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一本由(南宋)王应麟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
●一直都只会前面几句,现在算是第一次全部读完吧。惭愧!
●蚕吐丝,蜂酿蜜,苟不学,曷为人?
●写得很好,只是有存疑,为什么是南宋人写的却把历史写到了民国?还是我看的版本不对?百度百科说我在的宁波地区还是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方,只可惜耳熟能详的经典总是这么晚读…
●我还背不完哦
《三字经》读后感(一):大爱《三字经》
很负责任的说《三字经》是本好书!以前只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专门仔细去读,确实遗憾!寒假认真的研读了它,才品出了经典的魅力~~~~全文背诵,牢记于心,一定会对人生有益!!!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这几句,总觉得有待商榷。
九岁的孩子固然应当体谅父母,四岁的孩子也可以关爱兄长,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是否太过少年老成?
现代社会,谁是“君”谁是“臣”?
夫妇之间磕磕绊绊本就正常, 打打闹闹不也别有情趣,一味和顺是否太过强人所难?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性幽深玄妙,是“十义”能够井然规划的吗?
学习是为了治国齐家?成功便是光耀门楣?这样的观点是否太过偏狭?
《三字经》读后感(三):三字经,重读国学经典
我自以为我还蛮了解三字经的,毕竟我小学有几年每天早读都在读这个。今天重新读了之后才发现,有很多东西我压根就不知道。不是记忆出现缺失,而是读它的时候感觉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没有熟悉感。我一直都觉得国学是很重要的东西,但是说实话,碍于语言文字的难懂(三字经还好)我很少去读这些东西(虽然我是学中文的)。就连我们学文学的都不怎么读国学了,那么不学文学的人呢?(虽然这两者并不存在一定关系) 我看过一个关于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人均一年读书量。中国是人均四点五本(数据有更新,但差别不大) 这个世界越来越浮躁了,我也是,读书的原因也不再单纯。为什么我会选择三字经而不选择史记?难道不是因为我想花费最少的时间读完一本书吗?(我的功利心理在作祟,急于求成,急于展现自己对读书的虚假热情)但幸好,对于这本三字经,我认真的看了,那就没有辜负它的价值。书里面有两个我印象很深刻的人物。一个是八十二岁才考中状元的梁灏,我问我自己,如果期待的未来一直不来,我能否像他一样一直坚持?不一定!第二个是七岁就入仕的刘晏,是的,他很聪明,七岁就在官场崭露头角了,但是人家自负了吗?没有!那么你呢?如果是你少年得志,你有他一半的定力吗?没有! 通过一本书,看透你自己,这就是我理解的读书的意义。
《三字经》读后感(四):孝顺要趁早
这本书看似写浅显的道理,可能我们已经倒背如流,然而未必能体会个中的深意。 最近再拿起来读,一遍一遍,每一句话都有了更多的理解。
三字经里有段话:首孝第,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方。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前读过多遍都没有领悟到背后的意思,字面意思认为中国传统提倡孝道故这里说孝道优先,这就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何要"首孝第,次见闻"? 为何人生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要多见识天下大事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答案如此简单以前我却没能明白, 想看更大的世界增长见识出国到处穷游,今天去在那,明天去还是在那。而父母亲今天还健在,可是明天呢?十年后二十年后呢?难道真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局面才来懊悔痛哭? !那时已无力回天了。-----不要被网络上泛滥的梦想蒙蔽了双眼,你有你独特的路。
万物之数起始于一,一做好了才能一步步到十,一没做好就想到十。就如同根基不稳就想盖房子,迟早也会坍塌。
其实,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孝第跟见闻是可以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的。见闻不一定非得是出去旅游看见听见才叫见闻,你可以先打好打稳根基,熟读史书,广泛阅读,先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同时兼顾照顾孝顺家人,等到了积蓄时间都充盈且安顿好父母的时候再到处走走停停增长见识,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千万不要在父母还在菜市场为一毛钱讨价还价,从特殊渠道为家庭节省了几块钱而高兴的时候你却在花一万块钱买机票眼睛都没眨。
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大不容易,孝顺要趁早。
反思:当你花几百几千买衣服,吃大餐,买机票的时候,想想爸爸妈妈烈日炎炎下踩自行车汗流浃背的样子
《三字经》读后感(五):开蒙读物——三字经
女儿才一个多月大,我就已经觉得要给她进行一些中国文化的早教了,虽然我知道她肯定啥也听不懂,不过熏陶一下也是好的么。我开始给她读唐诗宋词,还有经典儿童读物:三字经。念了一遍才发现,我其实根本就不了解三字经,甚至是第一次读到全文。
以前一提起三字经,张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一直觉得这个书是给小孩子看的,后来有很多人批评三字经,说它和弟子规一样,是封建文化糟粕,应该批判,不应该拿来给儿童学习,后来还有人编了新的三字经,主张换掉原有的内容。这么一闹,我对三字经就更没有兴趣读了。知道现在给女儿读三字经,我才真正看到了它的全貌。
书中说三字经是用来启蒙的,我很同意,但是启蒙是否只针对儿童呢,起码在我身上,也起到了一些启蒙的作用,我的启蒙来的如此之晚。书上介绍了教育的重要性,儒家经典的学习过程,四书六经的名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基本原则;学习史书的重要性,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还有一些著名的皇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勤奋的意义。
我作为一个本科毕业的成年人,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我无法完全知晓书中列举的古代故事;易经分为三本,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三纲五常是什么,读完了才知道我把五代时期的位置一直搞错了;经常看到有些东西不能见三光,读了三字经才知道是日光、月光、星光,越看越惭愧,惭愧与自己的贫乏,也惭愧自己对三字经的误解。
三字经中极力强调了学习和勤奋的意义,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首先是圣人孔子勤奋读书;身居高位的人努力学习;买不起书的人抄书也要学习;家里贫穷的人如何发奋学习;日常要干农活维持生计的人如何学习;年纪大的人如何学习;有些年纪小的神童,小小年纪就有成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很低,但是依然有一些有成就的女性,我们要向她们学习,读书要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每天不能中断,甚至将人和司晨的公鸡,看家的犬,吐丝的蚕,酿蜜的蜂做比较,认为如果不认真学习,对社会和家人的贡献甚至比不上这些动物。不努力学习奋斗,甚至枉为人。
今天网上到处都在熬鸡汤,大谈自律,奋斗,学习的重要性,我觉得讲的不如三字经好,层层铺进,说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且全书还讲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并不是只号召你学习,却不提供方法的鸡汤文。
书中有几句关于群臣的内容,也有一两句重男轻女的话,放在今天有点不太合适,但是瑕不掩瑜,相信读书的人自己可以轻易的分辨出来,大可不必上纲上线。等女儿长大了,我要继续给她读三字经,与她一起开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