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08 1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100字

  《禁色的蝴蝶》是一本由洛楓著作,三聯書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98,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禁色的蝴蝶》精选点评

  ●大段大段的分析脑袋

  ●说实话,并不怎么喜欢课时候的洛枫老师性格古怪。不过对于张国荣,她确实是比较发言权的。

  ●2008.04.09 購於旺角樂文

  ●更深入还是更狭窄呢?其实很难评判

  ●国荣:我不想做明星,因为我已经是,我希望做一个真真正正演员。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好书。既介绍了张国荣生平。又阐释了他的歌与电影文本严谨态度研究流行文化而洋溢感情。一是研究对象本身的艺术性传奇性。二是研究者学养经历性情。书中引用了不少弗洛伊德苏珊·桑塔格学者理论

  ●这本书比较有作者自我观点也比较专业不适合刚接触张国荣先生的人阅读

  ●张国荣是香港黄金时代最闪亮又最短暂的一个注脚

  ●羅文、陳百強、張國榮、梅艷芳、黃霑,這些見證着香港黃金歲月的的藝人已音逝星沉,隨了他們離去的一刻傳媒廣泛報導,社會沒有多少認真的分析評論(聽說港大有研究黃霑的演藝事業),禁色的蝴蠂是少有一本探討本地藝人成就的專書,我不是張迷,但仍被洛楓剖瀝血的文字所感動,書本對張國榮性別越界的旁徵博引,宰制與被宰制的解讀更引人深思,我同意梁文道在引介本書時說,不是所有明星都配得上這麼一本書,但張國榮肯定配,成就香港傳奇的已去藝人,都配。

  ●很值得看,很多收获

  ●名字倒是起的不错内容乏善可陈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一):他們都配

  羅文、陳百強、張國榮、梅艷芳、黃霑,這些見證着香港黃金歲月的的藝人已音逝星沉,隨了他們離去的一刻傳媒廣泛報導,社會沒有多少認真的分析評論(聽說港大有研究黃霑的演藝事業),禁色的蝴蠂是少有一本探討本地藝人成就的專書,我不是張迷,但仍被洛楓剖心瀝血的文字所感動,書本對張國榮性別越界的旁徵博引,宰制與被宰制的解讀更引人深思,我同意梁文道在引介本書時說,不是所有明星都配得上這麼一本書,但張國榮肯定配,成就香港傳奇的已去藝人,都配。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二):對於‘禁色的蝴蝶’略長於短評的感悟

  嚴謹的學術文章剖析Leslie的演藝生涯。作者的立場和恐同獵奇的普通人不同,見解也就不同。在異性戀為主導的環境里,從生物繁衍的社會責任出發,男生女相、異裝、雌雄同體,更甚為同性戀都是普羅大眾抨擊的方向。書中分析的很透徹,到底是怎麼樣的香港社會文化背景成就也毀滅了Leslie,讓我看清楚一些Paradox的存在。Leslie走得太快太超前,寧願他再用幾十年的時間來感悟人生,來完成那些神作。書裡提到的從《夢死醉生》到《陪你倒數》到《夜有所夢》再到《玻璃之情》,把從末日狂歡到參透一切,寫得也唱得淋漓精緻。作者的分析,讓我更加透徹的看到Leslie對音樂以及影視作品的見解和付出,從而使得一些作品達到質的飛躍。當然作者作為Leslie的戲迷,也脫離不了一些主觀的評斷,不過戲迷的世界其他人也是不能進入和理解的。心理學研究一個人尚不簡單,何況是通過訪談,舊聞以及角色來了解這麼多面的Leslie。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三):继续宠爱

  希望这本书能够很深刻的揭开哥哥的艺术内涵。为着了解哥哥的内心世界而来。还没看过这本书。不过很期待!

  哥哥离开大家这么多年了,我们依然记得他。他不是一个形体了,他俨然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的灵魂,深深的刺激着每一个荣迷。

  这些年来,依然毫不厌倦的循环着他留下的电影,音乐作品。懂哥哥的人懂生活,爱哥哥的人爱人生。你留下的这些经典将一代代传播下去,假如以后会后继有人,我也会告知他们,你们有一个哥哥,他名字叫——张国荣(Leslie Cheung)。

  一遍遍的看着你的电影,一次次的领悟到些许哥哥的内心世界。

  一遍遍的听着你的歌声,一次次的醒悟到了自己曾经的对与错。

  一遍遍的欣赏你的图片,一次次的为你伟大的艺术形象而着迷。

  让我们继续宠爱你————Leslie Cheung。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四):转载——梁文道: :「哥迷」是甚麼?

  梁文道 --------- 讀書好 2008年 4月號

  一般學者不大願意承認自己是某個歌星的粉絲,怕同行笑自己俗氣;假如他還想研究流行音樂,那麼情況就更糟了,因為這表示他不可能客觀。詩人洛楓無論人前人後,從不忌諱自己「哥迷」的身份(「哥迷」就是「哥哥」張國榮的粉絲);如今她居然還出版了一本研究張國榮的專書,她該怎麼面對這些問題呢?

  關於粉絲,洛楓要先替他們平反。一般人以為粉絲很不理性,總是紅了眼跟蹤偶像,或者在偶像出席的任何場合上嘶吼大叫,看來像群愚笨的「異常人」。然而洛楓覺得這些負面的形象只不過是片面的定型,根本捉不住粉絲的核心。那麼粉絲的核心是什麼呢?她引述知名搖滾樂迷學者格斯柏(Lawrence Grossberg)的說法,認為連繫偶像和粉絲的是「感覺力」(Sensibility),那是「一個社會集體共同的感應,不但能粉飾暗淡的人生,而且能激勵艱難的奮鬥」。因此,歌迷會簡直是這個宗教退隱的時代裏聚集這些情感的聯盟,「是讓人安身立命之所在」。

  好,我們知道做歌迷原來也是件很有意義的事了,但一個歌迷又能不能客觀地研究他的偶像呢?對洛楓來說,這似乎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相反地,她不斷張揚自己「哥迷」的身份,似乎完全不用理會旁人的閒言閒語。例如在全書引言〈一個「迷者」的自白〉裏面,她如此回應何以悼念張國榮的活動不斷,甚至還多了些在他死後才成為粉絲的「後哥迷」:「那是因為歌者本身的個人魅力,藝術成就,以及生死傳奇超越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甚至凌駕了生死的界限……」。這怎樣也說不上客觀吧?

  可是投入的歌迷究竟能夠寫出旁人看不到的東西。自從戴爾把明星分為「明星是生產的現象」與「明星是消費的現象」之後,包括戴爾在內的大部份學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後者,關心明星形象和它的意義與影響,例如占士甸的叛逆和麥當娜的性感力量,洛楓也不例外。看她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說出了她的重點:《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全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從性別易裝、性愛張力、自戀的水仙子、精神分裂等多個方向入手,逐一探討張國榮這隻艷麗的蝴蝶怎樣攪混了禁忌的邊界,幻化出多重形象,直到死後,仍然迷惑着那麼多人的想像。洛楓的分析引經據典,層層遞進,固然可觀;但最令人注目的卻還是貫注其中的深邃感情。她自言「以一個『戲迷學者』的身份共同建立與『張國榮』的關係,是的,是『戲迷學者』(Fan-scholar)。……因此,我將我的張國榮研究當作詩歌看待,在理論的建構中滲入個人詩化的觀照,抒情的感應……」。

  正是這種詩化的感應,使一個嚴肅的粉絲寫出了旁人看不見的張國榮。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五):开始研究张国荣

  我在数日前出门远行之前就已读完这本《禁色的蝴蝶——张国荣的艺术生命》,因为行程匆匆,始终找不出时间来写点什么。关于《禁色的蝴蝶》,我想常上网的「哥迷」都不会对这个名字陌生,毕竟洛枫早早公布了写作的计划,「你为什么喜欢张国荣」的调查问卷也早已完成。这本书的发行更像是洛枫和哥迷们的一次践约。她仿佛是说:我们都爱那个人,好吧,我来说说是什么使我们爱他。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还是有些疑虑的。洛枫是文化研究学者,学者之述作向来要求理性客观,在研究之中不能参杂个人情感。但是对于热爱某种事物的人来说,一本不带任何情感、冷静分析论述的学术著作有时反而是最可恶的,就像你不能想象当着一个爱猫的人的面解剖一只猫咪,还要向他展示猫的身体结构及内脏。而洛枫在导言中便写道:我将我的「张国荣研究」当作诗歌看待,在理论的建构中渗入个人诗化的观照、抒情的感应,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人」,便也不能用「非人性」、「非人格化」的笔触来对待吧?!

  于是这些饱含情感的文字读着便亲切起来。没见过的英文单词与稍嫌晦涩的学术名词可以忽略不计。在前面的四章书中她还能克制住情感的泛滥,用专门的理论由外至内,从着装、身体、形态以至于精神去深入论述张国荣在电影、音乐及舞台表演中的非凡创造,以及这种创造深层的文化意义;在后两章中,她一则痛陈香港媒体在张国荣生前身后对张的恶毒攻击,对香港媒体的痛心疾首言溢于表;一则为「迷者」翻案:粉丝并非全不理性,迷者作为一个群体的疯狂形象只是媒体聚焦放大非理性的个案的结果。

  这本书由哥迷来读是很合适的。因为书中引用以作分析材料的东西都是一个哥迷所基本必知,所以在洛枫提及各种电影的镜头、舞台表演的细节和音乐录影带的片断时,哥迷们自然就能在脑海中将它们「提取」出来作为佐证。但要说到「有用」,恐怕它对专门的文化研究者的价值更大。就像洛枫说的那样,当下对于明星、偶像等的文化研究不仅少,而且肤浅;真正去探讨流行偶像的文化意义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研究的缺乏的原因,除去认为流行偶像没有文化研究的价值这种观念影响外,更深层的原因是极少有流行偶像能当得起这样的研究。而张国荣,是当得起的。

  洛枫的「张国荣研究」重点在与张国荣一生当中在电影及舞台上用自己的身体与著装创造的各种形象,兼以他在音乐录影带、歌曲等与音乐相关的作品中的意念表达——最重要的是,这种创造和表达是如何打破了社会所约定俗成关于性、性别、身体、色相等等的各种保守观念;进而深入到张国荣创造各种「水仙子」式的人物,直至后期电影中对人格分裂、死亡意识的演绎。这些问题即使是在关于张国荣的各种专门的著作中也是相当敏感的。关于易装,关于色相、性和性意识,关于死亡的种种演绎通常被归结为张国荣的演技精湛,而这种演绎究竟传达了张国荣本人的何种理念,以及他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所遭受到的阻力的深层社会根源,则很少有人去探讨。

  可想而知,在《禁色的蝴蝶》中的张国荣自然与他人所描述的有所不同。在《张国荣的时光》(日本志摩千岁着)中的张国荣是一个生活化的张国荣,亲切,可爱;而《与他共度六十一世》(的灰着)中的张国荣则是一个毕生为电影事业呕心沥血的演员,专业,执着,热诚,勤力。在洛枫的论述中所勾画出来的张国荣则是一个以服装、身体和声音去实践艺术理念的艺术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对周围环境与条件有着清醒地认识,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达到目的,他还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他杀出一条血路,这条路上至今后无来者。

  洛枫在香港电台制作的节目《不死传奇》中提到,她只是用她的方式去理解张国荣,这样的理解并不等同于张国荣。每个人对张国荣的解读都只能是自己所关注的一个侧面,而当这样的侧面越来越多时,我们就越有可能还原一个完整的张国荣。我所期待的是,《禁色的蝴蝶》不是张国荣研究的结束,而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禁色的蝴蝶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