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是一本由胡安·J·林茨 / 阿尔弗莱德·斯泰潘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5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精选点评:
●对我来说是一本解惑的书,很多疑问,的确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决
●粗泛广大
●目下中国,这书也就算是屠龙之技的一种吧。
●这个假期的书一本比一本厚~
●前篇的理论框架构筑的民主的五个场域富有启发性。其类型学欠缺政治文化的视野。后篇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堪见大家政治比较学的造诣。而且,其明显对民主的脆弱性与工具性等特质,有充分的警觉。要反复多读几次,他山之石。
●难道只有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差?
●五个因素重要,但觉得state construction更重要,老包的那本崩溃的政治学就是从这里借鉴过来的。翻译差。
●一气呵成读下来的经典之作,非常对我胃口的叙述方式,对于各国民主转型与巩固类型所做的分类很有特色,再一次折服于作者对各国具体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精彩的分析。尤其是斯泰潘教授,深入了多个国家实地观察他们的选举,采访他们的政要,使得全书的各种材料丰富而充实。
●“实存先于本质”
●重读此书,依然不时醍醐灌顶。几年前我居然只打了四星,太脑残了。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读后感(一):只记得民主的知识分子难免崩溃
欧也好,美也罢,都已经是地球上比较成功的区域.这些也都是今天经济相对丰裕、问题不太显著的区域。如果说转型,巩固,似乎是说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稳定到稳定,这样的民主还不成熟不稳定。知识分子们却要求中国民主进程可以施行,还要求更多的稳定和成熟,谈何容易?不类似与虎谋皮,也差不多是火中取栗。南欧今天什么样子,南美又是什么样子,反正60年代以来已经把18世纪革命的成果调整到了新的局面。这既是当地人的选择,也是世界所认可的选择。
中国要民主,这恐怕在意思表示上是同一句话,可是不同人说的却并不是一个意思,甚至于持完全相反的意思、却对这同一句话都是赞成的。
现状只能说明一件事,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办不办奥运,开放改革和不开放不改革,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变化。中国自己的民主,是汶川所显示出来的,救死式的,是国歌里说的到了最危险时候的,其他的时候中国始终是官本位的。这才是中国文明经验的总结。不认识这个,民主谈不到惠及普通人。不认清本质,中国文明永远是古老的、审美的、被张艺谋展示于世人面前、具有震撼人心效果的古代大一统文明,而走不到现代的、民主多元的、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生活的世界。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读后感(二):两个因变量:完整的民主转型和巩固的民主
重点看的章节:
一、初始政体类型对转型路径及巩固目标的影响
五、行动者和情境
十、具有风险的巩固民主——乌拉圭
十三、不完整的转型/接近巩固:智利
两个因变量:完整的民主转型和巩固的民主。
论证的观点:为什么民主需要5个相互关联的条件才能得以巩固,是如何巩固的。
条件是:有活力的公民社会(被刘瑜证伪了)、相对自主的政治社会、法治、可资利用的官僚组织以及经济社会(不是资本主义市场)
图书馆这本是葛院长赠书《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读后感(三):噢,民主,你这该死的家伙
事实上是不同的和事实上没有的是:这本书虽然很大部头,但是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晦涩。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东欧在90年代进行了democratize;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转型之路究竟是怎样的艰苦,他们在这条路上曾面对过怎样的挑战。噢,当然,同样的话语也适用于伊比利亚半岛、希腊和南美。如果文艺一点的话,我们可以把这本五百多页的书说成是“记录了从多瑙河畔到安第斯山脚所发生的剧变的一本书。”
然而,即便是读了这本书——即便是我们知道了转型会遭受这样多那样多的考验,但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有意义的参考却也并不多。没有两个国家的democratize之路是一样的,何况是国情尤为特殊的中国。(尽管很多人把国情特殊作为阻碍中国democratize的一个理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被用来作为路障就否认这一事实。)我们也许会庆幸自己没有军政府的包袱,也许会庆幸自己不是处在苏丹制的政体下,也许会庆幸没有沉重的外债包袱。但是,从社会构成的广博复杂到社会资源的高度集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他们也未曾经历过。
更多的感受也许还是要读了这本书后才能理会得,我只记得我第一次看到那些数字、注释、引语以及切卡德们的照片后的感受。我只想说,如果我们想走这条道路的话,要记得democratize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我不愿意把它描述成是一条光荣的荆棘之路,这样做既不现实,也不诚实——这条路永远不是一句话,一张布告,一个“德谟克拉西”那么简单。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读后感(四):谁先谁后?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是林茨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最总要的两个主要首创观点,一是提出了巩固民主的五个场域,二是对非民主国家的政体进行了开创性的区分。第一个观点,对民主的转型和巩固进行了区分,即,转型是转型,巩固是巩固,如果没有这五个场域,即便进行了民主转型,民主制度也难以运转良好。第二个观点,在传统的全能政体和威权政体之外,作者又提出了后全能政体和苏丹政体的概念,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大多数是后全能政体,甚至苏联本身在斯大林死后,大部分时间也处于后全能政体。
在以上两个基本观点的基础之上,作者论述了南欧、拉美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及苏联卫星国的民主转型与巩固。整体而言,如果一个国家在五个场域中有比较良好的基础,那么民主转型就会相对容易,民主制度也容易巩固,民主政体往往运转良好,如果这五个场域缺失几个,或者都存在先天不足,那么民主制度往往难以正常运转,出现极多的问题。结合亨廷顿《第三波》中的观点,威权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民主制度往往更解决不了。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民主制度更像是社会各个阶层对利益分配的妥协。如果国家安定,经济发达,人民富足,有较好的民主传统和外界帮助,那么大家会倾向于选择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往往运转良好,反之即便建立起了形式上的民主制度,这样的民主制度难以给国家和公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陷入更大的混乱和贫困。民主转型条件最好的国家是西班牙,这是转型最容易,巩固最彻底,运转最良好的国家,最差的是独联体国家,如俄罗斯,五个场域一样也不具备,最终形式上的民主政体成为了半威权半法西斯式政体。
作者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观点。
1,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在民主转型中,政治和经济表现出了高度的不相关性。民主政体不会比威权政体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但公民普遍对民主政体有较好的支持度,对经济问题的不满往往不会导致到民主政体的否定。对于拉美国家和苏联卫星国,公民对经济问题的不满并不会影响对民主制度的支持。即便在威权政体下生活质量更高,公民也普遍不愿意回到过去。
2,并非要等经济发达才能实现民主制度,公民往往愿意忍受政治革命带来的经济衰退。
3,政治合法性在市场合法性之上,而不是相反,市场经济不会自然而然的带来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民主的政治才会带来市场经济的合法性。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读后感(五):政治家是动员希望和不满的专家
不敢做书评,只是些想法。
“政治家是动员希望和不满的专家。”单看这句话,会以为这是托尔斯泰巨作里的文字,充满批判的力量。而在这本理论著作的阐述下,这句话则表明,民主并不会让政治家不去动员希望和不满,只不过他们可以调节这两种情绪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反过来将两者煽动到极端的程度。
奈何学力不逮,对南欧南美的情况比较无知,读下来很多史实不知道前因后果,看作者的分析尽管很浅显,也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后共产主义的欧洲稍微了解一点,另一方面原意识形态消解之后的国家如何处置,这可能更是中国人比较关心又有点熟悉的问题。
“政治反对派必须有合法存在的权利,党内民主无论多么重要,都永远不可能替代竞争核心权力的多党选举。”这句话表达的观点显见对于中国当下的政治现实来见是多有参考意义,值得读者的进一步本土化的思考。这本书在一开始就批判了“选举至上主义”。不过同时,两位作者也表示,政党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民主政治组件。不同的权利透过政党来表达,而多党选举政治则用复杂的制度建设来达到比较合理的权利诉求落实目的。
“少数群体和民族主义者的需求不一定要通过摧毁民主、大规模的暴力和内战来实现。但民主并不能防止极端主义的出现,正如它无法防止犯罪的出现一样。民主政治体的优势在于暴力活动(无论其动机或观念是什么)最终都将被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定义为罪行。”
民主并不能防止犯罪,非常具有常识性的观点。这几句话显示了本书所认为的民族主义和民主应当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之中,如果启动改革,该当如何进行?当然民主不能解决民族主义的所有问题,但是它或许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类的问题。
”民主将使市场(特别是资本主义)具有正当性。“这句话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两面性。一方面,诚如本书所言的,对于后全能主义国家来讲,经济层面的自由化反而瓦解了上层建筑的牢固性,它会使民众质疑政府的经济决策是在为权贵服务,唯有民主才可能将自由化的市场变得更具合法性。而在另一方面,依照这句话来判断,资本也很可能依靠民主得到合法正当的发展通路。
不过这句话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更在于前者。当下的情况是不太可能会出现改革倒退的状况发生的。但是现实也的确显示出很多民众开始对于现下的经济体制提出不满和质疑,进而对权贵群体提出抗议。网络反腐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表现。很多毛左网站的出现,许多人对于文革的怀念,也是如此。现在的确是一个不进则退的场面。要么摧毁30年来的经济改革全面倒退,要么从上层建筑层面也做出改变来为现下经济体质的运行建立正当性。另外本书也提及了改革序列的问题,这也是现在一些学者关心在意的一个地方。
”现代民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创造市场,而是创造一个经济社会“。本书提及的”五个场域“的比较类型学成果,其中一个场域就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强调。作者用这个词(或者翻译的这个词?)的确是尤为妥当的,在这句话里得到很好的阐释。面对当下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乱象,从经济社会而不是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更是合理的。说起来这也应当是一个常识性看法。
本书的写作为我们展示出,民主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当时性的名词。比教学的方法论更是说明,改革的复杂和危险程度。我们具有中国特色,我们是否也能从美国特色、法国特色、日本特色、南非特色、伊朗特色的角度,去判断看待其它国家呢?我们是否能够正视中国特色同时不因为这份特色而阻断前进的道路呢?如何顺流而下,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又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