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秋天》是一本由约翰·赫伊津哈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笔
●小郑不知道啥时候荷兰语水平可以翻译这样的书(书原文原著是用现代荷兰语写的)
●10分,极其喜爱的一本书
●四颗星都给赫伊津哈,翻译的文化水平有点……西塞罗这种人出注却不给夏特兰出注,真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写什么时期。连着两行同一个人两个译名(Meschinot)无力吐槽。赫伊津哈的风格真我所爱,历史变动的感觉颇有布克哈特的味道但又和布克哈特那种包举宇内的气势不同,有自己的“格调”。以及,说好的鉴赏四十余幅图呢?为什么不附在书里面!期待再版……
●翻譯得真爛,簡直快讀不下去——得亏翻得这么烂,不然也不能这么快读完= =
●文艺复兴
●原作姑且不谈,首先这本书是从英文版转译的,其次不止一次出现连我都能一眼看出来的谬误,不可原谅
●逐字逐译?
《中世纪的秋天》读后感(一):中世纪的秋天
本书是对中世纪晚期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的学术作品。所以命名为秋天。 中世纪给我们的传统印象应该是虔诚的、保守的、枯燥刻板的,人们在宗教的重压下,在物质极不丰富的情况下艰难的度日,但在作者的书中显然不是如此。当然中世纪到达此时应该由盛而衰了,作者以十四章分门别类表现着当时的生活的种种百态。从宗教到贵族,从现实到哲学思想。通过大量的故事、传说、绘画、文学等表现着中世纪的风情,颇有《清明上河图》的韵味。并且学术性并不特别强,可以当成趣味作品进行阅读。颇有意思且轻松的史学专著。
随手一翻,这本书犯的历史错误不少。
(顺便提一句,这本书本身一般,序言里好像把它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相提并论,我虽然只是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但两本书不是一个档次的)
不是国王是皇帝....
西班牙最有名的画家‘记述’.....这里明显在说名画《宫娥》
其实无畏者约翰本人是勃艮第公爵来着...此处当为奥尔良派。
顺便书中很多地方出现了“阿马尼亚克人”,应当译为阿马尼亚克派,即奥尔良派,“这个名称来自阿马尼亚克伯爵,他是被谋杀的奥尔良公爵的岳父”(风俗伦,伏尔泰,商务),所以才有本书里提到的“英格兰-勃艮第”联合进攻阿马尼亚克派而不是本书翻译的“叛乱的阿马尼亚克人。”
《中世纪的秋天》读后感(三):不怎么黑暗的中世纪
大部分人脑子里都存在固有概念,说到中世纪就是黑死病,女巫审判,蒙昧无知……
其实黑暗这个词在我看来多半是指不甚了解,是对那个年代全方位立体总览的匮乏。这本跟我读的大部分通史书不一样,那些书基本上一上来就统揽全局,给出一条纵贯线,加上几个地图家谱人物关系图,再分章论述。
书还没有读完,但是跟上一本《美第奇家族》相比翻译简直好太多了。
刚浏览完第一章,说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古人的多愁善感,情绪容易溢于言表,这本一上来却是关注与人们mentally的生活,确实抓住了我的眼球。算是中世纪书系里比较独特的一本,内容更加细致,史料引据也不少。帝王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看比武时,某王也会挨警卫的鞭子;声泪俱下,过于夸张的表演性质的演说,在当时弄哭了一票民众,君王的目的就达到了……
历史不是电影可以回放,如果史料缺乏我们就只能东拼西凑,这本书有很多可爱的小细节,帮助你了解那时人们的社会与生活,让你脑海中的中世纪渐渐明朗起来。
《中世纪的秋天》读后感(四):糟糕的翻译
这本书,手里有两个版本,一本广西的,一本中美的。
广西的装帧漂亮,中美的土里土气。
且,广西的还是有名的何道寛先生翻译。
于是选了广西这个版本读。
一直都是读得云里雾里,想来可能跟对于中世纪思想文化上的不熟悉有关。
读完后,随意翻了中美的版本,真是不读不知道广西版本翻译有多糟糕。
对比之下,何先生的翻译拖沓,没有按照中文行文习惯,从何先生的翻译,你似乎能够构建出,他翻译出来英文原句大抵是个什么样子。
其次,何先生的翻译,总是不由自主的堆砌辞藻。说得好听是行文优美,但是往往忽视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或者段落逻辑。当然我并不敢确认中美的版本是否有删节。但是中美的版本,译文简洁,辞藻不华丽,但却是有古风,思路清晰。
如果想读此书,我推荐阅读中美的版本。
以上其实都是翻译界的老问题了,中美的版本是联合翻译,诸多人翻译不同的章节,然后再由一人校对全书,我搞不懂为什么会好过一个人的。
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没有交稿的压力,一人一章,反复读完之后,烂熟于心,思考之后动笔,这就像是自个写出的文章。而不比左手原本,右手看一句翻一句的啦。
《中世纪的秋天》读后感(五):中世纪的秋天
许多人说不喜欢历史,怕更多是正统的历史作品造成的,特别是中国历史,不是通就是国别、断代,哪怕是人物传记或者地方志,也与正史一样,抱着非大事不记的原则,同时又要引申出什么意义,所以显得千篇一律,这点在二十四史中特别明显,看得都要睡着了。
当然西方历史开始时也大同小异,只是后来出现了类似于本书一样的作品,把注意力从帝王将相和国家政治经济大事转移到世俗百态平民身上。利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分析整个社会状况、历史环境、人物的日常等,当然也是要阐述某些意义,但相对于类说教作品已经是好得多,同时也加强了趣味性,让普通受众也能够激发起兴趣,这点在年鉴派作品中特别突出。感觉上此类作品可以算是社会学、地理学、人文学和历史学的综合出品,对读者的知识面也起到了扩展作用,我是非常喜欢此类型的历史作品。
本书的焦点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法国荷兰一带,中世纪已经进入晚期,我们认识中的那种在天主教的强大压迫下的情形已经开始解体。所以当时的生活即有着中世纪的氛围,又开始了文艺复兴中人文的觉醒。在这种历史转型时期作者通过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表现。相当出色的作品,即可以当成风俗野史,也可以当成时代历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