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9-29 20: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1000字

  《金刚经讲话》是一本由星云大师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4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刚经讲话》精选点评

  ●太治愈了。下学期就指着这本活了。

  ●静静了解一下

  ●嘎嘎,俺好喜欢星云大师~

  ●总体片面上说有两点 一是 不住相 二是传播功德

  ●师父的书。。。

  ●20章后太虚无缥缈了,境界跟不上了

  ●大师文字比较学术化,一般人不容易深入理解,尤其是兴趣方面。有一定功底在读会更好。

  ●不错禅宗智慧

  ●课程需要

  ●万法无法,其实佛教的对于觉悟要求太高了,人类是几乎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滴,还是追求酒色财气算了。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一):努力学习

  坦白说,我是在厕所里读这本书的。因为一直想知道《金刚经》到底讲了些什么,所以到星云大师的书就毫不犹豫的买回来了。封面上星云大师是个很和蔼的胖老头看起来还不错。

  虽然慧根不够,但是偶,依然在努力学习中。毕竟如厕,也是修行啊~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二):佛说金刚经,既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摘自《金刚经》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三):见闻随喜皆成佛

  时间仓促,而且即便我有充裕的时间去研读这本书想必我的感想都是浅薄的。拟题都不敢轻举妄动,姑且引用了书中序里提到的溥畹大师的偈颂,也就是作者注解《金刚经》的心意作为题。

  这是我所接触的第一本与佛教相关的书籍,但读来并没有觉得十分隐晦,主要是因为星云大师在阐释佛义时,除了注解、翻译经文外,更是“每每以寓言以譬喻引发众生开意解”。若没有了那些故事,想要稍稍了解金刚妙法怕是仍需反复琢磨。

  书中有三十二分,想要在这里涵盖这三十二分的堂奥是天方夜谭,故选取其中一二,以抒己见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如来遍观众心性分第十八》。里面提到“一切众生,皆具五眼,但被迷心覆盖,不能自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便更为普遍。我们为了各种利益奔走,为了各自的欲望直冲目的地,我们的肉眼,注视的始终是别人的成功与自己的不足,最终换来的却是自己的痛苦。但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压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不知道在这里把佛的这种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联系起来是否合适,有时候我会觉得,像无为不争这种生活态度应该是在社会形态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才应具备的心态,在这样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竞争性世界里,倘若真的能够拥有佛眼,斩断一切烦恼,具备法眼,不著世间诸有,自在游化,是否能够立足?当然我这么想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真正能够具备五眼的人想必也无意于我所说的种种。

  在阐述五眼时书中还有一段话相当精妙“再美丽的风景,只有亲自观赏以后,才有真正的感受,在高妙的法,听闻信受和思维正观后,不去修正,不过如痴人画饼充饥,入海算沙”。

  这里强调的当是人与物的一种直接联系。举个更通俗更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就是,老师上课给你讲的东西,都是老师嚼烂了喂给你的,总是不如你自己探索的所得精深。这道理听起来是很简单,但认真思考以后,能做到像这点这样的又有几何?当然也不是说所有都得事必躬亲,但拿我来说,今天从某某那儿听来一个消息,转身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另外一个人而丝毫不去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例子,却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网络谣言大行其道,各种网络门户都充斥的漫天的谣言,很少有人去考证,大家只是一窝蜂的议论,并且是缺乏思考的议论,直到造成社会恐慌。而舆论又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我们只需要对这经文里的教义略知一二,便是人生境界的一大化境。

  我目前所知的,不过是般若性海里的一粒沙,拥有这一粒沙也与不能达到皆成佛的地步,但一定可以容我拥有一个飞升的世界。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四):吾之信仰,既非信仰,是名信仰

  选择读这本书并不是自己的意思,因为如果是自己选择定会有意无意的绕开这些严肃的书籍。一来读起来很伤神不符合现在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的态度。二来自己生性愚钝又没有皈依三宝,翻阅这种书籍会有浪费光阴的感觉。但最终还是有缘打开了这本书。一来是课堂老师的作业,虽已交读后感千字,但那仅是看过几页后的作业而已,已不堪回首。二来是随着看书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杂,宗教书籍也偶尔需要涉猎,自从前段时间看过《返璞归真》和《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后觉得作为无神论者各种宗教都应有所了解,所以就继续了这本书,但下一本一定会再看看南师的《金刚经说什么》,再回味下《金刚经》。

  选书是机缘巧合,当然也是种态度,我们应该有种包容万物之心。而读书更应该有自己的态度。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不读书吾将信何?至少是我这么认为的,如果看到好的语句好的思想就记下来,但不一定要运用,因为那时只是管中窥豹,断章取义。等全部读完后再整理下思路,如果是全信或全不信那一定有问题,多辩证的去想,切忌照搬照学。这是种谨慎,也是对书的一种尊重。在这里涂鸦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今天这本书,想了很多,犹豫了很久。

  《金刚经》是佛教比较重要的经书。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引导我们通向大智慧,同时我也可以肤浅的认为但凡“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几个字读不准的都不能算真正的信徒,因为他们没有看书,又如何谈信呢。进一步说此经是我完整看过的第一部经书,虽然以前接触过很多次,听过寺庙里和尚们的唱诵,翻过外婆床头被翻烂的繁体经书,闻过祭祀时被烧掉经文的香灰,但这次是真的读了一遍,每字每句的琢磨了它的涵义。虽然仅是通读,但觉得已经能够明很多内容,当然这还要归功于星云大师。

  因为星云大师的《金刚经讲话》俨然是一本教科书,通过原典、注释、译文、讲话,还有习题五个方面将金刚经的三十二个章节做了一一阐述。特别是习题,真是教科书的翻版,把习题吃透就能理解此章节的主旨和作者的理解。其间还引用了超过百个案例,大多都是历代大师们顿悟的例子,还有不少很生动贴切的寓例,最奇特的是还看到道家和红楼梦的例子,实在是让人惊叹星云大师的广博和包容。这也和金刚经的要旨似乎还是有些关联的。

  “《金刚经》的三十二分,分分都探溯心的本源,让我们返璞归真,不再被世间的粉墨声色眩惑,做一个正观自在的逍遥人。是一本治心宝典,成佛修行的地图。”由于自我的愚钝,仅靠这点时间和精力的通读是绝迹不能理解金刚经的精髓的,更贴切的说是看完全书后脑子里面是一片空白。也许星云大师就是需要读者达到这个境界。金刚经的全篇反复提及离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和无住(不取相、法相、非法相),立一法后又破一法再又立,最终还是归结于非法。整个宣扬的是一个性空的境界。当然我知道我的脑中空白和书中宣扬的心中离相相去甚远,而且我的理解也是会有主观、偏见的影响。但总觉得冥冥中和基督教的信仰教义乃至克里希那穆所宣扬的空性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一个完全信仰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教条式的法的约束,不存在要求和被要求的规范。如果说基督教的信仰是和基督建立一个彻底的关系,完全交给基督,那佛陀的宣扬的是每个人都是未开化的佛,放空自己才能顿悟到佛的境界。虽然有些唯心的思想,在现在唯物主义教育体系下的人们来说有些玄幻,飘渺,但其中具体的一些言语还是能触动人的心灵有所感悟的,就想佛陀的四句偈。虽然到底是哪四句谁也说不清,但全书引用了很多星云大师自己以及其他大师的四句偈来让人品味,还是很有味道的。

  插一句,佛家真的是有心人多,度娘里面的词条信息真心丰富,不光《金刚经》的全文,连星云大师出书都精确到日期,《金刚经讲话》出版于1998年3月1日。

  最后引原书的一句偈子:

  以无贪为富有,

  以无求为高贵,

  以无嗔为自在,

  以无痴为清凉,

  以无相为净土,

  以无为为涅槃。

  如要问我是不是开始信佛了,要去皈依了。我只能回复一句三言真谛:“吾之信仰,既非信仰,是名信仰”

  2013-7-17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五):六祖慧能讲金刚经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刚经讲话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