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七重山》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11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七重山》读后感摘抄

  《七重山》是一本由(美)多玛斯·牟敦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重山》精选点评:

  ●翻译得太晦涩

  ●只能说对宗教类书籍无感了

  ●当代基督徒的忏悔录,作为一个非信徒还是难以产生足够代入感

  ●“但是啊!我已经抵达了,还要走多远才能找到祢呢?”整本书的文字都带着极大的张力,在阅读时拷问着自己。我仿佛已抵达,却仿佛路途还遥远;似乎已安息,却依旧不得安宁;好像祢已内住于心,可是心中却空虚而混沌。主啊,求祢快来,并走向我,使我认识祢,更加完全。(文字是天主教的,但那份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反省确是真切而有恩典的。)

  ●虽然是天主教的,里面可能涉及对宗教改革的批判,但我还是想看。

  ●“20世纪的《忏悔录》”,显然过誉了。

  ●此书的前半部分是在延绵无尽的琐碎日常经历中被填充起来的,其中时不时夹杂着一些深思,也有短浅的反省。无论如何,也许前半部分阅读起来是相当乏味的,但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当牟顿渐渐接触天主教,并且誓愿接受领洗之后,内容开始进入转折,一切都在向高潮奔涌而去,令人感到震动和直入灵魂的言辞是他在熙笃会做避静的时候,他以他的角度展现梵二前的熙笃会的会士们隐遁,纯洁生活的一面。当一个全然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世俗人,脱离其时代的对人们的荼毒,以惊讶的眼光目睹过隐修生活揭示的全然崭新的世界之后,再次回顾从前自己沉浸在现代文明之中的荒谬生活时,那种对灯红酒绿和刺眼眩目的现代世界堕落精神的恐惧,无不使拥有类似体验的我们感同身受。光从东方来。当时在隐修精舍写下这一路旅途的牟顿依旧持有着向往超性生命的信念,强烈期盼基督的再临

  ●最近刚看完的书,可爱的路易神父

  ●对神秘主义无感者慎入~~~~~~

  ●20150629读完。

  《七重山》读后感(一):朴素的文字 感人至深的思想

  朴素的文字 感人至深的思想 没有教条 没有任何夸张的修饰和描写 在难以忍受的夏天 坐在空调房间 弄一杯冰水 读读牟顿的文字 一个信徒的转变 从小到大的经历 会对这个世界认识得更加深刻和清晰

  《七重山》读后感(二):当代基督徒的忏悔录

  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竟能如此波涛起伏,色彩纷呈,并融入到人类宏伟的宗教思想板块分界交叠处电光火闪的撞击交锋背景中去,实为蔚为壮观。

  文笔的传神,叙事的流畅,抒发情感和重构思想的得心应手,处处可见写作手法的高妙,作者痛切自省的真诚背后是人文精神透过洗涤过的心灵所发出的光芒四射。

  《七重山》读后感(三):拒绝被爱

  1. “我们武断地认定自己不想接受无条件的爱,因而蓄意排斥。我们尽力将这种爱拒之门外,避之唯恐不及,还拒绝承认它,只因为被爱让我们觉得不舒服。我们潜在的想法可能是:如果接受无条件的爱,就会提醒自己需要他人的爱,必须仰仗别人的慷慨付出才能过活。只要这种荒谬的念头不改,认为接受爱仿佛意味着受到屈辱,我们就会拒绝被爱,排斥友谊。”

  人有弱点,会恐惧,会害怕,虽然潜意识知道自己有弱点,但是却无法大胆的正视它,承认它,这其实是懦弱在作怪。其实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的。而一味的拒绝否认,除了自欺欺人,让人觉得又可悲又可笑之外,还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2. “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

  深以为然。

  3. “有常识的人为了自己灵魂的健康和平静就应该以爱待人,切忌嫉妒与心怀不善,免得自己粉身碎骨。”

  love and peace

  4. “回想那几周难忘的日子,我的岂止牛奶、牛油等滋养我肉身的食品;他们不仅亲切地照顾我,更像疼爱亲生孩子般牵肠挂肚地关心我,但是并不一意孤行,也不流于过分亲密。从小我总是抗拒占有性的爱,不论是来自何人——我总是本能地渴求开放与自由。在和超越本性、过信仰生活的人相处时,我才能真正自在平安。

  他们爱我,我觉得自由自在,我愿意回报他们的爱,因为他们的爱不炙伤人,不束缚人;他们的爱不想禁锢你,也不会因私心作祟而做圈套陷住你。”

  爱与自由

  5. “这绽开的伤口无药可医,只有像动物一般逆来顺受。没有信仰的人面临战争、疾病、痛苦、饥荒、苦难、瘟疫、轰炸、死亡时只能如此,就像不会说话的动物,只能默默承受苦难;可能的话,当然会尽量躲避,但总有一天再也多不过,只得认命。你可以试着麻醉自己,尽量减轻痛苦,但该来的总会来,痛苦终将把你全部吞噬。

  的确,你越想逃避痛苦就越受苦,因为若是太怕受伤,就连极琐碎的事也会折磨你,常人永远无法及时了解这个真理。到了连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能伤害你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痛苦哦根源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了,你的存在——你这个人本身——变成了痛苦的根源,同时也是受苦的主体,而折磨你最甚的就是你的存在、你的意识。这又是一个魔鬼倒行逆施的把戏,它利用我们的哲学将我们的本性从里往外翻了一面,取出我们内在趋吉避凶的能力,使之倒过来跟自己作对。”

  信仰的重要性

  6. “骄傲的人就是这样,别人爱惜我们、赞赏我们,我们反而以为受了人家的恩惠,面上无光,因此又恨又怕。”

  不仅害怕批评,也害怕赞赏

  《七重山》读后感(四):《七重山》有感

  看完《七重山》已经两周了,一直想写写读后感,但面对这430页的煌煌巨著却不知如何下笔。犹记得当时借书时的心情,那时刚放暑假,心情轻松不少,再加上好久没读书了,于是就想借一本最厚的小说来过过瘾。话说一眼就相中了这本书,只是因为此书的厚度够格。但看完之后,不仅由衷发出赞叹:这书不仅外观上够实在,内在也足够份量,真是让我好满足的一顿饕餮盛宴。

  自以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2

  这本书是作者多玛斯•牟顿的自传体小说,之所以说它是小说,不是指它不真实,而是说,写得好看。话说这多玛斯•牟顿是何许人也?让我总结,我只能说:聪明得无可复加!这位仁兄从英国的剑桥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到哪里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而他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自由自在,从西欧到北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虽父母早亡,但家境殷实,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一个年轻人的野心和浪荡世界的欲望。

  然而,一切又像一个笑话。一个看来仿佛无可匹敌、坚不可催的光辉形象竟然因着一颗牙的疼痛、手肘上长个疮、一次突然的眩晕土崩瓦解了。

  在罗马旅游时,身体的欠佳让牟顿写下这样的文字:“我终于获得向往已久的自由,整个世界都属于我,我满意吗?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不但没有快乐幸福的感觉,反而觉得悲惨,贪图享乐注定自食其果。”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每周有三四个晚上,牟顿和学校的兄弟们在酒吧里醉生梦死,彻夜不归。牟顿写到:“让我最沮丧的是太阳升起时,看到工人纷纷上路工作,他们是那么健康、清醒、安静、目光明亮、有所为而为,令我感到痛彻心扉的羞耻和绝望。我的忏悔也仅止于此:自觉屈辱、潦倒、一事无成。”

  接下来有一天牟顿在回校的火车上突然觉得昏眩,那种几乎要把他吸入深渊的恐惧吓得他立刻打道回府,回家休养。从未品尝过恐惧的人如今却被恐惧所主宰。牟顿写到:“难道我真对恐惧陌生吗?不是的,恐惧和骄傲、情欲本是分不开的,骄傲和情欲可以暂时隐藏恐惧,但那是铜板的另一面;现在钱币翻过来了,我注视着另一面,只消一年光景,那只老鹰就要吃尽我的内脏,我成了个廉价的普罗米修斯。我这样终日小心翼翼、神经兮兮的,自己觉得十分难堪。我还不知自己理当受到更多屈辱,我罪有应得,这个道理我还不尽了解。”

  他接下来写到:“看看我吧!距离我离开奥康、步入新世界还不到四年,当初我以为自己可以将全世界的甜头都抢来品尝,也确实这么做了,现在却发现被抢空、被挖心掏肺的是自己。多么奇怪啊!想装填自己反而掏空了自己,向外掠夺反而丧失了一切,尽情享受之际得到的却是苦恼与恐惧。”

  “我想当个伟人,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外表上我很成功,在哥伦比亚大学没有人不知道我,还没见识过我的人待毕业纪念册一出版也就知道了。纪念册里尽是我的照片,恐怕连我不想告人的事都已被看穿。他们无需特别敏感,只要看看照片中我那副自满的蠢相,就能看清我的真面目。”

  “假如我的本性更执迷于那些可憎的享乐;假如我不认输,拒绝承认在找不到满足的地方追求满足是徒然的;假如内心空虚的压力尚未压垮我的道德和神经系统,谁能告诉我,我的结局会是什么?谁知道我会如何收场?”

  从世界所得到的一切都好像草上的花被风一吹便枯干消失。曾经得意非凡睥睨一切什么也不怕的潇洒浪子,因着一次眩晕变成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吃一粒米恨不得都要将其中的各种成份算计清楚才敢入口的怕死的“老愚妇”。这世界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只想笑出声来。

  好在正如牟顿自己所说:“但是正因我极度痛苦无助,我立刻服输。每逢战败就是我获救之时。”是的,每逢一败涂地就是我们得救归回之时。

  牟顿得救的经历正如你我的经历一样,可以从中体会到神全能之手的奇妙带领。每逢失败落魄时,正是神用慈爱吸引你的恩宠之时。回顾过去,一切狼狈不堪中都有神的美意,这美意超乎我们的想像,直达永恒的天堂。

  (此为本书第一部读后感,书太精彩我只顾摘抄,余下内容不知何日再续)

  《七重山》读后感(五):aa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王路(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5086381/

  上篇是引子,这篇正聊。

  1、色与识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有三个终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学校门口的保安最爱问。佛教是怎么回答的呢?佛教认为,“我”是五蕴和合。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在生物学上,我们说,人是细胞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了人。再分细一点,是分子、原子构成的。在佛教里,这些统统叫做色。色即是空的色。

  色是物质,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精神。把一切认识的对象分为物质和精神,是一般哲学的分法,佛教不这么分,这么分,物质和精神就对立起来了。佛教要消除一切对立。但我们接受这种两分法久了,不妨把受、想、行、识简单看作精神,其实受、想、行和精神有区别,受、想、行,我们不讲,单讲色和识。

  色有两个特点。有质量,占空间。一个人,二百斤重,这是色身的重量。电梯上只能站15个人,再多就装不下了。但是识呢,没有质量,不占空间,甚至连数量都没有。识有点像水滴,一滴水没有固定的重量和体积,你打个喷嚏,可能喷出一万滴水,但合到一起,都不到一毫升。一万个识放在一起,连指甲缝都塞不满。但是,一个识又可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宇宙。所以说,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芥子是很小的东西,但是须弥山可以装进去。须弥纳芥子,说的是色,但芥子纳须弥,只有识才可以。维摩诘住在很小的屋子里,来了成千上万人,都装得下,说的是识。因为识不占地方。我们说一个识、一万个识、也只是方便的说法,实际上识没有数量,但识和色和合的时候,因为色有数量,识也就可以暂时按数量算了。比如一碗水、一盆水,碗、盆都是色;直接说一水、两水是不太通的。

  讲轮回,讲的是识的轮回。色不进入轮回。就像上飞机,管制器械都被排除在外面了。这和一般人对轮回的认识有差别,一般人想,人死了,投胎变成猪,不就是轮回吗?那是不对的。你想想,一头猪,五六百斤,一个人,才一百来斤。一百来斤的东西变成五六百斤的东西,多出来的三四百斤从哪里来呢?这不就违反质量守恒定律了吗。因此,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叫轮回,叫流转。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叫轮回。

  我们说轮回的场合是六道: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在物质世界里,你是找不到六道的。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往地底下挖,挖不出一个饿鬼道、地狱道出来。饿鬼道、地狱道这些,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比如有人住别墅,但是欠了一屁股债,很多人想追杀他,天天害怕得睡不着觉。物质世界上看,他住在别墅里;精神世界上看,他住在地狱道。

  要建立一种认识:轮回,是识的轮回,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识的轮回太难讲,太晦涩,所以我们先从色入手,讲色的流转。

  2、色的流转

  从色上看,人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我们看不出,自己身上的一个原子和另一个原子有什么区别。假如我们放羊,有一百只绵羊,长得差不多,跑到人家家里就找不回来了。为了不弄混,就在羊身上做个记号。假如,技术上可以实现,我们在人身上也找三个原子,做上标记。为什么找原子,不找细胞?因为细胞的寿命比人还短。人还没死,细胞先死了。而有些原子,寿命比人长。比如碳14元素,半衰期是5730年,过五千多年,还能有一半留存。我们就拉来一个人,把他身上三个碳原子做个标记,看看它们去哪儿。

  第一个碳原子,在新陈代谢中变成二氧化碳,呼出去了,随着大气环流到美国、到欧洲了。第二个碳原子,进入血液循环,又经过肾脏,混到尿液里排到洗手间,进到下水道里了。第三个碳原子,在这个人身上,他死的时候,仍然在身上。我们把这个人埋掉,不要火葬,火葬又变成二氧化碳,跟第一个一样了。埋到地里,慢慢化成泥土,经过很多年,有一天,刚好一只鸟衔了种子落到这里,碳元素就成了种子的养料,长成一棵树,到了树叶上。到了冬天,树叶被风吹落,堆积在地上,又慢慢变成泥。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可能要几十年、上百年。我是去年才发现这一点的。去年冬天,我在武汉做讲座,住在晴川阁的一座酒店里,晴川阁就在长江边上。我早上起来,穿着羽绒服在江边逛,看见全是落叶,也没人扫,就往下挖,发现有些地方落叶堆了半尺厚。每年落下来一层,堆了很多层,下面还没有烂。但它终究是要腐烂的,腐烂之后再化为泥。不是每一块泥都有机会长成树,要非常非常幸运才可以。所以,一个树叶上的碳原子,化为泥后再长到另外一个树叶上,可能几百年就过去了。这样过了很多树叶之后,有一次,非常巧,被一头羊吃掉了,又刚好变成了羊肉。这块羊肉后来又被送到餐桌上,变成羊肉串,吃到一个叫张三的人嘴里。那么,在张三身上,它有没有机会和它从前的两个小伙伴,到大气层和下水道的两个碳原子相遇呢?

  理论上,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几率非常非常低。低到就像你现在买一张去纽约的机票,在纽约街头刚好碰见你爸妈的概率。为什么呢?因我们只标记了三个碳原子。假如我们把全世界的所有人,每个人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标记了,它们再相遇的一定不在少数。就像在今天,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有不期而遇。那么,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南泉普愿,他身上的一个原子,有没有可能和他斩杀的猫身上的一个原子在另外的时间地点相遇呢?有。

  不过,一个进入大气层的原子要到美国到欧洲,不难,进入水循环的原子想过去,也不难,但一个进入泥土的原子,可能成百上千年就在一个地方,都出不了牡丹园。因为色的流转要受时空的限制。但识的流转就不一样了。

  3、识的流转

  2014年秋天,我有个同学要去美国做博士后,临走前,到望京找我喝酒。喝着喝着,就讲起他奶奶,他奶奶在清明节前后过世了。他小时候,从乡下到城里上学,租房子住,他奶奶给他做饭。他白天去上课,他奶奶就去东关路口水果摊上,捡人家扔掉的坏橘子,把橘子皮剥了,晒干,拿去卖。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二十多年后,他奶奶过世了,但他想到奶奶,就想起晒橘子皮的事。

  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奶奶,也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他只是在一次偶然的喝酒中说起,我就记住了。他奶奶身上的一个识,就到了我身上。我在今天的讲座上讲到这个故事,这个识就到了在座每个人身上。我明天把讲稿整理一下发出来,有些朋友根本没在北京,读到这个故事,这个识就到了他们身上。这是同一个识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佛教有个词,叫非一非异。就像一个月亮,照到无数条江里,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月亮,是同一个月亮,又不是同一个月亮。每一个人对这个故事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版本。但每个人都会知道,有一个老太太,曾经这么照顾自己的孙子。

  这就是识的流转。人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色受想行识。但色其实没有那么重要,识比色重要得多。我们记住一个人,了解一个人,主要还不是因为他长什么样,高矮胖瘦,主要因为他做过什么事情,说过什么话,有过什么想法。历史书上有《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只用很少的篇幅讲这个人长什么样子,大部分是在讲这个人做过什么事。如果说色可以了解一个人,让一个人全裸,站在我们面前,观察三天三夜,就可以说很了解他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周围认识的人,都是穿着衣服的,今天穿这身衣服,明天穿那身衣服,天天变,但我们不觉得这个人变了。

  我们都知道杜甫长什么样子,语文课本上的杜甫,头像很鲜明,很多人给他画过胡子、眼镜、摩托车。但那不是真正的杜甫。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画家凭自己的想象画的。真实的杜甫并不是长成那样。但杜甫长成什么样不要紧。要紧的是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写出这句诗时,脑子里闪过一串特殊的电波。我们今天读到这首诗,脑子里也会有一串电波。我们的电波不是杜甫的电波,但是两串电波有相似之处。因为对“露”、“从”、“今夜”、“白”,这几个字的理解,我们和杜甫有一致的地方。他用诗,把这一组脑电波记录下来,就可以在我们脑子里复现。过去没有摄像机,不能拍照,但他可以用诗的方式,记录当时的场景。实际上,我们今天摄像机记录的,也只有画面、声音。气味和触觉是记录不了的,不要以为摄像机记录的画面就是百分之百,它也有分辨率,它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像这些,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叫做受。由色到受,由受到想,由想到行,由行到识,物质就和精神联系起来了。物质和精神不是完全割裂的。

  那么识是什么呢?识,可以看作一个集合。这个集合里藏了许许多多种子。种子聚在一起,就是识。识从哪里来呢?种子从哪里来,识就从哪里来。

  佛教里,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给出了答案:行缘识。识是从行为那里来的。行,是因,再加上一些外缘,因缘和合,就生出了识。行就是行为,也可以叫业。一般人对业有个误解,总以为,造业就是干不好的事。实际上,干好事也是造业,只不过是善业,坏事叫恶业,还有不好不坏的,叫无记业。善、不善、无记,这是业的一种分法。还有一种分法:身业、口业、意业。

  每做一件事,这件事情叫“现行”,可以理解为“现在的行为”。你去回忆过去的事,是现行吗?是现行,因为你回忆这个动作是现在的。你过去杀了一个人,造的是身业,现在回忆,是在造意业,是意业现行。现行熏种子。你造的一切业,都会在你的识海里留下记号,影响到你识海里的种子。阿赖耶识像一个大海,每一个现行,就是现在的波浪;现在的波浪,影响到海水,叫现行熏种子;海水又生起新的波浪,叫种子生现行。

  有人说,我做的事越来越多,水不会溢出来吗?我们刚才讲过,识不是色,色有体积,有质量,识没有体积,没有质量,说大海,只是比喻,不要从空间的意义上去理解。

  我打别人一拳,把别人头打烂了,这叫身业。我讲一句话,也是造业,造口业。一句话可以让人很高兴。比如明星对粉丝说,我们交往吧,粉丝可能夜里睡不着觉了,那这就是造业,简单几个音节,让人家心绪不能平静。你要分析这句话的本质,只是声带振动,发出几个音节,又很快消失在茫茫宇宙中。但音节虽然消失了,留给人的影响会持续很久。有些话,有人会记一辈子。口业也有善的。善的口业叫爱语,是菩萨的四摄之一。菩萨通过爱语,把众生摄受在自己周围。菩萨说实语、爱语,舌头就会变得又广又长。

  除了身业、口业,意业也很重要。你脑子里动一个念头,就是造业了。《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南阎浮提就是我们凡夫生活的地方,也叫娑婆世界。凡是有贪嗔痴的人,起个念头,就是造业,就要受果报。但我们常常忽略意业,因为你脑子里怎么想,别人看不见。你去和异性吃饭,人家在讲话,你脑子里在动邪念。虽然人家看不出来,但是欺骗不了自己,时间长了,自己的心就起变化了。有些人,脑子里一天到晚动邪念,邪念动得多了,看一切人,他都觉得不正经,他觉得世界上没有正经人。有人总是把别人往坏的方面想,觉得别人都是想坑他害他,时间长了,就有被迫害妄想症了,精神分裂了。那种人,虽然和别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是,他的精神世界跟别人不一样,越来越多地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我举个例子,我自己的事。去年国庆节,朋友说给我寄些蔬菜水果,我不在家,就送到楼下小卖部了。我约摸该到了,就去小卖部问,老板娘说没有。其实已经到了,只是老板娘没登记。过了几天,老板娘给我打电话,说你的东西放坏了。我去了一看,都发霉了,只能扔掉,但老板娘又要收我的钱,说保管了一个星期。我很生气,觉得老板娘不是好人。

  虽然这么觉得,买东西还是要去她那儿买,不然就跑得太远了。有次,我家灯泡坏了,去买灯泡,老板娘说不卖灯泡,但可以把他们自己用的给我,就从抽屉里拿了个。我问多少钱,老板娘说,不要钱了,你拿去试试,能用就用。我就想,看来误会老板娘了,老板娘还是挺好的。拿回家一试,不能用,放耳朵边摇摇听听,有点呼呼啦啦响,我想:搞半天是坏的,难怪不要钱,这不是让我帮她丢破烂吗,老板娘不是好人。随手丢到垃圾篓里了。第二天,又去超市买了灯泡,一试,还不行,我就想,难道是灯头坏了?换个灯头,果然能用了。又把老板娘的灯泡从垃圾篓里捡出来,试试,也能用。心想,错怪老板娘了,她还是好人呀。

  人家并没有做什么,我出于对人家的想象,一会儿把人家想成不是好人,一会儿又把人家想成是好人,这就是造意业,自寻烦恼。有些姑娘谈恋爱,别人都说她男朋友是渣男,无论列举出来多少理由,她都能找出足够的理由辩护,说他不是渣男。人对别人的想象很重要。意业其实比身业口业更加要紧。人一天造不了多少身业,口业也造不太多,但意业会造得特别多。修行的人都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念头,护持好六根门头,在不好的念头起来的时候,就把它们杀掉。要能调伏自己的念头,才能清净自由。

  身口意三业,不断造作,就成了识的来源。如果你不造业,就没有识的来源了,就是“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那十二因缘的链条就斩断了,就跳出轮回了。

  但有人会有疑问:你讲的跟我平常理解的不一样,我听说,一个人这辈子杀猪,下辈子就会变成猪,这辈子杀狗,下辈子就会变成狗,怎么理解?

  这就牵涉到我们经常听到的投胎、中阴,以及很重要的缘起,这三个话题,留到(下)来讲。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七重山》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