径,却不了解作者的悲伤
《红楼寻径》读后感(三):读红楼寻径有感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解读红楼梦的书,现在的红学者特别多,但是能解读的好的其实并不多,一些红学者甚至歪曲了小说的本意,而这本书内容丰富,解读详细清晰,大胆的对刘心武先生的黛玉“沉湖之死”提出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认为对我了解红楼梦有更大层次的帮助,力挺啊!
《红楼寻径》读后感(四):风华绝代林黛玉
从儿时到现今,无论书摊上,还是图书馆里,见过最多的书大概就数四大名著了。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红楼梦》了。每读红楼梦,我都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总是感觉她是一部写女子的书。写一个女子从梦中到梦醒,最终梦碎的故事。每次读罢都在心里不免责备曹先生,又在骗取我的眼泪。转念想来,这些泪水怕是先生自己流的比我多得多了。
在以后的时间里,读了许多关于《红楼梦》的品评鉴赏的文章。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陈绍初的《红楼寻径》。书中对于红楼梦的解析很深刻,观点也独具特色。当我在字里行间徜徉时,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明的红楼中人伫立在我眼前,活灵活现。这其中,便有我最喜欢的黛玉,那个一袭青衣,风华绝代的女子。
从她第一次进大观园,和宝玉相识。不,或者可以说从前世她和神瑛侍者的故事开始。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那个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葬花者,那个雨夜床前烧卷的孱弱病人,那个满腔柔情又特立独行的女子。早已倾倒众生。
无数次我为黛玉的命运惋惜,她终是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恨不嫁作俊郎妇,白首齐眉终故老。和宝玉白头偕老,这是我们都喜欢的结局。只是如今想来,那个像花瓣一般轻灵飘逸的女子,注定要随水东逝。若在白发苍老之时香消玉殒,一躯肉身埋入黄土。那才是一出真正的悲剧。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因为不可再获得而显得弥足珍贵。像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像黛玉的香消玉殒,像故事结局最后的颠沛流离,林飞鸟散。黛玉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至少最后的悲剧里没有她,她早已脱了这一世俗尘。只是心中总是还有些许惋惜,不由的心生嗟叹:世间若得双全法,不负风华不负卿。
花陨香消尘烟散,只留倾城在人间。那个如曼如纱的女子也正因为她的短暂生命,而成就了一生的倾城。
《红楼寻径》读后感(五):红楼人
亘古的黄卷斑驳寥落,手心里盈握着洁白的月光。
绵延的相思随风怅惘,寒衫一袭缀落着点点泪漾。
血泪抛。画楼唱。红楼千年一梦长。
——题记
那是一场梦。不真实的梦。青埂峰下一块昔年女娲补天遗漏的彩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至人世间看了一遭红尘过往。西方灵河畔的一株仙草为还神瑛之泪毅然下凡成就一段爱情悲歌。为元妃省亲而造的大观园赫然是缩小的世界,灵秀的儿女们谱就一场旷世传说。
有人言,黛玉痴。有人言,宝玉痴。殊不知,最痴乃是曹公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举家食粥著红楼,终成一曲徘徊的绝响。
那里有金玉良缘,有木石前盟,有金陵十二钗的悲舞长霄。亦有无数淡然而荡的过客以及众多巧笑盼兮的丫鬟小儿。她们也许并非是这段故事绝对的主角,却都尽己所能的活出自己的精彩。这场梦的结局是繁华落尽碾作尘,大厦倾塌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但是却如铭刻在心的青铜篆文,手指拂过,痕迹犹在。
曾记得有人言,不读红楼五遍,勿谈评论。但是如今,谨以一篇算不得评论的心路历程,献给心目中的红楼一梦,献给心目中的灵秀儿女,献给心目中的青春过往。他们在那年那月,曾经打动过我,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