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让贪婪,压垮你的上进
日期:2020-09-26 19:16:10 作者:读书君 来源:樊登读书 阅读:

别让贪婪,压垮你的上进

  作者 | 樊登读书 · 九尺阳光

  主播 | 樊登读书 · 安东尼

  你经常被人说是一个心气儿高的人吗?

  或者你有没有那种感觉,感觉自己一直在全力奔跑,却没有实际靠近任何一个目的地

  又或者明明有强烈意愿紧迫感,可就是行动不起来?

  有人说,方向努力重要

  但是你既有方向,又愿意努力,为什么就总是跑不动呢?

  也许,你是被“贪婪”压垮了。

  “对未来渴望似虚无缥缈,在灵魂上却有重量

  上进有错吗?然没有。

  想要获得更多有错吗?如果你选择世俗生活,那么也没有错。

  但是,你的问题,会不会是因为一次想要的太多了?

  仔细想一想,你一次为自己制定了多少个目标呢?

  不知道,一天你有多少欲望在打架

  在德国,威廉·霍夫曼主持过一项研究,他的调研小组会对受试者不定时进行传呼,让受试者报告他们是否在被传呼时,正在经历某种欲望或刚刚经历过某种欲望。

  他们的实验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一个人醒着的时候,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四个小时)都在抵制各种欲望。

  为什么有的人,坐了一天办公室,回到家依然很累?

  ta也许确实没有做多少工作,但是ta的精神一直在被消耗着。

  食欲、睡欲、玩的欲望、社交的欲望,抵制这些欲望的不断侵蚀,都在无形中消耗着心理能量

  仅仅是被动的抵制种种基本欲望,就可以让坐了一天的人都觉得“精疲力竭”。

  那么,如果你选择了主动制造更多“欲望”呢?

  稍稍给自己一点点时间,理清一下自己最近想要的东西,或者说近期的目标。

  你会不会发现,你想要的其实不只有一个?

  然后我们再仔细想一想,们是不是实际上彼此冲突

  比如,想做一个副业,和想周末出去玩;想抓紧搞完一个项目,和想多教育一下孩子;甚至是,想在节食的同时培养起健身爱好

  当你打算齐头并进完成这些相互“打架”的目标时,结果当然就是精力更多被“内耗”。

  为此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和劳拉·金还特地做过跟踪研究,结论是:

  目标太多而冲突时,人们容易陷入穷思竭虑之中,大量的时间耗在思考发愁上,并且用思考代替了行动,最后什么都没做,还更容易陷入身心疾病

  是的,整个过程除了各种“目标”、“愿望”在脑海里绕了一圈,外部其他什么事也没发生,最后还给自己留下了身心问题。

  这样会不会太亏呢?

  纵使你的愿望本身都是阳光、积极、上进的,但一次想要的太多,就是“贪”。

  美德和“恶德”并不总是互斥,有时候它们可以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你是一个“上进”的人,但你也可以同时是一个“贪婪”的人。

  而太重的“贪婪”,会把“上进”的你直接击倒在起跑线上。

  那么多的“想要”背后,藏着的是你的恐惧

  我们小时候被迫学习,长大了却主动工作。

  除了生活所迫外,也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越优秀就拥有越多的选择。

  但真相未必是这样。

  《三十而已》里,当王漫妮妈妈质疑王漫妮相亲看不上人时,王漫妮说,我要是想嫁的话,我分分钟钟都能嫁,我要是想过小日子的话,我三年前就能结婚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王漫妮不会分分钟就能嫁出去的。

  不是因为别人看不上得上她的原因,而是因为她很难选择“随便”嫁人。

  个人越优秀,其实选择越少,因为ta会比别人更害怕选到差的。

  在小县城里,人少,大家也都差不多,也许一撮同学里,他最对你好,你也就嫁了。

  可是当你来到更大的城市,甚至跑遍世界各地,你就会发现人的差异会那么大,就太害怕选到不是最好的那个。

  选择,意味着为了一个,放弃所有其余选项。

  你的选项增加得越多,你就越难选中最好的那个,能不害怕吗?

  那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会选择想要紧紧握住一切。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这不只是一句调侃,大人比小孩经历过更多选择的痛苦,自以为有能力后,就更愿意抓紧所有选项不放。

  但是大人心里往往也会住着个孩子,总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想“全都要”,于是以为可以通过加倍努力,分外“上进”实现。

  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的能力配得上野心?

  但是,我们似乎只是被过多的恐惧蒙蔽了双眼而已。

  “选择”是意味着为了一个放弃其余,可是谁说我们只能选一次呢?

  我们要做的只是一次选一个而已,慢慢来,多选几次,大多时候总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些吧。

  请将3以后的全部划去

  你会轻易发现,确实有不少人在多个领域表现优异。

  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宁静、蓝盈莹等,确实演戏有功底,在唱跳能力上还跟得住专业人员。

  可是不要忘了,这背后是宁静推掉了100天的商演、蓝盈莹辞去了人艺的工作——她们都只专心铺在了这一件事儿上。

  人生的愿望可以很多,重要的事情当然有多件,但请不要轻易跟风迷恋电脑的多线程处理模式,显意识层面的目标任务,可能还是一个一个来处理更有效。

  《精要主义》告诉我们,“有时候,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书里还指出,“不管你在人生中面临什么样的决策、挑战,或者站在什么样的十字路口,简单地问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然后排除其余的一切。”

  而我们似乎应该做得再决绝一点,问自己一句“什么是top1重要的?”然后排除其余一切。

  不用太恐惧,事实上,我们并不是放弃其余一切,只是暂时放下而已,完成了首要目标,我们还可以再逐一拿起来啊。

  一次做好一件事是最好的。

  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明知自己“贪念深重”,却还是无法自控的人,那么我们还有一个下下策:

  为自己按优先级列一个目标清单,然后把“3”以后的全部删去。

  因为“3”,一般是个极限的心智数字。

  原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米勒教授曾提出著名的“7定律”,他指出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7个以上的信息单位,所以人们列出必须记牢的事情时,多半只能列到第7个。

  但“7定律”更多针对的是短时记忆,就长期盘踞在脑海中的那些念头和任务目标而言,个人觉得3差不多就是极限了。

  比如提问搜索引擎,我们马上想到的只有百度、谷歌;

  列举视频网站,第一反应不会超过腾讯、优酷、奇艺3个;

  培训、学习做记录,一般能记住的也只有三个要点。

  超过“3”,就总是需要刻意地费力思索了。

  3个任务,就我个人实践体验来说,也确实是极限操作了。

  目前的我,在同时完成健身、冥想和古文阅读三个目标,如果不是得益于疫情的休息和工作压力的减小,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当初可以把健身和冥想同时坚持下来。

  而现在,尽管健身和冥想已经逐渐内化成习惯了,加一个古文阅读后,还是让我很痛苦,乃至经常放弃其中1~2项目标。

  当然,不管是实验研究还是个人体悟,都很难适用所有人,适合自己的目标数量,说到底还是因人而异,但是还是强烈建议不要超过3个。

  同时完成多个事情,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梦想,但千万不要把梦想当做实际目标。

  要不然留下的只有更多的痛苦,与更少的行动力。

  我们的上进心,不是为了饮鸩止渴地缓解焦虑和意淫未来,是为了可以让自己真的实现一些目标而准备的,不是吗?

  长按下方,关注樊登读书。每晚7点,陪你用读书点亮生活。

  喜欢,就点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让贪婪,压垮你的上进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