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诉讼笔录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29 19: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诉讼笔录读后感精选

  《诉讼笔录》是一本由[法] 让·马·居·勒克莱齐奥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诉讼笔录》精选点评

  ●实在喜欢太喜欢勒克莱齐奥的早期风格了:恣意的发散型叙事,各类文体的拼贴,疯癫故事情节语言断片速记,还有那些蛮荒隐喻——砾石般的牙齿,海葵般的嘴巴,钟一样赤裸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勒克莱齐奥对感知高度重视和对文明传统的反叛正是其作品强大地方,后期的小说再也没能发出这种辉芒。

  ●我曾经的某一类“界碑”

  ●封面好看

  ●最多给到三颗星,后面那一段copy尼采的和生硬解释现象学的桥段实在有些卖弄~~

  ●【豆瓣第750本已读】【2016.10.29~10.30】(13.9万字,286页)法国新寓言代表作23岁处女作,现代派写法流浪汉式小说。形式感强,意象密度大,小说的体重很轻,直接穿插新闻页面和“小说中的小说”颇似巴塞尔姆《白雪公主》,此外还用了间离、元叙述、第二人称、复调和意识流手法

  ●果然是一本惊世骇俗的书。

  ●这本书要列入私人

  ●断断续续 渐入佳境 超现实主义

  ●有很多嘲讽人类词句我喜欢文章松散,但还能读下去

  ●到R的时候,你就会想翻回去从A开始看了。

  《诉讼笔录》读后感(一):读不出多少味道

  不大喜欢这样的小说,一些片段看来挺精彩,但说半天不知道再讲啥。也许象别人评论那样,二十六岁的作者时各种艺术影响,想说的一下蓬勃而出就成了这样吧。

  有趣或者新奇大概是我读小说目前阶段口味。不知道作者其他作品怎么样。

  《诉讼笔录》读后感(二):后现代的,读不懂

  对诺贝尔文学奖得者的崇拜尊敬一直停留在泰戈尔海明威那些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得兴后还有二十世纪初的作家身上。。。那些现代和后现代初的作品,,,我似乎一部都读不懂,,,

  怎的说

  这部书

  我读不懂

  而且字眼很让人压抑。。。。

  但对于人物理的描写 还是赞同

  《诉讼笔录》读后感(三):以存在而存在

  一本完全没有连贯性的小说 却是赤裸裸的对现代化文明的一种批判,到底亚当是精神病患者还是我们自己,视乎人们只有社交工作,娱乐,才算是正常的,人人如此,视乎存在于世界上就这几种事。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人赋予了某种意义,按上了某个代号,为什么太阳要叫太阳,月亮不是狗屎。如果你把今天的月亮很圆说成手机啊狗屎惊叫会被定义幽默感精神病。

  《诉讼笔录》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1.叙述者听话者之间有着一个信赖感逐渐明确、成形的时刻。这一时刻也许就是“主动式”小说的的关键时刻,此类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某种逼迫感。

  2. 对一个处在亚当这种境况的人,经过多少个春秋寒窗苦读,已经相当习惯于静思,献身于读书,可现在除了想想这些事情,避免神经衰弱之外,便无事可做,那么十有八九,仅仅恐惧感(比如恐惧太阳)就可以帮助他保持镇静,不超越其界限,一旦需要,便可以回到海滩上去。16.3.6

  3.你呀,辛亏你在成堆的记忆中还隐约可见,就像在玩捉迷藏,我透过密密匝匝的枝叶,瞥见了你的眼睛,手,或头发,一想到这一切,我便再也不被表象所迷惑,声音尖利地喊叫起来:我看见你了!5.16.3.14

  《诉讼笔录》读后感(五):持续了七年的战争

  勒克莱齐奥公开发表的处女座。如果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勒氏小说,那我一定会有惊为天人神作的感喟。但可惜的是,以有一本《战争》呆在我还没完全遗的记忆角落,于是,这部小说的含金量就被我的记忆认为地降低了。

  并不是说这本小说不好,也不是说《战争》有多还,我只是想说,勒氏这场战争未免打的太长,从23岁一直打到30岁。如果23岁处女作当中的作态可以理解为想要一鸣惊人的冲动,那7年的时间也足以洗清这种实在不值得夸耀的皇帝新装。然而《战争》确是《诉讼笔录》不完美的延续,从内涵到艺术手法,可以轻易地判知这两本小说出自一人之手,连小说中的人物们,似乎都有着相近的癖好和相同的小动作。

  任何一种新奇的表达用滥之后都只能被嘲笑。我不知是否是翻译的问题,但同样的思想同样的语言,显然没有必要相隔七年,出版两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诉讼笔录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